第14章 魏晉南北朝儒學(2)
- 儒學基本常識
- 舒斯林
- 4757字
- 2016-09-22 13:43:54
正始十年,曹爽被殺,王弼受案件牽連丟職。同年秋天,遭癘疾亡,年僅24歲。王弼人生短暫,但學術成就卓著。
他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數種。但其成就,不在于著述數量,而在其質量,在于其創見。
他注《周易》一改漢人支離煩瑣的傳統方法,不用象數,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闡發自己的哲學觀點,在學術上開一代新風“正始玄風”。
王肅
王肅(195年~256年),字子雍,山東郯城人。三國魏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主要官銜為中領軍,加散騎常侍。
由于他的卓著功勛和特殊地位,死后被追贈為衛將軍,謚稱景侯。他曾遍注群經,對今、古文經意加以綜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借鑒《禮記》、《左傳》、《國語》等名著,編撰《孔子家語》等書以宣揚道德價值,并以身為司馬昭岳父之尊,將其精神理念納入官學,其所注經學在魏晉時期被稱作“王學”。
譙周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四川西充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著名的儒學大師和史學家,史學名著《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即出自他的門下。
蜀漢滅亡后降晉,在晉官至散騎常侍。撰有法訓、五經論、古史考百余篇。
虞翻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浙江余姚人。三國時期吳國儒學學者、官員。
他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孫策,自此仕于東吳。他于經學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
杜預
杜預(222年~284年),字元凱,終屬西晉,陜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
杜預博學多才,通曉政治、軍事、經濟、歷法、律令、工程等,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
他籌劃、參預了平吳之戰,統一后居安思危,致力于鞏固安定局勢。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
范寧
范寧(339年~401年),字武子,河南淅川人。歷任馀杭令、臨淮太守,封陽遂鄉侯、豫章太守,大設庠序,興學重教,學生至千余人。
范寧推崇儒學,反對何晏、王弼等的玄學。
所撰《春秋榖梁傳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榖梁傳》注解,阮元收入《十三經注疏》。
范弘之
范弘之,字長文,南陽順陽人,范汪之孫。范弘之雅正好學,以儒術該明為太學博士。當時衛將軍謝石去世,眾人討論其謚號。
范弘之所立謚號甚亮直,因此官終不調。在思想上,范弘之主張除惡務盡。所著有《谷梁集解》,同時期人徐邈又為之作注,很受學者推崇。
鄭鮮之
鄭鮮之(364年~427年),字道子,河南開封人,儒學學者。鄭鮮之下帷讀書,杜絕交游。初為桓偉輔國主簿,后遷為御史中丞。
他性剛愎,不阿強貴,為人通率,與劉裕關系甚好。劉裕即帝位,鄭鮮之升為太常都官尚書。
鄭鮮之著有文集20卷。
何承天
何承天(370年~447年),南朝宋大臣、儒學學者,著名天文學家、無神論思想家,山東郯城人。
何承天5歲喪父,賴母徐氏撫孤成人。他自幼聰明好學,諸子百家,莫不博覽,幼年從學于當時的學者徐廣。歷官街陽內史,御史中丞等,世稱何衡陽。
元嘉時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就去世了。何承天通覽儒史百家,經史子集,知識淵博。同時又精天文律歷和計算,對天文律歷造詣頗深。
伏曼容
伏曼容(421年~502年),字公儀,南朝宋、齊大臣,著名儒士,河南安丘人。他很小時就成為了孤兒,與兄客居南海,初以聚徒講學為業。
從政后他官至輔國長史、南海太守。在齊為時,官至武昌太守、中散大失、臨海太守等。伏曼容一生治學,尤善《老子》、《周易》。南朝齊時,參與撰《喪服儀》。
齊明帝不重儒術,他便自設高座講經,生徒常至數百人。還撰有《周易集解》、《毛詩集解》、《表服集解》、《老子義》、《莊子義》、《論語義》等。
司馬筠
司馬筠,字貞素,河南人。晉驃騎將軍譙烈王司馬承七世孫。
司馬筠自幼好學,拜師沛國劉瓛,在學習上專心刻苦,深為劉瓛所器重。長大后,他博通經術,更善長《三禮》。
齊明帝建武中期,他官至王府行參軍。后來他官至尚書祠部郎、王府諮議、權知左丞事、尚書左丞,在始興內史的任上去世。
為官期間,按照禮學他所改定的喪服制度,對后世頗有影響。
皇侃
皇侃(488年~545年),也稱皇儡,江蘇蘇州人。南朝梁儒家學者,經學家。
皇侃少好學,精通儒家經學,尤明“《三禮》學”和《孝經》、《論語》。撰有《論語義疏》10卷,以老、莊玄學解經。其說與漢儒說經相去甚遠,表現出南朝的玄學之風。
此外,皇侃另撰有《禮記義疏》、《禮記講疏》、《孝經義疏》等。
張譏
張譏,字直言,清河武城人也。譏從小就聰俊,有思想,14歲時,就通《孝經》、《論語》。
張譏篤好玄言,受學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為先輩所敬服。張譏性恬靜,不求榮利,常慕閑逸,所居宅營山池,植花果,經常教授《周易》、《老子》、《莊子》。
當時的陸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門法才、法云寺沙門慧休、至真觀道士姚綏,都曾聽過他的講授。
張譏所撰《周易義》30卷、《尚書義》15卷、《毛詩義》20卷、《孝經義》8卷、《論語義》20卷、《老子義》11卷、《莊子內篇義》12卷、《外篇義》20卷、《雜篇義》10卷、《玄部通義》12卷、《游玄桂林》24卷。
三、儒學著作
和兩漢相比,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學著作數量更加多了起來,范圍也更加廣泛,玄學、佛學思想也經常出現在一些儒家著作中。
這一時期的儒學著作有王弼的《周易注》等。
《周易注》
《周易注》有多個版本,這里指的是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王弼著,為歷史上重要的《周易注》之一。
唐太宗命孔穎達等修《五經正義》,其中《周易》選用王弼注,認為“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從此,王弼《周易注》作為官方定本而流傳于世。
歸納起來,王弼對《易》學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對象數學的穿鑿附會給予徹底批判。
第二,王弼對孔子《易》學有所發展。豐富、完善了義理派《易》學的理論體系。
但是,王弼之說也有消極的一面,以老莊學說中的無為思想解《易》,是拋開《易》學原有的唯物主義思想,而定以唯心主義基調。
但總的說來,王弼重興義理派《易》學,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功不可沒。
《尚書王氏注》
《尚書王氏注》原著有11卷,今存兩卷。三國魏王肅撰寫。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后,《尚書》出現今文和古文兩大學派。
王肅雖為古文學派,但對鄭玄兼采今文,傳注《尚書》的作法極為不滿,故著書立說,與鄭玄駁難。本書是“王學”一派的代表作之一,它糾正了鄭注中許多謬誤,是《尚書》學中影響比較深遠的一家,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為魏晉時杜預著,是現存最早的關于《春秋左氏傳》的注釋。
全書共30卷,在編排上沿襲馬融、鄭玄“分傳附經”的先例,使原來分別成書的《春秋》和《左傳》合為一書。
此書廣泛引述劉歆、賈逵、許淑、容等人的說法,加以總結發揮,在文字訓詁、文義詮釋及制度、地理說明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學術權威。
唐代修《五經正義》、清代修《十三經注疏》,均以杜預的《集解》為基礎。此書流行的版本很多,大致可分為單行本和與孔穎達合刊本兩大類。
《中論》
《中論》,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所著。
《中論》是一部政論性著作,系屬子書,其意旨:“大都闡發義理,原本經訓,而歸之于圣賢之道。”所以,歷代史書除《宋史》將其列入雜家類而外,其余者均將其列入儒家類。
傳本《中論》一書分上下二卷,共計20篇,從《治學》至《爵祿》10篇為上卷,《考偽》至《民數》10篇為下卷。又有《群書治要》輯有《中論》逸文《復三年喪》、《制役》兩篇,今本《中論》多附錄之,可見今本《中論》已非完本。
《典論》
《典論》是三國時代曹丕的一部學術著作,寫于曹丕做魏太子時期,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敘》、《論文》、《論方術》3篇。
《典論·論文》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該書值得注意的是它對文學的價值的重視。儒家古有“三不朽”之說,其一為“立言”,但這主要指政治與倫理方面的論著,與文學并無多少關系。
但曹丕在書中,把文學提高到與傳統儒家經典相等的地位,這對文學的興盛,當然是有意義的。
《圣證論》
三國時期魏過王肅撰。作者援引偽《孔子家語》一書,托稱“取證于圣人之言”,借孔子之名駁斥東漢鄭玄,企圖奪取鄭學的地位。
該書可以考見鄭玄和王肅兩人在經學思想上的同異。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一卷,皮錫瑞撰有《圣證論補評》兩卷。
《孔子家語》
對《孔子家語》的作者,歷來頗多爭議。但后世很多人認為,《孔子家語》乃三國時期王肅所著。
王肅在《孔子家語》中,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生動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
同時,由于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
《樂論》
《樂論》,三國時期阮籍著。《樂論》圍繞著“樂”的本質與功能,探討了禮樂刑政的關系,并試圖從天人關系的角度為其政治主張設立一個哲學方面的根據。
但是,究竟什么是“天”?它的規律或秩序究竟如何?何以說它與“人”或人類社會是統一的,并可以成為社會存在的根據?對于這一系列的重大理論問題,阮籍并沒有作出明確地、令人滿意地解答。
在《樂論》中,“天”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天人關系”也是一種抽象的關系。不難看出,《樂論》的哲學思維的意味并不突出,確切地說,它更像一部社會政治學方面的著作而不是嚴格意義的哲學著作。
一個思想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如果僅局限于其自身而不能實現對自身的超越,即不能從哲學的高層次作出必要的邏輯證明,它就必然沒有令人信服的感召力,失去調節社會關系的強大功能。
《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
《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
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與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后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典范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后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顏之推并無赫赫之功,也未列顯官之位,卻因一部《顏氏家訓》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見其家訓的影響深遠。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為古代文學理論著作,作者劉勰。成書于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它是我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的文學理論專著。
《文心雕龍》全書以儒家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是全書的綱領,而其核心則是《原道》、《徵圣》、《宗經》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諸于圣、宗之于經。
從《明詩》至《書記》的20篇,以“論文序筆”為中心,對各種文體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進行研究和評價。以有韻文為對象的“論文”部分中,以《明詩》《樂府》、《詮賦》等篇較重要;以無韻文為對象的“序筆”部分中,則以《史傳》、《諸子》、《論說》等篇意義較大。
下部,從《神思》至《物色》的20篇,以“剖情析采”為中心,重點研究有關創作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問題,是創作論。
《時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則主要是文學史論和批評鑒賞論。下部的這兩個部分,是全書最主要的精華所在。以上四個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度、原則共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