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河套生態經濟區建設研究
- 劉璞 冉特先
- 1082字
- 2018-12-30 00:47:29
序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這是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的理性反思,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的又一次升華,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
寧夏三面環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生態文明就是寧夏的生命線。2007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我區時指出:“希望寧夏的同志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緊抓好,為建設祖國西部生態屏障作出貢獻”。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的光榮責任和神圣使命。我們必須牢記胡錦濤總書記的諄諄重托,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在加快發展中,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努力在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之間開辟一條“綠色通道”,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加強生態經濟區的研究和建設,對于建設生態文明,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自治區政協人資環委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內蒙古和陜西二省區政協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以黃河河套地區為對象,成功完成了“黃河河套生態經濟區建設研究”。通讀《黃河河套生態經濟區建設研究》一書,其立意之新,視角之廣,研究之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該研究沖破行政轄區的局限,把地跨寧蒙陜三省區、人口約1700萬、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的黃河河套地區,整體置于國家發展全局中考察其功能、地位和作用,探究其發展方向和途徑,以期達到局部與整體發展的融合,地方與國家利益的協調。該研究緊緊抓住本區域資源豐富和環境脆弱的主要矛盾,始終把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的關系貫穿于研究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經濟的發展道路。該研究把數個資源環境相似、產業發展趨同而又隸屬于不同省級行政轄區的地域聯合在一起,提出建立統一完善的政策與機制,規范各方的發展原則,保障各方的基本利益,以充分發揮其整體優勢。所有這些,充分說明該研究既具前瞻性、理論性,又有實踐性、針對性,對于科學把握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重要的參考、咨詢價值。
今年,是我區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開局之年”,又是50華誕的“大慶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實現新的跨越,迫切需要社會各方面加強研究,科學回答寧夏推進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參政議政是政協的重要職能之一。實踐證明,專題研究是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徑。希望政協各級領導干部,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跨越式發展主題,貼近實際、貼近市場、貼近群眾,加強研究,建言獻策,為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自治區主席

二○○八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