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敢做敢當:要有拋開得失做大事的氣魄(1)
- 領導智慧成敗之秘
- 王道之
- 4754字
- 2016-01-15 16:45:17
得失之心太重的領導者是成不了大事的。戚戚于一時一事,汲汲于一得一失,必然使自己的視野變窄、膽量變小,該向前時往后退,該決策時猶豫不決,不但有可能耽誤大事,也會喪失自己一鳴驚人的機會。領導者應該具有敢做敢當的氣魄,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樣就更容易受到成功之神的垂青。
1.領導者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魯迅先生曾經嘉許世界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這并非聳人聽聞之言,就拿現在人們奉為美食的西紅柿來說,人們敢于食用也不過是近幾百年的事,在此之前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坐視鮮紅的西紅柿自生自爛而棄之不食。作為領導者,能做到不墨守成規、敢為天下先,對于開創一片新局面是十分重要的。
就拿作戰來說,漢代的作戰方法到明清時期依然未變,軍人們對抗的戰場上仍然看不到從改進手段入手尋求制勝的道路。大多數統兵高手的制勝之道,都是以現有條件為手段,尋求以謀制勝,在計謀上演繹出千變萬化來,結果是繼孫吳以后,兵家輩出,兵書汗牛充棟,但變來變去,都還是在孫吳的思想內打圈子,所想的無非是韜略、謀術。重權謀,成為東方兵學的特點。
在這種氛圍下,要想在軍事觀念上有大的變革當然是很難的,但個別有識之士,從改進兵器入手,敢為天下先,在謀略對抗的主流中躍出一股注重從改進技術手段以求勝的潛流。這種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的闖勁,無疑應當納入統御謀略之中。
在改進兵器方面走出一大步的是南宋名將陳規研制使用火槍。作為南宋鎮撫使陳規,不僅研究謀略戰法,更重要的是重視兵器研究,要從技術入手,提高作戰效率。北宋初年,古代火器初次使用于戰場,標志熱兵器和冷兵器并用時代的開始,他在前人研制的“火箭”、“火球”、“火蒺藜”基礎上,制造出火槍,并在1132年守德安(今湖北安陸)70天中,以此種武器給敵人以重創。這是一種以竹桿為筒,內裝火藥,臨時點燃,噴射火焰,靠這種“火槍”焚毀了敵軍攻城的裝備“天橋”,敵人被迫退兵。據說,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管形噴火器,比歐洲1915年使用的金屬噴火器早783年。
曾遠征中亞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之所以能所向無敵,就在于他依據游牧民族善騎馬的特點,創建了世界第一流的騎兵部隊,而且還創建了炮兵,提出了“攻城用炮”的理論,在滅金、攻宋和西征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他的孫子忽必烈繼承和發展了攻城用炮的思想,從西域請來炮匠,制造回回炮,在襄(陽)樊(城)大戰中,使用此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戰斗大勝,故又稱此炮為“襄陽炮”。之后忽必烈不滿足已有的成就,大批征調炮匠研制新炮。僅1279年就從兩淮征調炮匠六百多人,1284年從江南選調十一萬匠戶到都城制造新大炮。到1287年,元朝火炮技術出現突破,一種利用火藥在金屬管內燃燒產生氣體壓力,把彈丸發射出去的金屬管形火炮出現于戰場。比西方同類型火炮要早五十年以上。
明末名將袁崇煥之所以成為清初統治者的“眼中釘”,不僅是因為他有高超的謀略,同時還因為他敢于使用先進兵器,勇于實踐探索其應用之道的結果。明朝后期,富有遠見的火器制造專家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引進了一批西洋大炮。這種炮射程遠、威力大,史稱“一發掘血渠數里。”但這種炮比較笨重,并且操作技術比較復雜,使用不當常有自傷的危險。所以,當時很多將領不愿意使用此種大炮,甚至當作廢物丟棄一旁,讓其自行銹蝕,作戰仍使用以往的冷兵器。而鎮守山海關外重鎮寧遠的大將軍袁崇煥卻看到這種火炮的作用,視此物為寶,親自聘請專家來訓練炮手,培養出一批精通炮術的專業兵種,并根據火炮性能修筑炮位,制訂了“憑堅城用火炮”的積極防御方針,以對付精于騎射、善長野戰的努爾哈赤后金軍。
公元1626年正月,袁崇煥率領寧遠城軍民,用十一門大炮一舉殺傷來犯的八旗勁旅一萬七千人。自稱用兵四十年,不曾敗績的努爾哈赤也在攻城中被炮火擊中負重傷,敗退盛京(沈陽)后嘆道:“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不久,即死去。第二年五月,剛取得汗位的皇太極為報父仇,親率大軍攻錦州、寧遠,戰役相持一月有余,袁崇煥憑堅城利炮,與皇太極大戰三次,小戰二十五次,無日不戰。后金軍又傷亡慘重,皇太極又敗回盛京,無奈道:“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真何以張我國威耶。”袁崇煥敢為天下先,使用新兵器用出了名堂。
清朝康熙帝也是一個不墨守成規的實干家,他重視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1674年,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20歲的康熙帝聽說浙江錢塘人戴梓會自制火器,能擊百步之遠,便命康親王杰書禮聘戴梓從軍。康熙帝親自召見戴梓,知其才識過人,留其在京師,督造他發明的“連珠火銃”。這是一種連發槍,可貯存二十八發彈丸,有兩個扳機,可交替扣動,連續射擊,射程達百步以外。這種武器在清軍平定三藩之中曾大顯威風,在槍械發展史,改單發為連發這一技術上也起了開先河作用。
1687年,康熙帝為準備鎮壓噶爾丹叛亂,命戴梓監造“子母炮”,八天即成。康熙親臨試驗場觀看試炮。此種大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降,層層碎裂,銳不可當。康熙帝大為高興,封此炮為“威遠將軍”,并命人把戴梓的職名鐫刻在炮身上,以表彰其功績。1690年康熙把這種炮成功地用于戰斗上,八月間清軍同噶爾丹軍在烏蘭布相遇,只見噶爾丹將萬余橐駝,盡縛足臥地,背如箱垛,蒙蓋濕氈,圍成一周,叫作“駝城”。噶爾丹統軍于內,欲與清軍決戰,清軍則隔河立陣,施放火炮,“威遠將軍”型的火炮大發神威,從午到晚連續不斷轟擊,駝皆倒斃,駝城中斷,清軍兩路進擊,消滅噶爾丹的大部分主力。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創新思想的人,畢竟只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整個的社會氛圍仍然是固守老祖宗之法,對這些新玩意根本不屑一顧。科學技術一直被知識界視為雕蟲小技,雖然中國最早發明了火藥,有了火炮、“連發槍”,但那都是手工業的產物,從未納入到工業大批生產的軌道。之后,隨封建王朝的腐敗連這點手工業生產也幾乎蕩然無存了。于是,鴉片戰爭后,當外國侵略者用洋槍洋炮轟開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以后,清朝軍隊中仍有不少人視這種火槍火炮為“邪物”,竟提出“以雞血狗屎破之”等可笑可悲之主張。實踐證明領導智慧不僅要統人,還要治事,不僅要研究如何在現有條件下運用計謀贏得一次對抗,更要研究怎樣不斷追求力量的增長。
2.冒天大的風險才能成就天大的事功
就像做生意投入與產出成正比一樣,做事情不冒風險就干成大事的想法只能自欺欺人。領導者在紛繁復雜的局勢當中往往需要面臨這樣一個兩難抉擇:是謹小慎微、明哲保身,還是甘冒奇險、做個有可能被一擊而中的出頭鳥?有著強烈的責任感、把一己之得失放在第二位的領導者會選擇后者。
東漢末年,董卓挾持漢獻帝,從洛陽遷都長安。司徒王允為除掉董卓而日夕憂慮不安,董卓不僅權勢熏天,掌握軍政大權,更兼有一義子呂布,驍勇異常,有萬夫不當之勇,極難對付。一天深夜,王允看見自己的養女貂蟬在牡丹旁邊對月長噓短嘆,以為她有了私情,十分生氣,就厲聲呵斥。沒想到貂蟬跪下來說:“小女見大人近來憂心國事,愁眉不展,只恨自己是一弱女子,不能為之分憂。”王允一聽,忽然計上心來,覺得漢室的命運,真是決于貂蟬一人之手了。
原來,呂布本是荊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在討伐董卓時,連斬數將,把董卓嚇跑。董卓見呂布勇不可當,便想收為己用,董卓的部下李肅深知呂布是一有勇無謀、見利動心的匹夫,就請求去說呂布來降。李肅先送去珍寶以結其心,又送上極其著名的赤兔馬,以表明董卓看重呂布,再加上花言巧語,終于說服了呂布。呂布殺了丁原,提其頭來見董卓,拜董卓為義父,從此一心替董卓賣命。
要想除掉董卓,上策當是先除呂布,斬其羽翼而后擒王,若能令呂布反戈,助除董卓,那就是上中之上的妙計了。王允看到貂蟬,他深知此女不僅美貌出眾,而且心思靈巧,若是她愿意幫助離間董卓、呂布父子,那就大事成矣。于是,王允把貂蟬請入室內,納頭便拜,恐怕貂蟬不愿答應,沒想到貂蟬為報王允的養育之恩,竟慨然應諾。王允就把董卓、呂布的好色忘義、有勇無謀等特點交代給貂蟬,要她照計行事。
王允先把呂布邀到家中,極力表示欽慕,并送上寶冠,在飲酒時,讓貂蟬出來勸酒。呂布一見貂蟬的美貌,驚得兩眼發呆。王允當即提出要把貂蟬許配給呂布,呂布極為高興,便興沖沖地回去準備成親。
王允接著又把董卓請到自己家宴飲,飲至正酣,王允又把貂蟬叫出獻舞。貂蟬的美麗使得滿室生輝,董卓不禁垂涎三尺。王允見火候已到,就主動提出要把貂蟬獻給董卓,董卓感激不已,當夜就用車把貂蟬載回了相府。
呂布知道后,立即抓住王允責問,王允說:“太師(董卓)知道我已將小女許配于你,他說今天正是良宵,便要帶回府去配給你,我哪里敢不允許呢?”呂布聽了,也無話可說,回到家中,等了一夜,并不見送貂蟬來。第二天一早,再也按捺不住,就直奔相府而來。貂蟬正在窗下梳頭,遠遠地見了呂布,便忙將羅帕掩面,裝作哭泣的樣子。呂布心如刀割,怕驚醒了董卓,只好退出。
過了幾天,呂布聽說董卓生病,便入相府探望,貂蟬從床后探出半個身子,望著呂布,用手指心,又指董卓,再轉過臉去,連連抹淚。呂布心中難受,失魂落魄地呆望貂蟬,這時,董卓醒來,以為呂布調戲貂蟬,就厲聲呵責。
過了幾天,呂布保護董卓上朝議事,群臣散后,獻帝獨留下董卓密談,呂布見有機可乘,便急忙跑到董卓的相府,想找貂蟬問個究竟。貂蟬見了呂布,輕聲告訴他到鳳儀亭邊說話。在鳳儀亭邊,貂蟬像見了親人般哭泣傾訴,說自己本想嫁個英雄少年,沒想到董卓老匹夫起了歹心,據為己有。
貂蟬邊哭邊訴,拖延時間,等待董卓到來。果然,董卓見呂布不在,急忙追來,見到呂布之時,貂蟬故意連拉帶扯,裝作要掙脫呂布跳水的樣子,董卓遠遠看見,便急追而去,提起呂布放在一旁的畫戟,奮力擲向呂布,被呂布用力一擋,掉在地上。
貂蟬見了董卓,連哭帶喊,說呂布強行調戲,自己正欲投水自盡,幸虧太師趕來相救,說罷還要拔劍自刎。董卓聽信了貂蟬的話,想殺呂布。董卓的女婿李儒認為不能為一女子而傷一員大將,董卓才未殺呂布,只是帶著貂蟬到他私人堡壘———塢享樂去了。
從此,呂布與董卓離心。在為董卓送行的時候,王允見到了呂布,便邀呂布到家中飲灑。呂布把鳳儀亭之事說了一遍,王允激呂布道:“辱我的女兒,奪將軍之妻,真是將軍的奇恥大辱!我已是老邁無能之輩,可將軍乃蓋世英雄,也受此辱?”呂布聽了,暴跳如雷,發誓要殺董卓。王允見他決心已定,便細加計議,與朝中許多人相聯絡,派董卓的心腹之人李肅前往塢,詐稱獻帝要禪讓帝位,誑騙董卓前來長安。董卓深信不疑,在上朝時,被王允埋伏的武士沖出刺傷,董卓急喊:“吾兒奉先快來!”呂布轉出車后,不僅不幫董卓,反倒一戟結束了董卓的性命。
責任、勇氣、智慧,擁有了這三種利器,領導者就能無敵于天下。王允以一個“敢”字做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并以此改變了歷史。在關鍵時刻,這也正是雄才大略的領導者與平庸的領導者的根本區別。
3.沒有私心才敢做一般人不敢做的事
領導,一般都是上管下。然而在特定情況下卻需要下屬出面穩定大局,這時候的出頭露面非同小可,弄不好自己功名利祿甚至性命都得搭上。只有一心為公不存私念、敢于擔當責任的人才會挺身而出。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漢昭帝病逝,沒有兒子。武帝的六個兒子中獨有廣陵王劉胥在世,群臣討論該立誰為皇帝時,都有意立廣陵王。廣陵王本來就是因為行為放縱、不合正道,才不被武帝選用的,所以霍光聽了大家的議論后猶豫不決。這時有個郎官上書說:“周太王廢黜太伯而立王季,周文王舍棄伯邑考而立武王,都是只看合適才立。即使是廢黜長子而立少子也是可以的。廣陵王不能繼承帝位。”此話正合霍光的心意,霍光把郎官的上書拿給丞相楊敞等人看,于是把這個郎官提拔為九江太守。當天,霍光奉皇太后詔令,派遣行大鴻臚事的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郎將利漢去迎接昌邑王劉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