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者的探索:寧夏貧困地區鄉鎮領導干部論文集
- 李文錄
- 1705字
- 2018-12-30 01:45:51
搞好生態建設 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西吉縣平峰鄉副鄉長
第28期貧困地區鄉鎮
領導干部培訓班學員
平峰鄉位于西吉縣西南部黃土丘陵區,距縣城約45公里,與甘肅省靜寧、會寧兩縣毗鄰,全鄉總面積105平方公里,在冊耕地面積50174畝,人均2.8畝。平峰鄉是我縣較為典型的干旱山區,平均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 60%~80%的降雨量集中在8~9月份。近年來,我鄉始終堅持以“改土興水,優化特色產業建設,生態建設”三大工程為重點,不斷調整工作思路,改進工作作風,克服大旱造成的嚴重影響,保持全鄉經濟的平穩發展。
今年我鄉的農業與農村工作是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統攬農村工作全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鄉黨委、鄉政府提出的以創造“六種鄉”為目標,即農業生態建設的典型鄉、畜牧養殖業的起步鄉、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示范鄉、地膜玉米的種植大鄉、勞務輸出的強鄉、精神文明建設的旗幟鄉,也就是說到2006年,力爭使平峰鄉的小環境能夠抵抗自然災害,農民能夠整體脫貧,使我鄉的經濟形勢、環境資源呈現一種良好的發展勢頭。所以,我們鄉要以此為奮斗目標,以科技進步為動力,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和農作物種植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以勞務輸出、農業增產增收、發展多種經營為突破口,增加農民收入,趨利避害,重點突破,使全鄉社會生產總值再上新臺階。
一、抓好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種草養畜
平峰鄉抓住上級大力支持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項目的機遇,力求在退耕還林還草、種草養畜方面大做文章。2001年,我鄉高質量、嚴要求地完成退耕還林草8000多畝任務,其中退耕種草1499畝。在重點把好工程質量關的同時,注重生態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新一輪扶貧攻堅的有機時機,進一步加大林草管護力度,確保退得下、種得活、管得住,使我鄉成為全縣生態建設的典型鄉。畜牧業是今后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產業。我們搶抓“秦巴”養殖項目和新一輪扶貧開發機遇,結合退耕還草,進一步以加大紫花苜蓿為主的種草面積,達到以草促養、以養增收的目的,從而確保我鄉畜牧業起好步。
二、以農民增收為核心,進一步優化農業內部結構
堅持“壓劣、護優、穩糧、擴優”的原則,進一步擴大馬鈴薯、地膜玉米、小秋雜糧、香豆子為主的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確保鄉黨委、鄉政府提出的“315”工程(即2002年我鄉農民戶均3畝地膜玉米、1畝香豆子、5畝馬鈴薯)落到實處。
近年來,地膜玉米以其旱澇穩產的特點被我鄉廣大農民所接受,大面積推廣種植使我鄉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在正常年份,地膜玉米畝產可在700~1000斤,既確保在大災之年人的口糧,又可在豐收年做飼料,使地膜玉米在我鄉發揮最大的效益。香豆子的種植在我鄉推廣速度也比較快,從1999年的400畝增加到2001年的5200畝,去年我區又被國家批準為國家中藥材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并把以香豆子在內的25個常用品種作為改善寧夏生態環境、發展中藥材事業及調整種植業結構的新型產業,并已簽署了合作協議。因此,香豆子種植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為農民增收開辟新的途徑。我鄉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力爭成為全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示范鄉和地膜玉米種植的大鄉。
三、進一步抓好勞務輸出工作
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政府組織、能人帶動和自尋出路相結合的原則,不斷拓展勞務輸出領域,使全鄉勞務輸出人數逐年上升。僅2001年全鄉勞務輸出人員7800人(次),勞務創收400多萬元,實現全鄉農業人口人均收入210元。今年,我鄉提出了要成為全縣勞務輸出強鄉的戰略目標。因此,我鄉要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確保目標的實現。
四、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我鄉以建縣60周年慶?;顒訛槠鯔C,大力開展思想教育活動,全面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大力發展村鎮文化,廣泛開展各種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深入扎實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大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星級文明戶的創建力度,樹立良好的村鎮形象,力爭開創全縣精神文明建設的旗幟鄉。
總之,我們平峰鄉的各項工作緊緊圍繞鄉黨委和鄉政府提出的創造“六種鄉”的戰略思路為目標,努力貫徹落實好我鄉結構調整的“315”工程,搶抓機遇,大干、苦干,再造平峰秀美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