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政治家(9)

85歲生日時,本·古里安得到了舉國慶賀,以果達爾·梅厄為首的內閣拜訪了他,議會還通過一項特別議案,允許他再次對議會發(fā)表講話。

1973年時,他停止了記日記。在生命的最后幾周里,他因為中風倒下了。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已經不能說話,但仍然保持著清醒的意識,努力地同每一個人握手。

12月1日,在以色列剛經歷了“十月戰(zhàn)爭”的急風暴雨后,87歲高齡的本·古里安因腦溢血去世,他被葬在薩博代克。根據他的遺囑,他的葬禮沒有頌詞,只有無聲的默哀。他的去世被以色列看作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作為一個政治家,本·古里安的政績是輝煌的,他是以色列第一任總理,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他憑借敏銳的直覺和務實的精神,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一直是猶太民族的領袖。他領導創(chuàng)建以色列國,是現代以色列當之無愧的國父。

梅厄夫人——中東鐵娘子

她是一位充滿矛盾的人物,她意志如鐵,從不屈服,卻時而柔情似水;她容貌美麗,風度優(yōu)雅,但卻又嗜煙如命,暴躁如雷;她作為一國首腦,照料了一個國家,但卻不能照管好自已的4口之家。而最令人震驚的是,她居然行血癌抗爭了12年,直到她死,這件事才被人知。

充滿磨難的少年生活

果爾達·梅厄于1898年5月3日出生在沙皇統(tǒng)治下的基輔。她的父母都是猶太人,這就注定了她的命運要同貧困和戰(zhàn)爭聯(lián)系在一起。

梅厄出生的時代是這樣的。據史料記載,公元前,猶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居住過,后來在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征服下流散到世界各地,多數已逐漸同化于所在地的民族。由于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大肆宣揚種族歧視政策,認為猶太民族是劣等民族,應該斬盡殺絕。因此對猶太人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先后殘殺了6百余萬猶太人。

就在這種環(huán)境下,小梅厄出生了。在她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屠殺來臨時,父親把家里的門窗都釘上了木板。一家人躲在漆黑的屋里,外無衣物避寒,內無食物果腹,整日在膽戰(zhàn)心驚中度日。由于食物短缺,小梅厄常常餓得昏死過去。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梅厄對“恐懼”的概念更清晰了。當時,媽媽告誡她們,要避開警察,避開哥薩克兵,甚至要避開一片黑沼澤——據說那兒有魔鬼,專抓猶太小孩。

有一次,幾個小孩在超出母親視線的一個小巷子玩,在那兒可以望見黑沼澤周圍霧一般的樹叢。突然一隊哥薩克騎兵沖了過來,急促的馬蹄聲伴隨著尖厲的恫嚇聲:“是小猶太鬼嗎?下次有工夫時,抓住你們扔到沼澤里去。”

嚇呆了的孩子們不知是怎樣跑回家的,小梅厄縮在媽媽懷里,久久不敢抬頭。“有很多魔鬼是專吃我們猶太人的,要避開他們。”媽媽忍著淚水安慰女兒,同時又再次告誡女兒。

后來,梅厄的姐姐參加了猶太復國運動,這令他的母親更加擔心了。最后,母親實在不能獨自承擔對女兒的擔心了,她作出決定:去美國,全家團聚。母親想:在那兒,一家人可以消除對恐懼和貧困的憂慮。

為此,梅厄的父母省吃儉用地準備了3年,在1906年全家移居美國。在美國,父親找到了一份木匠活,母親開了一家小雜貨店,一家人的生活條件有了明顯好轉。

來到美國后,梅厄也可以和其他同齡孩子一樣背著書包上學了。就這樣,梅厄來到一所寬敞的堡壘式建筑的學校。小梅厄非常聰明,她常常向同伴們講從別人那兒聽來的故事,有時還可以自己發(fā)揮,編造一些生動的情節(jié)。在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方面,梅厄也很有天賦。很短的時間內,她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英語。

梅厄從8歲起就幫著媽媽照料小店的生意,媽媽出去進貨時,她就一個人守在店里。從售貨到收款她都做得井井有條,人們都夸她是個聰明能干的孩子。

在學校里,梅厄也顯示出了極強的組織能力。當時,梅厄所在的學校雖然免收學費,但仍有許多學生買不起課本。于是,梅厄召集了學校里的一群姑娘,決定為無課本的學生募集一筆資金。

很快,在梅厄的帶動下,這群小姑娘為自己的組織起了一個“青年姊妹協(xié)會”的名字,并著手做宣傳廣告,向本區(qū)人民發(fā)出討論課本問題的邀請。當時,梅厄還租了一個大廳供集會用,主管人在驚訝之余被這位11歲的“協(xié)會主席”的魄力感染,同意了她的請求。

一個周末的晚上,會議如期舉行,第一個議程便是果爾達的演講:“盡管付不起錢,但他們有權擁有課本……每個人都有義務幫助他們。”

接著,這群小姑娘有搞起了詩歌朗誦、唱歌、舞蹈,內容各有不同,卻起到了同一作用——打動了來賓們的心。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協(xié)會”募集到了一筆“可觀”的基金。也因為這件事,很小的梅厄感到很多事其實并不是很難,只是人們心里畏懼他而已。從此以后,梅厄更加自信了。

和演講天賦。11歲時,她組織了平生第一次的公眾集會并做了第一次演講,這使她感到既激動又興奮。

小學畢業(yè)后,母親迫使她放棄了上中學的念頭,讓她留在店里干活,對此梅厄十分不情愿,但還是按照母親的意見做了。在她14歲的時候,母親又要把她嫁給一個比她大許多歲的男人。

對此,梅厄再也不能忍受了,一氣之下她離家出走了,投奔到遠在丹佛的姐姐謝伊娜家里,她要在外面自己闖天下。

一定要到巴勒斯坦去

來到丹佛后,梅厄一邊讀書,一邊幫姐姐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后來,她找到了一份裁縫的工作,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也就是在丹佛的這段時間,梅厄的姐姐謝伊娜的家里每天晚上都有許多從俄國來的猶太移民聚在一起討論和爭論猶太民族的未來、世界形勢以及各種各樣的事情。當時,小梅厄對他們的談話非常入迷,不但忘記了自己喜愛的功課,而且為了避免“被趕到一邊去”,殷勤地為他們倒茶。

漸漸地,梅厄接受了猶太社會主義—復國主義思想。她相信,猶太民族不但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國家,而且猶太人民應該在公平、公正的制度下過上幸福而平等的生活。也許就是這些思想的影響,后來的梅厄真的走上了為猶太復國而奔波的道路。

在丹佛的姐姐這里,梅厄還遇到了一件對她頗有影響的大事,那就是就是在這期間,梅厄結識了自己未來的丈夫莫里斯·梅耶森,小伙子是一位文雅多才的廣告畫家,也是猶太移民。他們的認識也很簡單,當時,莫里斯常去參加謝伊娜家的討論。他是一位博學、和善而幽默的年輕人,談話時總是用一種平靜的語氣,在最激烈的討論中也不提高嗓門。就這樣,這位看起來知識很淵博的年輕人一下子吸引了梅厄。

一個女孩子在外謀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梅厄為了生存拼命地工作。裁縫活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梅厄憑著吃苦耐勞和聰明好學,很快便掌握了裁剪技巧。就這樣,離開了父母梅厄一下子成熟起來,她學到了許多在父母身邊學不到的東西,培養(yǎng)了自己適應各種環(huán)境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決心。

在梅厄外出謀生的日子里,父親經常寫信詢問她的情況,勸她早日回家。梅厄也十分想念家里的親人,讀著一封封充滿思念和牽掛的來信,梅厄的心被感動了,她決定回到父母身邊。

梅厄重新回到密爾沃基時,因為家境比往日好多了,所以一家人比往日和諧多了,一家人還不同程度地參加了一些猶太人的社會活動。

而就在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許多猶太人參加了戰(zhàn)爭,猶太復國主義者很活躍。當梅厄回到家鄉(xiāng)時,她發(fā)現家鄉(xiāng)已陷入了一種狂熱的騷動之中:社會主義、猶太復國主義等活動此起彼伏。

作為一名猶太人,梅厄的父親對猶太社會活動也是非常的熱心的,在梅厄回來時,她的父親已使他小有名氣。當時,許多著名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領袖在他家住過。他們包括:西爾金,本·茨維、本·古里安。

就這樣,年輕的梅厄在和他們相處時,他們的思想和事跡都對梅厄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于是,梅厄很快就投入到運動中去。1915年,17歲的果爾達加入了錫安山工人黨。該組織章程規(guī)定,成員必須年滿18周歲,由于該黨的許多黨員都了解梅厄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熱情和出色“業(yè)績”,因此同意讓她破例加入。

年輕的梅厄果然沒有讓他的“戰(zhàn)友”們失望,加入后不久,她就協(xié)助組織了密爾沃基的游行示威,她的家也成了巴勒斯坦來訪者的聚集中心。

當時,梅厄還謁力勸說她的未婚夫移居巴勒斯坦。當然,勸說自己的丈夫一同去巴勒斯坦是有一定的難度的。1917年,梅厄與莫里斯·梅耶森結為夫妻。梅厄是個充滿激情,甚至狂熱的猶太復國運動的支持者,而莫里斯卻是一個世界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他對猶太復國主義的熱情遠沒有梅厄高。他認為一個猶太國家給猶太人帶來的幫助也許不會比麻煩更多。他幻想將來會有一個和平世界,人人都能幸福而平等地生活在一起。因此,莫里斯對梅厄的“狂熱”是有些看法的。

婚后不久的一天,梅厄就向莫里斯提出移居巴勒斯坦的要求。莫里斯最初是不愿意去的,但是在梅厄的強烈要求和一再游說下,莫里斯還是動心了。更為有趣的是,莫里斯覺得,到了巴勒斯坦后,可能會使梅厄的狂熱平靜下來。同時,梅厄看出自己的丈夫這點擔心后,就向丈夫保證,到巴勒斯坦后就“不再經常奔走了”。

就這樣,1921年他們踏上了前往巴勒斯坦的征程。途中經歷了許多磨難,他們險些喪命,最終到達了巴勒斯坦。

艱難的生活

當時的巴勒斯坦還是一片混亂,來到巴勒斯坦后,梅厄和丈夫在巴勒斯坦人生地不熟,得不到任何幫助,感覺到處處艱難。同時,由于戰(zhàn)亂,許多人已經離開了這里。

面對重重可困難,梅厄并沒有灰心。她和丈夫找到梅爾哈維亞集體農莊,申請加入集體農莊。但他們的申請遭到了拒絕,原因是農莊的大部分人認為梅厄夫人不適合從事體力勞動。生性倔強的梅厄,對他們的偏見非常憤怒,她據理力爭。在她的堅持下,農莊最終接納了他們。

在集體農莊,梅厄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種地、養(yǎng)雞、植樹、照看孩子,經常累得筋疲力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自豪地說:“是集體農莊把我造就成了養(yǎng)雞專家。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如何養(yǎng)雞。”

后來,梅厄又被分在廚房工作。為此,她學會了烹制各種菜肴,做出的飯菜色、香、味俱佳。慢慢地,農莊里的人們改變了對她的看法。他們發(fā)現這個年輕女人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很好。

為了提高大家的生活品位,梅厄還將床單改成桌布,在餐桌上布置了鮮花,用玻璃杯取代粗糙的茶杯,早餐改吃麥片粥。她的創(chuàng)新贏得了人們的贊賞和信任。后來,集體農莊選舉她為猶太工人總工會的代表。

然而,在當時,梅厄的丈夫對這種公有制的生活非常厭惡,他多次提出要離開集體農莊。于是,他們搬到了特拉維夫,后來又遷居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梅厄夫人生了一兒一女,他們的生活更加貧困。為了支付孩子的保育費,梅厄除了工作以外,每天都要到兒子所在的幼兒園洗衣服。盡管生活十分艱苦,梅厄夫人仍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她經常告誡自己,困難并不可怕,只要堅持下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1928年,梅厄夫人擔任了猶太工人總工會女工理事會干事,主管移民姑娘們的就業(yè)培訓。這項工作需要頻繁地外出籌集資金,而此刻她的婚姻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當時,丈夫希望梅厄能夠照顧好孩子和家庭,而工作又要求她在外面奔波勞累,家庭和事業(yè)使梅厄夫人一時陷入了矛盾之中。她既愛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又不愿放棄自己的事業(yè)。

后來,在痛苦的抉擇中,梅厄毅然地把事業(yè)放在了第一位,從而導致了家庭的破裂。她和兩個孩子搬進了特拉維夫的一間小公寓。她既要外出工作,又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

接下來的工作是更加忙碌。1934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梅厄任工人總聯(lián)合會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她與英國委任統(tǒng)治當局進行談判,成為猶太復國事業(yè)的有力發(fā)言人。

1943年3月的一天,梅厄代表總工會出席英美調查委員會會議,嚴正聲明巴勒斯坦猶太人自治機構將接納大批猶太移民,不限數量也不附帶任何條件。

4月,為聲援滯留意大利海上的移民,梅厄發(fā)起震驚世界的絕食斗爭。當時,以梅厄為首的15名猶太人社團領袖在那路撒冷猶太全國委員會辦公室集體絕食,終獲成功。

接著,英國10萬大軍和2000名警察進駐巴勒斯坦。在猶太復國主義的許多首要人物或遭逮捕,或流亡國外的情況下,果爾達·梅厄以猶太人辦事處政治部代理主任的身份,活躍在英軍占領區(qū),發(fā)動全民進行抵抗,被英國委托政府稱為“難以對付的人物”。

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給梅厄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也為她后來的成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外交生涯

1947年11月29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這同果爾達。聯(lián)合國“分治”決議公布后,巴勒斯坦全境出現阿拉伯人動亂,中東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猶太總會決定立即籌款、武裝軍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乐平市| 玛沁县| 亳州市| 自治县| 大余县| 库尔勒市| 福建省| 墨脱县| 阿合奇县| 娱乐| 福州市| 襄城县| 西华县| 商洛市| 马边| 陈巴尔虎旗| 吉首市| 尼玛县| 河曲县| 嵊州市| 浦城县| 泾阳县| 鹿邑县| 桐城市| 新民市| 芜湖县| 邳州市| 黄龙县| 喀什市| 巫山县| 克什克腾旗| 阿鲁科尔沁旗| 黄山市| 米泉市| 江北区| 德州市| 楚雄市| 蒙山县| 方山县|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