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固定資產核算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固定資產的含義及特征,熟悉固定資產的核算內容,掌握不同方式取得固定資產原始價值的規定,理解固定資產折舊的含義,掌握各種折舊計算方法及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方法,掌握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的相關規定,掌握固定資產處置的核算規定。
技能目標:能夠正確界定固定資產,并準確進行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會進行固定資產處置的核算,會運用直線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等方法計算固定資產應提累計折舊金額并進行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能夠準確填寫資產負債表固定資產項目。
核算背景
仁和公司2012年固定資產情況為:年初廠房原值15000萬元,折舊年限為20年,直線法計提折舊,已計提折舊8年4個月,月折舊率為0.4%;機器設備原值7200萬元,折舊年限10年,采用年數總和法計提折舊,已計提折舊年限為3年6個月,不考慮設備殘值;運輸車輛原值500萬元,預計使用10年,已計提折舊4年,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不考慮凈殘值;小轎車原值1000萬元,預計使用10年,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不考慮凈殘值,已計提折舊3年9個月;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余額200萬元,其中140萬元為小轎車的減值,60萬元為運輸車輛的減值。2012年3月,新增小轎車1輛,價值300萬元,其折舊方法、折舊年限等與原小轎車相同;年初新增機器設備原值2400萬元,其折舊方法、折舊年限等與原機器設備相同。年末機器設備并未減值,新增小轎車未減值,舊小轎車通過減值測試,發現減值跡象消失,運輸車輛繼續減值,其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為180萬元。另外,企業2013年將廠房的30%出租,租期5年,每年租金800萬元。出租廠房年初公允價值7500萬元,年末公允價值8000萬元。
核算要點
根據原始憑證確定固定資產的取得方式,并確定固定資產的原值;根據原始憑證編制反映固定資產增減變動的記賬憑證,并登記固定資產的總賬與明細賬;進行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并進行累計折舊的核算。根據固定資產的減值測試結果進行固定資產期末計量的核算。
核算用品
反映固定資產增減變動及固定資產折舊的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固定資產明細賬與總賬,累計折舊明細賬與總賬,固定資產清理和在建工程等明細賬與總賬。
核算流程
不同企業固定資產的核算各有不同,但是流程大同小異。固定資產核算流程如圖1.3所示。

圖1.3 固定資產核算流程
閱讀鏈接
固定資產購置流程
1.各部門需要購置固定資產,應填寫“資本性支出申請單”,由部門經理、生產部門經理、財務部及總經理批準。
2.批準后,由采購部門安排專人負責采購,填寫“固定資產采購申請表”,報經部門經理、生產部門經理、財務部及總經理批準。此表中應詳細填寫固定資產名稱、規格、型號、三家供貨廠商報價以備合理采購。
3.固定資產收到后,由固定資產管理部門負責驗收,并填寫“固定資產驗收清單”一式三份,驗收清單中應詳細填寫固定資產名稱、規格、型號、金額、供貨廠商,并同時對固定資產進行編號。一份由使用部門留存,一份交財務部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一份交資產管理部門填寫固定資產卡片,更新臺賬,落實使用責任人。
必備知識
一、固定資產的含義與確認
(一)固定資產的含義
1.固定資產的概念
固定資產是指同時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資產:
(1)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
(2)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
2.固定資產的特征
(1)企業持有固定資產的目的是用于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不是直接用于出售。其中,出租是指以經營租賃方式出租的機器設備等,以經營租賃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屬于企業的投資性房地產。
(2)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是指企業使用固定資產的預計期間,或者該固定資產所能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的數量。
(3)固定資產必須是有形資產。
(二)固定資產的確認
首先要符合固定資產的定義,其次要符合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即與該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同時,該固定資產的成本應能夠可靠地計量。
二、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
固定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
固定資產的成本,是指企業購建某項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這些支出包括直接發生的價款、相關稅費、運雜費、包裝費和安裝成本等,也包括間接發生的,如應承擔的借款利息、外幣借款折算差額以及應分攤的其他間接費用。
(一)外購固定資產
企業外購固定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可歸屬于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等。
特別提示: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可能以一筆款項購入多項沒有單獨標價的固定資產。企業應當按照各項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比例對總成本進行分配,分別確定各項固定資產的成本。如果以一筆款項購入的多項資產中除固定資產之外還包括其他資產,也應按類似的方法予以處理。
【例1-7】 2012年4月1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一次性購入三套不同型號且具有不同生產能力的設備A、B、C,甲公司為該批設備共支付貨款1000000元,增值稅進項稅額170000元,保險費7000元,裝卸費3000元,全部以銀行轉賬支付;假定A、B、C設備分別滿足固定資產確認條件,公允價值分別為505000元、303000元和202000元。
假定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甲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1)確定應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金額,包括購買價款、保險費、裝卸費等,即1000000+7000+3000=1010000(元)。
(2)確定A、B、C的價值分配比例。
A設備應分配的固定資產價值比例為505000÷(505000+303000+202000)×100%=50%;
B設備應分配的固定資產價值比例為303000÷(505000+303000+202000)×100%=30%;
C設備應分配的固定資產價值比例為202000÷(505000+303000+202000)×100%=20%。
(3)確定A、B、C設備各自的成本。
A設備的成本=1010000×50%=505000(元);B設備的成本=1010000×30%=303000(元);C設備的成本=1010000×20%=202000(元)。
(4)會計分錄

值得注意的是,分期付款實質上是具有融資性質的固定資產購買,應以其未來應付款項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固定資產的成本,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之間的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在信用期間內采用實際利率法進行攤銷,攤銷金額除滿足借款費用資本化條件應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外,均應當在信用期間內確認為財務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二)自行建造固定資產
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其成本由建造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構成,包括工程用物資成本、人工成本、繳納的相關稅費、應予資本化的借款費用以及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
1.自營方式建造固定資產
企業以自營方式建造固定資產,是指企業自行組織工程物資采購,自行組織施工人員從事工程施工,完成固定資產建造,其成本應當按照實際發生的材料、人工、機械施工費等計量。
(1)企業為建造固定資產準備的各種物資,應當按照實際支付的買價、運輸費、保險費等相關稅費作為實際成本,并按照各種專項物資的種類進行明細核算。
(2)工程完工后,剩余的工程物資轉為本企業存貨的,按其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進行結轉。
(3)盤盈、盤虧、報廢、毀損的工程物資,減去殘料價值以及保險公司、過失人等賠款后的差額,工程未完工的,計入在建工程;工程完工的,計入當期損益。
(4)工程領用企業的原材料,若建造的為廠房等不動產,則按照成本直接結轉,原材料的進項稅額同時轉出;若建造的為生產性動產,則直接將成本轉入在建工程即可。工程領用企業的產品的,若建造的為廠房等不動產,則產品應視同銷售確認銷項稅額,同時結轉產品成本;若建造的為生產性動產,則直接將成本轉入在建工程即可。
(5)所建造的固定資產已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但尚未辦理竣工結算的,應當自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之日起,根據工程預算、造價或者工程實際成本等,按暫估價值轉入固定資產,并按有關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規定,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待辦理竣工結算手續后再調整原來的暫估價值,但不需要調整已計提的折舊額。
(6)高危行業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提取的安全生產費,應當計入相關產品的成本或當期損益,同時記入“專項儲備”科目。企業使用提取的安全生產費時,屬于費用性支出的,直接沖減專項儲備。企業使用提取的安全生產費形成固定資產的,應當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歸集所發生的支出,待安全項目完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確認為固定資產,同時,按照形成固定資產的成本沖減專項儲備,并確認相同金額的累計折舊。該固定資產在以后期間不再計提折舊。
特別提示:“專項儲備”屬于所有者權益類科目,通過在資產負債表中“減:庫存股”和“盈余公積”之間增設“專項儲備”項目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自行建造廠房等建筑物的成本中不包含土地出讓金,土地出讓金作為無形資產單獨核算;外購廠房等建筑物成本中含有地價的,應當對實際支付的價款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土地使用權與建筑物之間進行分配,無法合理確定的,全部計入固定資產成本。
2.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資產
采用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資產,企業要與建造承包商簽訂建造合同。企業的新建、改建、擴建等建設項目,通常均采用出包方式。
企業以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資產,其成本由建造該項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構成,包括發生的建筑工程支出、安裝工程支出,以及需要分攤計入的待攤支出。
(1)待攤支出是指在建設期間發生的,因不能直接計入某項固定資產價值而應由所建造固定資產共同負擔的相關費用,包括為建造工程發生的管理費,可行性研究費,臨時設施費,公證費,監理費,應負擔的稅金,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借款費用,建設期間發生的工程物資盤虧、報廢及毀損凈損失,以及負荷聯合試車費等。
(2)以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資產的具體支出,由建造承包商核算,“在建工程”科目實際成為企業與建造承包商的結算科目,企業將與建造承包商結算的工程價款作為工程成本,統一通過“在建工程”科目進行核算。
(3)企業采用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資產發生的,須分攤計入固定資產價值的待攤支出,應按下列公式進行分攤。
待攤支出分攤率=累計發生的待攤支出÷(建筑工程支出+安裝工程支出)×100%
某工程應分攤的待攤支出=(某工程的建筑工程支出+某工程的安裝工程支出)×待攤支出分攤率
(三)經營租賃固定資產
經營租賃固定資產會計處理較為簡單,企業無須將租賃資產資本化,只需要將支付或應付的租金按一定方法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通常情況下,企業應當將經營租賃的租金在租賃期內各個期間,按照直線法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
閱讀鏈接
租賃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經營租賃;另一種是融資租賃。經營租賃是相對于融資租賃而言的。融資租賃是指實質上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的租賃。其所有權最終可能轉移,也可能不轉移。如果一項租賃在實質上沒有轉移與租賃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那么該項租賃應認定為經營租賃。
(四)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
(1)接受投資轉入的固定資產,在辦理了固定資產移交手續之后,應按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2)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的成本,按照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和債務重組相關規定確定。
閱讀鏈接
存在棄置費用的固定資產
對特殊行業的特定固定資產進行初始計量時,還應當考慮棄置費用。棄置費用通常是指根據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國際公約等規定,由企業承擔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等義務所確定的支出,如油氣資產、核電站核設施等的棄置和恢復環境義務。企業應當將棄置費用的現值計入相關固定資產的成本,同時確認相應的預計負債。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內,按照預計負債的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費用,應當在發生時計入財務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工商企業的固定資產發生的報廢清理費用不屬于棄置費用,應當在發生時作為固定資產處置費用處理。
三、固定資產的后續計量
(一)固定資產折舊范圍
1.空間范圍
已經提足折舊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已經作為固定資產單獨入賬的土地、改擴建等過程中的固定資產不提折舊,其余固定資產均計提折舊。
2.時間范圍
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提折舊,下月開始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提折舊,下月開始不再計提折舊。
(二)折舊方法
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折舊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企業選用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將影響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期間內不同時期的折舊費用,因此,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稱直線法,是指將固定資產的應計折舊額均衡地分攤到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內的一種方法。若固定資產未出現減值,則采用這種方法計算的每期折舊額相等。計算公式如下: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壽命(年)×100%;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月折舊率。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據實際工作量計算每期應提折舊額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總工作量;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3.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指在不考慮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期期初固定資產原值減去累計折舊后的金額和雙倍的直線法折舊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資產凈值沒有扣除預計凈殘值,所以在用這種方法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時,應在其折舊年限到期前兩年內,改用直線法,即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平均攤銷。
計算公式如下:年折舊率=2÷預計使用壽命(年)×100%;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某年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該年年初累計折舊)×月折舊率;最后兩年年折舊額=(倒數第二年年初固定資產賬面價值-預計凈殘值)÷2;月折舊額=年折舊額÷12。
4.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法又稱年限合計法,是指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乘以一個以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壽命為分子,以預計使用壽命的逐年之和為分母的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
計算公式如下: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壽命÷預計使用壽命的年數總和×100%;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預計凈殘值)×月折舊率。
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折舊年限、凈殘值至少應于每年年末復核一次,若出現變化,應作為會計估計變更處理;同時,每年年末還應復核固定資產是否減值,若固定資產的未來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表明其已經減值,將影響以后年度的折舊額。
【例1-8】 某公司一臺設備原值100萬元,預計使用10年,預計凈殘值為零,直線法計提折舊,已經使用4年,已提折舊40萬元,第4年年末預計尚可使用5年,預計其可收回金額為40萬元,預計凈殘值、折舊方法不變,計算第5年應提折舊額。
設備在第4年年末判斷是否減值前的賬面價值為100-40=60(萬元),而其可變現凈值為40萬元,因此,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20萬元,預計凈殘值、折舊方法未變,第5年應提折舊額=40÷5=8(萬元)。
(三)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
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是指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發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費用等支出。企業的固定資產在投入使用后,為了適應新技術發展的需要,或者為維護和提高固定資產的使用效能,往往需要對現有固定資產進行維護、改建、擴建或者改良。
后續支出的處理原則:符合固定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同時將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1.資本化的后續支出
固定資產發生可資本化的后續支出時,企業一般應將該固定資產的原價、已計提的累計折舊和減值準備轉銷,將其賬面價值轉入在建工程,并停止計提折舊。發生的可資本化的后續支出,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固定資產完工并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從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按重新確定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計提折舊。
2.費用化的后續支出
一般情況下,固定資產的日常維護支出通常不滿足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應在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企業生產車間和行政管理部門等發生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等后續支出計入管理費用;企業專設銷售機構的,其發生的與專設銷售機構相關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等后續支出,計入銷售費用。
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支出不滿足固定資產確認條件的,也應在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后續支出,比照上述原則處理。
經營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改良支出,應通過“長期待攤費用”科目核算,并在剩余租賃期與租賃資產尚可使用年限兩者中較短的期間內,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攤銷。
(四)固定資產轉為投資性房地產
固定資產中的建筑物若已經辦理經營租賃,自租賃協議生效之日起,將固定資產轉為投資性房地產核算。轉換日需要確定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模式,進而區別不同計量模式進行不同處理,具體見投資性房地產處理規定。
四、固定資產與投資性房地產的轉換
(一)投資性房地產轉為固定資產
投資性房地產不再出租,經過批準轉為自用,應作為固定資產核算。根據投資性房地產計量模式的不同,轉換為固定資產時的賬務處理也不同,具體見業務核算。
(二)固定資產轉為投資性房地產
廠房等建筑物若簽訂經營租賃協議,對外出租的,自租賃協議生效之日起轉為投資性房地產核算。
五、固定資產的處置
(一)固定資產出售、報廢與毀損
固定資產處置包括固定資產的出售、轉讓、報廢或毀損,對外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
固定資產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予以終止確認。
(1)該固定資產處于處置狀態。處于處置狀態的固定資產不再用于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因此不再符合固定資產的定義,應予終止確認。
(2)該固定資產預期通過使用或處置不能產生經濟利益。
(二)其他方式減少固定資產
其他方式減少的固定資產,如以固定資產清償債務、投資轉出固定資產、以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換出固定資產等,分別按照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的處理原則進行核算。
六、固定資產的期末計量
企業至少應于每年年末進行固定資產減值測試,估計其可收回金額,若其未來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應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一旦對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將直接影響以后期間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金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沖回。
業務核算
一、取得固定資產的核算
(一)外購固定資產的核算
1.外購須安裝的固定資產
(1)購入物資。

(2)投入安裝。

(3)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2.外購無須安裝的固定資產

(二)自行建造固定資產的核算
1.自營方式建造固定資產的核算
(1)購入工程物資。

(2)工程領用工程物資。

(3)發生工程支出。


(4)工程完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2.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資產的核算
(1)向承包單位預付工程款。

(2)與承包單位結算工程款。

(3)發生待攤支出。

(4)工程完工,交付使用。

【例1-9】 B公司是一家化工企業,2012年1月經批準啟動一個項目建設工程,整個工程包括建造新廠房和污水處理系統以及安裝生產設備三個單項工程。2012年2月5日,B公司與建筑公司簽訂合同,將該項目出包給該建筑公司承建。根據雙方簽訂的合同,建造新廠房的價款為12000000元,建造污水處理系統的價款為8000000元,安裝生產設備須支付安裝費用1000000元。建造期間發生的有關經濟業務如下。
(1)2012年2月10日,B公司按合同約定向建筑公司預付20%備料款4000000元,其中廠房2400000元,冷卻循環系統1600000元。
(2)2012年7月12日,建造廠房和污水處理系統的工程進度達到50%,B公司與建筑公司辦理工程價款結算10000000元,其中廠房6000000元,污水處理系統4000000元。甲公司抵扣了預付備料款后,余款通過銀行轉賬付訖。
(3)2012年8月8日,B公司購入須安裝的設備,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8000000元,增值稅稅額為1360000元,已通過銀行轉賬支付。
(4)2013年1月10日,建筑工程主體已完工,B公司與建筑公司辦理工程價款結算10000000元,其中,廠房6000000元,污水處理系統4000000元,款項已通過銀行轉賬支付。
(5)2013年2月1日,B公司將生產設備運抵現場,交建筑公司安裝。
(6)2013年3月10日,生產設備安裝到位,B公司與建筑公司辦理設備安裝價款結算1000000元,款項已通過銀行轉賬支付。
(7)整個工程項目發生管理費、可行性研究費、監理費共計290000元,已通過銀行轉賬支付。
(8)2013年3月25日,完成驗收,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
假定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B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1)2012年2月10日,預付備料款。

(2)2012年7月12日,辦理工程價款結算。

(3)2012年8月8日,購入設備。

(4)2013年1月10日,辦理建筑工程價款結算。

(5)2013年2月1日,將設備交建筑公司安裝。

(6)2013年3月10日,辦理安裝工程價款結算。

(7)支付工程發生的管理費、可行性研究費、監理費。

(8)結轉固定資產。
① 分攤待攤支出。
待攤支出分攤率=290000÷(12000000+8000000+8000000+1000000)×100%=1%,廠房應分攤的待攤支出=12000000×1%=120000(元),污水處理系統應分攤的待攤支出=8000000×1%=80000(元),安裝工程應分攤的待攤支出=(8000000+1000000)×1%=90000(元)。

② 計算完工固定資產的成本。
廠房的成本=12000000+120000=12120000(元),污水處理系統的成本=8000000+80000=8080000(元),設備的成本=(8000000+1000000)+90000=9090000(元)。

(三)經營租入固定資產的核算
1.支付租金時

2.確認租金費用時

【例1-10】 2012年1月1日,C公司從某租賃公司采用經營租賃方式租入一棟寫字樓。租賃合同規定:租賃期開始日為2012年1月1日,租賃期為5年,租金總額為300萬元,租賃開始日,C公司先預付租金100萬元,第3年年初再支付租金100萬元,租賃期滿再支付租金100萬元。
假定C公司在每年年末確認租金費用,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C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1)2012年1月1日,預付租金。

(2)2012年12月31日,確認本年租金費用。

(3)2013年12月31日,確認本年租金費用,其賬務處理同2012年年末。
(4)2014年1月1日,預付租金,其賬務處理同2012年1月1日。

(5)2014年12月31日、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確認當年租金費用,其賬務處理同2012年年末。
(6)2016年支付最后一次租金,其賬務處理同2012年1月1日。
(四)其他方式取得固定資產的核算
若為投資轉入的。

(五)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費的處理
1.計提安全生產費

2.使用安全生產費進行日常安全維護的

3.購置安全生產設備的

安全生產設備需要安裝的,先通過在建工程,再轉入固定資產。
【例1-11】 A公司是一家采煤企業,依據開采的原煤產量按月提取安全生產費,提取標準為每噸10元,假定每月原煤產量為10萬噸。2012年10月8日,經有關部門批準,該企業購入一批需要安裝的用于改造和完善礦井運輸的安全防護設備,價款為300萬元,增值稅進項稅額為51萬元,安裝過程中支付人工費60萬元,2012年10月15日安裝完成。2012年12月20日,甲公司另支付安全生產檢查費25萬元。假定2012年9月30日A公司“專項儲備——安全生產費”余額為6000萬元。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
A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1)企業按月提取安全生產費。

(2)購置安全防護設備。


(3)支付安全生產檢查費。

二、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

三、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核算
(一)資本化支出
1.將固定資產轉入在建工程

2.發生改建、擴建或改造支出

3.工程完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例1-12】 某企業一生產用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原值100萬元,已提折舊20萬元,改造過程中拆下一重要部件(與設備作為一個整體核算),其原值10萬元,已提折舊2萬元,現在購入一新部件,買價15萬元,增值稅2.55萬元,改造中發生人工費5萬元,其他相關支出5萬元,改造完畢將大大提高生產能力。(答案中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分析:本例中,設備更新改造完畢將大大提高生產能力,故符合固定資產確認條件,其改造支出應予資本化。
(1)將固定資產轉入在建工程。

(2)發生改造支出。

(3)改造完成,達到預定使用狀態。

(二)費用化支出

四、固定資產與投資性房地產的轉換
(一)投資性房地產轉為固定資產
1.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為固定資產

2.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為固定資產


(二)固定資產轉為投資性房地產
1.固定資產轉為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

2.固定資產轉為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
(1)轉換日資產的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

(2)轉換日資產的公允價值低于賬面價值。

五、固定資產的處置
(一)出售、報廢、毀損固定資產的核算
企業出售、報廢固定資產或發生固定資產毀損,應當將處置收入扣除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后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是固定資產原值扣減累計折舊和累計減值準備后的金額。固定資產處置一般通過“固定資產清理”科目進行核算。
(1)將固定資產轉入清理。

(2)支付清理稅費。


(3)取得收入。

(4)清理完畢,結轉清理凈損失。

(二)其他方式減少固定資產的核算
(1)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或債務重組的,見后面相關內容。
(2)固定資產的期末計量。若固定資產期末減值,則處理如下。

核算背景解析
背景資料主要是固定資產增減變動和固定資產發生減值的業務,按照初始計量、后續支出計量及期末計量規定確認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動,并按照公司選用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及折舊計提規定進行折舊處理即可。
請嘗試對背景資料進行賬務處理。
延伸思考
固定資產發生棄置費用時應如何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