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通過語言來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靠不住的,因為人可以操控語言,說出謊話。人的行為動作卻很難說謊,即使刻意用動作掩飾自己內心,但總有一些細微的行為動作出賣了你。
身體語言與有聲語言
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是語言的兩種形式。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有時二者單獨使用,有時將二者合用。
首先,就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單獨使用來看,如有人只用有聲語言傳遞信息,其間沒有(相對而言)身體語言配合;再如,有的人只是用身體語言傳遞信息,其間沒有有聲語言配合。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就是一位著名的身體語言大師,他就是憑著自己的各種體態來把各種劇情內容生動地傳達給觀眾的。
其次,就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合用來看,人們在用有聲語言發送信息的同時,往往要輔以身體語言,即我們過去常說的“以姿勢助言語”之類。
一般說來,人們總是把有聲語言和身體語言結合起來運用,只不過有技巧高低之分。
人類最古老的交際手段就是有聲語言,而人們在說話時是離不開表情動作的。有研究表明,在遠古時代,人類的有聲語言還不太發達的時候,交際時表情動作格外豐富。就是到了人類的有聲語言豐富發達以后,交談時表情動作也仍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我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說:“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也就是說,說話要表現在神態上,表達在言辭中,才能被人理解。孟子是一位十分擅長辯論的人,他從大量的口語交際實踐中發現,有聲語言的不足,需要用神態去補充,才能更好地達到交際的目的。就像戰國時趙國使臣藺相如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完璧歸趙的動作情節中,藺相如“持璧”的行動和“睨柱”的神態同鏗鏘有力的語言相呼應,取得了十分突出的表達效果,以致強暴的秦王也不得不趕緊道歉。如果只說“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但表情木然,站在那里沒有任何行動,就絕不可能取得上述的表達效果。
人類的動作、表情是本能性的,每個人平時說話都會不知不覺地做出某些表情動作。人們說話時變化的目光,或喜或怒的神態,舉手投足的動作,經常同所表達的內容密切相關,同時也反映出說話人的修養水平。事實上,你同另一個人見面,雖然尚未正式開口說話,但交際活動已經開始,雙方的眼神、表情、動作都在傳遞著信息。說話時對方除了聽,還在看。皺眉頭,嘴角向下撇,那顯然是話不投機;和顏悅色,笑臉相對,說話就易于順利進行。因此,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我們必須給這種無聲的身體語言以應有的位置。如果在說話時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身體語言,就能夠使重點突出,并富有感情、形象生動,因而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交際的效果會比單純憑借有聲語言好得多。大家知道,電視的宣傳效果比起電臺廣播更突出更明顯,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電視節目同時作用于人的視覺和聽覺,而電臺廣播卻只作用人的聽覺。
一個人的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同樣是構成其語言的兩種重要形式。
每個人在實施影響活動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對象、場合等情況,有時可分別單獨使用,有時也可將二者結合使用。但更多的情況下,要注意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的相輔相成的關系,更好地發揮自己言語的效能。
身體語言是一種本性行為
身體語言是一種本性行為,只要我們細細地“傾聽”它就一定能夠了解真實情況,或許有些多疑的人對此仍然懷有疑慮。身體語言是由身體通過各種行為和基本動作來表達的,是最真實的,是一種本能行為。相信在了解了身體基本動作產生的根源后你會對此深信不疑。
一些基本的面部表情和動作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行為。
一些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為了研究身體語言是否是與生俱來的,觀察了人類近親——猴子和猩猩的身體語言與人類的身體語言到底有多少相似之處。同時,他們還觀察了一些先天性失明的盲人的身體語言,因為這些盲人天生就看不到任何東西,所以無法通過后天的可視性學習方法來掌握身體語言。結果他們發現,人類身體語言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
其實我們不難理解,不管哪個地域的人,不論是哪個種族,微笑和憤怒的表情幾乎都一樣的。德國科學家艾貝爾·艾伯費爾德發現,那些天生失聰以及天生失明的孩子生來就會微笑,完全無須后天的學習和模仿。埃克曼、福瑞森和瑟瑞森三位科學家曾經對生活于五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的人進行了面部表情和基本行為動作的研究,他們發現,即使生活背景不同,但有相當一部分面部表情和基本行為所表達的意思也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由于生活的區域不同、習慣不同、文化差異等原因,人的一部分行為動作的含義會有差異,但是人用來表示情感的那些基本的面部表情和行為動作卻是相同的。
其實,身體語言也可以通過遺傳功能進行遺傳,而這也正是人生來就會許多身體語言的原因之一。部分表情和動作是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
有一些身體語言源于遺傳,是人剛剛降生便具備的。這些身體語言無論是在幾千年前還是今天,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代表著同一個意思。不過,有一些動作雖然也是與生俱來的,但這些表情和動作的意義卻在人類的進化中發生了改變,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動作和表情所代表的意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比如,在遠古的時候,大多數食肉動物會用微笑來傳遞危險信號,但對靈長類動物而言,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表情發展成與危險無關,它傳遞的是一種表示妥協和屈服的信號,而現在,人們的微笑則是一種魅力的展示。再比如露牙和擴張鼻孔這兩種面部表情源自于動物間的攻擊行為,因為這樣可以使肺部吸入更多的氧氣,從而為戰斗或逃跑做好準備,是動物經常使用的最簡單的表情之一。動物用露牙齒來警告對方,它們會用自己的牙齒來保護自己或攻擊對方。發展到今天,人類這一動作通常是由于憤怒而引起的。當然,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心理受到了威脅,或是認為某事不正確時,也會流露出這種表情。
這些表情和動作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意義,在人類的進化中慢慢改變,并且一代一代地遺傳下去,并被賦予更多更新的意義。
部分身體語言是人類后天產生的。人的身體語言相當豐富,并不是全部的身體語言都是與生俱來的。還有一些身體語言的形成是因為后天的文化熏陶,或者是因為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比如,在一條擁擠的街道上或者在擁擠的地鐵、公交車廂里,當男人與女人相向而過時,男人通常會將自己的身體微微向女人這邊傾斜,而女人則會本能地躲開男人,從而避免對方接觸到自己的胸部。
那么,女人的這種反應究竟是天生的本能,還是她在看到其他女人這樣做之后,不知不覺中學會的一種技能呢?很顯然,女人在小的時候,她們的胸部和男孩相比并沒有什么差異,這時候有一部分女孩并不會形成上述習慣,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變化和一些信息的灌輸,她們開始越來越注意用這種動作來保護自己的身體,以及保持與異性的距離以符合道德規范。
還有一些身體語言令人覺得是與生俱來的,但其實它是后天培養形成的。比如,搖頭是一種常見的動作,其含義與點頭相反,表示“反對”或“否定”。不同的是,點頭是一個天生就會的動作,而搖頭卻是后天培養形成的。最初的時候,當嬰兒吃飽了之后,在他們拒絕媽媽繼續喂奶的時候,他們會用搖頭的方式躲避媽媽的乳房。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孩吃飽了以后,他們拒絕到口邊的食物的時候都會搖頭拒絕。所以說,搖頭這一動作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的,人們從孩童時代就學會了用搖頭來表示拒絕或否定他人的做法和思想。
總的來說,身體的基本動作要么是與生俱來的,要么是受到長期文化、生活背景熏陶所形成的。無論是哪一種,都是人下意識的本能反應,是難以扭轉的,因此,身體語言是最誠實的。
身體語言是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并不斷發展的下意識的動作行為。如,在人類還是類人猿的時候,當碰到難以接受的事情,就會雙手掩面,而直到今天,當人聽到噩耗或者因為羞愧而不想面對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用手掩面。
由此可見,對人的身體語言的正確解讀會使我們很容易就了解人的真實內心,從而為我們在交際中占據優勢提供便利。
身體的行為是不容易作假的
人們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身體語言也是一種語言,那么它是不是也和話語一樣會有謊言呢?是的,生活中,有些人為了某種目的,很有可能做出與實際情況完全相反的身體動作。然而,與經過邏輯思維組織過的話語的謊言相比,這種“謊言”并沒有那么容易說,因為人的身體、行為更加誠實。
可以說,每個人所做的就是他所想的。一個人或許可以有意識地讓身體的某一部位“說謊話”,卻不可能讓整個身體都“說謊話”。比如,當對方并不是很有誠意,但又需要讓你覺得他很有誠意的時候,他在說話的時候可能會刻意地攤開雙手,因為攤開的雙手表示自己的真誠。這樣一來,他的手部動作和他所說的話都在訴說著真誠。但他身體其他部位的行為表現卻在無意中流露了真實情況,他的瞳孔可能會變小,左邊或右邊的眉毛可能會揚起,嘴角的肌肉可能會因為緊張而略微有些抽搐……而這些反應都是他沒有誠意、在說謊的一種表現。
身體的行為并不是那么容易作假的。通常情況下,身體會本能地反映人最真實的想法,而要使得身體反應違背真實情況,需要人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身體行為。但人可能能夠有意識地調整自己身體一處或幾處的行為表現,卻不可能扭轉身體所有部位的本能的真實反應。因此,身體是最不擅長說謊的誠實者,即使它不得已說了謊,也是漏洞百出,并不能欺騙人,尤其是對那些細心的人。
一個人經過縝密的邏輯思考或許可以將謊話說得天衣無縫,但卻不可能在說謊時讓身體行為沒有絲毫破綻。
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資源部主管總能從面試者的身體行為來辨別對方的信息真偽。
一次招聘中,一位男性面試者解釋了他放棄之前那份工作的原因:他覺得之前的公司沒能給他提供足夠的發展機會,而并非工作能力不足或者不能與公司環境很好融合。他說,他與同事、上司的關系都很融洽,所以他很不舍得離開原來的公司,這次離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通過一些溝通和交流,其他面試官對他的各方面能力都很滿意,但是這位主管卻認為這位面試者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可信,他與同事和上司的協作或許沒有他說的那么融洽。他認為盡管這位男士對自己的上司贊美不已,但是事實上,他卻并不認可他的上司,他和之前的上司之間應該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于是幾位面試官調出面試錄像進行慢動作回放。在這位主管的提醒下,他們發現,每當提到前任上司時,這位男士的左臉上便會閃現出一種轉瞬即逝的嘲笑的表情。
后來,面試官們果然從那位男士的前任上司那里了解到,那位男士并非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主動辭職,而是因為違反公司規定、與同事合作不良而被辭退的。
男應聘者以為自己能夠將謊話說成真話,主管卻從他的身體行為中輕而易舉地洞悉了真相。是的,一個人所做的就是他所想的,要想操控身體將謊言說得沒有破綻是不可能的。在大多數情況下,說謊者的行為必然會發出自相矛盾的信號,雖然這種信號持續的時間短暫,稍縱即逝,但只要人們細心觀察,就一定能夠有所發現。
總的來說,人不可能持續性地,全面地用虛假的肢體語言來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身體語言是最誠實的。因此,我們要想洞悉真相、不被欺騙,在聽的同時還要學會用心去看、去解讀對方的身體語言。
心理學家指出,身體反應和行為體現的是人的下意識動作,是個人很難改變的。因此,人們大可通過一個人的身體語言來判斷這個人的真實內心,而不是對方說什么就信什么。對此,我們不必存有疑慮。比如某個人鼻子泛白,就表示對方有所恐懼或顧忌。如果不是交易的對手或是無利害關系的對方,則這種行為是躊躇、猶豫的心情所致。另外,在自尊心受損、心中困惑、有點罪惡感、尷尬不安時,也會出現鼻子泛白的情形。又比如鼻頭冒出汗珠時,表明其心情焦躁或緊張。如果對方是重要的交易對手,那么他必然急于達成協議,也就是說,無論如何一定要完成這個交易,因為心情焦急緊張,鼻頭才有發汗的現象。
行為比有聲話語更重要
有人說,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其實,生活中人與人的溝通還有一個重要的工具——行為。人的舉手投足之間蘊含著很多心理信息。
其一,人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刻意的、形象化的演示或者一些習慣動作來輔助語言所表達自己的意思;其二,人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肢體語言,從對方的面部表情、目光、坐姿等行為舉止來獲取他人的相關信息,幫助自己對人和事做出判斷,以選擇合適的方式面對和處理問題。研究發現,從他人的行為中獲取的信息要比從他人的話語中獲取的信息更真實、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