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相信自己,你就是一道風景(2)
- 你的信仰價值百萬
- 張菲菲
- 4280字
- 2016-08-13 02:57:11
當然,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個“明”,既表現為正視自己的短處,也表現為如實分析自己的長處。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處,似乎是謙虛,實際上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客觀地估價自己,在認識缺點和短處的基礎上,找出長處和優勢,并以己之長比人之短,就能激發出強烈的自信心。
自信,不是孤芳自賞、夜郎自大,更不是毫無根據的自以為是、盲目樂觀;而是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一種心理素質,代表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勁、迎接生活挑戰的樂觀情緒,是戰勝自己、告別自卑、擺脫煩惱的一劑靈丹妙藥。
自信,不意味著輕易就能獲得成功,而是說戰略上要藐視困難,戰術上要重視困難,腳踏實地、鍥而不舍地奮斗拼搏,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戰勝每一個困難,從一次次勝利和成功的喜悅中肯定自己,不斷地突破自卑的羈絆,成就事業的輝煌。
別怕自己不行
有這樣一個小女孩,長得又矮又瘦,永遠穿著一件又灰又舊又不合身的衣服,被老師排除在合唱團外。
小女孩很傷心,躲在公園里低聲哭泣。她想,我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難道我真的唱得很難聽嗎?想著想著,小女孩就低聲地唱了起來,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為止。
“唱得真好!”說話的是個滿頭白發的老人,“謝謝你,小姑娘,這真是一個令人愉悅的下午。”說完,老人就離開了。
第二天,那老人還坐在原來的長椅上,滿臉慈祥地看著小女孩微笑,聚精會神地聽著她唱歌,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后他大聲喝彩,說:
“謝謝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
許多年進去了,小女孩成了大女孩,長得美麗窈窕,成為一位知名的歌手。她忘不了公園靠椅上那位慈祥的老人。于是她特意回公園找老人,但那兒只有一張小小的孤獨的靠椅。老人早已經去世了。
“他是個聾子,都聾了20年了。”一個知情人告訴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一次鼓勵都是一次機遇,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適當的鼓勵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能夠使人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醫生醫治病人,雖然每次必定全力以赴,但是還要病人的積極配合,如果病人自己徹底失去了生存的欲望,沒有了生之留戀,即便再高明的醫生也未必能將他的病治好。
因而,遇事沉著、冷靜、善于思考,積極尋求解決辦法,終究會得到一個好結果。有時候事情不遂人愿,偶爾有悲觀念頭產生,的確可以舒緩一下疲憊的心情。但是,若是持續地對于未來感到悲觀,對于身心便很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影響。此外,這往往也是抑郁癥狀之一,或是早就對平淡的生活感到十分煩躁。因此,腦海里會不自覺地時時浮現出一些不好的念頭,甚至期待它們發生,藉此來刺激一下自己。結果,每天就活在悲觀與消極當中,自然也就永遠都快樂不起來了。
因此你要嘗試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思考,別怕自己不行。人生的確充滿許多的不圓滿,消極悲觀只會讓事情更加棘手,因此,請以積極向上的態度來對待所有的事情,坦然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下一次悲觀的念頭再閃過腦海時,你應當馬上生出一個比較積極樂觀的念頭,然后再冷靜地權衡一下,也許,就會以比較客觀的態度來待人處事,而不會再那么悲觀了。
因為人生充滿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如何減少這些不確定性,就成為每個人人生之路能否順利平坦的重要關鍵。雖然可能沒有辦法決定所有事情的進行與結局,但是,你卻絕對可以將自己的情緒指向一個比較正面樂觀的方向,來看待所有人事的變化,即然如此,為什么不去試一試呢?
那時也許你就會發現,以樂觀積極的心情來看待每個事物,與以消極悲觀的心態所看待的事情結果完全不同!
把“自卑”扔得越遠越好
構成自卑感的因素很多,有時是由于成長時期遭遇到的情感經歷,有時可能是來自某種固定情境的影響,當然也不乏基于自己本身的問題或外在的某種力量所致。但不論什么原因,自卑感往往躲藏在我們人格的深處,而且多半是籠罩在迷蒙的過去記憶中。
舉例而言,如果你有一個近乎天才型的哥哥,他在學校的成績均是優秀,但是你的成績卻總是最差勁的。此時的你極有可能僅僅只因這單純的理由,便覺得自己這輩子即使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趕上他的一半。
于是無形中畫地為牢,認定自己將永遠以差勁的表現過一輩子。因此,對于即使在學校成績并不見得優異,但卻也能在日后發展相當成功的可能性,也被完全忽略了。
事實上,這些在學生時期獲得好成績的人,并不代表日后將能成為大人物,或者必須擁有卓越的成就,追究原因,由于這些人在邁出校園后,便停止繼續追求優異成績的可能性相當高,因此優異的表現與進步便告暫停;相反那些在校成績平平的人,在后來為了想在社會上獲得出色的表現,于是不懈努力,因而成為佼佼者的成功例子,可謂比比皆是。
一位女士從小就長得很胖,肥胖成了她的一塊“心病”,使她感到生活很不快樂。她不敢去參加同學的聚會,只要有可能,她都遠遠躲開他們,她的潛意識告訴她,自己是很討厭很不受人歡迎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變得越來越神經質、越來越自卑、越來越傷感、越來越覺得自己活著沒有意思,甚至有幾次想自殺。
但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她的整個生活。一天,她去看望自己的外婆,外婆談到自己如何把孩子撫養長大時說:“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我始終認定他們將成為他們自己。”這話提醒了她,剎那間,她覺得自己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傷感,就是因為自己非要把自己塞進一個不適合自己的模式中去。
她警醒了!她開始成為她自己。她研究自己的個性,研究自己的長處,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打扮自己,還出去交朋友,努力學習。現在,她已大學畢業,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她非常快樂。她時時不忘告誡別人:
不管情況怎樣,你都要成為你自己。
自卑的人內心缺乏安全感——他們總是特別“善于”發現自己的缺陷、短處和生活中不利于自己的方面,然后把它們放到放大鏡下去看,結果是嚇壞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么能去和別人比,和別人競爭呢?自卑者面對生活缺乏勇氣,總覺得矮人一頭,不能與強大的外力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掙扎。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少,他們訴說自身的某種缺陷或短處。這些缺陷或短處幾乎無所不包:類似肥胖、矮小、皮膚黑、眼睛小、頭發黃,統統都是自卑的理由。徹底去除這種心態的最大秘訣就是讓堅定的信仰充滿你的內心,這種做法雖然聽來并沒有什么驚人之處,但是它的確能使你產生健全而具體的自信力量。
杰克曾經也是個自卑的人。但自從他開始從事心理咨詢這份工作以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了,這一點可以從參加會議時他坐的位置來證實——過去,他總是坐在旮旯,即便對某些問題有看法也不輕易發言。
而現在他經常坐在領導前面,即使面對會議主持人也敢發表不同看法。
這種變化,當然是得益于心理咨詢,在為別人排解心理困擾的同時,杰克獲得了觀察、了解、認識人的許多新角度和方法,從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圍的人。
有人說,自信的人才可愛,此話頗有道理。一個自信的男人,會使女人獲得安全感;一個自信的女人,會使男人感到溫暖安詳;而自卑的人,不由自主地會在別人面前,甚至是自己喜歡的人面前顯出一種不自在,他總在擔心別人會怎么看自己。這種不自在會微妙地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使雙方經常“誤讀”對方的信息,造成隔膜與沖突;而自信的人,與人交往時坦誠自然,能更多地流露出自己的本色,能更有效地與人溝通和交流,也就更容易建立起健康的人際關系,為自己贏得友誼和愛情。
做最好的自己
沒有人愿意成為生活的失意者,按照別人指定的軌道生存。每個人只有這一次生命,你必須勇敢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成為最好的自己。時刻要提醒自己,你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喚醒心中沉睡的巨人,去實現你理想的人生。
人的一生要面臨許多歧路,經歷太多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或是通往成功或是面臨失敗。決定自己的態度,選擇自己的方向,可以為我們帶來成功與內心的平靜,也同樣可能遭致失敗及可悲的詛咒。
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項決定性的因素,是你最應當珍視的。飽滿的自信和堅定不移的態度,是得到美好結果的前提。不論你想要推銷任何東西——商品、個人的服務或任何一種理念,都必須以態度作包裝。成功的業務員在與客戶洽談、爭取訂單之前,先想象成交的情景,建立積極的態度。他們深知必須先肯定自己,才可能得到客戶的肯定。
你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應該為這一點而慶幸,應該盡量利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一切。歸根結底說起來,成就都與本人的實際潛能有關。你只能唱你自己的歌,你只能畫你自己的畫,你只能做一個由你的經驗、你的環境和你的家庭所造就的你。不論好壞,你都得自己創造自己的小花園;不論好壞,你都得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你自己的小樂器。
就像愛默生所說的:“在每一個人的教育過程之中,他一定會在某時期發現,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不論好壞,他必須保持本色。雖然廣大的宇宙之間充滿了好的東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塊給他耕作的土地,否則他絕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種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沒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什么和知道些什么,而這都是他必須去嘗試求取的。”
我們很難認識到,阻擋著我們自己的成長與幸福之路的人,往往正是“我們自己”。我們很難真正明白,我們自己正無意識地阻撓著自己或者我們最關心的人取得成功。我們之所以不知不覺地起這種阻撓作用,就是因為我們早期接受的熏陶已經在感情上使我們受到了蒙蔽。
遇到挫折,千萬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幻想重新一切可以從頭再來。
不管你早期在感情方面受的是什么樣的熏陶,你現在一樣能夠改變你的生活及為人處事的方法。嘗試著把問題解決得比較圓滿,你能夠從失敗中找到較有效的方式,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我希望能夠幫助你從生活中得到最豐碩的成果,能夠自主地生活,能夠學會以你希望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動。不管你希望在什么地方工作,在你自身中已具有一種過美好生活的能力。你為了取得成功而付出的努力和體驗到的歡樂,將是對你度過寶貴歲月的報償。
我們要做自己生活的主角,而不要讓自己成為生活的觀眾。生命當自主,一個永遠受制于人,被人或物“奴役”的人,決享受不到創造之果的甘甜。人的發現和創造,需要一種坦然的、平靜的、自由自在的心理狀態。自主是創新的激素、催化劑。人生的悲哀,莫過于別人在替自己選擇,成為別人操縱的機器,而失去自我。
我們要做自己命運的主宰。心理學家布伯曾用一則猶太牧師的故事闡述一個觀點:凡失敗者,皆不知自己為何;凡成功者,皆能非常清晰地認識他自己。失敗者是一個無法確定地對情境作出反應的人。
而成功者,在人們眼中,必是一個確定可靠、值得信任、敏銳而實在的人。
你應該掌握前進的方向,把握住目標,讓目標似燈塔在高遠處閃光;你得獨立思考,獨抒己見。你得有自己的主見,懂得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你不應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不該信奉什么神仙和皇帝,你的品格,你的作為就是你自己的產物。
你的一切成功,完全決定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