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放眼看世界,政黨力量之間的角逐從未間斷。在通往民族獨立、大國崛起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次又一次偉大勝利,并在歷史的檢驗中歷久彌新,煥發活力。回溯80年歷程,中國統一戰線為世界范圍內追求民族復興、主權獨立、民主共和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鮮活而生動的政治整合、國家建設范例。

第一章 中國統一戰線80年歷程及促進國家發展的實踐啟示

偉大的理論孕育偉大的實踐,偉大的實踐推動偉大的時代。20世紀上半葉初期,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正處低潮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微茫的奮爭中看到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希望和曙光。就是從那時起,彌漫在“歐洲上空的幽靈”——馬克思主義,悄然走進飽受欺凌與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掀開了這個獨立民族的歷史新篇章。

也就是從那時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統一戰線應運而生,并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成為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經過80多年的實踐探索、豐富拓展,統一戰線始終與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工作、目標任務緊密聯系,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在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得以鞏固、壯大和發展,成為我們黨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成為我們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統一戰線的基本內涵與實質

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是由該國的政治經濟狀況、民族文化傳統和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等共同作用的結果。8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不斷適應中國特殊國情需要,遵循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形成了獨特的政治優勢,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成為我國加快推進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必不可缺的一門學科。

恩格斯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边@里的“不同”,指的是理論思維因歷史時期不同,其思想的內涵、發揮的作用、產生的效果也不同。中國統一戰線理論之所以與其他國家、民族的統一戰線理論有所不同,就在于我們黨始終把握特殊國情,始終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積極在實踐中探索創新,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統一戰線理論。

從業已形成的理論表述看,一般意義上的統一戰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是指一些不同的階級、階層、集團乃至民族、國家為了實現一定的共同目標,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組成的政治聯盟,也即一定社會政治力量之間的聯合。從狹義上講,統一戰線是指在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中,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這種統一戰線是指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為了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團結一切可能聯合的其他階級、階層、集團、黨派和社會力量,在共同目標基礎上結成的政治聯盟。

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戰線理論、方針和政策,并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在20世紀的長足發展和成功運用,是統一戰線發展史上的光輝典范,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偉大創舉。

綜觀中國統一戰線80多年的發展史,其實質就是大團結、大聯合,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內政黨、階層、組織、社會力量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主權獨立、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戰略目標而進行的政治力量之間的團結與聯合。這種團結與聯合,在主體上有國家間的聯合,民族間的聯合,階級與階層間的聯合,也有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內的團結與聯合。在構建最廣泛的統一戰線聯盟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結合自己所處的歷史方位,緊密聯系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工作,堅定不移地與國內其他政治力量結成政治同盟,求同存異、化敵為友、凝聚人心、積蓄力量,以寬廣的政治胸懷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團結聯合各方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行著不懈奮斗。

二、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反作用于理論,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支撐。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堅定地認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這既是長期的奮斗歷程,也是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而要完成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實現各個時期特定的戰略目標和歷史任務,就必須加強自身的團結統一,同其他可以參加革命的階級、階層和社會力量結成聯盟。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偉大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這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中,統一戰線理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擁有一整套科學、完善、成熟的理論體系。

(一)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

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統戰理論和政策。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統一戰線的核心內容集中表現為: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大法寶,要實現革命的目標,必須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革命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其主要包括兩個聯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的聯盟,即工農聯盟;另一個是全體勞動者同一切可以聯合的非勞動者的聯盟。在毛澤東看來,中國建立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必須要堅持無產階級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統一戰線的領導權首先是政治領導,也需要給同盟者以物質利益和政治教育。要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基本策略,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無產階級必須在統一戰線中堅持自己的綱領、路線和戰略目標,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可以作出必要的妥協和讓步。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統一戰線的使命由革命轉移到建設,相應的統戰內容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更好地調動一切力量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認為,采取國家資本主義和統一戰線工作,可以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參與新中國建設,通過逐步實行和平贖買,有償地、逐步地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把民族資產階級的大多數人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政治建設上,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按照“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吸收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參政議政,實現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政治聯合。在民族、宗教問題上,全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改革,推進民族平等、團結。同時,堅持宗教信仰自由,鞏固和發展黨同宗教界的統一戰線,慎重推行宗教制度改革,正確區分和處理宗教領域內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可以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統一戰線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陣營的有力武器。

(二)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的鞏固與發展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對統一戰線的一系列重大理論政策問題作了系統回答和全面闡述,并形成了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

改革開放事業的推進要求統一戰線必須把工作重心調整到推動發展上來。鄧小平強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統一戰線仍然是一個重要法寶,不可以削弱,而是要加強,不可以縮小,而是要擴大。”他認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性質已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階級聯盟,已發展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聯盟。統一戰線的任務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和平統一祖國而努力奮斗。

具體實踐中,鄧小平立足改革開放大局,著重從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民族關系、宗教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祖國統一、人民政協等方面就統一戰線工作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在民主黨派問題上,鄧小平指出,新時期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要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正確處理好與民主黨派的關系,充分發揮民主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政治優勢,凝聚各方力量推進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同時,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結合新形勢進一步做好黨外知識分子工作。

在非公有制經濟上,鄧小平認為,搞建設離不開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要克服“姓資”“姓社”的糾纏,正確引導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統戰工作,不斷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地位,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投入國家建設。

針對民族宗教問題,鄧小平指出,新時期的民族關系是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系,黨的政策是立足民族平等,鞏固各民族的大團結,著眼于把民族地區發展起來,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要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這個制度適合中國的情況,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勢。因此,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全面推進民族區域自治,是新時期統一戰線的一項重要內容。關于宗教問題,鄧小平指出,各民族不同宗教的愛國人士有了很大的進步,要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擴大同愛國宗教界的統一戰線,不能用行政命令的辦法,應當堅持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穩步加強宗教領導。

鄧小平統一戰線思想的最大貢獻就是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拓寬了思路,為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鄧小平認為,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也是我國政治體制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實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重要形式。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

(三)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統一戰線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著眼時代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從十個方面拓展統一戰線領域,豐富統一戰線內涵,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各項事業的持續發展。

在統一戰線的地位與作用方面,江澤民認為,統一戰線是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實現黨和國家在新世紀的三大任務離不開統一戰線,統一戰線作為黨的重要法寶、政治優勢和戰略方針絕不能丟掉、放棄和削弱。江澤民同志關于統一戰線“三個絕不能丟”的論述,進一步對統一戰線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因此,新時期統一戰線的主題是大團結、大聯合,根本任務是爭取人心、凝聚力量。由此,統一戰線的工作范圍和對象已發展到12個方面,即各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少數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香港、澳門同胞,臺灣同胞、去臺人員大陸親屬和定居大陸臺胞,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原工商業者,起義和投誠的原國民黨軍政人員等。

在政黨制度方面,江澤民繼續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政黨制度,必須堅持和完善。衡量中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要堅持“四看”標準,即:一看能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二看能否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三看能否保持國家政局的穩定和社會安定團結;四看能否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針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族政策,江澤民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時期,民族差異將繼續存在,民族問題也將長期存在?,F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在宗教政策方面,江澤民進一步深化了宗教“五性”說,指出宗教存在最根本的是長期性,關鍵是群眾性和特殊復雜性。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原則,鞏固黨同宗教界的統一戰線。

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團結上,江澤民指出,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按照“團結、幫助、引導、教育”方針,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把自身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個人的富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遵循市場法則與發揚社會主義道德結合起來,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守法。

對待黨外知識分子,江澤民強調,黨外知識分子工作是統一戰線的基礎性工作,知識分子工作的核心問題是人才問題,要積極培養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為科教興國戰略服務。

為促進祖國統一,江澤民強調,新時期海外統戰工作必須要加強。要堅持以“一國兩制”方針為指導,發展壯大愛港愛澳力量,保持港澳長期穩定和發展。在臺灣問題上,江澤民精辟地提出解決臺灣問題的“八項”主張。主張海內外只要擁護“一個中國”原則,任何力量都要團結;主張做好海外僑胞統戰工作,充分發揮海外僑胞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促進祖國統一中的作用。

面對不斷壯大的社會新階層,江澤民強調,要同黨外人士加強合作共事,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努力做好黨外人士在人大、政府、政協和司法機關的安排工作。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始終堅持團結、民主兩大主題,充分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

(四)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理論的新發展

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統一戰線又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當代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繼承以往我黨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和把握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新發展和新變化,推進了我黨統戰理論和政策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1. 統一戰線基本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統一戰線地位 統一戰線是我們黨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統一戰線的基本任務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服務,為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祖國和平統一服務,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服務。

特征和性質 統一戰線具有空前的廣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鮮明的多樣性、顯著的社會性,已經成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聯盟。

工作范圍(對象)統一戰線的工作范圍進一步擴大,主要包括15個方面,即: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少數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原工商業者,起義和投誠的原國民黨軍政人員及眷屬,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去臺人員留大陸親屬,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等。新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的工作重點是黨外代表人士。

發展目標 全面加強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建設,推動統一戰線事業蓬勃發展,使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團結更加鞏固,各民族的關系更加和諧,社會各階層的關系更加協調,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更加適應,大陸同胞和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的聯系更加緊密。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統一戰線,為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提高國家綜合實力、激發社會創造力提供廣泛支持和有力保障。

堅持的原則 堅持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堅持為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服務;堅持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兩面旗幟;堅持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堅持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求同存異、體諒包容;堅持團結—批評—團結;堅持以人為本、照顧同盟者利益等。

2. 重要領域的方針政策的創新和發展

關于政治制度和政治發展 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不斷推進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充分發揮民主黨派政治協商、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支持民主黨派全面加強參政黨建設,推動執政黨建設和參政黨建設互相促進。

關于民族工作 指出民族問題是涉及民族團結、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始終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明確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題。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切實保障少數民族和自治地方各項合法權利。不斷加強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按照“五個統籌”要求,堅持國家幫助,發達地區支援與民族地區自力更生相結合,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以及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大力扶持特困少數民族、人口較少民族、邊疆少數民族加快發展。進一步加強城市和散居地區少數民族工作,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關于宗教工作 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抵御境外利用宗教進行滲透的工作。

加強與黨外知識分子的密切聯系 要尊重黨外知識分子的勞動和創造,鼓勵他們把實現個人價值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結合起來。要加強教育引導,發揮民主黨派和有關社會團體的作用。

加強新階層人士統戰工作 肯定新的社會階層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力量。要廣泛團結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在促進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其作用。堅持充分尊重、廣泛聯系、加強團結、熱情幫助、積極引導的方針。不斷探索工作機制和方法,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隊伍。支持新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工商聯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中的作用。

關于黨外代表人士統戰工作 強調要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明確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原則: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堅持進步性和代表性相統一,堅持政治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堅持統籌兼顧、全面安排,堅持發揚民主、溝通協商??傮w要求是:解放思想、拓寬視野,抓住源頭、打好基礎,完善機制、推進選拔,努力造就一支能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廣泛代表性和較強參政議政能力,與黨長期親密合作且德才兼備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重點是: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各級組織負責人,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有關社會團體領導班子中的黨外人士,無黨派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努力提高黨外代表人士的綜合素質,以思想政治建設為重點,提高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參政議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加強黨外代表人士后備隊伍建設,完善黨外代表人士培養選拔任用工作機制。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統一戰線的實踐及推動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偉大成就

共和國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時期:前一時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29年,后一個時期是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統一戰線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總政策的一部分,在實踐中經歷了這兩個時期。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統一戰線,既有建國初期前7年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兩個輝煌發展時期,也有1957年后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長達20年的曲折經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統一戰線進入了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史時期。統一戰線由為爭取革命的勝利服務轉向為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服務的新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在全國的執政黨地位,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達到了包括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廣大華僑和其他愛國人士在內的空前廣大的規模。

1957年下半年以后,黨的指導方針出現了“左”的錯誤,導致了反右派斗爭的嚴重擴大化以及之后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錯劃了一大批“右派分子”,傷害了一批黨外人士?!拔母铩笔觊g,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更把“左”的錯誤推向極端,使一大批黨外朋友和干部慘遭迫害,統一戰線橫遭摧殘,統一戰線工作進入曲折發展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重構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黨從指導思想上進行撥亂反正,果斷決定全黨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明確中國階級狀況的根本變化,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使統一戰線重新走上了正確軌道,進入新中國成立以來統一戰線工作又一個最好的時期。

(一)統一戰線理論發展與實踐(1949年—1957年)

新中國成立后的七年,統一戰線在為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和鞏固、大陸統一、中國社會走社會主義道路、國民經濟恢復和國家現代化(工業化)初期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1. 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實現我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性轉變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已成定局,全國人民和社會各界都把實現和平、民主,建立新中國的希望寄予中國共產黨。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薄拔逡豢谔枴卑l布后,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及海外愛國社團紛紛發表聲明、宣言和通電,表示擁護和贊同。為適應形勢需要,中共中央將城市工作部改為統一戰線工作部,李維漢任部長。中央統戰部起草《關于召開新政協會議諸問題》并電發全國,經過與各民主黨派及社會各界的反復協商,就籌備新政協會議和會議議題達成共識。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批準成立新政協會議和成立聯合政府的建議。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在北平召開,參加籌備會的有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解放軍、無黨派民主人士、少數民族、海外華僑等黨群團組織、社會團體23個,共134人。會議選舉21人組成常務委員會,通過了《新政治協商會組織條例》。9月17日,籌備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將新政治協商會議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主席,以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和以毛澤東為主席,以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席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根本大法,它體現了中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和一切愛國力量空前的大團結、大統一,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劃時代的大發展,為新中國成立后各項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礎。

2. 發揮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優勢,促進大陸統一

1949年,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勝利,解放西藏、完成大陸統一提上了議事日程。1950年1月,中共西南局成立了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簡稱西藏工委),著手實行解放西藏的進軍計劃。同年1月18日,朱德總司令就解放西藏發表講話,明確提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戰略方針。西藏工委對西藏上層集團開展了艱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人民解放軍的軍事行動的配合下,1951年4月29日至5月21日,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央人民政府進行了和平談判,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1958年7月,在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叛亂以后,西藏工委貫徹中央精神,堅決執行中央提出的軍事打擊、政治爭取和發動群眾三者緊密結合起來的指示,一邊進行了軍事打擊,一邊開展政治工作,廣泛團結一切沒有參加叛亂的藏族同胞,保護西藏農牧工商政教界人民的生命財產,尊重藏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從內部瓦解敵人陣營,對叛亂分子采取“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立功受獎”的方針。積極爭取團結了阿沛·阿旺晉美等一批西藏上層愛國人士,發動了百萬農奴參加的平叛斗爭。到1962年,取得了西藏平叛的決定性勝利。

1958年西藏叛亂爆發后,中共中央提出:“結合平息叛亂斗爭,采取邊打邊改的方法,完成西藏全區的民主改革?!?959年3月22日,中央發出《關于在西藏平息叛亂中實行民主改革的若干政策的指示(草案)》,決定調整1956年制定的“六年不改”的方針,在西藏推行民主改革。

到1960年年底,通過平叛和改革,推翻了農奴制度,實現了政教分離,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同時,西藏工委在爭取、團結班禪上做了大量工作,爭取到了推進民主改革的重要力量,發展壯大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有力推進了西藏民主改革,最終推動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實施。西藏的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的穩步推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最終實施,標志著大陸統一的實現。

3. 國民經濟恢復、鞏固人民民主政權,統一戰線再現強大威力

1950年6月,劉少奇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了《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之后,從1950年到1953年,全國農村全面開始土地改革。經過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協商,各民主黨派都發布了支持土改的決議。根據中共中央的建議,組織了由民主黨派成員參加的土改工作隊。據統計,僅1951年5月份,北京、天津兩市參加、參觀土改的各界人士824人,其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689人。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全面爆發。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并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派飛機轟炸我國領土。中共中央決定出兵援朝。通過與各民主黨派協商一致,1950年11月4日,中共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聯名發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各民主黨派誓以全力支持抗美援朝。各民主黨派及知識分子參加赴朝慰問團,許多愛國人士、工商界人士捐錢捐物支持抗美援朝。據統計,到1952年5月,全國捐款達1100萬元。

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復國民經濟,我黨從1950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國開展了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運動。1951年1月,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統一戰線的指示》。會后,政協組織大批各界人士參加三大運動。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積極參加三大運動,孤立和打擊了國內外敵人,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迅速恢復國民經濟,為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

4. 統一戰線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中作出了卓越貢獻

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并逐步地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边^渡時期的總路線是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共同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新的綱領,它為我國社會確立了一條宏偉的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從此進入一個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為實現過渡時期總路線而奮斗的新時期。

1953年,黨確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民族資產階級和平改造的方針。1953年,第四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召開,李維漢作了《關于利用、限制、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意見》的報告,闡明了我黨對民族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的政策,明確了統一戰線工作要為偉大的社會主義變革服務的任務。全國第四次統戰工作會議后,統一戰線發揮工作優勢,自上而下在黨內外進行了廣泛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有計劃地開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資產階級分子的社會主義改造。經過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和統一戰線工作,穩步實施了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開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是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最光輝的勝利之一。在中國大陸上用和平的方法,沒有流一滴血,便成功地實現了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革,而且促使資產階級分子逐步完成了由剝削者到勞動者的轉變。資本家階級作為階級已經不再存在。經過落實政策,原工商業者的絕大多數以勞動者的嶄新風貌為四化建設獻策出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敖涍^統一戰線工作,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和政治代表的大部分不造社會主義的反。相反的,他們服從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就省了大麻煩?!痹谶@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社會安定,社會生產力和商品流通不但沒有出現停滯和破壞,反而普遍地得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壯大,我國開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5. 推進政協職能轉變與民主黨派建設,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統一戰線格局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在第一屆全國人大1226名代表中,中共黨員占54.48%,黨外人士占45.52%,包括了全國各民族、各階層的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全國人大常委79人,其中,黨外人士39人,占49.37%;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14人,其中,黨外人士8人,占57.14%;國務院47個組成人員中,黨外人士13人。全國人大及國務院的構成,充分體現了統一戰線的廣泛性。

第一屆全國人大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憲法取代《共同綱領》,成為全國人民團結的政治基礎。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職能發生了轉變。對此,周恩來在第二屆人民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作了明確闡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其本身并不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F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已經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政權機關的作用已經消失,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本身的統一戰線作用仍然存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今后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續作為團結各族人民、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比嗣裾f成為實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統一戰線組織。

在人民政協組織體系下,從1949年至1950年11月,除臺盟外,各民主黨派分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會議,明確宣布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共同綱領》作為自己的政治綱領。從1950年到1951年,各民主黨派的全國性會議都作出了清理整頓組織的決定。通過清理整頓和發展組織,進行學習和思想改造,各民主黨派組織健全,隊伍發展。到1953年初,各民主黨派在國內成員的總數達到3.2萬余人,為多黨合作創造了條件。

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講話,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八字方針,明確了社會主義時期中共與民主黨派的合作關系。八字方針建立起中共與民主黨派在社會主義時期團結合作的新型政黨關系,將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向前推進了一步,也奠定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統一戰線的基本格局。

6. 妥善處理民族問題,促進民族大團結,奠定平等、團結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消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權利,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民族平等、團結原則用憲法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大力培養、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尊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團結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為了保證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對國內各少數民族,中國共產黨未照搬蘇聯的聯邦制模式,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制定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妥善地處理國內民族問題,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的大團結。黨和政府根據各民族地區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包括和平協商的方法,加強同民族上層愛國人士的統一戰線,穩妥地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依靠國家的大力幫助和民族地區的自身努力,逐步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事業,使許多比較落后的少數民族跨越一個或幾個社會發展階段而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結束了過去民族壓迫、民族剝削的舊時代,形成和發展為平等、團結、互助、合作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漢族和各兄弟民族已經走上平等互助、共同發展的道路。

7. 推進宗教民主改革,使宗教逐漸與新社會發展相適應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支持和引導各宗教實行民主改革。解放之初,我國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基本上掌握在外國教會和帝國主義勢力手中,佛教、伊斯蘭教、道教等宗教也不同程度存在封建剝削制度。黨和政府運用統一戰線工作支持和引導各宗教進行民主改革。1949年6月,基督教方面發起自立、自傳、自養的“三自”革新運動。1954年8月,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各地也先后成立了地區性的組織。1950年11月,天主教方面發起了反帝愛國運動。從1956年開始,中國天主教界開展自選自圣主教,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從此,天主教和基督教走上獨立自主自辦道路。同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也實行宗教民主改革,廢除了過去種種封建特權和剝削制度,使各宗教走上了愛國愛教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中國宗教界的民主改革和愛國運動,都是在黨和國家的積極支持、幫助、引導、推動下展開的。其中,統一戰線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統一戰線堅持團結、教育宗教界人士的方針,采取不在宗教界代表人士中劃分階級的辦法,正確引導宗教界人士愛國、愛教,使他們結成愛國反帝統一戰線,在宗教改革和反帝斗爭中發揮帶頭作用。第二,積極支持宗教界的民主改革和愛國運動。第三,采取措施,幫助宗教界解決一些具體的重大問題,具體表現在:支持建立各宗教的全國和地方性組織,在經濟上充分考慮有關人士的利益,幫助各宗教組織渡過難關;堅持肅清宗教內部的反動勢力,純潔隊伍。第四,在宗教界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教育,推動了愛國愛教思想的進一步發展。第五,引導、幫助、推動宗教界從各地實際出發進行改革。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共產黨在宗教問題上的一項基本政策,《共同綱領》和憲法都對這一政策作了明確規定。在我國,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國家依法保護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我國各宗教不受外國勢力支配,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貫徹落實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各宗教推行民主改革和愛國運動的熱情,引導宗教界走上了適應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國各宗教組織的政治狀況和宗教界人士的思想面貌、宗教思想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宗教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8. 黨的“八大”政治戰略與統一戰線的任務

1956年9月,黨的“八大”召開,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基本建立?!拔覀儑鴥鹊闹饕?,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睘榇?,必須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確的政策,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這個戰略任務。

黨的“八大”,為統一戰線提出了新的任務,即致力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為此,對統一戰線明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必須鞏固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繼續執行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的政策,使其同工人、農民形成親密的團結;必須按照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繼續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合作;必須繼續加強對民族資產階級的工作,團結教育,使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改造成為名副其實的勞動者;必須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作用;共產黨員必須建立起同黨外工作人員合作共事的良好關系;繼續團結國內各民族中的愛國人士,團結國外各地華僑;必須正確處理少數民族問題,幫助少數民族在經濟和文化上進步。

“八大”以來,黨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理論、方針、政策,是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有益探索??上У氖?,這一套理論、方針、政策,被1957年以后逐漸滋長起來的“左”傾錯誤打斷,造成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深刻遺憾。

(二)統一戰線曲折發展(1957年—1978年)

從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統一戰線事業曲折發展。

1. 反右斗爭擴大化,統一戰線遭受挫折

1957年4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開始在全黨整風。整風運動號召黨外人士幫助共產黨整風,出現了極少數人攻擊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言論。1957年6月,中共中央發出反右派斗爭指示,在全國范圍開展反右斗爭。反右斗爭的發展,犯了擴大化的錯誤。

2. 文化大革命,統一戰線遭到嚴重破壞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了著名的《五·一六通知》。8月,又召開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開始了文化大革命運動。隨著“大革命”的深入展開,一場全國范圍內的動亂局面出現。在長達十年的浩劫中,我黨的統戰部門遭受破壞;政協、各民主黨派機關受到沖擊,活動停止;民族、宗教工作組織基本上被取消;中共廣大統戰干部受到沖擊迫害;民主黨派、工商聯成員和愛國人士受到批斗和迫害;知識分子被污蔑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臭老九”、“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打擊和迫害;大批民族、宗教界人士遭到打擊迫害;廣大僑胞、臺胞的積極性受到挫傷。文化大革命期間,我黨的統一戰線遭到嚴重挫折。

(三)統一戰線的創新與完善(1978年—200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社會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確指導下,統一戰線不斷發展壯大,在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戰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經過“以階級斗爭為綱”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如何爭取人心、凝聚力量,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凝聚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上來,共同推進祖國早日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成為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

1. 統一戰線為“經濟建設中心”服務,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實現“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首先是從思想上、理論上全面撥亂反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入思考,明確指出:中國社會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個不同的階級、階層仍然存在,必須看到他們之間在社會主義一致性不斷增強的同時,仍然存在許多差異和不同,并且許多差異和不同對社會主義總體是有利的?;谶@種認識,我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立足于承認和尊重不同點、努力擴大團結面,建立并不斷發展了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認真恢復和落實黨的各項統戰政策,是我黨全面恢復和發展統一戰線的重要步驟。全面恢復了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工作,甄別和平反了右派問題,落實了原工商業者政策,落實了原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政策等,解決了上億人口的歷史和政治遺留問題。經過各級黨委和有關部門的工作,到1981年底,對錯劃右派的改正和落實政策工作全部完成。全國共改正錯劃右派54萬多人,占原右派總數的98%。這些工作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統一戰線成員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

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共產黨提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步推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打破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引進外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在改革開放初期,統一戰線在引進外資、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據統計,改革開放20多年,在我國引進的大量外資中,港澳臺海外華人華僑所占比例就高達80%多。港澳臺海外資金的引進,統戰工作功不可沒。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推動下,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壯大。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統一戰線工作就擔當起團結教育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任務。通過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團結、幫助、引導、教育”,既使他們愛國、敬業、誠信、守法,健康成長,又推動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目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增長、增加稅收、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支援國家建設、支持國有企業改革和國家扶貧攻堅計劃實施等方面,特別是在吸納下崗職工再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 推進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鄧小平同志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就必須重視和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而在這方面,統一戰線做了大量工作,并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項制度是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奮斗,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與各民主黨派的充分協商,1989年,中共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簡稱《意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1993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的建議,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又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寫入憲法,從而把長期堅持和完善這項政治制度上升為包括全體中共黨員和各民主黨派成員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為多黨合作的長期存在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納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使其成為全黨的奮斗目標和行為準則。我國各民主黨派在《意見》發布實施以后,肩負參政黨的使命,履行參政黨職能,積極投身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督領域進一步拓寬。一是黨外人士在中國政治、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二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重大方針政策和人事安排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開展政治協商已形成制度。三是黨外人士政治安排有了重大進展。在九屆全國人大2989名代表中,黨外人士有860人;在134位常委中,黨外人士有41人;在17位副委員長中,黨外人士有9人。在九屆全國政協2266名委員中,有黨外人士1352人;291名常委中,有黨外人士190人;29名副主席中,有黨外人士14人。黨外人士有14萬人擔任全國各級人大代表,有32萬人擔任全國各級政協委員,有8300多人在各級政府和司法部門擔任縣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絕大多數省、區、市政府都有民主黨派或無黨派人士擔任副省長、副主席、副市長等。四是發展了聘請“特約人員”民主監督形式,拓寬了民主監督渠道。目前,全國省以上政府和司法機關共聘請黨外各類“特約人員”5000多名。五是民主黨派加強了自身建設,平穩完成了領導成員新老交接,逐步實現政治交接。思想建設、組織建設、機關建設得到了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格局進一步穩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發展。

3. 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黨努力消除民族問題上“左”的錯誤,全面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從1980年到1984年,中共中央多次召開民族地區工作會議,明確了新時期民族工作的方針和任務:堅定不移地幫助各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平等;加強民族團結,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族法制建設,加強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的力度。1984年,頒布和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各項平等權利的實現提供了法律保障。1990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的通知》,指出民族工作要妥善處理民族關系方面的問題,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1992年1月,中央召開民族工作會議,對90年代民族工作的任務進行了全面部署,把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務。1993年,國務院頒布實施《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條例》。1993年11月召開的第18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江澤民作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講話,提出了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三句話”的指導方針:一是繼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二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三是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黨的十五大對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把維護和發展國內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大力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全面進步寫進黨章,成為全黨的共同任務和行為準則。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國家集中投入、東部發達省區支援、西部自力更生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發展。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4. 鞏固和發展同宗教界的統一戰線,維護了宗教穩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黨系統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宗教問題上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于1982年制定下發了《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政策》,系統闡明了對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各級黨政和統戰部門大力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在“文革”中被停辦的宗教院校,修復、開放了一批重點教堂、寺觀和其他宗教活動場所。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把“宗教信仰自由”列入條款,公民信仰自由得到國家根本大法的肯定。政策的落實和一系列措施的實行,使廣大信教群眾和宗教界人士愛國守法、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使宗教活動進一步走上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軌道。冷戰結束后,國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加緊向我國滲透,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國宗教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199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锻ㄖ诽岢隽艘婪ü芾碜诮淌挛?,我國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要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發揮宗教團體作用和培養愛國教職人員隊伍等新的理論命題、原則和觀點。同年,江澤民闡明了黨同宗教界團結合作的政治基礎是愛國主義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處理與宗教界人士關系的原則是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以上原則、觀點,在理論和實踐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指導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宗教工作。1991年,頒布了《宗教社會團體登記管理實施辦法》,1994年又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和《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促使宗教活動走上法制化軌道。隨著對宗教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我們黨在2001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后,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把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緊密團結起來,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不少國家因民族宗教問題頻頻引發社會動亂,甚至國家分裂,但我國卻始終保持了團結穩定的大好局面。

5. 把知識分子團結在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旗幟下,發揮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教興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知識分子問題,歷來是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重大問題。進入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最根本的就是科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關鍵在知識、人才。江澤民也指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的基本力量”,“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是不可能的”。1995年,黨和國家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知識分子是“科教興國”戰略的主力軍,必須貫徹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造就一支宏大的知識分子隊伍。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為知識分子發揮聰明才智提供了廣闊舞臺。

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關鍵是要制定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上個世紀50年代,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是“團結、教育、改造”。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確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關心照顧”的知識分子政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知識分子隊伍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第19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我黨確立了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積極培養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強調要努力為知識分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進一步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建立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黨外知識分子工作是統戰工作的“源頭”。統戰工作對象,特別是其中的代表人士,絕大多數是黨外知識分子。為此,黨強調黨外知識分子工作是統一戰線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多年來,統戰工作部門密切同黨外知識分子的關系,落實政策,協調關系,充分聽取知識分子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在專業領域和社會上發揮作用,并加強調查研究,切實做好自由擇業黨外知識分子和出國、歸國留學人員的工作。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及工作,對密切新世紀黨與知識分子的關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6. 開拓統戰工作的新領域,引導和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隊伍不斷壯大,已經成為統一戰線的重要工作對象。我國的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到1992年,私營、個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第二階段從1992年到1997年,在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精神指引下,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出現了一批很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第三階段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到現在,非公有制經濟進入了一個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時期,數量穩定增長,經濟實力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提高。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我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初期是允許個體工商戶的存在,1982年提出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補充,1995年提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方針。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薄胺枪兄平洕巧鐣髁x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p>

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以后,如何給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這個新的社會階層以適當的政治定位,成為實踐中的一個新課題。在第19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江澤民首次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作出了正確評價:“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個體勞動者和私營企業主,不僅是黨和政府的政策允許的,也是光榮的,他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了力量,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統一戰線的決定》指出:“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群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力量?!痹趹c祝建黨8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明確指出,個體戶、私營企業主等新的社會階層,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在一起,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建設者”論斷的提出,對團結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我黨實行團結、幫助、教育、引導的方針。對其引導要求做到“三個結合”,即把自身企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富裕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結合起來,把遵循市場法則與發揚社會主義道德結合起來。目的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愛國、敬業、誠實、守法,做合格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叭齻€結合”是衡量和判斷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主要標準。

長期以來,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工作,工商聯發揮了積極作用。工商聯作為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性質的人民團體,作為以統戰性為主兼有經濟性和民間性的商會組織,在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獨特優勢。1993年全國工商聯七大以來,全國工商聯在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各級工商聯組織培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積極分子隊伍,成績顯著。在工商聯組織周圍團結了一批擁護黨的領導,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良好信譽,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愛國、敬業、誠信、守法的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一支積極分子隊伍已經初步形成。據統計,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中,現有縣級以上人大代表5400名、政協委員8600名。

7. 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戰略方針,推進了和平統一祖國進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對臺灣采取武力解放的方針。1956年前后,政策有所調整,表示愿同臺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共中央和鄧小平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提出用“一國兩制”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戰略構想。這是對臺政策上的一個重大發展?!耙粐鴥芍啤?,就是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大陸與臺灣、香港、澳門兩種社會制度同時并存。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中英、中葡兩國政府已分別就香港、澳門的主權收復問題達成了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別與1997年和1999年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江澤民在“一國兩制”思想的基礎上,1995年又提出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提出了分步驟實現和平統一的構想?!耙粐鴥芍啤狈结槻粌H促使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開辟了海外統戰工作新領域,使統一戰線的范圍擴大到港澳臺和海外。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引下,統一戰線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圍繞港澳平穩過渡和長期繁榮穩定,促進海峽兩岸關系健康發展,聯系團結各方力量,同阻礙祖國統一的勢力作斗爭。為遏止臺獨勢力,促進祖國的完全統一,統一戰線積極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統一戰線積極發揮和平統一促進會、黃埔同學會、臺胞聯誼會、海外聯誼會的作用,在海外僑胞中深入宣傳“一個中國”原則,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立了“反獨促統”組織,壯大了贊成祖國統一的愛國力量。目前,對臺工作也有很大的進展,海峽兩岸關系比過去日益密切。實踐表明,“一國兩制”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對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新的歷史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發展和形成了兩個范圍的聯盟。一個是大陸范圍內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組成的,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共同政治基礎的聯盟;另一個是大陸范圍外,團結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以愛國和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聯盟。這兩個范圍的聯盟,改變了過去統戰工作主要是做大陸工作的舊格局,形成了“立足大陸、三個面向”(面向臺灣、面向港澳、面向世界)開放型的新格局。這種新格局的出現,同整個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也與“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兩個范圍聯盟的對象空前廣泛,標志著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生機勃勃,出現一個嶄新的大好局面。這對于促進建設四化、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意義。

(四)統一戰線的突破與跨越(2000年以來)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統一戰線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不斷發展壯大。

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這是我國順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步戰略目標、進入第三步戰略目標步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我黨必須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這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統一戰線歷來是為黨的總路線、總任務服務的。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要求統一戰線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服務,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服務,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服務,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服務。黨和國家面臨的歷史任務要求我們必須繼續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加強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團結,加強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黨派、各界愛國力量的團結,加強與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團結,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起來,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發揮出來。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進程中,各種利益關系相互交織,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我們發揮統一戰線的利益協調和社會整合功能,在社會各界中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理順情緒,減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為各項任務的完成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繼往開來,在繼承我黨以往統一戰線的正確方針政策和經驗的基礎上,把我黨統一戰線的理論政策和統一戰線的實踐推向新的高度。統一戰線內部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致性大大增強,各民族的團結更加鞏固,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完善,愛國統一戰線空前壯大。當前,愛國統一戰線團結穩定,民主和諧,生機勃勃。新世紀新階段的統一戰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在許多領域取得巨大成就。

1. 提升成效性、調動積極性,有力推進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統一戰線圍繞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廣泛團結各統一戰線成員,把社會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匯聚到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上。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十一五”規劃的總體要求,支持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圍繞經濟建設的重大問題進行考察調研、建言獻策;圍繞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任務,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在知識創新、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加強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的統戰工作,認真落實黨和國家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有關政策,引導企業提高自身素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在經濟全球化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背景下,落實國家有關政策,積極支持非公有制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民營企業投身新農村建設事業、智力支邊和扶貧工程。通過港澳臺和海外統戰工作,吸引港澳臺和海外資金到大陸投資,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

2. 擴大政治參與、增強民主監督,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人民民主專政、黨的領導、依法治國的統一。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政治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并不斷完善這些基本制度,使廣大人民的意志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黨在新一代領導集體的帶領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2005年,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這是指導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多黨合作事業的綱領性文件。2006年,又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在繼承我國十多年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和政策完善,在推進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意見》把這些政治準則明確為六條: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保持寬松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

《意見》明確提出: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

一是完善了民主黨派性質的表述?!兑庖姟穼⒚裰鼽h派的性質表述為: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二是進一步明確了無黨派人士在多黨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無黨派人士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國多黨合作事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見》把無黨派人士界定為“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的人士,其主體是知識分子”。提出應積極發揮無黨派人士自身優勢,鼓勵和支持無黨派人士在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中發揮積極作用。強調積極穩妥地培養、選拔和安排新一代無黨派人士,推進新老交替。

三是進一步完善了政治協商的內容、程序和方式。明確政治協商的原則: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就重大問題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中進行協商。

四是進一步提出要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參政議政作用。明確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政的內涵:“一個參加、三個參與”(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

五是進一步明確了民主監督的若干理論和政策。

六是提出要加強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具體政策。

七是進一步提出要支持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明確了民主黨派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八是明確了加強和改善對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領導。

實踐方面,一是堅持重大問題協商,政治協商已形成制度,更加規范有序。二是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在人大、政府、政協和司法機關更好地發揮作用,參政議政制度化,渠道進一步拓寬。高校、人民團體、科研院所、國有企業領導班子中,都選配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擔任領導職務。三是民主監督渠道進一步拓寬。

3. 立足先進性,積極引導,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是民族傳承、國家統一和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在新的國際關系中,以文化實力為核心的軟國力的競爭與日俱增。在更加開放的環境條件下,國際上的各種思想意識、文化觀念,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黨制度,不同的民族、宗教、人權和主權觀念之間的交匯和碰撞更加劇烈,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先進文化的使命更加艱巨。目前,我們的文化體制與群眾文化需要還不完全適應,文化產業還相當落后,思想宣傳工作滯后。換言之,黨建設先進文化的能力還亟待提高。

進入新世紀,統一戰線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導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揮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新聞、出版等領域的優勢,積極開展工作,匯集了大批的知識分子和專家學者。他們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借鑒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發揮了積極帶動作用。統一戰線工作運用其包容博納、民主寬和的彈性機制,支持民主黨派和有關人民團體及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國際民間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在民族和宗教文化工作方面,加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文化設施建設,發展和保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引導宗教界挖掘和弘揚宗教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非公有制經濟領域,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義利兼顧、誠信守法,促進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的樹立。另一方面,加強文化領域的思想政治工作,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強化正面宣傳,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全盤西化、極端民主化等錯誤思潮。統一戰線中的文化工作,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文化動力。

4. 堅持求同存異,照顧同盟者利益,促進了社會和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一代領導集體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的重大舉措。統一戰線的團結,是全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統一戰線作為社會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結成的聯盟,從其社會職能來看,具有巨大的社會整合和社會協調功能。積極參與整合、協調重大的政治關系和社會關系是統一戰線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優勢。

進入新世紀,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強化制度建設,推進了多黨合作、民主監督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把堅持黨的領導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有機結合起來,保持了寬松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構建了和諧的政黨關系,鞏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

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大力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發展,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妥善處理民族關系方面的突發事件,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鞏固和發展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團結和引導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鞏固和發展了團結和睦的社會主義宗教關系。

正確制定和不斷完善新的社會階層工作的方針和政策。統一戰線堅持充分尊重、廣泛聯系、加強團結、熱情幫助、積極引導的方針,密切與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聯系,認真了解和掌握新的社會階層的狀況,多方聽取廣大新階層成員的意見和建議,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鼓勵和幫助他們發展事業。積極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愛國、敬業、誠信、守法,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按照“有較高政治素質、有較大社會貢獻、有較強參政議政能力、在所聯系階層中有較大影響”的標準,有重點地選拔培養,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隊伍。新的社會階層的統戰工作,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注重社會公平正義,基本形成社會各階層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互相關愛、和諧相處的局面。

5. 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新形勢下我黨治國理政的新課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統一戰線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不斷發展壯大具有廣泛包容性的愛國愛港、愛國愛澳力量,推進了以愛國者為主體“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團結港澳地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各方面代表人士,發揮愛國團體的作用,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了內地與香港澳門在經貿、科教、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了同港澳社會各界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交流交往,增強了港澳同胞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

繼續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及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的“四點意見”,貫徹《反分裂國家法》,有力地遏制了“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推動兩岸關系向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發揮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工會、婦聯、青聯、工商聯、臺聯、促進會等社會團體的作用,擴大了兩岸民間交流和往來。推進了與反對“臺獨”、主張發展兩岸關系的臺灣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的對話與交流,最大限度地爭取了臺灣民心。大力維護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利益,引導其為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牽線搭橋,為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獻計出力。引導華人社團團結合作,推動了全球“反獨促統”運動,形成了全體中華兒女共同致力于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的局面。

四、統一戰線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我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已有80多年歷史,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許多經驗,是我國革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統一戰線發展的客觀規律?;仡櫘敶袊y一戰線發展的歷史,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必須堅持深化“法寶意識”,發展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總路線和總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長期的重大戰略方針。回顧統一戰線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統一戰線始終是中國革命、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基本問題之一,它不僅是我黨奪取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更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回顧統一戰線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革命的法寶”,到“建設的法寶”,再到“執政興國的法寶”,統一戰線的功能和價值在不斷擴展:“革命的法寶”的統一戰線,其功能和價值僅限于政治方面;“建設的法寶”,反映到統一戰線的功能和價值已擴大到經濟方面;“執政興國的法寶”則彰顯統一戰線的功能和價值已拓展到包括政治、經濟方面以外的文化和社會方面和領域。因為對于“執政興國”這個黨在當代的歷史使命來說,“興國”是共產黨“執政”的最終目的,長期“執政”則是實現“興國”目的的條件。“興國”的內涵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當然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的復興。當代中國統一戰線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功能,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要完成21世紀的三大使命,統一戰線這個法寶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可以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事關黨的領導和人民政權的鞏固,事關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領土完整,事關國家的完全統一和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因此,中共中央在2006年發布《中共中央關于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明確提出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是我們黨不斷取得勝利的一條基本經驗,是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必須正確處理的一個基本問題。同時明確提出了“全面加強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建設”的課題,要求通過統一戰線建設,推動統一戰線事業蓬勃發展,使我國的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社會各階層關系更加和諧,大陸與港澳、臺灣關系更加密切,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統一戰線,為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提高國家綜合國力、激發社會創造力提供廣泛支持和有力保障。

(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推進統一戰線理論、政策的創新

政黨“應該是一個生機勃勃的運動而非一座紀念碑……不進行變革的黨必將死亡”。創新是政黨的生命,必須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推進我黨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的不斷創新。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大膽創新,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了中國化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我黨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出發,形成了一系列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成果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我黨繼承毛澤東思想統一戰線的基本原理和政策,根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內社會關系的根本變化和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方針和政策,解決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性質、地位、任務、對象、范圍等一系列基本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進入新世紀,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正確把握統一戰線的新發展新變化,繼承黨的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對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性質、統一戰線的范圍、統一戰線的目標和原則、統一戰線的一些重要領域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政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統一戰線理論。正是在這些理論政策的正確指導下,黨的愛國統一戰線一步步發展壯大,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才一步步走向勝利。愛國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堅持堅定的政治方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巨大作用,之所以能夠形成團結、穩定、活躍的大好局面,最根本的就是靠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的指導。今后,堅持從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出發,不斷創新,在實踐中繼承和發展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是我黨的一項長期任務。

(三)必須加強黨的領導,提高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統一戰線的根本特點,也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總結。堅持黨的領導,是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的根本保證。黨的歷史經驗有力地證明,統一戰線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才有正確的發展方向、蓬勃的生機和光明的前途。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任何統一戰線都不能取得勝利。新世紀新階段,堅持黨的領導,仍然是統一戰線的核心問題,也是統一戰線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主要是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通過民主協商和廣大黨員的模范作用,把絕大多數人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實現黨和人民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堅持黨的領導,在當前,首要的任務是堅持和改善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提高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能力和水平。堅持和改善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要靠我們黨的正確的路線和政策,靠黨自己的政治堅定性,靠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首先,黨要在風云多變的國際背景和復雜的國內環境下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治方向,這是黨領導統一戰線的根本。其次,要制定正確的政策。正確的政策是政黨的生命。統一戰線政策是協調統一戰線內部關系,團結廣大統一戰線成員的主要手段。再者,要堅定落實政策。無論多么科學的政策,最終落不到實處,還是沒有任何意義。歷史反復證明,統一戰線事業的發展,與制定、掌握和執行統戰政策有直接關系。只有從統一戰線的實際出發,正確地制定和貫徹政策,才能處理好統一戰線中的各種問題,才能妥善處理共產黨同同盟者的關系。在統一戰線中,要通過制定正確的統一戰線政策,正確處理同黨外人士的關系,充分尊重黨外人士的意見和權益,使黨外人士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很好地發揮作用。

改善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提高黨的領導能力,還要注意改進統一戰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是政治領導,這種政治上的領導需要在民主協商中來實現,不能盛氣凌人,強迫人家服從。要充分發揮民主協商的作用,善于通過廣泛深入的協商和討論,使黨的主張成為各民主黨派的共識。具體工作方法上,要堅持兩點論,避免片面性。既要增進共同性,又要注意差異性;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既要講團結、合作、友誼、人情,又要有善意的幫助和教育;既要有批評,又要有自我批評;既要反對關門態度或敷衍態度,又要反對遷就態度。要正確處理統一戰線內部的各種矛盾,對屬于人民內部的思想認識問題,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

(四)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存異求同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愛國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作為黨的“法寶”,其要訣在于一“大”一“小”?!按蟆本褪窃凇懊裰鲄f商”上作謀劃,求得最大范圍的聯合。協商提供的是一條用和平方式達到共贏的道路。要堅持民主的精神,通過協商的方式,爭取最大的合作范圍和合作對象?!靶 本褪窃凇按娈惽笸鄙献髦\劃,爭取在最大范圍的聯合中存在最小規模的差異和不同,即“小異”。過去,統一戰線講“求同存異”,“同”是主題、“同”是過程、“同”是目的,“異”似乎只是一種無奈和寬容,有時甚至不免為了求“同”而犧牲“異”的利益。“存異求同”則突出的是對“異”的尊重、理解和包容,是更明確地彰顯民主的要求。作為執政黨,進入的本來就是一個異質的、多樣化的世界,首先必須承認“異”的存在,然后通過努力,求得更多的“同”。路徑只有一個,那就是充分的民主。

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必須發揚社會主義民主,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新中國統一戰線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只講加強黨的領導,不注意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黨的領導只能是一句空話。沒有統一戰線中的廣泛民主,廣大統一戰線組織和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不能調動,統一戰線的作用和優勢就不能發揮,我們黨領導的統一戰線也就不能得到鞏固和發展。加強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是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必須牢牢把握好的兩條主線。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要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努力實現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堅持“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就重大問題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中進行協商”的原則,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就重大問題進行協商,廣泛聽取和吸納黨外人士的意見建議,不斷推進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要進一步拓寬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渠道,發揮他們在國家政權建設、國家事務管理、國家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制定執行中的重要作用。我們黨作為執政黨,需要接受多方面的監督。要自覺接受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對國家法律法規執行情況、黨的方針政策制定執行情況、政府依法執政及黨員領導干部履行職責情況的監督。要健全監督制度,完善監督機制。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努力創造團結、民主、和諧的氣氛,廣開言路,使大家的意見、要求、批評和建議能夠充分地反映出來。

(五)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照顧同盟者利益

社會與人的關系即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發展是指作為社會客體的社會結構體系(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不斷生長和進步,由低級向高級的不斷演進。人的發展是指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現實生活狀態的不斷改善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其中包括維持人的正常生存的物質條件的實現和利益需求的滿足。社會發展進程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社會發展是手段,人的發展是最終目的。所以,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現代社會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其發展的最終目的和倡導的終極價值是實現人的解放。以人為本,最基本的就是要照顧到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利益。

統一戰線是建立在共同目標與共同利益基礎上的聯盟,要不斷鞏固和發展,就必須尊重、維護和照顧同盟者的利益。改革開放以來,統一戰線各方面成員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具體利益差別日益明顯,尊重、維護和照顧同盟者的利益,越來越成為我們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應該看到,在過去的一個時期中,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是不夠的,我們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偏差都與此有關。直到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才逐步糾正了這方面的偏差,開始把人的問題提到了應有的高度來對待。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強調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從而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如今,我們進一步明確了這方面的認識,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提出“以人為本”的原則,這就使得我們的社會發展能夠朝著正確的目標向前推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也使社會現代化的進程顯示出它的真正價值。

在當前社會利益結構不斷調整的情況下,堅持“以人為本”,照顧統一戰線成員的利益尤為重要。要努力暢通統一戰線成員反映意見和要求的渠道,建立健全照顧同盟者利益的機制。要通過堅持和完善黨的方針政策、國家法律法規和相應措施,使同盟者的利益得到切實維護。要切實照顧同盟者的政治利益,確保黨外人士在各級人大、政協中占有相當比例,并與黨內同級領導干部享受同等待遇。

(六)必須高舉民主和團結旗幟,正確處理統一戰線中的人民內部矛盾

統一戰線中不同方面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存在具體利益上的差異和矛盾,但這種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要用團結和民主的辦法來解決,這是總結我黨統一戰線風雨歷程得出的重要結論。眾所周知,在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以后,由于黨在指導思想上犯了“左”的錯誤,把國內一定范圍內還存在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絕對化,把過去行之有效的統一戰線政策全盤否定和批判,在統一戰線內搞階級斗爭,破壞了黨的統一戰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黨及時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提出統一戰線的任務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統一戰線的這一目標任務,充分反映了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也表明為實現統一戰線的目標任務必須用團結和民主的辦法正確處理統一戰線內部矛盾。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愛國統一戰線運用團結的優勢和民主的方法,努力協調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以及統一戰線各方面之間的關系,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原則,存異求同,妥善解決了許多社會矛盾,使各界人士心情舒暢,極大地調動了統一戰線各方面的力量,維護了國家安定團結的局面,促進了國家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七)必須抓好統一戰線兩支隊伍建設,為統一戰線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統一戰線的50多年發展歷程說明,要做好統一戰線工作,需要具有相當統戰理論政策水平的黨內黨外兩支干部隊伍的共同努力。高水平、高效率的統戰工作,取決于高素質的統戰干部。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應有的作用,必須努力建設高素質的黨外干部隊伍和統戰干部隊伍。

當前,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黨外代表人士已經成為統一戰線的主體。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要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進步性和代表性相統一,政治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發揚民主、溝通協商的原則。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視野,抓住源頭、打好基礎,完善機制、推進選拔,努力造就一支能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廣泛代表性和較強參政議政能力,與黨長期親密合作且德才兼備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實踐中要加大在政府及各工作部門和司法機關擔任領導職務的黨外干部的培養選拔力度,加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有大中型企業、人民團體領導班子中的黨外干部的培養選拔力度。加強對愛國宗教團體負責人和教職人員的培養培訓。努力建設一支愛國愛港、愛國愛澳代表人士隊伍。同時,要努力提高黨外代表人士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的政治把握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參政議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道德修養。

加強統戰部門和統戰干部隊伍建設。按照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具有民主作風、善于處理復雜問題的要求,配備統戰部門領導班子。加大統戰部門干部與其他部門干部交流的力度,有計劃地選派優秀干部到基層掛職或任職。加強統戰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業務素質培訓,全面提高統戰干部履行職責的能力,建設一支勤奮學習、作風民主、求真務實、廉潔自律、團結奉獻、開拓創新的統戰干部隊伍。

(八)必須樹立大統戰觀,拓寬統戰視野

統一戰線事關全局,必須實行最廣泛的團結,這是我黨統一戰線發展的基本經驗,是我們共產黨人必須樹立的統戰觀。統一戰線的本質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為黨和國家的總任務服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一定要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下,實行最廣泛的團結。要使全體勞動者、建設者和一切愛國者,包括共產黨員和非共產黨員、馬克思主義者和非馬克思主義者、無神論者和宗教信仰者、大陸同胞、臺灣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都緊密地團結起來。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統一戰線宜寬不宜窄。只有實行最廣泛的團結,爭取最大多數,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愛國統一戰線才能不斷鞏固和壯大,黨和國家的事業才能在各種風浪中順利發展和前進。

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因而,執政興國的隊伍自然地大于當年救國的隊伍,這就要求統一戰線更加拓寬視野。要善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培養和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各方面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集中到黨和國家的事業上來。

統一戰線事關全局,大統戰局面的形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首先,統戰工作涉及面廣,因而統一戰線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全黨的工作,統一戰線政策要靠全黨來貫徹。把統戰工作看作僅僅是統戰部門的工作,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其次,統戰工作要善于調動千軍萬馬,放手發揮黨外人士的聰明才智,學會科學的領導方法和改進同黨外人士的關系??傊?,要把黨內和黨外各方面的力量動員起來,才能全力推進各項統戰工作的開展。

(九)必須發揚優良傳統,加強自身建設

愛國統一戰線的團結,是建立在對重大問題的共同認識的基礎之上的。我們提倡并鼓勵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在自愿的基礎上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努力學習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學習中外歷史,逐步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了解人類歷史發展和中國近代、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提高認識水平和辨別能力。統一戰線在長期實踐中創造了“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和“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的“三自”與“三不”學習教育形式,有利于敞開思想,推動學習深入,有利于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去影響、調動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共同奮斗,從而增進共識,一道前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罗甸县| 阳新县| 从江县| 阳春市| 土默特右旗| 株洲市| 金沙县| 襄汾县| 浮梁县| 即墨市| 德庆县| 颍上县| 大庆市| 乌兰浩特市| 普兰店市| 青州市| 和龙市| 德格县| 大同市| 喜德县| 开鲁县| 城口县| 建始县| 行唐县| 五大连池市| 体育| 龙岩市| 湘潭县| 海晏县| 衡山县| 信宜市| 常宁市| 霸州市| 四子王旗| 金乡县| 怀宁县| 新竹县| 舞钢市| 信丰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