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達導引頭概論
- 高烽編著
- 174字
- 2018-12-27 17:28:16
2.2 目標的電磁隱身
隱身是一個廣義術語。“二戰”期間,前蘇聯利用迷彩偽裝了克里姆林宮,使其免遭德軍轟炸。美國魔術師使自由女神塑像在眾目睽睽之下“失蹤”。這些都是著名的隱身實例。在武器系統中,隱身技術是研究如何降低目標被雷達、紅外、可見光和聲吶等探測設備發現和跟蹤的各種技術。針對雷達探測,可采用RCS縮減和誘騙等隱身技術,其中RCS縮減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
2.2.1 RCS縮減技術
通常,隱身飛行器可使RCS縮減2~3個數量級,嚴重威脅著主動或半主動導引頭的檢測能力。表2-5列出了一些典型隱身飛行器和非隱身飛行器的RCS估值。
表2-5 典型隱身飛行器和非隱身飛行器的RCS估值

由表2-5可見,隱身飛行器的RCS值與非隱身飛行器的RCS值相比,縮減了(20~30)dB。
針對主動或半主動導引頭的探測,減小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是實現目標隱身的主要技術途徑。賦形技術、涂覆吸波材料和加載技術是控制目標RCS的幾種重要手段。
1.賦形技術
賦形隱身就是改變散射體的形狀,以非常規外形實現隱身,例如:
——將后向散射體變為無后向散射體,如飛機的銳形鼻錐、三角翼、逆向V形尾翼、傾斜或S形引擎氣道等;
——去除產生鏡像反射或金字塔反射效應的外形,如將機身與機翼一體化、采用曲線型機翼、用雙偏斜尾翼代替垂直尾翼等;
——覆蓋強散射體,如將引擎、翼形結構完全覆蓋或部分覆蓋,去除懸掛式結構體,或利用一部分結構體覆蓋另一部分結構體等。
2.涂覆吸波材料
使物體具有吸波功能是降低散射體RCS的重要措施,涂覆型吸波材料和結構型吸波材料是兩種典型的吸波材料:
——涂覆吸波層是一種常用的隱身技術,為了克服早期的氧化鐵涂層或氧化鐵人造橡膠等材料的帶寬與衰減量的局限性,正在開發納米隱身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手征材料、智能材料等新型吸波材料;
——結構型吸波材料對雷達波具有很高的吸收率,可采用結構型吸波材料實現機體的隱身,且承載力強,易維修。
3.加載技術
可采用無源或有源加載技術實現隱身:
——無源加載是在飛行器表面開槽或接諧振腔,改變飛行器表面電流分布,可縮減后向散射,但無源對消存在頻帶窄的問題,難以在工程實際中應用;
——有源加載是利用目標裝載的有源設備發射相參信號,該信號與主動導引頭照射目標后的后向散射信號反相,有源相參信號與后向散射信號相互對消,實現目標隱身;采用轉發式有源隱身技術,可以使有源相參信號與回波信號的時延差、頻率差和幅度差都很小,從而獲得良好的隱身效果。
2.2.2 輻射源隱身技術
采用有效技術措施,使被動導引頭難以截獲輻射源信號,實現輻射源載體的隱身。
1.靜默技術
目標雷達停止發射,處于關機靜默狀態,這是雷達最徹底的隱身技術,當然雷達也就失去了探測能力。
2.低截獲概率技術
采用低截獲概率信號也是目標雷達防止被動導引頭探測的有效技術措施。低截獲概率信號的脈沖峰值電平較低,而且具有復雜的脈內調制,不易被探測和截獲。
3.信號參數捷變技術
信號參數的捷變包括載波頻率捷變、重復頻率捷變、脈沖寬度捷變等。目標雷達輻射信號的脈間捷變,特別是隨機捷變,往往使探測裝置難以適應,失去探測和跟蹤的能力。
4.高密度干擾
在輻射源載波頻率、脈沖重復頻率、脈沖寬度的相應范圍內,設置高密度干擾,增加被動導引頭的信號分選難度,防止被動導引頭截獲輻射源信號。
2.2.3 其他隱身技術
目標相對于導彈做超低空側向機動時,對于采用多普勒體制的主動或半主動導引頭而言,目標處于主瓣雜波譜之中,目標隱身于雜波,信雜比大大降低,惡化了導引頭探測性能。這種情況下,反隱身問題已轉化為抗雜波問題。
采用誘騙技術,將導引頭的探測與跟蹤對象由目標轉向誘餌,使目標游離出導引頭的視角范圍,實現隱身。這類問題往往作為干擾與抗干擾技術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