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鑒(2012):軟件篇
-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
- 3655字
- 2019-01-09 15:32:05
2012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才發展概況
“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已經確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目標,將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的巨大優勢得到充分體現和發揮的方向調整,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建設“美麗中國”。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使我國重點行業——信息技術應用得到高水平人才支撐和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盡快培養一大批多層次、實用型、高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信息化人才和軟件人才,是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重要任務。
一、全國高等教育軟件人才培養概況
我國軟件產業的從業人員主要來自高等學校,大學學歷從業人員已經占到軟件從業人員的74%,碩士、博士層面的從業人員占到了10%,高學歷從業人員正成為我國軟件產業的主力軍。
2012年,全國高等學校研究生招生總數58967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8370人,碩士研究生521303人。全國高等學校本、專科計劃招生688萬人,其中普通本科374萬人,高等(專科)職業教育314萬人。
2012年,全國高等學校在校研究生總數1719818人,其中在校博士研究生283810人,在校碩士研究生1436008人。全國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在校總數23913155人,其中普通高校本科生在校14270888 人,普通高校專科生在校9642267 人,成人本專科在讀生5831123人。全國2400多所高校,有接近80%的院校開設了軟件及軟件相關專業學歷教育。37所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和35所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在面向產業培養人才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一)全國高校軟件及相關專業在校生數據
1.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碩士生)
2012年,全國軟件專業在校研究生32945人,軟件相關專業在校研究生75491人,軟件及軟件相關專業在校研究生總數108436人(見表1)。
表12012年全國軟件專業及相關專業在校研究生數量

2.在校大學生(本、專科學生)
2012年,全國軟件本、專科在校生為768148人,軟件相關專業本、專科在校生為3957149人,軟件專業及軟件相關專業在校生總數為4725297人(見表2)。
表22012年全國軟件及軟件相關專業本、專科在校生數量

3.軟件專業在校生學歷結構
2012年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及軟件專業在校生學歷結構分布情況如表3所示。
表32012年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及軟件專業在校生學歷結構分布情況

(二)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軟件及相關專業畢業生數據
1.研究生畢業數量
2012年軟件及相關專業研究生畢業數量如表4所示。
表42012年軟件及相關專業研究生畢業數量

2.本、專科畢業生數量
2012年軟件及相關專業本、專科畢業生數量如表5所示。
表52012年軟件及相關專業本、專科畢業生數量

3.軟件及相關專業畢業生學歷結構
2012年軟件及相關專業畢業生學歷結構如表6所示。
表62012年軟件及相關專業畢業生學歷結構表

二、2012年軟件人才市場
2012年我國軟件產業實現收入24794萬億元,同比增長31.5%,增速比電子信息制造業高出14.8個百分點。軟件出口368億美元,同比增長18%。在國內各省、市、自治區的軟件產業發展中,江蘇、廣東、北京分別以4300億元、4200億元和3600億元的業務收入在軟件產業中領跑。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速度已遠遠高于GDP發展速度,并且發生了實質性變化,表現為產值增加,規模擴大。從前軟件企業員工最多不過1萬人,現在幾萬人的軟件企業不在少數。預測顯示,從2011年至2015年,中國軟件產業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
在中國的軟件從業人員中,29%的人員在企業從事軟件研發,其次是互聯網和制造業,分別占9.7%和8.7%。從軟件從業人員的性別比例看,在從事1年以上的開發者中,男性開發者占據90%以上,從業時間越長,女性比例越低。但從目前的中國軟件行業來看,女性開發者群體也在茁壯成長,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長水平。從學歷分布看,各個從業時長的開發者基本50%以上都有著較高的學歷。近年來,隨著外包軟件基地在國內的紛紛創建,以及軟件職業技術教育的繁榮,在從業時長較短的開發者中,專科/本科學歷的比例在擴大,高中/中專學歷的比例也在提高。由于較低的行業門檻和IT職業教育在我國不斷得到重視,低學歷的開發者比例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
三、軟件人才的社會培訓
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IT職業培訓市場實現銷售額53.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7.4%,2011年增長15.7%,2012年增長率達到15.2%。IT業迅猛發展造成了上百萬的網絡程序開發、設計、建設、實施及維護的網絡工程師需求空間,企業對高技能水平的網絡工程師、網站管理工程師、網絡設備工程師及網絡安全系統工程師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長高達70%。
目前IT培訓按需求劃分,大體上可分為就業類需求和認證類需求。其中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占認證類需求的17.3%,思科系列則高達40.2%。在就業類需求中位列前三名的依然是網絡及安全類(占33.4%)、開發類(占24.2%)、系統及管理類(占16.7%)。
2008年國家商務部為支持各地軟件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滿足日益增長的服務外包產業人才需求,實施了“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訓計劃,各地也紛紛制定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認定及管理辦法,一批服務外包產業園區、服務外包企業及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在政府財政資助下,積極組織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共同啟動中國軟件專業人才培養工程(CSTP)繼續發展和完善,依據新形勢下軟件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積極組織各界專家,研究制定依托軟件園區和企業建立CSTP軟件工程實踐中心的具體辦法,希望通過努力整合產業教育培訓資源,在規范的引導和監督下,為高校學生提供服務平臺,幫助他們獲得實踐鍛煉機會、積累工程經驗、提升工作能力、加速從學生向產業人才的轉化,實現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目標。
四、我國軟件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使中國成為影響未來全球軟件產業分工的重要因素。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軟件人才的成長將直接推動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與成熟,盡管各級各類軟件人才培養方式百花齊放,但軟件人才供不應求、結構不合理、企業高端人才匱乏等突出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這不得不讓我們認真思考軟件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軟件人才供應依然緊張
軟件企業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急缺具備相關的工作經驗、技術能力以及良好職業素質的工程化人才,這里的職業素質是指職業道德、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等。傳統的學歷教育體系很難較好地滿足企業用人要求。軟件企業只能投入更多成本在現有的人力資源市場展開激烈的爭奪,由于缺乏給員工制定必要的職業規劃,對現有人員培訓投入不足,造成員工缺乏對企業的歸屬感、成就感和發展前景,這無疑又加劇了現有人才頻繁的無序流動,供給不足,使得軟件人才緊缺的感覺越發明顯。
(二)軟件人才結構不合理
軟件人才職業發展生涯一般包括兩條路徑:從技術到管理(程序員→軟件工程師→團隊組長→項目經理→部門經理);從技術到技術(程序員→軟件工程師→高級軟件工程師→系統架構分析師→研發總監)。成熟的軟件產業從人力資源結構上應該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人才梯隊,處于“金字塔”頂層的系統架構分析師、研發總監、部門經理是企業的靈魂;處于“金字塔”中間的項目經理、軟件工程師是企業的骨干,處于“金字塔”底層的從事軟件編碼等初級工作的大量程序員是企業的基石。目前,國內大部分軟件企業從事行業專用軟件研發和基于平臺的應用產品開發,主要以項目解決方案為特征,這使得客戶和軟件企業廣泛采用現場定制開發方式,這樣的結果就是每個項目都是獨立的開發團隊,人員數量不可能太多,成了“小作坊”模式。由于項目規模小、復用性差,開發團隊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功能實現上,往往忽視了軟件質量的管理,因此軟件開發過程中普遍缺乏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的管理。
(三)復合型軟件人才匱乏
隨著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軟件外包公司從國外向上海、北京、深圳等較發達的城市轉移。市場對既懂IT專業技術又懂外國語言文化的軟件IT高級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大。面對企業對軟件人才如此大的缺口,眾多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卻徘徊在用人單位的門外,為什么會存在這種怪現象呢?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學生所學的知識不能很好地與企業所需求的東西接軌,甚至是落后,而企業更多的需要“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各大企業將越來越傾向于聘用多元化IT人才,這些人才不僅須具備IT專業技術知識,還須掌握多種業務技能,能處理各種工作任務。此外,企業所需的人才除了要具備豐富的相關行業知識,必不可少的還有實踐和自主開發能力。
(四)高級軟件人才爭奪激烈
當前,我國建立和完善的軟件人才培養機制,健全的軟件人才培養體系是十分必要的。軟件企業應該意識到只有勇于承擔對人才培養的責任,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成長空間,企業中的人才才會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和源泉,這是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高效使用人才的重要條件。高等學校及社會培訓機構應該意識到辦學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培養的目標首先是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建立與軟件產業的交流對話,才能使教育培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軟件人才也應該意識到只有積極了解最新、最實用和最前沿的軟件技術,在工作過程中學習和積累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才能實現與時俱進,才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前途。
(稿件由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