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趣味篇(3)

天空中的星星,雖然看起來很小,但實際上大多數都比地球大很多倍,都具有比地球大得多的引力。然而,由于地球和這些星體的距離十分遙遠,所以盡管它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也不能把對方吸引過去。我們可以用光速來計算,光速為3×105千米/秒;而一顆恒星發出的光大約要幾十年才能到達地球。因此,僅憑地球的引力,是不能把星星吸到地球上的。所以,天空的星星各有各的軌道,它們不會相撞,也不會掉到地球上來。

所以說,是萬有引力帶來了宇宙中的安寧和秩序。

9.刺猬為什么會有刺

在動物園或是在電視里,我們常常會看到渾身長滿刺的刺猬,為什么只有刺猬有刺而其他動物身上沒有呢?在動物世界里,為了自我保護,動物要在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生存競爭中保存自己,就得選擇自我保護的方式方法。

刺猬是一種長不過25厘米的小型哺乳動物,嘴尖,耳小,四肢短。雖然它身單力薄、行動遲緩,卻有一套保護自己的好本領。刺猬身上長著粗短的棘刺,連短小的尾巴也埋藏在棘刺中。當遇到敵人襲擊時,它的頭朝腹面彎曲,身體蜷縮成一團,包住頭和四肢,渾身豎起鋼針般的棘刺,宛如古戰場上的“鐵蒺藜”,使襲擊者無從下手。同時,刺猬身上的刺也有收集果子的作用。刺猬一般扒洞為窩,白天隱匿在巢內,黃昏后才出來活動;刺猬嗅覺靈敏,以昆蟲和蠕蟲為食,也吃幼鳥、鳥蛋、蛙、蜥蜴等,偶爾也食農作物。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講述了生物進化論中的“適者生存”法則。任何生物要想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就得練就一身自我生存和自我保護的本領。刺猬滿身長出堅硬的刺就是長期的生物進化的結果。

其實,在生物界中,不同的動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寶。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有:保護色、擬態、硬殼、硬刺、自切、放臭氣、噴墨汁、逃跑、裝死等。

保護色的例子有很多,甚至可以隨處遇見。沙漠里的動物,大多數都以微黃的“沙漠色”作為它們的特征。那里的獅子、鳥、蜥蜴、蜘蛛、蠕蟲等動物身上,都可以找到這種顏色。同樣,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動物,如北極熊、海燕,都披上了一層白色,與雪的背景色融為一體。在長期的險惡環境中生存的野兔,它們的毛色都是土黃色,這種顏色,也是秋天大部分草木的顏色,所以野兔可以借此來逃避許多天敵的危害。變色龍是蜥蜴的一種,是典型的具有保護色的動物,它能在周圍環境對光線的反射中迅速地改變體色,變成樹干或樹葉的顏色來保護自己。

按照達爾文的解釋,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生物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形形色色功能不同的保護色,但最高境界是擬態,不只是顏色,連外型都變了。如枯葉蝶,它們停息在樹枝上,像一片片枯樹葉。當人們用手碰它時,它卻一抖身體,向空中飛去了,并不像枯葉那樣飄落到地上。尺蠖和竹節蟲的身軀,與枯葉蝶有異曲同工之妙。尺蠖歇息在樹枝上,粗粗一看,宛如樹枝。竹節蟲體態如同竹節,停留在竹枝上,也叫人難以分辨。這種擬態是怎么來的呢?枯葉蝶的祖先原是不盡相同的,像枯葉的那些因為不易被天敵發現而生存下來,而不大像枯葉的個體則被天敵吃掉了。這樣,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繁殖、變異,定向性更明顯,枯葉蝶更像枯葉,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軟體動物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們的身體都很柔軟。其中河蚌和蝸牛行動都非常緩慢,容易遭到敵害的侵犯。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它們形成了保護柔軟身體的貝殼。河蚌有兩片瓣狀的貝殼,蝸牛有一個螺旋形的外殼。如果將它們解剖開來觀察,會看到它們柔軟的身體外面還有一層肉質膜包裹著,這層膜稱為外套膜。外套膜也起保護作用。它們的外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質形成的。烏賊的頭部有兩只發達的大眼。頭部以下是軀干部,外面包著囊狀的外套膜。烏賊運動迅速,當遇到敵害侵犯時能很快逃走。此外,烏賊的體內還有一個墨囊,里面有濃黑的墨汁,能在遇到敵害時迅速噴出,將周圍的海水染黑,掩護自己逃生。

斑馬是非洲特有的食草動物,樣子像馬,但是與普通馬的最大不同是,它有一身美麗的花衣服,上面黑一條、白一條,黑白分明,仿佛是人工畫出來的漂亮圖案。運動學家告訴我們,這些圖案實際上是它們的“身份證”。因為不同的斑馬,身上的斑紋各不相同,有的粗大稀少,有的又細又密。斑馬家族中的成員,就是通過斑紋來當做識別自己同類的標記。黑色和白色吸收和反射光線的程度不同,由此,可以將斑馬身軀的輪廓打亂,使其形狀變得模糊,不易分辨。所以,斑馬身上條紋是適應外界的保護色。

10.母雞為什么會下蛋

我們平時吃的蛋分為兩種:受精的和未受精的。前者可孵出小雞,后者不可。

如果是未受精的蛋,生殖細胞在蛋形成過程中,一般不再分裂,打開雞蛋后蛋黃表面有一白點,叫胚珠。一個卵巢有數百萬枚卵泡,但僅有少數能成熟排卵。每個卵泡含有一個卵母胞或生殖細胞。卵泡上有許多血管,自卵巢上送來營養供卵子成長發育。卵巢上每一個卵泡包含一個卵子。卵子在成長過程中,因卵黃累積而逐漸增大。生產較大的卵泡,迅速生長,在排卵前,經9~10天達到成熟。卵泡成熟后,自卵泡縫痕破裂排出卵子,排出的卵子在未形成蛋前叫卵黃,形成蛋后叫蛋黃。

卵泡成熟排出卵黃后,立即被輸卵管喇叭部納入。約經18分鐘,進入蛋白分泌部,這里有很多腺體,分泌蛋白,包圍卵黃。由于輸卵管蠕動作用,推動卵黃在輸卵管內旋轉前進。在蛋白分泌部(也叫膨大部),因機械旋轉,引起這層濃蛋白扭轉而形成系帶。然后分泌稀蛋白,形成內稀蛋白層,再分泌濃蛋白形成濃蛋白層。最后再包上稀蛋白,形成外稀蛋白層。卵在蛋白分泌部停留約3小時,在這里形成濃厚粘稠狀蛋白。蛋白分泌部的蠕動,促使包有蛋白的卵進入峽部(管腰部),在此處分泌形成內外蛋殼膜。蛋殼為89%~97%的碳酸鈣,還有少量鹽類和有機物。有的雞蛋上有顏色和花紋是輸卵管下端管壁色素細胞產生的。

卵進入子宮部,約存留18~20小時,由于滲入子宮液,使蛋白的重量增加一倍,同時使蛋殼膜鼓脹而形成蛋的形狀。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硬質蛋殼和殼上膠護膜都是在離開子宮前形成。卵在子宮部已形成完整的雞蛋。蛋到達陰部,約存留20~30分鐘,子宮肌肉收縮,使雞蛋自陰道產出。以上就是雞蛋形成的簡單過程。

雞(鳥類)基本上都是通過卵胎生來繁殖的,卵胎生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內發育成新的個體后才產出母體。但其發育時所需營養,仍依靠卵自身所貯存的卵黃,與母體沒有物質交換關系,或只在胚胎發育的后期才與母體進行氣體交換和有很少營養的聯系。

母雞的卵在體內受精、體內發育是一種生殖形式。受精卵雖在母體內發育成新個體,但胚體與母體在結構及生理功能的關系并不密切。胚胎(卵子在受精后的第3~8周為胚胎)發育所需營養主要靠吸收雞蛋自身的卵黃,胚體也可與母體輸卵管進行一些物質交換。這是動物對不良環境的長期適應形成的繁殖方式,實際母體對胚胎主要起保護和孵化作用,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小雞是破殼而出的。

胚胎在卵形成過程中的發育,即母體內的發育,也即是成蛋階段的發育。這個階段的發育過程是:受精卵+卵裂+囊胚期+原腸期。當胚胎發育到原腸期時,已分化形成內胚層和外胚層,從外觀上看,形如一個圓盤狀體即為胚盤,當卵排出體外,因溫度下降,胚胎生長發育隨即停止。

胚胎在孵化過程中的發育卵排出體外后,保存在18℃以下的環境中,胚胎發育基本處于靜止狀態。當入孵后,胚胎即開始發育。胚胎在孵化過程中發育的時期稱孵化期。雞的孵化期為21天。種蛋入孵后,胚在原腸期形成的同時,上胚層像個碟狀圓盤,在其末端,細胞不斷地向中線集中,形成一條細胞帶,稱原條。原條細胞通過原溝的底部逐漸轉入外胚層與內胚層之間,并分別向兩側擴展,這些輳至內外胚層之間的細胞稱為中胚層。原條細胞也逐漸轉入外胚層與中胚層之間,并分別向前伸展,伸展的結構稱為頭突,后發育成脊索,脊索是胚胎期的縱軸支持器官,最終為脊柱所代替,隨著胚胎的不斷發育,由外、中、內三個胚層逐漸形成各種腺體、器官、骨骼、肌肉、皮膚、羽毛和喙,最后形成新的機體——雛雞。

11.月亮為什么有時候像彎鉤,有時候像圓盤

我們知道,月亮是圍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它既不發熱,也不發光。在黑暗的宇宙空間里,月亮是靠反射太陽光,才使我們能看到它的。地球與月球構成了一個天體系統,稱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體,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運動描述為月球對于地球的繞轉運動。然而,地月系的實際運動,是地球與月球對于它們的公共質心的繞轉運動。地球與月球繞它們的公共質心旋轉一周的時間為27天7小時43分11.6秒,也就是27.32166天,公共質心的位置在離地心約4671千米的地球體內。

在地球同它的天然衛星——月球所構成的天體系統中,地球是它的中心天體。由于地球質量同月球質量相差懸殊,地月系的質量中心距地球中心只有約1650千米。通常所說的日地距離,實際上是太陽中心和地月系質心的距離;通常所說的月球繞地球公轉,實際上是地球和月球相對于它們的共同質心的公轉。由于這種公轉,共同質心在地球內部是以地球恒星月為周期的位移。

月亮在繞地球運動的過程中,它和太陽、地球的相對位置不斷發生變化。當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的時候,月亮正對著地球的那一面,一點也照不到太陽光,這時,我們就看不見它,這就是新月,叫做“朔”。新月以后兩三天,月亮沿著軌道慢慢地轉過一個角度,它向著地球一面的邊緣部分,逐漸被太陽光照亮,于是我們在天空中就看到一鉤彎彎的月牙。

這以后,月亮繼續繞著地球旋轉,它向著地球的這一面,照到太陽光部分一天比一天多,于是,彎彎的月牙也就一天比一天“胖”了起來。等到七八天,月亮向著地球的這一面,有一半照到了太陽光,于是我們在晚上就看到半個月亮,這就是上弦月。

上弦月以后,月亮逐漸轉到和太陽相對的一面去,這時它向著地球的這一面,越來越多地照到了太陽光,因此我們看到的月亮,也就一天比一天圓起來。等到月亮完全走到和太陽相對的一面時,也就是月亮向著地球的這一面全部照到太陽光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一個滾圓的月亮,這就是滿月,叫做“望”。

滿月以后,月亮向著地球的這一面,又有一部分慢慢地照不到太陽光了,于是我們看到月亮又開始漸漸地變“瘦”。滿月以后七八天后,在天空中又只能看到半個月亮了,這就是下弦月。

下弦月以后,月亮繼續“瘦”下去。到了四五天,又只剩下彎彎的一鉤了。之后,月亮慢慢地變得完全看不見,新月時期又開始了。

月亮圓缺的變化,是由于月亮繞著地球運動,它本身不發光而反射太陽光的結果。月相變化的周期,也就是從朔到望或從望到朔的時間,叫做朔望月。觀測結果表明,朔望月的長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時長達29天19小時多,有時僅為29天6小時多,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3秒。

月亮與某一恒星兩次同時中天的時間間隔叫做“恒星月”,恒星月是月亮繞地球運動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比恒星月長,道理與太陽日比恒星日長是一樣的。恒星月與日常生活關系不大,而朔望月卻因為是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與地球上漲潮落潮有關,與航海、捕魚有密切的關系,對人們夜間的活動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們自然地以朔望月作為比日更長的記時單位。

12.我們為什么會生病

人為什么會產生疾病?首先,有一些基因使我們受到疾病的危害。有一些是不斷發生的突變新產生的缺陷基因,還有一些因為它們不到生命的晚期并不表現出妨礙適應性的問題,自然選擇便無法清除它們。大多數有害的遺傳作用,之所以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是因為它們還有某些我們至今還沒有查清楚的長處(優點)超過它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其中有些表現出雜種優勢,有些雖然對攜帶者不利,但能自我增加其基因頻率,有些是遺傳上脫離了正常的軌道,只在與某種新的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之后才產生不良的作用。

人體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構成了各種各樣的組織,組織構成了各種系統(比如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各種不同的系統構成了人體。

而每一個細胞所需的營養是不同的,人的生長有賴于物質的供給,這個物質就是營養素。

按照當今最流行的營養學觀念,將人生病的原因分為兩大類:第一,各種細菌和病毒的入侵,比如流行性感冒、非典等;第二,不良生活方式引發的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無論是哪種原因,疾病都會導致人體細胞異常,繼而引發各種不同的癥狀。

疾病的產生是要有條件的,異常的細胞不斷擴散也是要有條件的,因為它面臨的是一個正常的人體環境。而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會主動控制疾病的不斷發展,不讓其威脅到整個身體的正常運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永胜县| 梁平县| 正定县| 南澳县| 获嘉县| 惠来县| 宕昌县| 秀山| 湟源县| 定结县| 称多县| 乐业县| 阳谷县| 福鼎市| 北京市| 海口市| 夏邑县| 靖宇县| 芒康县| 吉林省| 宁陕县| 揭阳市| 满洲里市| 合作市| 三都| 双辽市| 林州市| 云林县| 呼伦贝尔市| 江华| 涡阳县| 兴业县| 龙川县| 万源市| 白河县| 洛隆县| 米林县| 庆阳市| 霍邱县|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