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1 系統分析概述

系統分析是信息系統開發過程中重要的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只有通過系統分析才能把對系統功能和性能的總體概念描述為具體的系統需求說明,從而奠定整個系統開發的基礎。實踐表明,系統分析工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系統的成敗。

在系統分析階段,使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把復雜的對象分解為簡單的組成部分,并確定這些組成部分的基本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系統分析也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和逐步細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用了結構化系統分析方法、數據流程圖、數據字典等方法和工具。該階段產生的系統分析說明書,既是后續各階段開發工作的依據,也是衡量一個信息系統優劣的依據。用戶在系統分析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用戶必須對系統功能和性能提出初步要求,并澄清關于業務流程中的模糊概念。系統分析人員則要和用戶一起細致地進行調查分析,把用戶的初始要求具體化、明確化,最終轉換成關于目標系統“做什么”的新系統邏輯模型。

3.1.1 系統分析的目標和內容

1.系統分析的目標

信息系統的開發就是要實現目標系統的模型,即建立一個物理系統。物理系統是由系統的邏輯結構經過實例演化而來的。系統的邏輯模型只描述系統要完成的功能和要處理的信息,與物理模型相比,邏輯模型忽略了實現的方法與細節。物理模型用來描述系統“怎么做”的問題,邏輯模型用來描述系統“做什么”的問題。需求分析的目標就是要借助于當前系統的邏輯模型,導出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解決目標系統“做什么”的問題。因此,系統分析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獲取現行系統的物理模型

現行系統可能是已經存在的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也可能是手工的數據處理過程。系統分析員通過現場調查研究,了解現行系統的運行情況,掌握現行系統的組織結構、資源利用、日常數據處理過程及數據的輸入和輸出等,并借助一個具體的模型來反映自己對現行系統的理解。這一模型就是現行系統的物理模型,它客觀地反映出現行系統的實際情況。

2)現行系統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其邏輯模型

在物理模型中有許多關于物理系統實現的細節問題。去掉這些非本質的細節性問題,從物理模型當中抽取那些關于“做什么”的本質性問題,從而得到反映系統本質的邏輯模型。

3)建立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

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建立在現行系統的邏輯模型基礎之上。分析目標系統與現行系統邏輯上的差別,明確目標系統要“做什么”,對現行系統的邏輯模型進行調整,從而導出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

4)優化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

對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優化。例如,目標系統的用戶界面優化、系統功能的優化、輸入/輸出的優化等。

圖3.1所示為目標系統邏輯模型建立的過程。

圖3.1 目標系統邏輯模型建立的過程

2.系統分析的內容

系統分析按其內容分為目標分析、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

1)目標分析

目標分析包括對現行系統的組織目標分析和目標系統的組織目標分析。任何一個企業或組織都有自己的目標,這是組織開展各項工作的指南。信息系統是幫助企業實現其總體目標的,因此,在開發信息系統時,首先應該弄清楚企業的組織目標。組織目標包括以下內容。

(1)根據系統調查的結果,分析、歸納、確定現行系統中的關鍵問題,列出問題表。

(2)根據問題表,畫出現行系統目標樹。目標樹的樹根是企業總體目標,下一層是對總體目標分解得到的分目標,依次往下,底層是實現目標所具備的功能。

(3)分析、確定各個分目標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如果目標之間有沖突,確定解決沖突的方法。

(4)根據各分目標在系統中所起作用的輕重程度,重新排列問題表,重要的目標排在前面,次重要的排在中間,不重要的目標排在后面。這是確定新系統目標的基礎。

目標系統的組織目標分析是指在現行系統組織目標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目標系統應該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及如何發揮作用。一般來講,目標系統在以下兩個方面得到了加強。

(1)輔助管理功能。新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可以幫助人們從大量煩瑣、重復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例如,生產經營情況的統計,財務記賬,填制各類報表等。

(2)輔助決策功能。新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可以充分發揮信息存儲、檢索、傳遞的能力和迅速、準確的計算能力,人機結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企業決策者制訂各種計劃,實現輔助決策功能。

2)需求分析

在系統分析階段,系統分析員要對企業各有關部門的業務流程進行詳細的調查。除此之外,還要向各級領導和業務人員就系統處理事務的能力和決策功能的需求做出分析。

(1)按照企業的管理目標并結合業務流程圖,分析系統事務處理能力需求的合理性,既要對不合理的業務流程進行調整,還要對系統事務處理能力需求進行調整。

(2)按照企業的管理目標,分析決策輔助功能需求的合理性。

(3)根據信息系統的投資規模,綜合分析、平衡各項需求,找出關鍵的、主要的需求,并制訂出滿足這些需求的初步計劃,為功能分析打下基礎。

需求分析的結果還要反饋給業務人員,以征求意見進行修改。

3)功能分析

這里的功能是指目標系統應該具備的功能。

功能具有層次性的特點。各層次功能之間存在著信息交換。因此,系統的功能分析主要包括功能層次結構分析和信息關聯分析兩個方面。

3.1.2 系統總體目標及系統范圍

系統分析的初步目的是明確系統總體目標。明確系統總體目標需要調查的內容有如下3個方面。

1)系統的基本情況

主要是摸清系統內、外的各種情況。企業內部情況包括:現行組織結構,管理體制,人員數量、構成及技術水平,設備狀況,產品結構及工藝水平,經濟實力,可供開發系統的人、財、物資情況,當前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企業各級領導對開發新系統的態度等。企業外部情況主要包括:與哪些外部單位有何種業務聯系、客戶特點及分布、產品市場情況和同行業發展情況等。

2)系統信息處理情況

主要指現行系統信息處理的方式、方法、處理信息的數量、格式及時效要求,現行信息處理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新系統信息處理的期望與要求等。

3)開發新系統的資源條件及其開發新系統的態度

開發的新系統的工作方式與現行系統的工作方式較大差異,它破壞了原有的習慣工作方式,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上也要做一定的調整。這就必然觸及某些人員的工作及利益,因此難免引起部分人員的阻力。在調查中,必須深入各有關部門,特別要摸清各級領導與職能部門負責人對開發新系統的態度,了解他們對新系統的目標和范圍的看法,還應調查企業為開發新系統所可能投入的資金、物力和人力等資源狀況。

系統的主體目標及范圍大致有以下4個內容。

1)系統目標與范圍的描述

系統目標可以有長期和近期的。長期目標一般為3~5年,近期目標一般為1~2年。關于范圍的描述,應確定系統與外部環境的信息聯系與接口,本系統與企業其他系統的界面與信息聯系。

2)系統運行環境描述

說明系統運行的基本要求及條件,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更新的設想,管理體制的改革及組織結構,職能調整的設想。

3)確定計算機系統選型要求

它包括主機及外部設備配置要求、性能指標、網絡系統的配置和系統軟件配置要求等。

4)系統開發計劃

確定系統開發的方式、方法,實施階段的劃分及每個階段投入資源的預算,系統運行環境的形成及改善方案。

3.1.3 系統分析常用方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提高和信息系統的普遍應用,人們不斷嘗試、總結進行系統分析的方法。在信息系統開發的實踐中,常用的系統分析的方法有:結構化分析方法、面向數據結構的Jackson系統開發方法和原型法等。本書主要用到和研究的都是基于結構化分析方法,以下就重點介紹結構化分析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SA,Structure Analysis)是面向數據流進行分析的方法。它利用圖形作為表達工具,清晰、簡明,易于學習和掌握。具體地說,它按照自頂向下、逐層分解的原則,將系統功能逐層分解為多個子功能,對應于多個子系統,并在功能分解的同時進行相應的數據分析和分解,借助于數據流程圖來表示。

數據流程圖是結構化系統分析的主要工具。結構化系統分析采用介于形式語言和自然語言之間的描述方式,通過一套分層次的數據流程圖,輔以數據字典、小說明等工具描述系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山县| 铁岭县| 青龙| 泗洪县| 桐梓县| 民丰县| 武强县| 包头市| 湛江市| 崇左市| 合作市| 桂林市| 仙桃市| 浦江县| 集贤县| 尉氏县| 平潭县| 延吉市| 乌鲁木齐县| 辉县市| 介休市| 尼勒克县| 普定县| 米泉市| 浦北县| 永嘉县| 绥芬河市| 三江| 安阳县| 营山县| 东海县| 丘北县| 依兰县| 临澧县| 松桃| 定南县| 龙州县| 宁陕县| 阿坝| 博乐市|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