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選擇工作就是選擇身份——職場Freshman必知規則(3)
- 什么樣的人企業永不放棄
- 宋成魏
- 4857字
- 2015-08-18 01:17:12
一個“滿腹經綸”的人未必比“能力為上”的人更具有生存優勢,因為停留在學歷上的知識如果不能迅速轉化為創造力、開拓力等,適合職場環境的“硬通貨”——工作能力,那么所謂學歷也只不過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罷了。
進名企,敲門磚很重要,敲開門之后能否被留下更重要,如果你的職業生涯規劃走在了這根獨木橋上,你就一定要讓自己二者兼得。要知道,只有當你的經驗和能力上升到一定層次,企業才會忽視掉你的來歷,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但需清楚,到達那個層次的你也不再年輕。而風華正茂的你要想成功進入名企,則必須擁有響亮的敲門磚和讓人刮目相看的做事能力。
假如你不是名校高材生,學會為你的職業尋找另外的砝碼
中國高考的競爭壓力還是很大的,雖然基本都可以讀個大學,但名牌就那么十幾所,國內頂尖的甚至只有五所左右,大多數學生還是擠破頭也進不去。那么,如果你身處二類大學,甚至更低的學校,又該如何尋找靠近名企的出路?
砝碼一:專業級別證書,資格證書。
我們經常聽到最近某某行業證書很火爆,報考的人很多之類的消息,現在每個行業都有一堆的相關資格證和級別證,屈指數來便一大堆:計算機等級證、英語等級證、小語種等級證、程序員證,教師資格證、司法證、人力資源師證、稅務師證、注冊會計師證、資產評估師證、物流師證,樂器級別證、舞蹈級別證、演員導演級別證……
大學里已經出現隊伍龐大的“考證族”,這也是職場競爭激烈的形勢所發出的一種信號:你的專業能力是有證可尋的。
據新華網的一條報道,目前,我國的職業劃分為知識型和技能型兩大類,分別由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進行管理。人事部設定和組織職業資格考試的有30多種職業,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設定和管理的有80多種。在實際工作中,職業資格的管理權又進一步分散到各行業主管部門。
報道還提到一些當前職業證書市場存在的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
首先,考試制度缺乏規范,往往是證出多門。各部門、機構推出的認證種類繁多,認證交叉重復,證書的權威性難以判斷。僅計算機應用技能的認證,目前就有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信息產業部及協會、商業機構等組織的十余類數十種認證,考試培訓費用從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
其次,一些機構為收取更多的報名費、資料費和培訓費,隨意降低報考條件。或者有一些認證內容不科學,一些機構所設置的認證考試與現實應用脫節,還有的認證考試,其過程缺乏監督,許多認證培訓機構用各種方法提高考生的“通過率”,甚至打出“包拿證”的廣告,出現種種“走過場”的認證考試,其實質是花錢買證。
因此,很多證書本身含金量越來越低,原因大致有兩點:一是獲得認證的學生越來越多;二是擁有能力高于證書思想的用人單位越來越多了。而作為在校的學生往往并不能很及時地知道市場的變化,還一味地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某一個證書身上,不想最后卻根本實現不了證書帶來的價值,在這樣的狀態下,證書無疑就變成了一個陷阱,使自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局面。
這些都在提醒我們在將證書當作砝碼時,最需要注意的事項,即證書的含金量。有分量的專業證書對你入職來說是很有價值的,很多大企業在聘用專業人才,尤其是技術型人才的時候,很看重專業證書,而國內有分量的、大眾口碑很高的證書也就那么幾種,而且往往都是很難考下來的。
砝碼二:你的作品和從前的業績。
這是比學歷和資格證更有分量的證明,讓招聘方了解你的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你的作品和看得見的業績拿給他們看。所謂眼見為實,你設計的作品最能代表你的水平,這是能夠讓招聘方忽略你學歷的最佳方法。
個人在職業發展中會遇到來自不同渠道的經驗,你需要判斷這些經驗哪些是有益的,合理利用經驗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被經驗迷住了眼,往往則會做出錯誤判斷,而且根據行業核心競爭力不同,不同職業需要的經驗多少也不盡相同。經驗總被人們歸為褒義詞,但在職場中的經驗卻不見得全是“真理”。經驗不一定越多越好,特別是技能經驗要根據職業不同,來確定經驗的多少,比如速記員需要的就是日積月累訓練出來的職業技能經驗,但廣告、公關、寫手等工作則更需要激情和創新精神。
對企業HR來說應聘者的工作經驗也不是照單全收的。他們會去分辨真偽,通過面試時的交談和試用時的考察。在大公司的工作經驗固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小公司的全能人才也是非常地受歡迎。工作經驗豐富的含義廣泛,有的企業需要一專型人才,有的企業需要廣博型人才,這要看崗位的性質,所以說,千萬不要很盲目地去豐富自己的工作經驗,不是經驗多就好。
憑借經驗成功躋身名企的案例很多,被譽為中國“打工皇后”的吳士宏,她沒有任何高深背景,也未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做過護士,自考取得專科文憑,通過外企服務公司進入IBM公司,從沏茶倒水、打掃衛生的小角色做起,后出任IBM中國銷售渠道總經理,1998年出任微軟(中國)公司總經理。她的“傳奇”經歷是由自身努力而造就的,豐富的經驗和閱歷讓她胸有成竹,處理什么事情都比別人干練。
美國實業家斯坦福說過這樣的話:“經驗是當你沒得到想得到之物時所得到的東西。”
不要小看你的實習經驗,實習不僅是一個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過程,更是一個讓人心態走向成熟的過程。學校生活和職場生活是完全兩樣的,后者要比前者復雜很多,許多應屆畢業生經過半年時間都未必能完全適應。
經濟全球化讓企業的競爭壓力倍增,許多招聘單位想要的是一上班就可以立刻投入工作的人才,他們沒有耐心也不愿付出成本,去培訓那些沒有經過職場鍛煉、渾身學生味的畢業生。所以,實習經驗雖然不是我們成功就業的首要條件,卻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當你還是一個大三學生的時候,你是選擇躺在宿舍徜徉在網游的樂趣里,還是像獵犬一樣奔波在城市的寫字樓之間,這幾乎決定了你今日的職業狀態;而到了學校統一實習的季節,你是混了一頁實習證明還是真刀真槍地學本領,提升團隊合作意識,增強與人相處的能力,這決定了你未來的職業狀態。
經驗是能力的鋪墊,經驗是資源,更是晉升的前提。任何人的職業發展都存在著不可逆轉性,任何人的職業定位,都要基于過去工作經驗的高度和自身的發展潛質。找到自己能力、學歷和經歷之間的契合度,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增強自己的職業含金量,才是突破瓶頸的最終的方式和手段。
因此,假如你處于不如別人的職業狀態里,不要抱怨,反思你自己吧,不是學歷惹的禍,也不是大公司不給你機會,是你的能力只配到你現在的位置,你所面對的不是要改變季節,而是要改變自己的狀態,所以,決定權在你,而不在于文憑和企業。
總有一個企業不用學歷來篩選人才
的確存在很多大企業在招聘新人的時候,首先將學歷擺在門口,作為邁進企業的基本門檻,并且態度十分堅決,因為他們堅信首先只有學歷夠的人才可能勝任這個職位,并且在高學歷的人群里,總有一群高能力的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如果面臨這樣的情況,你應該主動出擊,而不該困在學歷為你制造的被動狀態里無法自拔。
反擊招數一:在行業選擇上下功夫,在不注重學歷的行業發揮你的優勢!
如果你僅僅有專科學歷,又非要進大的媒體、文化傳播、廣告等行業,那顯然力難從心,但你可以轉換思維,從企業挑選你轉化到你來挑選企業,占據主動權。
還是存在很多行業并不在意求職者是否是科班出身,而只在意從業者的實際能力。比如IT業,一張過硬的網絡工程師證書可以為你贏得格外的尊重和信任。1998年,擁有微軟的MCSE者年薪可達到10萬。
據統計,目前我國軟件行業每年都有30~40萬個空缺職位,但學位教育卻只能提供5~6萬人才,遠遠不能滿足軟件行業的需要。與此相適應,許多有著對軟件開發人才需求的企業包括IT和非IT公司,都開出了月薪5000元以上的誘人待遇,軟件工程師無疑成為搶手的IT人才。
再比如,近兩年專業人才相對比較缺乏的外貿行業,作為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的豐富讓中國的制造業如虎添翼,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一優勢的發揮空間也會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正在經歷又一個黃金時期,根據官方機構統計,即使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計算,五年內,國內擁有外貿進出口權的企業數量將達到36萬家,是目前外貿企業數量的2倍,而就算每家新增企業只需要10位外貿專才,就需要180萬人。
相比人才市場巨大的競爭數字,這一數字還是會讓人眼前一亮,但是,目前市場上現有的人才以及高校培養的外貿專才與需求相比還存在缺口,現有人才的素質也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外貿業務需求。跟單員、外貿業務員、單證員、報關員,這四類實務操作人員是各類招聘載體上需求量較大的職位。
企業招聘這類人員時通常不重學歷,大專學歷就可以,有時中專、高中學歷也行。企業更注重應聘者的實踐操作技能和經驗,以及對所在行業是否了解,出于與海外客戶溝通聯絡的需要,一定程度的外語水平也很重要,外貿業務員、跟單員等直接與國外客戶打交道的人員更要能夠熟練運用英語。另外,跟單員、報關員等須持相關資格證書才能上崗,拿到這樣的證書,薪水也是十分不菲。
所以說,不要和你的學歷較真!你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應該是僵硬的計劃,而應該是具有變通性的發展中的籌備,需要的不光是勇氣和能力,還需要相應的策略。
反擊招數二:向唯學歷是尊的企業說再見,選擇踏實的企業踏實做事。
據《華商報》的報道,2009年西安的一場招聘會上,沒有一家企事業單位像過去一樣對高學歷者開出豐厚待遇,還有許多企業對中專生、高中生也開始青睞。西安一家電子有限公司招聘研發工程師、銷售工程師、文員,要求學歷都是大專;北京一家快運公司招聘市場研究員要求學歷全是高中;陜西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廚房設置公司招聘人員,要求學歷全是中專、高中以上。在這些企業的眼中,只要能勝任工作,有激情能創新,就能干出成績。只有個別研究部門對學歷有特殊要求。
而同樣的境況也出現在重慶,《重慶晨報》一則消息報道,浙江利爾電器招聘代表用手寫了一張招聘品牌經理的海報貼在墻上:“30萬年薪,高中學歷都可以,主要是有經驗。”金融危機越發的促使企業意識到實際效益的重要性,同時也為低學歷的人創造了好的就業機會,就看自身的經驗與能力是否足夠抓住這些機遇了。
在企業選擇你的同時,你對企業的判斷實際上是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大公司縱然樹大好乘涼,但對于你自己而言,關鍵還要看自己小宇宙的能量。職場中有句有趣的口號,“先滿腦袋再滿口袋”,意思是你的腦袋滿了,口袋自然也就滿了!
如果你是剛畢業的學生,又沒有很名牌的大學背景,首先就更加應該充實自己的大腦,讓自己接觸實際的東西,理論加實踐,因為年輕就是本錢,你的經驗是可以給你的未來加分。選擇一個能夠讓你進門的盡可能大的公司,你會接觸到很多的東西,人事、交際、管理等等。
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曾說過,小公司學做事,大公司學做人,所以,一開始在大公司工作,你可以接觸到正規的管理培訓,可以加強自己的反應能力和處事能力,日本企業就認為,企業給員工的最大福利就是培訓,這是很關鍵的一步。任何的關系資源都是慢慢建立的,等你一步步學到東西,自然會慢慢發出光來,而且,很多大公司都是老中青三代人結合,所以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即使你不想做了,再去中小公司,鑒于你曾經是某大企業的員工,自然也會多加一分重視,因為那是你的價值證明。
珍惜你自己的選擇權,職業生涯規劃切忌有奶便是娘,隨便找一份工作湊合事,然后再等跳槽找更好的機會,可以明確地得出結論,如果你不改變這種最初的思維,你將永遠不可能得到目標工作。
一般而言,選擇企業主要遵循這樣的幾個標準:學習進步的機會;主管上級的能力和風格;晉升的空間;企業文化、團隊與辦公條件;產品類別;流程體制與企業規模;收入與福利;老板的風格。
而對于不同職業階段的人來說,側重的標準也不同,比如初入職場的你,就應該更多側重學習進步的機會,以及所跟隨的領導者的個人能力,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最初跟隨的人是很重要的,因為往往是他帶你走入你即將去拼搏的領域,他的高度直接影響你的思維高度。而對于已經工作3~5年的人,更側重的就是晉升空間和老板的風格,因為老板的風格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前途,一個企業能走多遠最終決定于最高領導者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