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政治家(8)

1948年5月14日下午4點37分,在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本·古里安用小木槌敲響桌子,用粗啞的聲音大聲宣布:“以色列國成立了!”

戰爭風起

建國的興奮,無法掩蓋以色列嚴重的生存危機。建國次日,埃及、外約旦(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

于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了。一時間,以色列在各個戰場付出慘重代價。

最初的戰爭沒有擊潰以色列,6月11日,在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停火的壓力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放下武器,停火四周。這真是一個“上帝的恩賜”,使以色列國生存不成問題。

然而,此時以色列內部又爆發激烈沖突:已集體加入國防軍的猶太人地下軍事組織“伊爾貢”,私自將一艘載有大量軍火和800名青年的船只“阿爾塔列拉號”駛近以色列海岸。“伊爾貢”司令貝京向政府提出要求:20%的軍火分給“伊爾貢”,余下的80%也應當首先用來武裝參加國防軍的“伊爾貢”部隊。

本·古里安對這種“妄圖單干”的要求絕不能接受,他在內閣會議上指出:“不會有兩個軍隊,貝京先生……倘若不讓步,我們只得兵戎相見!”

同時,本·古里安向貝京發出最后通牒:“沒收運抵以色列國海岸的武器及其他戰爭物資!”

但貝京拒不執行,本·古里安怒獅一般咬牙切齒地發出命令:“集中武裝力量、火力、火焰噴射器及我們掌握的各種武器,迫使該船無條件投降!”

當時,內閣其他成員都傾向與貝京談判,作出讓步以免兄弟鬩墻,但本·古里安以堅定的口吻說:“沒有任何妥協,我們唯有戰斗。”

6月21日下午4點,本·古里安命令用加農炮炮擊“阿爾塔列拉號”,炮彈擊中船艙,頓時起火,船上人員迅速撤離,片刻后,發生大爆炸,整船軍火被毀,幾十名“伊爾貢”人員被擊斃。

當晚,貝京通過地下電臺聲淚俱下地咒罵本·古里安是“傻瓜、白癡”,“伊爾貢”發表充滿仇情的聲明,稱本·古里安是“狂熱的獨裁者”,他的內閣是“暴君政府”、“叛徒”和“屠殺兄弟的人”。

而本·古里安在當晚的人民理事會上,也發表針鋒相對的聲明,認為軍火既然不是運給國防軍的,其毀壞倒是好事:“感謝上帝,加農炮擊中那艘該死的船!”

這句話話使“伊爾貢”對本·古里安恨之入骨,整整一代人為此憤怒地發動反對本·古里安的運動。當時,“伊爾貢”激進分子曾要求干掉本·古里安,但被貝京否決。

擊毀“阿爾塔列拉號”后,本·古里安并沒有牢牢掌握武裝部隊。當時,總參謀部對他在作戰行動、人事任免、軍隊部署、武器分配等事上事無巨細的干預十分不滿,許多司令官與高級軍官與他經常發生摩擦。

而本·古里安對許多表現平平的軍官不滿意,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組,圍繞改組方案,他與以亞丁為首的總參謀部發生尖銳矛盾。但本·古里安不顧他們的強烈反對,強行簽署了他擬定的任命名單。于是,以亞丁為首的一批人員提出了辭呈。

此時,再過8天停火協議就將期滿,可總參謀部及下屬頭頭都甩手不干了,臨時政府的成員們大為驚恐,內閣緊急組成一個五人委員會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認為,本·古里安與高級將領之間存在嚴重的不信任,他的改組計劃應予以凍結,并提議任命加加利為國防軍總司令一職,以鉗制本·古里安作為國防部長的權利。

面對這個結果,本·古里安感到臉上挨了重重一個耳光,他一言不發起身回家,當晚通知內閣辭去總理和國防部長之職。這一下,內閣及委員會成員驚呆了,軍官們也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只好宣布撤回辭呈,服從政府的命令。

就這樣,在7月7日的內閣會議上,大家發泄了一通對本·古里安的不滿后,決定向榮譽讓步,一致呼吁本·古里安回朝執政,并把五人委員會的報告扔進廢紙簍。

為期四周的停火,使以色列從軍火到人員都有了大幅加強。因此,重新開戰僅10天,戰況就讓阿拉伯人與外界大為驚訝。新的停戰協議面世,這次宣布無限期停火,“和平使者”伯多特伯爵踏上中東大地。

伯納多特并沒有為中東帶來和平,他的許多建議和計劃尚沒有付諸實施,便在那路撤冷街區被人槍殺,而這樁謀殺案,又為本一古里安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平使者”之死使世人憤怒,也使許多以色列領導人騷動不安,但本·古里安卻以此為借口,解散了以色列所有的地下軍事組織,并制訂了一個代號為“約夫”的軍事行動。

10月15日,一支補給車隊向內格夫地區出發,以引埃及人出兵阻止,從而違反停戰協議。埃及人果然中計,本·古里安立即命令以色列軍隊在整個南線陣地發起全面進攻。

南線取得重大勝利后,本·古里安又在北線發動閃電戰,60小時內占領了中加利利并奪取黎巴嫩14個村鎮。此后,又在東線采取軍事行動,控制了紅海之濱的埃拉特地區。

此后不久,本·古里安又下令在東線采取軍事行動,控制了紅海之濱的埃拉特地區。但鑒于外交上的原因,本·古里安放棄了占領西岸北部的企圖。

1949年7月,獨立戰爭結束。

政治周旋

獨立戰爭結束后,本·古里安致力于猶太流亡者的聚集,他在幾乎只有他一個人舉手贊成的情況下,強迫大家接受了他的決定:對大量移民敝開國門!

本·古里安的目標很明顯,就是四年內把以色列的人口翻一番,事實是四年后人員實際增長了120%,并在政府的努力下,闖過了經濟上的難關。

對此,本·古里安稱這幾年是“偉大的年代”。

但在議會中,本·古里安并非一帆風順,首屆議會選舉,沒有一個政黨能獲絕對多數,工黨也僅獲相對多數,120席中的46席,松散的議會導致不斷發生內閣危機。

在這樣動蕩不定的背景之下,作為總理的本·古里安不僅要處理極不尋常的國內事務,而且還要制定不尋常的對外政策。

1949年12月5日,外交部長夏里特從聯合國打來電話,說把耶路撒冷國際共管的建議將獲得絕大多數國家贊同,而以色列的反建議恐怕只有自己的一票,本·古里安說:“那一票也算數。”幾天后,聯合國投票采納國際共管耶路撒冷的建議,本·古里安又一次以獨特的行動進行回應:遷都耶路撒冷。

本·古里安說獨立戰爭期間,因耶路撒冷被包圍,政府才不得不設在特拉維夫;“但以色列現在和將來都只有一個首都——永恒的耶路撒冷!”

世界各國對此強烈反對,紛紛抗議,但叫喊了一陣,誰也沒有作出實際行動來阻止。幾天后,政府各部陸續遷到耶路撒冷,只有國防部和外交部留在特拉維夫,一個是為了安全;另一個是外交部長夏里特對此持反對態度。

到1953年,在本·古里安一再施加壓力下,外交部也不得不遷到了新首都。

隨后,由于政府的財政困境,本·古里安提出就德國納粹劫掠猶太人財產進行索賠,西德政府表示愿意向作為受害人繼承者的以色列政府支付賠款。

但這個提議在以色列公眾各階層激起前所未有的反對和厭惡。本·古里安不得不把個人威信的全部份量都壓了上去,并在精神上承受著極大痛苦,他認為:“被納粹殺害已經不能開口的600萬同胞在命令著,要以色列崛起、強大、繁榮,以此維護自身的和平、安全,這正是為了永遠不要讓猶太民族的悲劇再次重演。”

以貝京以首的反對派和以本·古里安為首的支持者暴吵了幾天后,議會在1952年1月9日進行了記名投票,兩個陣營各自動員了自己所有的力量。當時,尚在國外的的一位統一工人黨議員被通知緊急趕回,自由運動黨的一位議員忍著心臟病的發作被人用擔架抬來。

最后,索賠議案以61票對50票被通過,一個月后,簽署賠償協定,西德政府保證在12年里向以色列提供8億美元的商品和勞務。

人口翻番、簽署賠償協定、建立軍隊的立法和永久性結構、采取親西方的外交姿態等,這是以色列獲得新生的英雄年代。本·古里安在所有這些成就中都起了決定作用,但內閣經常出現的危機與黨內的激烈爭吵,使他筋疲力盡。

1953年月11月,本·古里安提交了辭呈,離開軍隊、內閣與政府。

本·古里安辭職后,總理由夏里特擔任,國防部長由拉翁出任,但公眾對夏里特缺少權威的領導極為不滿。同時,夏里特同拉翁,總參謀長達楊、國防部辦公廳主任佩雷斯與拉翁之間存在著明顯不和。

在主張情況下,許多高級官員懷念本·古里安,就發起了一場讓本·古里安重新掌權的運動。1954年發生“拉翁事件”,即拉翁被指控應對以色列特工以在埃及的慘敗負責,這次事件導致工黨內部的派系斗爭,1955年2月拉翁被迫辭職,本·古里安重新回到政府,執掌國防部大權。

本·古里安回來后,與夏里特的關系急劇開始惡化。本·古里安建議采取軍事行動,把埃及人趕出加沙地帶,而夏里特強烈反對。

此時,總參謀長達揚向內閣提交了一分報復埃及人的行動計劃,夏里特不允,達揚便向本·古里安提交了辭呈。本·古里安把辭呈帶到內閣會議,對各位部長說:“要么站到夏里特一邊,要么站到本·古里安一邊,因為輪流追隨兩個人,帶來的不是別的,只是破壞。”

最后,沒有辦法,夏里特只得投降,他立即批準了達揚的大規模報復行動。

1955年10月的第三屆議會選舉中,本一古里安再次受命組閣并出任總理,他暫時并沒有一腳踢開夏里特,而是堅決挽留他做外交部長。

但隨著矛盾的進一步加劇,本·古里安策劃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把夏里特從政府趕走,叫他去做了巴勒斯坦工人黨的總書記。

1956年,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這激起了西方國家的憤怒,英法二國出兵干預,本·古里安決定趁機進攻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發動西奈戰役,在6天時間內占領了西奈半島與加沙地帶,后來在美、蘇的壓力下,又被迫把這些土地歸還埃及。

表面上以色列遭到了失敗,但這場戰爭為以色列贏得了10年寶貴的和平。

西奈戰役開創了以色列與本·古里安的黃金時代,這期間他展開強大的外交攻勢,頻頻與各大國及周邊國家領導接觸,并獲得了滿意的效果。

最后歲月

作為西奈戰役凱旋歸來的領袖,本·古里安又連任四年。但“拉翁事件”的狂瀾開始卷走“老人”的輝煌。

“拉翁事件”,是指1954年時任國防部長的拉翁被指控應對以色列特工人員在埃及慘敗負責的工作失誤事件。這次事件引起了執政的巴勒斯坦工人黨內部的派系斗爭。

拉翁1955年2月被迫辭職,使本·古里安重掌國防部大印。拉翁辭職后不久,當選為猶太工人黨工會的總書記。1960年,拉翁得知當時調查此事的委員會的證明材料中有兩處偽證,就要求重新調查特工失敗的責任問題。

后來,經過委員會再次調查,認為拉翁對事件沒有責任。但本·古里安認為這不是結論,又使政府批準成立一個以司法部長為首的委員會再調查二個月,部長委員會也一致認為拉翁是無辜的。

但本·古里安仍拒絕接受調查結果,要求工黨中央委員會給拉翁處分,否則他將辭去總理職務。

“拉翁事件”的背景是工黨內部“青年衛士”與“老衛士”二個派系的斗爭,本·古里安支持“青年衛士”一派,這促使他的老朋友與老同事一個接一個與他斷絕關系,夏里特、拉翁、果達爾·梅厄夫人等人都對他展開猛烈抨擊,反對黨也借這些事件來攻擊工黨。

但為結束拉翁的政治生命,本·古里安不惜發表聲明:“我將不會同拉翁坐在一起。”無疑,這是要求工黨在他與拉翁之間進行選擇。

“老衛士”雖然同情拉翁,但考慮到本·古里安的威望,失去他會削弱工黨地位,就被迫犧牲了拉翁。

1961年2月4日,工黨中央委員會罷免了拉翁的中央委員和猶太工黨總書記的職務。

但本·古里安與他的熱情支持者沒有想到,這也是本·古里安統治末日的開端。在這次事件的斗爭中,本·古里安的道德形象和可依賴性被破壞了,人們把他的表現視為一個蓄意報復、把個人意志強加他人的獨裁者。

就這樣,在他的黨和人民眼里,本·古里安永遠失去了他先前的地位。這些對于一個政治家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

1963年,以色列獨立日前夕,本·古里安最后一位密友本·茲維去世,他非常傷感,情緒越來越沮喪。當年6月,他遞交辭呈退出了政府。

辭職后,本·古里安向繼任者艾希科爾提出重新審理“拉翁事件”,但艾希科爾予以拒絕。之后,本·古里安與艾希科爾、梅厄夫人等工黨元老發生針鋒相對的較量,最終導致他帶著一幫支持者從工黨分裂出來,成立了一個新團體——以色列工人陣線。

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本·古里安積極介入以色列的政治活動,但他很快發現,他已處處遭到冷遇,他的政治生命已抵達終點。

在生活的現實前面,本·古里安低下了自己的頭。戰后他開始退出政治舞臺。1970年他最終退出議會。來到1953年生活過的基布茲薩代博克,撰寫回憶錄。

在薩代博克的最后幾年,本·古里安不再是籠中的雄獅、雄心勃勃的先知和怒氣沖沖的斗士,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虛懷若谷、與世無爭的老人,他與梅厄夫人開始和平相處,對拉翁也采取溫和的態度,甚至與貝京也握手言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始县| 陇川县| 东海县| 岗巴县| 浦东新区| 德惠市| 泾源县| 阳新县| 诸暨市| 青铜峡市| 封丘县| 东丰县| 盐池县| 宣化县| 天峨县| 台南市| 慈溪市| 鹿邑县| 安仁县| 安溪县| 田林县| 湟源县| 合肥市| 三亚市| 嘉峪关市| 左权县| 平湖市| 兴山县| 宁陵县| 遂平县| 平顶山市| 和硕县| 河西区| 方正县| 北碚区| 丹江口市| 成武县| 宜城市| 勃利县| 云南省|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