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結構及心理分析
第一節 心理的結構與功能
心理的結構圖是我們認識心理活動的基礎,掌握心理結構圖對于心理調控、智力開發、情緒管理,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以及人工智能等都有重要意義。要想控制心理,首先要了解心理,要了解心理就要學會并牢記心理結構圖。
一、心理的結構與功能
1.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人腦的功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心理現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復雜的現象之一,從古至今為人們所關注。心理現象又可分為兩大類,即心理過程和人格。認知、情感和意志是以過程的形式存在的,它們都要經歷發生、發展和消失的不同階段,所以屬于心理過程。人格也稱個性,是指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氣質、性格等。在一定意義上,人格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
2.心理與大腦的關系
心理與大腦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首先,心理不同于大腦,大腦屬于客觀物質范疇,心理屬于主觀精神范疇,二者有本質差異。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因此,心理是主觀的,它有精神屬性,屬于主觀范疇;大腦是由腦細胞構成的,因此,它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有物質屬性,屬于客觀范疇。
其次,心理與大腦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大腦與心理的關系猶如計算機的“硬件”與“軟件”的關系。計算機的硬件如處理器、內存和硬盤等都屬于有形的物質性的東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計算機的軟件屬于一種“信息”,它是無形的、非物質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計算機的硬件是軟件運行的平臺,沒有硬件,軟件就無法運行,硬件出了故障,軟件也不能正常運行;同理,人的大腦是由腦細胞構成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它屬于物質范疇,而心理則屬于精神范疇,它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大腦也是心理運行的平臺,沒有大腦,就不會有心理活動的產生和進行,如果大腦死亡了,心理活動隨即也就會徹底停止,即所謂的“人死精神滅”;大腦如果受到了創傷和損害,人的心理也會出現“心理障礙”“精神障礙”(如由腦外傷、神經中毒等所致的精神障礙等),不能正常運行。
最后,大腦與心理的關系又如同“蠟燭”與“火焰”的關系。一方面,大腦是心理的基礎,沒有大腦就沒有心理,猶如沒有蠟燭就沒有火焰;另一方面,心理是大腦的功能,猶如燃燒火焰是蠟燭的功能。但心理也不同于大腦,猶如蠟燭不同于火焰,二者完全是兩碼事。
3.人的心理具有什么樣的結構
大腦有結構,工廠和計算機有結構,人的心理同樣也有其自身的結構。工廠可以加工、處理、生產物質產品,計算機和人的心理也都可以加工、處理、生產信息(知識)產品;工廠的基本結構是機器、車間和倉庫,計算機的基本結構是處理器、內存和硬盤。那么人的心理有著什么樣的結構呢?反省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的結構與工廠和計算機的結構非常類似,心理的基本結構是:意識、無意識淺層(簡稱淺層)和無意識深層(簡稱深層)。心理的結構與功能如圖1-1所示。

圖1-1 心理的結構與功能
圖1-1中,人的心理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意識、無意識淺層、無意識深層。在反省心理學中,“無意識”和“潛意識”是同義詞,是一個含義的兩種表達,二者是沒有區別的。
人的心理分為“覺知區域”和“無覺知區域”兩大部分,前者即意識,后者即無意識。意識是一個狹小的區域,無意識是一個廣闊的區域。來自身體的“生理信息”和來自外界的客觀物質信息進入意識后即被覺知而成為意識的內容。上述信息經過意識后即進入無意識區域存儲,其中,在意識中未被加工的那部分信息多數沉入無意識區域的深層,日后難以被回憶、提取;而在意識中被加工過的那部分信息則多數被存入無意識區域的“淺層”,因而日后易于被回憶、提取—重返意識區域,再次成為意識的內容,并可被再次加工、存儲。總之,無意識中儲存的信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在意識區域和無意識區域輪流轉換,進入意識即被覺知而成為意識的內容,返回無意識后便不能被覺知,而成為無意識存儲的對象。
無意識是人腦的“信息存儲器”和“信息供應器”,相當于工廠的車間、倉庫或計算機的內存、硬盤。無意識不但掌管人腦信息的存儲,而且還掌管信息的供應,當信息供應量大時,人處于做夢和清醒狀態,意識中才會有做夢、思維等信息加工活動;當信息供應量小時,人處于無夢的睡眠狀態,意識中沒有信息加工活動。無意識作為人腦的信息存儲器,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像海水那樣有潮汐現象,此即“無意識潮”,簡稱“心潮”。無意識主要通過心潮來控制信息的供應量,心潮的潮位越高,信息的供應量就越大,意識中的內容(信息、情感、意志、欲望等)就越豐富;反之,潮位越低,信息的供應量就越小,意識中的內容就越貧乏。
無意識分為“淺層”和“深層”兩個部分,正如工廠里有“車間”和“倉庫”之分,計算機里有“內存”和“硬盤”(外存)之分一樣。心理結構的特征及其功能如表1-1所示。
表1-1 心理結構的特征及其功能

二、淺層與深層
1.淺層是人腦的“司令部”,心理的操縱者
淺層是人腦加工信息時的調配、周轉空間,主要存儲個人感興趣的信息、對個人有重要意義的信息以及目前要加工的信息等,相當于工廠的車間—存放目前要加工的原材料和計算機的內存—裝載目前要運行的程序和數據。例如,我們在上考場前,總要溫習一下相應的科目,如語文、數學等,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發揮好,這一溫習的過程就相當于把存放在無意識深層的知識提取到淺層;工廠也是一樣的,要加工A產品,就必須事先把A方面的原材料提取到車間來,這樣加工起來才能有高效率,才能不窩工;同理,計算機要運行某一程序,也必須首先把該程序調入內存,然后才能運行該程序(如畫圖程序或Word文字處理程序),加工、處理相應的信息。淺層信息結構決定了一個人某方面“特殊智力”(詳見本書第二章第二節)的高低,也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因為淺層中某方面(如數學方面)的信息越多,人在該方面的智力就越高;而當淺層中充滿大量不良信息和不良情緒時,人就會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患上心理疾病,所以,用“淺層置換”的方法可以提高人的“特殊智力”,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治療心理疾病。
淺層同時也是心理中的“司令部”,是整個心理活動的“指揮者”和“操縱者”,是心理結構三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整個心理系統中居于主導的地位。意識中的信息加工活動或智力活動都是由淺層所控制的,人的情緒和意志活動也是由淺層所控制的。淺層中的信息常以“內闖流”(意識流中的一種,本章第二節有詳述)的方式擅自闖入意識,成為意識體驗的內容或覺知的內容,淺層中的“內闖流”還可以隨時打斷意識中正在進行的思維(信息加工),并可以同時發起一個新思維。淺層操縱并決定著一個人的感知力、觀察力、注意力、專注力、記憶力、理解力等各種智力上的能力。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幻覺、錯覺、妄想、強迫思維等心理現象,都與淺層有關,我們之所以會患上心理問題、神經癥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都與淺層有關。
之所以說淺層是心理的“司令部”,是因為心理活動(意識加工)的內容和進程都由淺層控制。淺層相當于計算機的內存,或工廠的車間,計算機的程序首先要調入內存,然后才能在處理器中加工;工廠里的原材料,首先要搬進車間,然后才能在機器上加工。換言之,內存中的程序和數據決定了計算機的處理器加工什么信息;車間里的原材料決定了機器加工什么東西;人的心理也是一樣的,淺層中所容納的信息決定人腦思考什么事情。常言道:“三句話不離本行”。如數學家常不由自主地思考數學方面的問題,天文學家常不由自主地思考天文方面的問題,網癮患者常不由自主地思考網絡游戲方面的東西,這都是強迫思維,不思考都不行,都是由他們淺層所容納的信息所決定的。所謂“強迫思維”就是自動化的,而且想阻止都阻止不住的思維,強迫思維都是由淺層中的“內闖流”引起的。白天,人的意識是由淺層控制的;晚上也不例外,因為晚上所做的夢大多也是由“內闖流”引起的,即由白天淺層中的那些信息所引起的,所以我們會“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淺層信息決定了我們晚上做夢的內容,所以才會有“病人多夢醫,囚人多夢赦”之說。
所謂“淺層是人腦的‘司令部’、心理的‘車間’和‘內存’”,如圖1-2所示。

圖1-2 淺層作為“人腦的‘司令部’、心理的‘車間’和‘內存’”
2.深層相當于工廠的倉庫,計算機的硬盤
深層存儲遠期要加工的信息,相當于工廠的倉庫(存放遠期要加工的原材料)和計算機的硬盤(存儲遠期要運行的程序)。我們所經歷過的往事,所看過的書等,其中的信息都存放在深層,深層的容量要比淺層大很多,正如工廠的倉庫要比車間大很多,計算機的硬盤(的容量)要比內存大很多一樣。
從外界輸入大腦(意識)中的信息,首先在淺層停留一段時間,然后就被送到深層長期存放了,我們的深層保留著幾十年前看過的書籍、電影和自身經歷過的往事等,可見深層的容量是非常巨大的,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在晚年時仍能夠回憶起幼年的往事。盡管有時我們回憶不出所記過的某一知識、信息,但它們仍然在我們的深層存放著。我們所有看過和聽過的信息都會在深層存放,只是要把它們調入意識的話,需要有相關的線索信息首先進入意識,然后在線索信息的幫助下才能把它們(以“內吸流”的方式)調入意識,即回憶出它們。
關于無意識深層與倉庫、計算機硬盤的詳細比較如圖1-3所示。

圖1-3 無意識深層與倉庫、計算機硬盤之對比
三、心理的“計算機比喻”和“工廠比喻”
掌握心理的“計算機比喻”和“工廠比喻”對于智力開發、心理治療和人工智能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心理的工作任務、工作過程與計算機和工廠的工作任務、工作過程都很類似,心理“故障”與計算機的故障和工廠的故障也很類似。
1.心理的“計算機比喻”和“工廠比喻”
反省心理學繼承了西方認知心理學中的心理的“計算機比喻”,并做出了重大創新和發展。認知心理學把大腦看作和計算機一樣,認為二者都是信息加工系統,并服從同樣的原理,這就是“計算機比喻”。該“計算機比喻”把人腦看做類似于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人腦的信息加工系統是由感受器、反應器、記憶和處理器四部分組成。首先,環境向感覺系統(感受器)輸入信息,感受器對信息進行轉換;轉換后的信息在進入長時記憶之前,要經過控制系統進行符號重構、辨別和比較;記憶系統存儲著可供提取的符號結構;最后,反應器對外界做出反應。如果說上述認知心理學的“計算機比喻”是一種籠統的比喻,那么,反省心理學的“計算機比喻”就是一種精確的比喻。比如,反省心理學把心理的“意識”比作計算機的“處理器”,把心理的“無意識淺層”比作計算機的“內存”,把心理的“無意識深層”比作計算機的“硬盤”(外存)等,從而使心理的“計算機比喻”變得更具體,更生動,更形象,更深刻。反省心理學的這一觀點是當今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反省心理學還首次提出了心理的“工廠比喻”,指出了人的心理與工廠在結構、功能和運行機理上存在著驚人的類似。如把心理的“意識”比作工廠的“機器”,把心理的“無意識淺層”比作工廠的“車間”,把心理的“無意識深層”比作工廠的“倉庫”等。心理的“工廠比喻”比上述“計算機比喻”更形象,更生動,更有助于我們形象地理解人的智力活動以及心理疾病的成因,使我們對心理的認識又前進了一大步。
“無意識淺層”的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跨時代的意義,因為“淺層”相當于計算機的“內存”或工廠的“車間”,在淺層被發現之前,我們難以把人的心理與計算機和工廠作出準確的對比,“淺層信息結構”對一個人的智力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都有重大影響,因而,淺層的發現對于智力開發、天才培養和心理保健、心理治療都具有重要意義。
反省心理學的“計算機比喻”對于人工智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心理的運行機制可以“啟示”計算機的運行機制,通過心理學研究,我們可以破解人腦靈感、直覺、想象等高級思維之謎,從而教會計算機像人腦那樣從事靈感、直覺、想象思維,實現人腦智慧的擴展和延伸。反省心理學已成功破解靈感、直覺、想象思維之謎,并已找到用計算機對其進行模擬的初步方法,已于2006年1月在中國知識產權局申請了“靈感機”發明專利。反省心理學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開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領域,代表著人工智能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機器的發明曾使“人手”的“力量”擴大了數萬倍,而一旦教會計算機從事靈感、直覺、想象等高級思維,將會使“人腦”的“智慧”擴大數萬倍,從而大大推動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未來的人類將因此而有能力移居外星。
心理的“工廠比喻”和“計算機比喻”如圖1-4所示。

圖1-4 心理的“工廠比喻”和“計算機比喻”圖
圖1-4中,左邊是計算機的結構和心理的“計算機比喻”圖;中間是心理結構圖;右邊是工廠的結構和心理的“工廠比喻”圖。
心理的“工廠比喻”和“計算機比喻”之詳細說明如圖1-5所示。

圖1-5 心理的“工廠比喻”和“計算機比喻”之詳細說明
看懂圖1-5你就可知道:提高我們“特殊智力”的方法,天才為什么會有極高的創造力,心理疾病是怎么回事以及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等。
意識是人腦的“信息加工器”,相當于工廠的“機器”或計算機的“處理器”。意識是人腦處理信息、加工知識產品和從事思維活動的唯一場所,同理,機器是工廠加工物質產品的唯一場所,處理器是計算機加工和處理信息的唯一場所。意識中的信息加工有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邏輯、直覺、想象、預感、幻想等不同級別的多種加工方式,其中感覺加工是最低的一級加工。
人腦的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邏輯、直覺、想象、預感、幻想等信息加工活動都是在意識中進行的,只是這一加工過程的速度太快了,是瞬間完成的,因此我們無法清晰地感知其具體過程。
機器、意識與處理器的功能對比如圖1-6所示。

圖1-6 機器、意識與處理器功能之對比
2.人的靈感、直覺、想象等高級思維都是在意識中進行的
有人認為,人的靈感、直覺等高級思維是在無意識中完成的,只是把最后的加工結果呈現于意識罷了,筆者不贊成這種說法。因為與其說“只是把思維加工的最后結果呈現于意識”,還不如說“是在意識中瞬間完成了這一思維加工”。因為假如說上述靈感、直覺、想象等思維加工是在無意識中完成的,那么它為什么要把最后的加工結果呈現于意識,而不是把加工結果也保留、存放于無意識呢?這不是個很大的矛盾嗎?所以,無論多么高級的思維加工活動,都是在意識中進行的,只是其速度太快,我們無法感知罷了,當然,這一加工活動有著無意識的參與和配合。事實上,意識中所加工的信息大多來源于無意識,離開了無意識的參與和配合,意識是無法進行思維加工活動的。正如一個工廠,如果只有機器,而沒有車間和原材料,無論多高級的機器都是無法完成“產品加工”這一任務的。在這方面,計算機也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內存的參與和配合,處理器也是無法加工信息的。但是計算機中的信息加工都是在處理器中進行的。工廠里物質產品的加工活動也都是在機器中進行的,這方面分工是很明確的,即車間本身是不能加工物質產品的,內存本身也是不能加工信息產品的。同理,我們心理的分工也應該是很明確的,即意識是專職于信息加工的,無意識是專職于信息的周轉和存放的,二者的功能不可混淆。筆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已成功破解了人腦靈感、直覺、想象等高級思維之謎,已搞清了其思維加工的具體過程,并找到了用計算機對其進行人工智能模擬的初步思路,筆者在此可以明確地告訴讀者,人腦的靈感、直覺、想象等思維加工活動都是在意識中進行的(有關這方面的詳細內容參見本書第八章的心理學與人工智能)。
3.心理、工廠和計算機三者的加工、生產、處理過程有著驚人的類似
心理和計算機是“知識產品”的加工、處理系統,工廠是“物質產品”的加工、處理系統,但三者無論在結構還是在運行機制上都有驚人的類似。比如,在我們要完成某一智力任務時(如考試、搞技術發明、制定行動方案、施工方案等),首先要從外界向大腦輸入一些有用的信息,同時也要從內部的記憶庫(無意識)中溫習、調取一些信息,把所有這些信息都集中在“淺層”,然后在考場上答題或在意識中加工出決策方案(知識產品);同理,工廠中生產物質產品時,首先也要從外界購入或從倉庫調取所需的原材料到車間中來,然后在機器上加工出產品;計算機在加工、處理信息產品時,首先也要從外界和內部的硬盤調取相應的信息、程序到內存中來,然后在處理器中加工出所需的知識(信息)產品。需要重點說明的是,計算機的程序必須首先從硬盤調入內存,然后才能在處理器上執行、運行,這一點和工廠、心理都是非常類似的,了解這一點,對于我們科學用腦,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等都有重要意義。心理、工廠和計算機三者的運行機理如圖1-7所示。

圖1-7 心理、工廠和計算機的加工、生產過程對比
4.人的心理疾病和計算機故障、工廠中的生產故障也驚人地類似
當有限的淺層空間充滿了不良情緒和不良信息時,人就會患上心理疾病。當不良信息和不良情緒占據淺層空間的1/3時為“心理問題”,2/3時為“神經癥”,3/3時為“精神分裂癥”,這就是心理疾病發展的三個階段。同理,當計算機病毒以自我復制的方法占據有限的內存空間時,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就會變慢(相當于人患上了心理問題),而當病毒通過復制的方法占據全部內存的空間時,這臺計算機也就癱瘓了(因為任何程序都必須首先調入內存,然后才能在處理器上運行),這時候的計算機就相當于人患上了精神分裂癥。而工廠呢,假如它的車間里堆積了大量垃圾、廢料,它的生產效率肯定會降低,而當垃圾、廢料占滿了車間的全部空間時,工廠的機器也就必然停運了,這時工廠的生產也就癱瘓了。用“淺層置換法”把淺層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情緒置換到深層中去,就可以治療心理疾病;用殺毒軟件清除內存中的病毒,就可以排除計算機的故障;把車間中的垃圾、廢料移出去就可以恢復工廠的生產。你看,人的心理、計算機和工廠的故障是多么類似。了解這一點對于我們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有重要意義。三者的對比如表1-2所示。
表1-2 心理、工廠和計算機的故障原因之對比

5.心理、工廠和計算機的故障分類也有驚人的類似
計算機有軟件故障和硬件故障之分,同理,人腦和工廠也有軟、硬故障之分。在計算機方面,計算機的內存、硬盤、主板等硬件出現故障時,會導致計算機的故障,這就是計算機的硬件故障;而計算機的軟件故障是指在它的所有硬件都完好的情況下,由于程序的沖突和計算機病毒而導致的計算機故障。在人腦方面,同樣也分為硬、軟兩種故障,這就是“器質性心理疾病”和“非器質性心理疾病”。器質性心理疾病是由腦神經細胞(系統)的病變所引起的,如由腦外傷、神經中毒癥、腦震蕩、腦膜炎、腦溢血等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癲癇性精神障礙、腦外傷性精神障礙、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等精神疾病,類似于電腦的硬件故障;非器質性心理疾病是指在身體和腦神經系統等生理功能都完好的情況下,出現的心理障礙,如心理問題、神經癥、精神分裂癥等。工廠方面的故障同樣也分為硬件和軟件兩項因素,硬件方面如由于機器、車間和倉庫等硬件設施的損壞而引起的生產故障;軟件方面如由于管理上的失誤,或由于員工間關系不和諧,不能在生產過程中很好地配合,或由于勞資雙方關系對立而引起的罷工等,都會造成生產效率的降低甚至完全停產等生產方面的故障。三者的對比如表1-3所示。
表1-3 心理、工廠和計算機的故障分類之對比

心理疾病與工廠和計算機故障的類似之處如圖1-8所示。

圖1-8 心理疾病與工廠和計算機故障之詳細說明
心理、工廠、計算機之間的上述類似之處預示著什么?筆者認為,這預示著下一個偉大時代—生產知識產品的機器大工業時代即將到來。18世紀瓦特改良蒸汽機以后,人類實現了生產物質產品的機器大工業,從而推動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里,人類能否教會計算機像人腦(心理)那樣從事靈感、直覺、想象等思維,從而實現人類“生產知識產品的機器大工業”,把生產知識產品的“車間”由人腦移入計算機,推動知識生產,從而使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得以飛速發展?筆者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未來的計算機會像數字計算和信息存儲方面那樣,在靈感、直覺、想象思維方面也遠遠超過人腦,從而實現人腦智慧極大的擴展和延伸。
四、心理結構圖中隱藏的秘密
1.心理結構圖中隱藏的天才秘密和智力秘密
由于淺層離意識最近,相當于工廠的車間和計算機的內存,所以淺層中某方面的信息越多,人在該方面的特殊智力就越高。比如,數學家陳景潤的淺層中充滿了數學方面的信息,文學家巴爾扎克的淺層中充滿了文學創作方面的信息,畫家凡·高的淺層中充滿了繪畫方面的信息,所以他們在相應方面的特殊智力都很高。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就是因為他們的淺層與眾不同,常人的淺層中充滿了亂七八糟的各類信息,而天才的淺層中則充滿了非常純凈的單一方面的信息,所以,天才能擁有某方面高超的特殊智力,而常人則各方面的特殊智力都不高。淺層信息結構如圖1-9所示。

圖1-9 淺層信息結構
天才和常人的淺層信息結構有著顯著不同。
(1)天才的淺層信息結構—極端型淺層信息結構如圖1-10所示。

圖1-10 天才的淺層信息結構
圖1-10中,一個信息塊代表一個方面的特殊智力,如數學、文學、繪畫、物理、化學等方面。主導信息塊指淺層中最大的,在淺層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那個信息塊。例如陳景潤的主導信息塊是“數學塊”,愛因斯坦的主導信息塊是“物理學塊”,魯迅的主導信息塊是“文學塊”,貝多芬的主導信息塊是“音樂塊”……一個人是哪一方面的專家,則他淺層中的主導信息塊就是哪方面的信息塊。
“知識鈾塊”是指占據淺層中絕大多數空間,且塊中信息間聯系密切,即塊中信息的網絡化程度很高的“主導信息塊”。
圖1-10中,天才之所以在某一方面智力超群,就是因為他的淺層是一個極端型的信息結構,主導信息塊在其淺層占據了絕大部分空間。
(2)常人的淺層信息結構—中間型淺層信息結構如圖1-11所示。

圖1-11 常人的淺層信息結構
圖1-11中,常人之所以在各方面的特殊智力都不高,就是因為他們的淺層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塊,且各信息塊在淺層中所占比重都不大,所以他們在任何一方面的特殊智力都不高。
天才的主導信息塊占據了淺層的絕大多數空間,且塊中信息的網絡化程度非常高,所以他在主導信息塊方面的特殊智力遠遠高于常人。
人的感知力、觀察力、專注力、自制力、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表達力、實踐力等方面特殊智力都取決于其淺層信息結構之狀況,淺層中某方面的信息越多,則該方面的上述感知力、觀察力等方面的智力就越高。
天才與常人的淺層信息結構的差異如圖1-12所示。

圖1-12 天才與常人淺層信息結構差異之詳細說明
通過“淺層置換法”可以改變淺層中的信息結構,從而提高自己某方面的特殊智力。“淺層置換法”既是培養天才的方法,也是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和調控心理的方法。(有關“淺層置換法”的詳細內容見本書第三章第二節。)
2.心理結構圖中隱藏的心理疾病秘密
人之所以會出現心理問題,之所以會患上神經癥、精神分裂癥等心理疾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淺層出了問題,即他的淺層信息結構發生了病態變異。所謂淺層的病態變異是指大量的“不良信息塊”和“不良情緒塊”占據了有限的淺層空間,其中不良信息指與負性事件或挫折事件(如失戀、受傷、失敗等)有關的信息;不良情緒是指因負性事件或挫折事件而引起的不良情緒,如抑郁、憤怒、痛苦、悲哀等,所以,淺層信息結構決定了一個人是心理健康的人還是心理疾病患者。當有限的淺層空間充滿了大量的不良情緒塊和不良信息塊時,人就會患上心理疾病,“這些不良情緒塊和不良信息在淺層所占比重越大,心理疾病就越嚴重”。淺層與心理疾病的關系如圖1-13所示。

圖1-13 淺層與心理疾病的三個發展階段
通過“淺層置換”的方法,把淺層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情緒置換到“深層”中去,就可以改變淺層中的信息結構和情緒結構,從而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
3.心理結構圖中隱藏的人工智能秘密
從前文所述的心理結構和計算機比喻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的心理與計算機在結構上和運行機理上都有著驚人的類似—人的意識相當于計算機的處理器,淺層相當于計算機的內存,深層相當于計算機的硬盤,二者的功能又都是加工、處理信息及生產知識產品,因此,計算機的運行機制和加工方法可以啟示人腦;反之,人腦的運行機制和加工方法也可以啟示計算機。目前的計算機與人腦相比,其特點是“單純而卓越”,人腦則是“全面而復雜”。雖然計算機僅會從事記憶、數學計算、邏輯推理和簡單的判斷等智力活動,但在這些方面,它的速度和精確度都遠遠超過人腦,其數字計算能力和記憶能力甚至已經達到人腦的數億倍。然而,目前的計算機之所以還不能像人腦那樣從事靈感、直覺、想象等高級思維,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教會它這樣做,如果我們通過心理學研究,搞清了人腦靈感、直覺、想象思維的(信息加工)方法和詳細過程,并教會電腦這樣做,那么計算機有可能在這方面也遠遠超過人腦,其靈感、直覺、想象思維能力也可能達到人腦的數億倍。毫無疑問,這將推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飛速發展,對人類未來的命運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一點有可能嗎?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擴展閱讀】
意識與無意識
(1)如果說意識是“巧婦”,那么無意識就是“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無意識中所存儲的大量信息,意識就難以加工出好的思想產品,所以,一個人如果不懂語言就不能作詩,沒有知識就不能搞發明等。
(2)如果說意識是個“照相館”,那么無意識就是“顧客”。照出什么樣的相片既取決于意識的照相技術,也取決于顧客的容貌。
(3)如果說人腦是一座工廠,則意識就是這座工廠的機器,無意識就是工廠的車間和倉庫。人腦能生產出什么樣的思想產品,既取決于機器(意識)的加工能力(技術),也取決于車間和倉庫(無意識)中所儲存的是什么樣的原材料和半成品。
(4)如果說意識是一個“制高點”,那么身體、外界和無意識便是三方“軍馬”,三方中的每一方又都分為許多路軍馬,各路軍馬都力圖搶占這個“制高點”,最后,誰最強大,誰便占據意識而成為意識的內容和被加工的對象(如在嘈雜的環境中,你只能聽到最洪亮的聲音)。每一路軍馬占據意識后,又會吸引本路軍馬進入意識,而排斥其他軍馬進入意識(如專心思考時你會對外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又如,聯想中的“相似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只有相關的信息即“同路軍馬”才會相互吸引,先進入意識的一個信息把同路軍馬中的另一個信息吸引進意識。
(5)如果說意識是“吸鐵石”,則無意識便是鐵屑、木屑、沙子等被吸引的對象,什么樣的疑問吸引什么樣的答案,意識中先出現(產生)特定的疑問,然后從無意識中吸引(選取)相應的信息組成答案—正如吸鐵石只會吸引鐵屑而不會吸引沙子和木屑一樣。
(6)如果說意識是一個小島,那么無意識便是汪洋大海,大海漲潮時便會有更多的水浪(信息)沖上小島(意識),此時的意識內容復雜,思路廣闊,人處于清醒狀態;而大海退潮后,便很少有水浪(信息)光臨小島(意識)了,島上便安靜下來,此時的意識內容單調、貧乏,人的思路狹窄,智力低下,處于困倦、做夢、淺睡或沉睡狀態。
(7)如果說意識代表著“選擇和組合信息”,那么無意識便代表著“供應信息”,只有二者相互協作、相互配合,才能產生出知識產品。當“無意識信息潮”漲潮時,信息供應充足,此時,人便會顯得精神飽滿、靈感頻發,知識產品的生產效率較高;反之,當無意識潮退潮時,人便會顯得昏昏欲睡、智力低下,知識產品的生產效率較低。
(8)如果說意識是高出水面的噴泉,那么無意識便是噴泉下面的池水,噴泉中的水來自池水,最終也要返回池水—意識中出現和加工過的各種信息最終都要返回無意識中存儲。
(9)如果說意識是“鍋蓋”,則無意識就是鍋和鍋中所盛之水,水溫越高,無意識信息潮的潮位就越高,鍋蓋上所凝結的水蒸氣也就越多(信息就越多);反之,水溫越低,無意識信息潮的潮位也就越低,鍋蓋(意識)中的水蒸氣(信息)也就越少。
(10)如果說意識是舞臺,則無意識就是演員,戲劇的演出效果,既取決于舞臺(意識)布景的設計藝術,也取決于演員的素質和表演技巧;另外,只有演員登上舞臺(意識)后,觀眾才能看到(覺知)他們;反之,演員離開舞臺后,觀眾就看不到(即不能覺知)他們了。
(11)如果把人的大腦(心理)比作一臺計算機,則意識就是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 + 顯示器”,無意識就是計算機的“內存 + 外存(硬盤)”。沒有內存、外存,計算機就失去了它的顯示對象和信息處理、加工對象;而沒有無意識,人腦(心理)也就失去了它的內部覺知對象和信息加工(處理)對象。反之,若僅有內、外存而沒有中央處理器和顯示器,計算機也就不能實現它的功能—完成任何信息的處理、顯示任務;同理,若僅有無意識而沒有意識,則人腦(心理)也不能顯示(意識到)和加工任何信息,不能完成任何智力上的任務。無意識分為淺層和深層兩部分,而計算機的存儲器分為內存和外存(硬盤)兩部分,淺層相當于內存—信息存儲量小,但存取速度快;深層相當于外存—信息存儲量大,但存取速度較慢。
(12)意識如同一個狹窄的海峽,來自外軍(身體和外界)的信息只有先經過意識這一海峽后才能進入內軍(無意識);同理,來自內軍(無意識)的信息也只有先經過意識這一海峽后才能反作用于外軍。例如,只有先在意識中想起某一件事或做出某一“行動計劃”,然后才能交付身體(四肢)去執行(反作用于外軍),否則就不能反作用于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