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國內外研究現狀
- 運動競賽規則的本質特征、演變機制與發展趨勢
- 劉淑英
- 11587字
- 2016-07-26 10:31:14
1.2.1規則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文獻查閱情況來看,從哲學和社會學角度研究規則的文獻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2.1.1關于規則的分類
童世駿在“對‘規則’的若干哲學分析”(2006)一文中,將規則的特點歸結為:規則的作用是規范的而不是描述的;規則的形式是一般的而不是特殊的;規則的效力是普遍的而不是單一的;規則的存在是公開的而不是秘密的。在其《現代社會與規則意識》(2001)一書中,將規則按不同的標準進行了分類:按照規則的功能,將規則分為構成性規則和范導性規則;按照規則的根據,將規則分為技術規則、游戲規則和道德規則。
張全忠、呂元禮在“非正式規則的涵義、特征及作用”(2003)一文中,闡述了非正式規則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非正式規則的特征和作用。只是本文重點講述非正式規則,而沒有形成與正式規則的明確對比。
哈耶克的《法律、立法與自由》(2000)等書中,闡述了“自由”“自生自發秩序”等詞的定義,指出遵循規則是我們人類的一個重要特征。他認為規則中有描述性規則和規范性規則之別;他進一步將規則分為三個層次的規則,那就是,遺傳的規則、習得的規則和設計的規則,其中設計的規則是最高層次的,習得的規則是最重要的。根據知識的明確性和默會性,他又將規則分為闡明的規則和未闡明的規則。針對法律理論的建構,他將法律規則分為“內部規則”和“外部規則”。哈耶克對規則的劃分,為我們對運動競賽規則的劃分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以上對規則分類問題的探討,是否符合運動競賽規則的分類?有沒有其他的劃分標準?還可以如何劃分,在閱讀這些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希望能對運動競賽規則的分類問題進行類比反思,并以此為基礎對其進行較為明確的劃分。
1.2.1.2關于規則和規律的關系
李伯聰在“規律、規則和規則遵循”(2001)一文中,辨明了規律和規則之間關系,指出:規律具有“自在性”,而規則具有“人為性”;規律是被人發現出來的,而規則是被人制定出來的;規律是對自然和社會而言的,而規則是對人而言的;規律是陳述、判斷性的,而規則是規范、指令性的;規律具有“不可違反性”,而規則是可以被違反的……
林德宏在“規則及其哲學意義”(2006)一文中,分析了規則的內涵,進一步辨明了規則和規律的關系,指出了規則的認識論意義,認為除了李伯聰所指出的規則和規律的區別外,規律回答的是“客體怎樣變”,而規則回答的是“主體怎樣做”的問題。人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按規律制定規則。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林德宏分析了技術規則和自然規律、社會規則和社會規律之間的關系。
以上兩篇文章,為我們研究運動競賽規律和運動競賽規則的關系提供了參考和依據。與規則的制定要以規律為依據一樣,運動競賽規則制定所追求的合理性的首要條件就是要以一定的競賽規律為基礎,而人們對競賽規律的認識又無時無刻不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所有這些認識,皆有助于我們對競賽規則制定依據的研究。
1.2.1.3關于規則的存在論基礎、制定原則和心理學基礎
陶火生、梁悅鳳在“規則原說”(2006)一文中,指出規則是客觀規律和人的理性、外在尺度與內在尺度、客體性原則和主體性要求相結合的產物。規則的制定勢必以合規律性為其合理性的前提,以合目的性為其價值旨歸。
陳忠在“技術可選擇,還是規則可選擇”(2007)一文中,在論述芬伯格技術觀的基礎上指出:可選擇現代性的重要內涵是規則的可選擇性,沒有規則可選擇,也就沒有多極化世界,沒有世界文化、文明的多樣性。爭取規則權,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發展主體在交往競爭中保障、維護、實現自身利益的必然選擇。在全球化進程中,既有規則趨同的趨勢,更有規則多樣化的趨勢。
陳忠在“‘規則何以可能’的存在論反思”(2004)一文中指出,規則交往以利益和意義交往為條件,同時又是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社會存在;規則交往已成為人類交往實踐的重要內容,成為人類文明的一種相對獨立形態,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等在哲學意義上也就是規則文明;規則文明史是社會發展的本質演變史,以利益與意義交往為基礎,社會規則與社會存在的現實同一性,是規則何以可能的存在論本質。衡量社會規則的文明程度也就是評定一種規則是否符合共同體理性。
閆潔在“規則公正:實現社會公正的基本途徑”(2003)一文中,指出規則制定民主化、規則實施公開化、規則評價合理化都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必要條件。規則的制定為規則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規則的實施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得以檢驗;規則的評價將實踐的結果予以合理的論證,為規則的再次制定做好鋪墊。
魯國超在“規則與文明”(1998)一文中,論述了規則和文明的關系,那就是,規則的制定和完善生產文明,什么樣的規則決定什么樣的文明,而規則又是文明的一部分;另外,該文還論述了規則用以約束自身的原則,包括:規則的適應性原則、規則執行標準的同一性原則、社會權威的示范性原則、規則他律過程中的強制性原則及規則執行中的公開性原則。
楊永福在《規則的分析與建構》(2004)一書中,對“規則”與“秩序”的定義及其相互關系進行了論述和分析,并從社會網絡角度考察了規則的變化及其秩序的生成。
姜淑梅在“規則的心理學基礎”(2004)一文中,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規則的來源問題。從以佛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到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都證明了規則存在的重要性。
哈貝馬斯(2004)認為,沒有“主體間性”就沒有“規則”,因為沒有“主體間性”就不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條規則”;沒有主體間性,就無法形成“規則意識”;沒有主體間性,就無法確定規則的正當性。哈貝馬斯運用交往理論分析了規則執行過程中“主體間性”的重要性。
Robert Hogan和Nancy Henley在“人類規則學(the science of human rules systems)”(1970)一文中,將規則的基本特征歸結為:編纂體系化(codification);有管理者,并有實例說明;實際執行與原文有一定的偏離;存在組內外差異;對技術性游戲的認可程度;有一定的倫理指導原則。
這些文獻從不同角度探討了規則和合理性、規則和文明、規則和秩序的關系,探討了規則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僅僅第一篇文章提及了規則制定勢必以合規律性、合目的性為前提和旨歸。但是,它足以給我們以啟迪,那就是,運動競賽規則的制定也必須具有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隨著人們對競賽規律認識的日益深刻及時代需求的不同,制定規則的標準和依據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1.2.2運動競賽規則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經過查閱,國內外關于運動競賽規則研究的文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2.1關于運動競賽規則的價值
劉卓在“論公正競賽—奧林匹克運動競賽的倫理學闡明”(1998)一文中,認為:從存在論角度來說,競賽規則是構成運動競賽的一個必備條件,它是使任一特定運動競賽成其所是的法規或章程,但是僅僅從存在論對競賽規則的理解是不夠的,更應該從目的論進行理解。競賽規則就其表面的意思來看,好像是對運動員競技自由的限制,但就其競賽規則的內在精神來看,它卻使每個運動員擁有了一種“免于空洞的自由”,從而賦予每個運動員以更大的競技自由。劉卓還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競賽規則和運動員競技活動之間的關系,“競賽規則的功能與構造的演進在某種意義上來看恰似中國的書法”,運動競賽規則無論怎樣地精確和嚴密,仍然給每個運動員留下了自我決定和自由創造的機會和可能。
梁慈民在“論競技體育前沿技術”(2001)中指出:競賽規則是競技體育比賽的規范和法則,是競技體育運動訓練的向導,運動技術發展的指南以及賽場比賽保證公平競爭、區分高低的準繩。
王化冰在“影響運動競賽規則的社會因素考察”(2005)中,結合哈耶克對規則的論述,闡明了運動競賽規則的作用,那就是:運動競賽規則為競賽的公允提供了保障;運動競賽規則為人類挑戰運動極限提供了條件。但是,筆者認為,僅僅從這兩個方面來考察運動競賽規則的作用和價值是遠遠不夠的。
休茨在“體育運動的要素”(1973)一文中指出,體育運動的四個要素包括:目標、手段、規則和游戲的態度。其中規則對參與運動,達成目標時所允許使用和禁止使用的手段做出說明。
關于競賽規則的作用問題,休茨(1988)認為,參與體育活動就是試圖自覺自愿地去克服一些不必要的障礙。運動競賽規則往往禁止人們使用一些高效手段達到預定目標。相同的運動項目往往有相同的規則,不同的運動項目其規則也往往不一樣。人們常常根據體育運動的規則來加以區別或定義一項體育運動,它直接決定著體育運動的構成、存在和發展狀況。他認為運動競賽規則通常有三種作用。首先,它包括著一些正面的規定,規定參與者必須做什么,允許做什么;其次,規則的作用在于,確定競賽過程中,通過使用規定的技戰術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再次,規則的功用是禁止某些不法行為。它是通過對某些禁止行為的說明來完成的。正是規則的這三個方面一起發揮作用,才能確保所有參與者面對相同的考驗——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公平競爭。
Sigmound Loland在《體育運動中的公平競爭》(2002)一書中指出,運動競賽的結構性目標是對運動員的表現和成績進行測量、比較、排序。在分析了休茨、邁耶競賽規則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形式主義者對規則的看法,即:如果沒能堅持規則,從本質上說,運動員就沒真正地參與比賽。但是Sigmound Loland并不完全贊同形式主義者的看法,他認為對籃球、足球等同場對抗類項目來說,沒有犯規是不可能的。Sigmound Loland在該書中,以一些運動競賽中的實際例子,從規則角度,論述了競賽中的平等和不平等問題。
Graham McFee在《體育運動、競賽規則和價值》(2004)一書中,介紹了規則在規定體育運動中的作用,以難美性項目中的規則和裁判為研究視角,從規則、特別是道德規則方面論述了如何看待體育運動的價值問題。
1.2.2.2關于運動競賽規則的本質特征
鄭旭旭、林建華在“從競賽規則的共同特征論散打規則的演變”(2001)一文中,提及了日本學者中村敏雄認為的、制定運動競賽規則的基本原則,那就是:保證基本特征的原則;尊重人的生命、確保安全的原則;對等、平等、公正的原則;保證技術向高水平發展的原則;排除不合理性的原則;保持秩序、排除物質欲望的原則;對觀眾的吸引力、保持一定的運動量原則。
關于運動競賽規則的分類問題,休茨認為,一般將其分為構成性規則和規范性規則兩大類。構成性規則,規定著比賽的具體目標及達成目標時所允許使用的手段,是比賽順利進行的保證。而規范性規則規定著器械、場地的輕重、大小等方面,它可被看成是構成性規則的延伸,與構成性規則相輔相成,保證著比賽的順利實施。但是如果要研究如何成功地進行競賽,休茨認為應引入第三種規則,即:技戰術規則。另外,邁耶還提到了“輔助性規則”,這類規則規定著競賽形勢之外的一些問題,包括一些基本的安全或禮儀規則等。然而,各種規則的劃分并不是十分清晰的,它們有時相互疊加、相互補充,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
休茨在“令人費解的三個詞:Games,Play,和Sport”(1988)一文中,將奧運會項目分為兩大類,也就是表現類(performance)和游戲類(games)項目。表現類項目需要裁判組對運動員的動作進行評判,獲勝與否取決于動作的藝術美、規格化、統一性;而游戲類項目需要的是官方裁判員,獲勝與否取決于動作的有效性。表現類項目中的規則往往是技術性規則,而游戲類項目中的規則往往是構成性規則。
LEO HSU在其“倫理思考、運動競賽規則和教育”(2004)一文中,以英國舉行的一場足球賽中所發生事情為例(一方隊員受傷,另一方隊員照常控球比賽,結果進球得分),分析了在競賽中的兩種反應原則:直覺性原則和批判性原則,闡述了正式規則(formal rules)和非正式規則(informal rules)的區別,指出:在實際的運動比賽中,應該運用批判性原則思考、審視和完善自己的直覺性反應。在比賽中,盡管遵守正式規則也比較重要,也無可厚非,但是在危及別人的安全和生命時,安全應該是第一位的,這時更應該使用非正式規則,側重參賽選手之間的相互尊重,體現運動員精神。
根據Newcombe(1966)等人的看法,如果要使運動競賽成為可能,人們必須對規則的理解有一定的認識,并以此為基礎達成一定的一致和共識。對規則的解釋和認可程度,受人們的生活背景的影響。這也與哈貝馬斯對主體間性和規則遵守之間關系的論述相一致。
另外,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適當借鑒“制度”、“法律”和“一般規則”的相關文獻,結合運動競賽的本身特點和發展歷程,歸納和總結運動競賽規則的基本特征。當然,這也是本論文的重點研究內容。
1.2.2.3關于運動競賽規則的演變機制
李少丹在“規則變化與競技備戰”(2006)一文中認為:競賽規則作為競賽制度的重要內容,它規定著競技項目發展的方向,其每一次的變化與調整,都反映著原有競賽規則與現代競技項目發展的沖突、原有項目制勝因素構成與新規則內在規定性的矛盾。他在文中指出:規則與項目發展的互動是規則變化的基本特征;規則變化的原則是為了追求項目發展效益的最大化;規則對項目發展的相對效應和技術的自身強化是規則變化的內在誘因;項目制勝要素為適應規則變化而不斷發生著變異。
陳艷在“影響運動競賽規則變化因素的研究”(2004)一文中,在對運動競賽規則重新界定的基礎上,分析了運動競賽規則變化的影響因素,認為,運動競賽的發展與項目的發展是規則變化的內部因素,具體表現為:公平競技的要求、運動項目技術向高水平方向發展的需要、運動技術攻守平衡發展的需要和項目特色保持的客觀要求;經濟、政治、文化是影響競賽規則變化的外部因素。
劉建在“競賽規則演變的外部動因與發展趨勢”(2002)一文中,提出外部動因是促進競賽規則發展變化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偶發事件;競賽中的不道德行為;興奮劑現象;公正性、準確性與判罰結果差異性之間的矛盾;競技性與觀賞性的矛盾;競技性與商業化的矛盾;規則條文的相對穩定性與技戰術發展的矛盾。
宋鳴在“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群競賽規則變化致因的研究”(1990)一文中,研究了隔網對抗性項群競賽規則變化的致因,建立了活球期的概念(從開始發球至成死球的一段時間),指出規則與競技水平的狀況不相適應、規則與電視部門的要求不相符、規則自身的不完善,導致了競技運動的觀賞性降低、競技運動的商品性受到影響、競爭的公平性遭到破壞,并最終引發了規則的修改。他通過統計分析,認為對于隔網對抗性項群來說,活球期與死球期的時間比應該控制在7:3,才能適應各個方面的需要,否則,規則就要發生改變。
李松華在“隔網對抗類項群(乒、羽、網、排)競賽規則的演變及其對技術的影響”(2006)中,對隔網對抗性項群四個項目(乒、羽、網、排)競賽規則的演變過程進行了比較分析,解釋這些項目各個階段(誕生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職業化及半職業化階段)的發展表現及特征,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了競賽規則變動對技戰術的影響。該文較好地劃分了隔網對抗性項群項目競賽規則的發展階段,成功地收集到了一些規則的變動內容。
許曉因、許斌在“電視體育對競技體育的影響”(2006)一文中,論述了電視轉播和電視商對體育比賽產生的負面影響,認為電視轉播權出售對體育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可能會影響到體育運動和奧林匹克精神的獨立性,盡管該文沒有對競賽規則發展變化的原因進行論述,但是,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競技體育運動受到了商業化的負面影響,可為競賽規則的制定和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古特曼在《從禮儀到記錄》(1978)一書中,將現代體育運動的特征歸結為:世俗化、平等化、專門化、理性化、官僚組織化、數字化和記錄化,他將競賽規則的發展過程看作現代體育運動逐步理性化的一種重要體現,其中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體育運動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而科層制組織的興起和繁榮,為體育運動的規則制定、賽事組織和數據記錄提供了支持。
1.2.2.4關于運動競賽規則的發展趨勢
盛琦在《裁判學》(1989)一書中,對運動競賽形態和競賽規則隨之相應變化趨勢進行了預測,認為:各項運動競賽規則必將日益重視和體現“對等性”的規定;奧運會和其他國際競賽活動將逐步轉向分類分項進行比賽,而這種單項性的變化趨勢必然促進更多、更細的單項競賽規則的研究和編制;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迅猛飛躍,豐富和擴大女子運動競賽項目己是勢在必行的趨勢,而且男女同場直接對抗較量的運動競賽項目也會逐漸增多起來;各項競賽運動的臨場執行裁判人數將會有更合理的調整,更能確保競賽活動順利進行。
劉建在“競賽規則研究的外部動因與發展趨勢”(2002)一文中,也簡單論述和提及了運動競賽規則的發展趨勢:改變比賽辦法,縮短比賽時間,加快比賽節奏;更加注重比賽的觀賞性和精彩性;更加注重技術的穩定性和對抗的激烈性;更加注重評判的規范性和準確性;加大反興奮劑的力度。
李鶴洲在“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2006)一文中,闡述了隔網對抗性項群競賽規則的發展趨勢,那就是:保持宏觀的攻防平衡仍是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發展的主旋律(限制發球、限制球速、調整場地大小及球網高低);適應體育比賽的商業化開發成為近些年來隔網對抗項群規則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控制比賽時間,適應轉播需要;對廣告商行為限制寬松并給予配合;更以人為本,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著力解決各項目發展的地域不平衡性也成為部分項目規則演進的一個新趨向。
鄭旭旭、林建華在“從競賽規則的共同特征論散打規則的演變”(2001)一文中,提及了足球競賽規則的發展趨勢,即:保護雙方運動員;促進技戰術發展;體現對等的原則;適應職業化需要。并指出,足球競賽規則的發展趨勢也適用于散打運動。事實上,這幾方面的趨勢不僅僅適用于足球和散打運動,在其他所有的奧運會項目競技比賽中都是如此,只是更應該注意這些趨勢的劃分維度,爭取更全面一些。
劉淑英在“持拍隔網對抗性項群競賽規則的發展趨勢”(2007)一文中,研究了持拍隔網對抗性項群競賽規則的發展趨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客體、中介和環境角度審視此項群競賽規則發展的共性特征,指出:持拍隔網對抗性項群競賽規則將繼續保持對發球的限制;增加比賽的觀賞性從而提升比賽的商業價值是該項群競賽規則變化的主要原因和追求;保持判罰結果的相對準確性和客觀公正性是該項群競賽規則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標;該項群競賽規則的變化緊緊圍繞主體—運動員、客體—球、中介—球拍、環境—比賽場館展開,并通過使之相互關聯的分制、賽制改革,達到控制比賽時間、鼓勵積極攻防的目的。
1.2.2.5關于田徑、競技體操、排球和籃球競賽規則
文獻檢索和查閱獲得許多有關單項競賽規則變化及發展趨勢的文章,因為本文主要以田徑、競技體操、排球和籃球為突破口,研究體能主導類諸項群、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技戰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群和同場對抗性項群競賽規則的發展趨勢,因此,重點整理和分析了這幾個項目競賽規則的相關文獻,具體情況如下。
(1)關于田徑競賽規則
在所有研究田徑競賽規則的文獻中,最為系統和詳盡的當數南京師范大學詹祥粉的碩士論文“田徑競賽規則演變之研究”(2003),該文對田徑競賽規則的歷史演變、影響現代田徑競賽規則演變的諸因素、田徑競賽的規則與技戰術、裁判法及田徑競賽規則演變的趨勢幾個方面展開了分析和論述,研究內容較廣,但是略顯粗淺,結論也感覺有些雜亂,與文中內容有些脫節。
陶于曾對標槍規格變化對于競賽成績的影響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2005),指出:女子標槍成績隨著田徑運動的發展而不斷提高,世界紀錄從1980年的70.08米,迅速提高到1988年的80米,并從1988年女子標槍世界紀錄成績停滯不前甚至下降趨勢入手,探討了成績變化與器械規格規則變化的關系,做出了不同規格女子標槍對成績影響的空氣動力學分析。此文對于我們探討體能類項群也并不總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數據參考。
徐新在“1998年田徑競賽規則有哪些修改與增加內容”(1999)一文中,分析了1998年競賽規則相對于以前的競賽規則來說,做出了怎樣的“修改、增加和刪除”,并對“不認真比賽、參加接力跑運動員的資格、取消終點柱和競走運動員犯規判罰”四個疑難問題而提出了質疑。
劉昌亞的“2002年田徑競賽規則修改對投擲技術訓練方法的影響”(2004)、邰崇禧等的“2002年田徑競賽規則修改的特點分析”(2003)、劉宗偉的“對《2002年田徑規則》有關問題的思考”(2004)、趙麗萍的“田徑競賽新舊規則對比分析”(2004)等文章,皆指出和分析了2002年田徑規則相對于以前的舊規則做出了哪些修改,對訓練的影響,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另外,沈建華的“從搶跑規則的改變看競技賽場的程序正義”(2007)、郭立亞的“對《田徑競賽規則》中有關搶跑規則的再研究”(2002)和《國外體育之窗》譯文“新的搶跑判罰規則對頂尖短跑選手的反應時間會有影響嗎?”(2005),分別以田徑中的搶跑為切入點,分析了搶跑規則的演變歷程、對選手的影響及引發的倫理思考,并對搶跑規則的修改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2)關于競技體操競賽規則
通過競技體操相關文獻檢索和查閱,發現大部分的文獻集中于對競技體操某一發展階段競賽規則的變化特征及其影響的論述。其中有5篇文獻涉及到競技體操規則演變及該項目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具體情況如下:
遲振國在“對體操規則的變遷及裁判評分的初步研究”(2000)一文中,回顧了國際體操評分規則的歷史,分析了規則和裁判評分的特點,闡述了各個階段規則變動所帶來的問題,從而為研究競技體操運動發展及其規則演變提供了借鑒和指導。文章對競技體操規則和裁判評分特點的分析同樣適用于其他表現難美性項群項目。
陳俊欽在“現代競技體操運動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1995)一文中,盡管沒有直接論述競賽規則,卻運用體育哲學原理,分析了競技體操的本質和作用,指出:不同的競技運動項目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人體運動的潛能,競技體操所要證實和挖掘的是人體在特定時空中控制和操縱自身身體的能力。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了現代競技體操運動的發展規律:“難”與“美”的矛盾促進競技體操運動的發展;以難度為先導周期性地發展;難度的競爭是體操的生命;遵循和超越規則的關系。該文從哲學角度論述了體操的本質,對本課題的寫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曹海燕、張秋云在“從規則變化看體操類項目的發展趨勢”(2006)一文中,分析了體操類表現難美性項群的發展趨勢,即:發展難度,重視連接加分;突出動作的藝術性,提倡創新;動作完成的高標準化;提升裁判評分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在列舉了一些規則變化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該類項目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說服性,但是其數據材料大多數是集中于1997~2004年的資料,如果僅僅從這幾年的材料就看體操類項目的發展趨勢,其說服性還有所欠缺。
群樺在“從規則的修改看女子體操的發展”(1977)一文中,分析了1958~1977年女子競技體操規則的變化歷程,并以此為基礎,總結了女子體操的發展情況:對動作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日益突出編排的重要性。該文可謂一篇非常珍貴的文獻資料,對于研究女子競技體操開始階段的發展及規則變動情況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張澤軍在“女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的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006)中,分析了女子競技體操規則的演變特征:規則變化對技術發展有導向作用,而技術發展又會促進規則更新;難度動作表的內容日益豐富;扣分越來越細致、具體;評分日益客觀、準確;重點突出女子體操項目的藝術性;評分因素的比例時有變動;對各項技術的要求日趨全面。文章還在歸納、分析規則演變特征基礎上,對女子競技體操規則演變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權重分析,從重到輕依次表現為:技術自身發展的需求;體操市場發展的需要;場地器材的改進;人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國際形式的變化。該文對于后半部分進行了較為嚴謹的數理統計分析,但是對于演變特征部分的歸納,卻有諸多重合和交叉,顯得有些邏輯不清。
從所收集到的資料來看,盡管大多數文獻側重于運動項目某一時間段規則變動的影響,然而,通過大量閱讀文獻,可以歸納出競技體操的整體演變歷程和發展趨勢。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其他表現難美性項目規則的變化,闡明該項群競賽規則的發展趨勢和共性特征,以進一步從競賽規則角度發展項群理論,才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意圖。
(3)關于排球競賽規則
或許因為排球項目本身具有普遍性,規則也較易理解,所以研究排球競賽規則的文獻相對較多。但是,大多數文獻集中于描述某一規則變化、或某一時間段的規則變化對排球運動或排球競賽的影響。通過查閱,發現下面幾篇文獻對排球規則演變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孫長良在“排球競賽規則演變與技戰術發展的規律研究”(2007)一文中,指出:規則的變化過程本身就是不斷完善這個運動項目的過程;規則演變以鼓勵防守為主線,以保持攻守平衡為目的,推進技戰術的循序漸進式發展。
劉偉在“排球規則演變研究”(2004)中,對排球競賽規則演變的主導思想進行了階段性劃分和論述,并對排球競賽規則演變的主要內容按照階段進行了列舉和分析。
曹芳平在“排球規則的演變對排球技戰術的影響”(2004)一文中,分析了不同年代排球規則的主要變動內容給排球技戰術帶來的影響,指出排球競賽規則的修改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目的在于均衡攻防矛盾,促進比賽的競爭性、觀賞性,使排球運動更具魅力。每一次的規則變動,都給排球運動技戰術發展帶來了影響,在實踐中,應該使技戰術發展與規則并進。
韓榮年在“試論排球競賽與規則修改的互動關系”(2003)一文中,闡述了競賽規則和排球運動的關系、規則修改和技戰術發展的關系,分析了修改排球競賽規則的原則,那就是:保持攻防的相對平衡,減少比賽不必要的中斷,使比賽更加精彩;縮短比賽時間,調整非比賽時間與實際比賽時間的比例;考慮媒體轉播和商業廣告的需要。
以排球競賽規則的變動為研究主線,同時關注該項群其他項目規則的一些主要變化,從中發現技戰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群競賽規則發展的共同趨勢和影響因素,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
(4)關于籃球競賽規則
通過文獻檢索,共獲得關于籃球競賽規則的文章64篇,大多數文獻研究某一時間段的規則變動對籃球比賽或技戰術的影響,過濾、篩選后,發現以下文獻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譚聯斌在“籃球運動基本規律及發展特征的研究”(2000)一文中分析了規則修改與技戰術發展的規律,指出:規則在時間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賽速度,促進了快速技戰術的發展;規則在場地方面的變化提高了比賽難度,促進了高大隊員全面技術的發展;規則在犯規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賽強度,促進了對抗技術的發展;規則在攻守對抗方面的修改促進攻守技戰術趨向平衡。另外,王霞在“論籃球規則的修改對籃球運動發展的影響”(2004)一文中,也從時間、空間、犯規罰則和攻守對抗等方面論述了規則變動對籃球比賽的影響。這兩篇文獻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分析視角,因此,對籃球競賽規則發展趨勢的研究,也重點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薛嵐在“籃球運動的本質特征及發展趨向”(2001)一文中指出:教育青年是籃球運動最原始的功能,它起源于游戲,具有競技性和娛樂性的雙重屬性,將作為競技運動和游戲兩種基本形態而存在和發展。
何玲的“籃球規則的演變與籃球技戰術發展的研究”(2006),彭長錦的“籃球競賽規則演變與技、戰術發展研究”(1998),崔鳳祥的“籃球場地的演變與籃球運動技戰術發展的互動關系探討”(2005)等文章,皆分析了規則變動對籃球技戰術的影響,為本課題提供了研究脈絡和數據支持。
李青梅、張華在“籃球競賽規則演變的影響因素研究”(2007)一文中指出:籃球規則與籃球運動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籃球規則的演變受體育環境,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反映出籃球運動發展的社會性和時代性的特點。
苗鳳藻、謝香道的“籃球競賽規則演變的依據、內容及前景”(1998),胡啟良、王云玲的“從籃球規則的演變看籃球運動的發展趨勢”(2006),在回顧了籃球規則演變的基礎上,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場地方面的改革將進一步限制高大隊員的優勢;攻守轉換速度將進一步加快;技戰術將更加全面發展;觀賞性和藝術性將進一步加強;教練員的謀略將進一步突顯;比賽更加公平、合理,更加順暢。這些文獻對于本課題預測籃球競賽規則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