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實施,新一輪職教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越來越清晰,目標越來越明確。從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到合格職業人的角度出發,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其動因是滿足行業,企業和人的發展的雙重需要,它將帶來職業學校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等多方面的深刻變化。眾所周知,提高教學質量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學校和課堂,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而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鉆研、實踐、提升的過程,崗前職業素養培訓教材——做合格的職業人便是職教一線教學骨干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智慧結晶。
大量來自于企業員工崗位適應性的調研資料中顯示,畢業生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崗位要求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專業知識或專業能力,更多的欠缺在于綜合素質,諸如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面對職業壓力時的心理素質、職業禮儀、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接納企業文化等基本能力。上述問題是使畢業生不勝任或不能長期留在企業的主要根源。因此,專業能力以外的素質教育將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重視。
崗前職業素養培訓教材——做合格的職業人是針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提高就業人員的綜合職業素質,即將步入職業崗位的工作者能夠快速融入企業,增強職業意識,提高崗位適應力與就業競爭力。書中以案例為載體,以實訓為主要形式,強調教學互動,通過討論、訓練、感悟等環節,強化職業人的角色定位。教材中大量的案例來自企業、社會與學生生活,職校學生讀了本書這些喜聞樂見的故事后,將會被書中的事例所感染。參加教材編寫的大部分人員均來自于具有十年以上教學實踐經驗的一線骨干教師,他們在編寫過程中,力求以一名合格職業人應具備的職業素質為根,以培養與訓練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本,使教材凸顯以下特點。
1.時代性:順應現代經濟發展及企業(行業)用人的需要,緊緊圍繞當前職教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念,體現現代職教教學設計思想,突出案例、探究、討論、訓練等教學方法的運用,體現學生主體性。
2.職業性:緊密結合職業崗位要求編寫案例,針對職業需要設計活動內容,注重職業情境創設,遵循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與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思路。
3.科學性:理論知識借鑒多本教材,強調知識的客觀性與科學性,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尊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力求貼近生活,走進職業崗位,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
4.創新性:教材框架嘗試著打破學科、專業的界限,這是與其他同類教材的最大區別,側重綜合素質培養與訓練,體現多學科、多領域、多知識層面的融通性,立足崗位實際,將人的素質培養為著眼點,強調綜合素質培訓。
5.互動性:新課改提倡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教學組織形式,主張學生在教師的指揮、引導下完成學習任務。本教材在設計上側重以各種互動環節的編排,比如給出案例后就是學生討論環節,然后是要點提示、活動訓練、學生感悟等,這些都是通過互動形式完成的,體現學生參與,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
6.實操性:符合學習者的認知水平,不斷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單元體例注重教學實際,選用鮮活而生動的教學案例,因而符合職教教學特點與學生實際。
本教材在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與協助下,體現編者主要由北京市朝陽區一線骨干教師參與編寫而成。許多資料來自書刊、網絡、社會生活和學生中間,這些資源均豐富了本書的案例素材,所以,我們特別感謝已有的各種信息和為之作出貢獻的人們。誠然,盡管我們在努力追求精益求精,但由于水平有限,教材本身仍然不盡如人意,歡迎廣大讀者多提寶貴意見。至此,我們也希望使用本教材的所有師生能從中受益,祝學習者的職業生涯更加輝煌、燦爛!
編者
2010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