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鑒(2012):軟件篇
-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
- 3531字
- 2019-01-09 15:32:08
2012年上海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概況
2012年,上海軟件業以國家、上海相關產業促進政策發布為契機,圍繞“軟件名城創建”工作,堅持“促進軟件產業向高端發展,促進信息服務業能級提升”的發展主線,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創新發展,在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和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平穩運行態勢,各經濟指標運行穩健。
一、總體運行情況
上海軟件業2012年實現軟件業務收入2086.24億元,其中軟件產品收入652.76億元,信息系統集成服務收入510.04億元,信息技術咨詢服務收入233.94億元,數據處理和運營收入382.94億元,嵌入式系統軟件收入143億元,IC設計收入163.56億元。全年新增認定軟件企業490家,登記軟件產品3822件;累計認定軟件企業3715家,登記軟件產品20625件。222家企業獲得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資質認證,其中一級12家、二級40家、三級97家、四級73家。獲得計算機信息系統工程監理資質的企業累計19家。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經理累計2186 人。經營收入超過億元的軟件企業248 家,經營收入超過10億元的軟件企業24家,超過千人的軟件企業35家,超過萬人的軟件企業1家。中國銀聯、寶信軟件、貝爾軟件等6家企業入圍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軟件業務收入百強。盛大、巨人等28家企業被評選為“2012年互聯網信息服務收入前百家企業”。35家企業獲評“國家規劃布局內的重點軟件企業”,較2010年的31家增加13%,創歷史新高。目前,上海有45家信息服務業企業在海內外上市(見表1)。
二、主要特點
(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當前,以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和智慧城市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對軟件產業發展帶來一系列深刻影響。開放式創新、產業鏈垂直整合、產業生態體系競爭、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成為新時期軟件產業發展的重要特點。服務化越來越成為軟件產業轉型發展的新模式,以用戶為中心,通過軟件不斷升級和提供其他個性化服務,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給用戶帶來的服務體驗正逐漸成為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軟件產業正加速向網絡化、服務化、體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進。基于互聯網的應用正由原先的網絡游戲一枝獨秀轉變為網絡游戲、第三方支付、信息資訊、貿易信息服務等多種服務同步發展的局面。其中網絡游戲由原先以客戶端游戲為主轉變為客戶端游戲、網頁游戲、手機游戲齊頭并進的局面。
(二)軟件出口向行業價值鏈高端發展
上海是國家認定的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同時上海也是國家首批認定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之一。多年以來,上海軟件出口在全國一直走在前列。2012年上海軟件產業出口額達到19.6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6%。年出口100萬美元以上企業已占軟件出口企業總數的近六成。出口主要國別(地區)依次是美國、日本、新加坡、愛爾蘭、中國香港等51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上海的軟件出口正由以往的以軟件外包服務為主轉變為以出口自行設計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為主,向行業價值鏈高端發展。寶信、華騰、萬達等軟件企業先后在海外設立了分支機構。
(三)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上海軟件企業高度重視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一是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斷上升。2012年上海軟件企業研發投入近200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近9%。二是軟件產品登記量不斷增加。2012年上海共登記軟件產品3822件。其中應用軟件3617件,占比為94.6%。在應用軟件中,行業管理軟件971 件;嵌入式應用軟件310 件;信息管理軟件553件;控制軟件471件;網絡應用軟件368件。三是新型產品和服務不斷涌現。大智慧推出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金融服務產品;金融期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基于金融期貨的金融軟件;漢得、東方有線、華東電腦等企業推出面向制造業、電子政務、企業服務和個人服務領域的云服務平臺。
(四)產業布局優化,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
上海已形成以國家級產業基地為引領,市級產業基地為骨干,特色基地協調發展的格局。目前有1個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和11個市級軟件產業基地。在產業布局方面,浦東軟件園、陸家嘴軟件園等4個信息服務業產業基地定位發展高端軟件。
專業化信息服務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以閘北云計算產業基地和楊浦云計算創新基地為核心帶動上海云計算產業發展;以徐匯易園、黃浦宏回盟智園、金橋由度創新園和寶山博濟園為載體推進移動互聯網產業集聚發展;推動智慧島數據產業園建設,打造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新的產業高地。上海市形成了聚散合理、分工互補的區域布局,帶動了各區縣的發展。
三、2013年展望與預期
(一)主要挑戰
1. 國際、國內形勢嚴峻
2013年國際環境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全球經濟仍將處于經濟危機后的調整期。美歐仍將面臨房地產調整和去債務化的逆向過程,日本經濟放緩和釣魚島爭端將對中日貿易和全球分工鏈有所沖擊,印尼、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則表現出回升動力不足。國內在持續多年的擴張導致產能過剩,市場信心和預期不穩,原有競爭優勢、增長動力逐漸削弱,新優勢尚未形成的情況下,經濟運行將處于尋求調整過程中的平衡階段。
2. 產業發展宏觀環境亟待改善
隨著軟件產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暴露出新的矛盾和問題,產業發展宏觀環境還有很大提高和改善的空間。一是政府支持產業發展的資金與產業發展態勢的不匹配;二是成本、費用的上升壓力使得企業增長后勁不足,行業效益受到影響;三是國內信貸環境趨緊,銀行和股市融資能力持續下降,企業借貸成本和回款難度加大;四是企業引進中高端人才困難、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和整合能力差以及國內知識產權不力等都成為制約企業創新和發展的瓶頸。
(二)有利因素
1. 國內政策環境進一步趨好
國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規劃》出臺,提出要進一步鼓勵和扶持大企業發展,支持自主創新,支持地方集聚發展。上海市則相應出臺了《關于上海市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發展的若干政策》、《上海市軟件和集成電路企業設計人員專項獎勵辦法》、《上海市軟件和集成電路企業核心團隊專項獎勵辦法》和《上海市推進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2012—2015年行動計劃》,這些政策和規劃的逐步落實將為軟件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2. 國內市場需求仍然強勁
目前,我國正處于增長階段和尋求新平衡的關鍵時期,原有的以廉價勞動力為主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正面臨轉型壓力,國家將繼續實施以穩增速、調結構、提高效率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在改善民生、技術改造、節能環保、基礎設施方面進行投資,對于面向企業、節能、環保、交通、醫療和社保等領域應用的軟件企業,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大。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的興起,三網融合的逐步深化和3G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內軟件服務領域向移動互聯網方面拓展的步伐將日漸加快。
綜上所述,隨著上海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四個中心建設的進一步推進,軟件產業的市場空間也將得到拓展。預計2013年上海軟件業將保持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全年有望實現經營收入2500億元。
四、下一步工作
(一)優化產業政策環境
加快落實國發4 號文件和市政府26 號文件,開展軟件和集成電路企業設計人員獎勵、核心團隊獎勵以及市級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認定等工作;全面落實企業所得稅、產品增值稅的稅收政策。推動相關部門和區縣制定和發布配套政策。
(二)加快建設產業基地
完成上海信息服務產業基地規劃布局專題研究,推動區域產業錯位發展。發布《上海信息服務產業基地管理辦法》,規范對產業基地的認定、扶持、服務等管理事項。新布局3~5個特色鮮明的產業基地,重點推進臨港軟件園、智慧島數據產業園等產業基地建設。推動市級信息服務產業基地建設,完善各類公共服務平臺。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不斷完善招商引資機制,建立區縣、園區、行業協會聯動格局。編制《上海軟件和信息服務投資指南》。開展以產業基地為中心的系列宣傳推廣活動,如參加中國軟博會、組織媒體宣傳報道等。主動對接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如跨國企業、國際軟件百強企業、國內軟件百強企業等。
(四)提升產業服務水平
圍繞“名企、名人、名牌、名園”的培育和建設,加快推進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完善自評報告,完成專家評估,爭取第一季度獲得工信部授牌。組織申報2013年上海市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做大做強;協調修改和完善軟件和集成電路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平臺。繼續做好“雙軟”認定、系統集成資質認證、監理資質認證、項目經理認證等相關工作,完善“雙軟”認定網上申報系統服務功能。
(五)深入開展產業統計和經濟運行分析
充分發揮區縣、園區在產業統計中的積極作用,建立市區企業信息共享機制。完善區縣信息服務業統計工作考核機制,開展業務培訓和工作達標考核。建立覆蓋上海市信息服務產業基地的管理網絡,對經認定的市級信息服務產業基地,要求上報入園企業名單并配合開展產業統計。完善信息服務業統計范圍,加強超億元企業月報統計,對重點行業開展嵌入式系統軟件統計研究,爭取到2013年上海市規模以上軟件企業的統計直報率達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