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一、導言

信息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人類實踐活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信息的交流和應用,它就像空氣和水一樣不可缺少。信息作為社會獨特的重要資源和寶貴財富,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尖兵”,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黏結劑、催化劑和倍增器。信息如此重要,就必須被開發和應用,而開發應用信息資源,就必須有信息技術。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專門從事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開發、應用與綜合服務的行業—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最早興起于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是20世紀5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新興產業。它主要包括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開發應用,進行信息生產、經營和服務的高新技術產業群體,是現代社會的“先驅產業”和“支柱產業”。目前美國、日本和西歐等發達國家的信息產業都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并以15%~20%的年均增率發展。進入21世紀后,信息產業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以年增長20%~30%的速度迅猛發展,很快成為全球的主導產業。信息產業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吳舜齡.《中華全景百科全書:科技教育系列,中國的信息產業》.北京出版社:1994.1-2.

新興的信息產業在我國崛起只有短短二十余年時間,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在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已鋒芒畢露,顯出其非凡的魅力。我國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信息技術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特別是近20多年來,信息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市場驅動,開放發展的道路,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初步滿足了人民對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不斷增長的需要。進入21世紀,國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戰略,并且強調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規模居世界第一,2001—2007年年均增長率近30%,許多信息技術產品產量也位居全球首位江澤民.《新時期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第10期.

信息產業“十五”規劃期間(2003—2007年),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信息產業積極應對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的變化,大力推進電信強國,電子強國建設,加快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行業轉型,產業發展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國際環境明顯改善,“十五”計劃全面完成,電信網絡和用戶規模位居世界首位,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NP比例5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到2005年,我國全年累計完成通信業務總量12198.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6%,其中,電信11575.3億元人民幣,增長25.4%;郵政623.6億元人民幣,增長10.1%。完成通信業務收入637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3%,其中,電信5799.0億元人民幣,增長11.7%;郵政574.7億元人民幣,增長7.7%。通信行業增加值完成4159.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0%。通信固定資產投資2071.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7%,其中,電信2033.4億元人民幣,下降4.8%;郵政37.9億元人民幣,增長2.8%。

2006年,中國信息產業增加值完成1.56萬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5%,其中,電子信息產業1.10萬億元人民幣,通信業4642億元人民幣。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達到4.75萬億元人民幣,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6517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比重為37%。固定電話用戶達到3.68億戶,移動電話用戶4.61億戶,電話用戶總數達到8.30億戶,通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持續保持世界第一位,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1.37億戶,居世界第二位《中國信息產業2006年發展總體概況》.http://www.mii.gov.cn/art/2007/09/25/art_2487_33483.html.

到2007年,僅通信業務總量完成2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了28.5%,5年增長了2.5倍;電話用戶年均新增1億戶,5年增長了一倍多;互聯網上網人數翻了兩番;固定、移動電話普及率分別提高10.3和25.2個百分點。通信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1.1萬億元人民幣,有力地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網上裝備本土生產的比例達到90%以上。基礎電信企業非語音業務收入比例達到30.6%,新增非語音業務收入占全部新增收入比例達到63%,增值電信企業達到2.2 萬家。“三網融合”業務試點取得積極成果。“村村通電話”工程建設成效顯著,累計投資300多億元人民幣,7.5萬個行政村和2萬個自然村新開通了電話,行政村通電話率達到99.5%,鄉鎮通寬帶率達到92%。企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聯想等信息產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7%,規模5年擴大了3.3倍;產品出口規模5年擴大了4.9倍,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比例由28%提高到37.6%。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從12家增加到25家,其中有3家企業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占行業規模的比例達到70%。軟件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40%,規模5年擴大5.3倍,集成電路產量5年增長了2.2倍。軟件與硬件結合發展更趨緊密,系統集成能力不斷提高。數字電視、筆記本電腦和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等成為新的增長點。

信息技術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得到加強。長期以來,受經濟實力和技術積累所限,我國信息技術發展主要采取跟隨戰略。為了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國家十分重視先進信息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逐年增加,從集中投向科研院所擴大到創新型企業,信息技術企業的創新和技術儲備能力穩步增強。經過多年努力,通信、集成電路設計、高性能計算和應用軟件等領域科技進步取得了較大突破,數字程控交換、移動通信、數字集群通信和光通信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其中,我國掌握核心知識產權的TD-SCDMA已成為第3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之一;萬億次大規模計算機系統、國產高性能計算機和服務器等邁入國際前列;通用CPU等一批中、高端芯片研發成功并投入生產集成電路設計水平突破90nm,集成度超過300萬門,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明顯縮小。我國相繼研發成功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技術及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支持了數字電視產業發展。國產中間件、財務及企業管理軟件、殺毒軟件等已經具備與國外產品競爭的實力江澤民.《新時期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第10期.。國內自主設計開發的CPU和SOC芯片相繼問世。中文Linux操作系統開發成功且得到應用。成功研發出世界先進水平的40Gb/s SDH光通信系統。下一代網絡技術與產品研發取得重大進展。近五年來,發布國家標準199項,行業標準1168項,國內企業申請專利34.3萬件,年均增長27%信息產業部王旭東部長工作報告.《信息產業5年來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十一五規劃”論壇.http://bbs.cnii.com.cn/viewthread.php?tid=102393&extra=page%3D1.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EC)。電子商務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Internet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涵蓋的范圍很廣,一般可分為企業對企業B2B(Business-to-Business)和企業對消費者B2C(Business-to-Customer)兩種。另外還有消費者對消費者C2C(Customer-to-Customer)這種大步增長的模式。隨著國內Internet使用人數的增加,利用Internet進行網絡購物并以銀行卡付款的消費方式已逐漸流行進來,市場份額也在迅速增長,電子商務網站也層出不窮。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2007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2.17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度增長90%。中國網絡購物發展迅速,2008年6月底,網絡購物用戶人數達到6329萬,半年內增加36.4%。截至2008年12月,電子商務類站點的總體用戶覆蓋已經從9000萬戶提升至9800萬戶百度百科.《電子商務》.http://baike.baidu.com/view/757.htm/2009-4-14.

2006年中國B2B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為9957億元人民幣,2007年增長率高達25.5%,交易規模達到12500億元人民幣。能源、化工、制造和流通等領域大型行業企業對電子商務的深入介入,是市場規模大幅度增長的核心動力。2008年網絡購物是互聯網發展的一大亮點,與不景氣的宏觀經濟形勢和低落的市場信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8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約20%。據IDC報告預測,到2010年中國的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將達到32200億元人民幣。而2006年中國互聯網B2B電子商務網站總營業收入為28.1億元人民幣,2007年增長率為49.8%,總營業收入為42.1億元人民幣,2008年總營業收入達61.7億元人民幣,預計2009年市場規模將達90億元人民幣左右。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前景進一步看好,原因在于,2007年電子商務有了一個重大理論突破即國家賦予了它一個嶄新的定義— 網絡化的新型經濟活動。電子商務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說網絡的規模有多大,電子商務的市場空間就會有多大。專家指出,經歷過前幾年的啟蒙,電子商務目前已經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可以說電子商務的黃金發展時期來臨了。風險投資的流向,創業的方向,未來上市的機會都將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上瀾溪(小玩子).《2008信息化發展趨勢展望》.http://bbs.cnii.com.cn/viewthread.php?tid=106198&extra=page%3D1.

信息產業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信息對于人們來說越來越重要。但是,信息面臨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危機與挑戰時時伴隨左右。計算機病毒、蠕蟲和黑客程序等破壞性程序層出不窮,這些有害程序破壞很多系統,造成大量重要數據丟失。專家認為,我國信息化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1)信息化成本高、普及率低,不能有效帶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數字鴻溝加大,廣大人民群眾從信息化中獲益不多。

(3)自主創新能力弱,我國計算機、通信和電子產品市場規模雖大,但自主技術貢獻小。

(4)人們對進入信息化社會的知識和心理準備不足,需要不斷強化對信息化的認識。

(5)網絡與信息安全問題信息化參考.《規劃研究專家論我國“十一五”信息化》.《電力信息化》.2007年第4期.。前三個挑戰是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從信息技術上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在規劃未來的信息產業發展方向時沒有全面地把握和正確地判斷,那么從輝煌走向沒落,甚至被世界信息產業徹底拋棄也只需短短的幾個年頭。第四、五個問題是信息產業的社會化問題,特別是第五個問題就牽涉到信息技術與信息法律保護了。近幾年來信息產業方面的一些數據足以讓人膽戰心驚,難以入眠。

對信息安全構成威脅的事件叫信息安全事件,可分為有害程序事件、網絡攻擊事件、信息破壞事件、信息內容安全、設備設施故障、災害性事件和其他信息安全事件7類信息安全協調司.《信息安全事件分類》.http://www.miit.gov.cn/2009-01-20.。最常見的信息安全事件主要是前三類。

從信息技術方面來看:全球第三大反病毒軟件制造商Trend Micro(趨勢科技)公司指出:“2003年的計算機病毒攻擊給全球企業帶來了大約550億美元的損失,2004年這個數字有望繼續增長。”不同行業預測表明,2002 年病毒攻擊對公司造成的損害大約為200~300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130億美元趨勢科技.《2003全球電腦病毒損害達550億美元》.http://it.sohu.com/2004/01/17/39/article218653947.shtml/2008-10-20.。Gartner公司在加州圣地亞戈召開的研討會上公布的數字顯示,2005年前有1/5企業深受病毒損害。2006年美國《Techweb》網站評出了近20年來,破壞力最大的10種網絡病毒,其破壞強度叫人目瞪口呆:

(1)CIH 1998年6月爆發于中國臺灣,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危險、破壞力最強的計算機病毒之一。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2000萬~8000萬美元的損失。

(2)梅利莎(Melissa) 1999年3月26日爆發,這種基于Word的宏腳本病毒感染了15%~20%的商業PC,給全球帶來了3~6億美元的損失。

(3)I love you 2000年5月3日爆發于中國香港,這是一種VB腳本病毒,給全球帶來100~150億美元的損失。

(4)紅色代碼(Code Red) 2001年7月13日爆發,給全球帶來26億美元損失。

(5)SQL Slammer 2003年1月25日爆發,全球50萬臺服務器被攻擊,但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小。

(6)沖擊波(Blaster) 2003年夏爆發,數十萬臺計算機被感染,給全球造成20~100億美元損失。

(7)大無極.F(Sobig.F) 2003年8月19日爆發,為此前的Sobig變種,給全球帶來50~100億美元損失。

(8)貝革熱(Bagle) 2004年1月18日爆發,給全球帶來數千萬美元損失。

(9)MyDoom 2004年1月26日爆發,在高峰時期,導致網絡加載時間慢50%以上。

(10)Sasser 2004年4月30日爆發,給全球帶來數千萬美元損失賽迪網訊:《20年來破壞力最大的10種計算機病毒》.http://www.cnii.com.cn/20060529/ca360298.htm/2009-02-23.

病毒現在已經不再是計算機網絡的專利了,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手機病毒已成為了病毒發展的另一個目標。歷史上最早的手機病毒出現在2000年,當時,手機公司Movistar收到大量由計算機發出的名為“Timofonica”的騷擾短信,該病毒通過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的移動系統向系統內的用戶發送臟話等垃圾短信。事實上,該病毒最多只能被算作短信炸彈。真正意義上的手機病毒直到2004 年6 月才出現,那就是“Cabir”蠕蟲病毒,這種病毒通過諾基亞s60 系列手機復制,不斷尋找安裝了藍牙的手機。之后,手機病毒開始逐漸泛濫。手機病毒是一種破壞性程序,和計算機病毒(程序)一樣具有傳染性和破壞性。手機病毒可利用發送短信、彩信、電子郵件、瀏覽網站、下載鈴聲和藍牙等方式進行傳播。可能會導致用戶手機死機、關機、資料被刪、向外發送垃圾郵件、撥打電話等,甚至還會損毀SIM卡和芯片等硬件。如今手機病毒,受到PC病毒的啟發與影響,也有所謂的混合式攻擊的手法出現。據IT安全廠商McAfee的一個調查報告顯示,在2006 年全球手機用戶遭受過手機病毒襲擊的人數已達到83%左右,較2003年上升了5倍百度百科:《手機病毒》.http://baike.baidu.com/view/45050.htm/2009-07-08.

2008年初網上炒得異常熱鬧的“艷照門”事件,再一次給網民上了一課,對當事人的打擊之大,旁人根本不可能想象。金山毒霸反病毒專家李鐵軍表示:“別人可以從你的上網記錄中分析出你的嗜好;可以從你打開文檔的記錄中了解你的工作;從你下載的電影列表中發現你如何打發業余時間;從你的文檔、郵件、圖片文件夾中窺視你的一切。”有人會說,沒關系,我會刪除硬盤文件、格式化磁盤,我還會把照片放在網站服務器上,只有被授權的人才能訪問。事實是,被格式化或被刪除的數據,可以被輕而易舉的恢復。艷照門事件已經充分說明問題— 有人從送修的計算機上恢復了被刪除的照片。年前還有某知名企業的老板在線電子相冊權限被盜,使得和下屬親密的照片被發布到互聯網上,引起軒然大波。所有的事實都說明,網民隱私權的保護對信息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僅是民事侵權現象嚴重,刑事犯罪也十分猖獗。2004年,公安部會同中央宣傳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為期3個多月的打擊淫穢色情網站的專項行動。共刪除境內網站上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10萬多條,關閉境內淫穢色情網站1442個,封堵境外淫穢色情等有害網站3480個。2005年,網絡視頻聊天室裸聊問題突出,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專項整治工作,關閉存在淫穢色情和不健康表演內容的視頻聊天室房間7000多間,破獲利用視頻聊天室傳播淫穢色情案件120多起,查處違法犯罪人員200多名。2006年,公安機關共發現、刪除互聯網上淫穢色情信息6萬多條。2007年,公安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的依法打擊網絡淫穢色情專項行動,共破獲網絡淫穢色情等刑事案件524起,刑事拘留868人,查處網上治安案件1609起,治安處罰1911人;關閉、清理境內淫穢色情網站、網頁4.4萬個,刪除網上淫穢色情信息44萬多條;依法查處違規經營的互聯網服務單位8788家,備案網站19.9萬個,對1.4 萬個未經備案、審批許可的網站停止了接入服務。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網絡色情犯罪并沒有被專項行動打壓下去,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原因何在?難道真如他們說的,是因為當前境外網上有“黃”源,境內有土壤,一些不法分子、犯罪團伙沒有被打掉,大量的整治工作沒有到位,網絡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的傳播和牟利渠道沒有被切斷?《各地嚴打網絡淫穢色情 新型犯罪手法引重視》.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31/content_7342600.htm.

不僅是網絡色情犯罪,其他網絡犯罪也十分猖獗。自2002年以來,陜西省網絡信息犯罪案件每年以20%速度迅猛增長。據陜西省公安廳公共信息網絡安全監察總隊總隊長蘇欣介紹說:“2002年,陜西公安機關破獲網絡犯罪僅40余起,2003年增加到190余起,2004年猛增至658起;2005年前6個月,已破獲444起,預計到年底將可能達到八九百起”。在陜西網絡犯罪案件中最常見的是有害信息傳播,諸如“短信中大獎,販賣槍支、假證件”等有害信息,不少人上當受騙。黑客攻擊也是危害嚴重的網絡犯罪,2008年三四月份,陜西省公安廳網站忽然遭到黑客攻擊;上半年,曾有黑客攻擊西安市某銀行,盜走儲戶40余萬元王衛平.《陜西網絡信息犯罪案件呈增長態勢》.http://www.ce.cn/xwzx/shgj/gdxw/200509/09/t20050909_4637267.shtml.。2004年,自公安部6月1日開展“打擊治理利用手機短信和網絡詐騙犯罪專項行動”以來,到7月16日,全國共破獲此類案件1404起。各地公安機關以偵查破案為專項行動突破口,刑偵、經偵、治安、網監、行動技術等部門聯合作戰,通過深入調查摸排,采取打現行、串并案、破積案、追逃犯、挖團伙等方式,向利用手機短信和網絡詐騙犯罪發起猛烈攻勢,取得了良好效果。到7月底就抓獲犯罪嫌疑人448名,打掉犯罪團伙40個。收繳計算機70臺、手機602部、手機卡657個、存折及銀行卡884個李薇薇.《公安重拳打擊短信網絡詐騙》.http://news.QQ.com.

2007年北京市共發利用網絡中獎、購物等詐騙案件2246起,比2006年多1321起,增長1.43 倍。網絡購物、網絡交易詐騙發案率較高,約占網絡詐騙犯罪總量的60%左右。網絡中獎詐騙案件800余起,占網絡詐騙案件總數的37.6%;其他網絡詐騙案件30余起,約占總量的2%。

2007 年北京市網絡詐騙案件中被侵害事主2000 余名,其中男性事主占被侵害事主總數的64.4%,女性占35.6%。從年齡段分析,20~35歲的被騙者較多,約占73%。

通過破案抓獲犯罪嫌疑人46名。網絡中獎詐騙嫌疑人4名,來自海南儋州市和定安縣;利用彩票中獎預測網站詐騙嫌疑人2名,來自福建安溪縣;網絡販賣飛機票詐騙嫌疑人8名,來自河南南樂縣4名、吉林靖宇縣2名、內蒙古古根河市、山東德州市各1名;網絡販賣手機充值卡嫌疑人4 名,來自湖北孝感市;網絡販賣火車票詐騙嫌疑人3名,來自湖南婁底市佚名.《盤點2007年網絡詐騙案件》.反詐騙信息網,http://www.fzpw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3.

從以上數據可以知道,信息產業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便利,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挑戰。如何保護信息產業健康快速的發展,學者們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有人提出了要提高網絡道德水平,應改善提高網絡技術。網絡技術工程師趙旭覺得技術手段落后是網絡信息監管失靈的一個重要因素:“我覺得網絡監管部門對網絡不良信息監管在技術上應該更高端一些。如現在一般論壇上設的信息凈化功能太弱智,如果帖子里一個字是敏感字,發不了帖,但是換成拼音又可以發了,形同虛設。網絡道德應該是有底線的,這種底線需要技術做支撐。”

(2)針對論壇、網絡的不法行為,有人認為應實行版主“網絡實名制”以凈化網絡環境,從根源上杜絕不良信息的傳播。2008年1月,甘肅省已悄然試水“網絡實名制”,試點將以專項行動為始,逐步推動建立論壇版主、吧主和聊天室主持人實名和備案制度,并要求網站對開設BBS、論壇和聊吧等交互式欄目限期進行備案。針對某些人對“網絡實名制”的誤解,國內著名IT社區DONEWS創始人劉韌在接受有關媒體訪問時,非常贊同實名制,他認為:“因為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越來越融入人們的生活,所以我不贊同網上一個生活,網下一個生活。網絡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匿名’,而是溝通起來更方便,更快捷。至于有些人匿名來侮辱別人,現在無論日本還是韓國,很多人的ID都是和每個人聯系在一起的。有關部門完全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追查到他們的,只不過現階段還沒有追究他們,所以匿名完全沒有必要。”對“網絡實名制”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儉云的一席話很中肯:“網絡實名制現在看來積極意義更強一些,起碼可以對網絡發言有責任意識,可以減少無端的謾罵、虛假的事實和泛濫的色情信息,這樣網絡道德底線至少會有一種保障。如果說過去我們所習慣的網絡‘自由’是‘張’的話,現在就是‘退’的概念,‘退而結網’,凈化網絡環境,還網絡一些純度和綠色。”朱霞,俞昱邦.《“艷照門”反思錄:“虛擬世界”低俗了?》.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8-02/28/content_7673707_1.htm.

(3)有人從技術層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是加強信息技術管理:開發和實行密碼技術、鑒別技術、訪問控制技術、信息流控制技術、數據與軟件保護技術、病毒檢測及清除技術、內容分類識別和過濾技術、網絡隱患掃描技術、信息泄露防護技術、系統安全監測報警與審計技術。二是加強信息組織管理:國家制定信息安全政策與標準、國家政策、組織政策、技術標準;組建信息安全管理機構進行安全審計,實行主管領導、網絡管理員、系統管理員、安全管理員和保安員負責制岳劍波.《信息犯罪與信息安全》.http://www.njtvu.edu.cn/openedu/doc/200211111721113.ppt.

(4)有人專門針對網絡犯罪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是提高網民安全意識防范網絡詐騙。針對日趨嚴重的網絡詐騙犯罪,各級公安機關網監部門應與銀行、電子商務網站和大型游戲網站相聯合,通過網站等各種渠道,盡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信息,宣傳和普及網絡安全知識。讓廣大網民知道自己有對自己的計算機預先進行安全設置的義務,了解賬號盜竊、仿冒網站、網絡釣魚、垃圾電郵和電子商務欺詐等各種網絡騙局的騙人伎倆,掌握安裝安全補丁和升級殺毒軟件的方法,學會如何監控自己的信用歷史,如何使用有效密碼和身份盜竊后的恢復工作,并逐步在網銀和電子商務用戶中推廣使用數字證書,從而提高廣大網民的安全意識有效防范網絡詐騙。二是加強網絡安全管理遏止網絡詐騙。近年來,因網絡安全管理問題造成網上個人信息泄露導致上當受騙的案例屢見不鮮,而某些網站的“疏漏”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幫兇”,登錄某中文“搜人”網站,首頁上就注明“擁有超過9000萬份完整的個人數據資料”,輸入姓名就可以查到個人電話、QQ號,有的甚至還包括了家庭住址、個人婚姻狀況等私人資料。另外,根據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的統計,2005年處理的200多起網站仿冒事件中,主要是境外黑客利用我國一些網站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入侵并控制我國境內的主機來建仿冒網頁從而實施網絡詐騙。為此,各級公安機關網監部門應加大對互聯網安全的管理力度,切實落實《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定》等安全法規,以網上銀行、電子商務和大型網絡游戲網站等為重點,抓好防范虛假信息傳播、防范網絡釣魚傳播和防范網絡攻擊破壞的技術措施的落實。加強網上巡查力度,建立網上巡查監控責任區,落實互聯網信息巡查處置責任制,不斷提高網上巡查監控能力,提高網上“見警率”,實現對本地互聯網24小時不間斷巡查,迅速地發現和處置各類虛假信息和仿冒網站等違法行為,有效地遏止和打擊網絡詐騙。三是建立網警協作機制打擊網絡詐騙。根據公安機關長期打擊網絡詐騙活動總結的經驗,這些網上詐騙案件多集中在福建、廣東和海南省等地且均為團伙作案,團伙成員年紀大多是二三十歲。他們內部結構嚴密,分工明確:有人專門制作、維護網站、網頁,發布虛假信息;有人專門設法搜集別人的身份證或用假身份證開設銀行賬戶、取款。另一方面,這些犯罪團伙的反偵查能力很強,使用無記名不掛失的手機卡,或用假身份證購得的手機卡,在銀行開戶時,用假身份證或外來勞務人員的身份證辦理通存通兌儲蓄卡。作案人從不與受害者正面接觸,且多跨區域流動作案。針對上述特點,各地公安機關網監部門應建立協作辦案機制,充分利用網監部門的網絡技術優勢,及時地發現網絡詐騙的線索,積極開展網上偵控工作,獲取網上違法犯罪活動的證據。對跨區域的網絡詐騙犯罪,應及時利用網絡將線索和相關證據通報給涉案地網監部門,涉案地網監部門接到協作請求后應立即按要求扣押或凍結銀行賬戶資金,追捕逃犯,異地采取強制措施,從而及時地打擊現行、串并案、破積案、追逃犯、挖團伙,有效地打擊網絡詐騙犯罪李昊.《湖南武陵分局關于當前網絡詐騙犯罪的危害、手段及對策》.反詐騙信息網,http://www.fzpws.com/DM/Show Article.asp?ArticleID=50.

綜上可知,專家學者們對信息產業發展的保護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這些見解多只從某個方面或角度提出,分散性較強,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信息產業法律環境角度研究的就更為鮮見了。本書擬從信息產業發展的法律環境角度研究對信息產業發展的保護。

二、信息

對“信息”一詞人們并不感到陌生,但要給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據高級漢語詞典的解釋它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音信消息。另一是指有目的地標記在通信系統或計算機的輸入上面的信號……(如電話號碼的一個數字)。高級漢語詞典的第一種解釋意思就是消息,是從最基本的含義上說的;第二種與電子信息的含義很接近,只不過外延更窄。在新聞報道中所稱的信息,就是指比較簡短的新聞、消息。還有人認為:信息(又稱作訊息),又稱資訊,是一種消息,通常以文字或聲音、圖像的形式來表現,是數據按有意義的關聯排列的結果。信息由意義和符號組成。文獻是信息的一種,即通常講到的文獻信息。信息就是指以聲音、語言、文字、圖像、動畫和氣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實際內容,是客觀事物狀態和運動特征的一種普遍形式,客觀世界中大量地存在、產生和傳遞著以這些方式表示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來“消除不可靠的因素”http://www.soouo.com/baike/3228.htm.

從字面上可以把信息理解為在相當程度上確切信賴的情況消息。如古代的敵情烽火臺和現代的交通指示燈,就含有這方面的意義。進一步來看,是事物的實在狀態及其相關規律(自然規律、社會約定規則等),如烽火點燃時應準備對付外敵,紅燈發亮時應停止前進等,才具有一般信息(廣義信息)的含義。在通常情況下,如果人們只看到事物的實在狀態而不知道相關規律,如看到紅燈發亮卻不知道應停止前進,則只能說是獲得狹義信息,而未達到廣義信息的境地。在精密科學領域,事物的實在狀態,可由若干特征參量的取值決定,而相關規律則是這些參量應滿足的方程。

上述事例的信息因為事物的實在狀態由人工控制,而相關規律也是人為約定的,屬于人類文化信息(簡稱人文信息)。人文信息更多的是以語言文字和公式圖表等形式表達的。如交通守則上寫出“紅燈亮時應停止前進”這樣的文字,就是一種常見的人文信息。對于這種人文信息,人們不僅需要通過知識的學習加以掌握,而且需要通過親身實踐加以應用,以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地步。

比人文信息更加廣大的信息是自然信息,因為在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界提供的所有信息都是自然信息;在人類出現以后,凡是沒有受到人的意識形態影響的所有物質信息,也都是自然信息。在這里涉及事物實在狀態及其相關規律的一般信息,概念依然適用,只是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例如,北極星提供的方位信息,日月運行狀態提供的時間信息以及風雨雷電提供的氣象信息等,都是人們常見的自然信息。

顯然,自然信息是客觀信息,而人們對自然信息的認識則是主觀信息,即自然科學方面的人文信息。歷史表明,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所掌握的這種主觀信息會日益逼近客觀信息,但相關過程是極其復雜而曲折的,而且永無止境。除自然界外,人們對自身乃至社會的規律性認識,也是主觀信息,是屬于社會科學方面的人文信息。這種信息的正確程度,也需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地加以檢驗和發展羅先漢.《信息概念的發展及其哲學意義》.《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二期.

通信理論是最早應用信息概念的學科,一般都引用克勞德·申農(Claude Shannon)和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對信息的定義,屬于狹義信息論的范疇。狹義信息論是美國貝爾電話研究所的數學家申農于1948年創立的,它是研究在通信系統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傳遞以及如何提高信息傳輸系統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門通信理論。申農開創性地定義了“信息”,他所定義的信息與語義無關,而是反映了將“信息”編碼成由簡單的0和1表示的語言的能力,由此整個通信過程可表示成以下的過程,從一個信源發出的消息,經過編碼后通過一個信道傳輸給接收者,接收者通過譯碼器將收到的信號復原成信源發出的原消息。申農認為,信息是運動事物的“不確定性”的東西葉中行.《信息論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維納在1948年發表了《控制論》,從控制論的角度研究了信息問題,把信息概念在狹義信息概念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維納認為:“一個系統中的信息量是它的組織化程度的度量,一個系統的熵就是它的無組織化程度的度量”,因此“這正好是一個負數”。狹義信息論和控制理論認為:“信息是現實世界現象之間內部建立聯系的特殊形式,是系統確定程度(組織或有序程度)的標記。“負熵”與“確定程度”的實質是一樣的。在通信及控制論中講信息時,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描述來計算系統的“負熵”,即計算“不確定程度”。

還有學者認為,信息是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特征及它們變化發展的反映,它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在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常常需要采集、處理、傳遞信息,并利用它們為生產和生活服務。信息具有下列屬性:

(1)客觀存在的信息,人們可以共享。

(2)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不斷變化,作為反映的信息將不斷更新、擴充。

(3)信息可進行整理、概括、歸納和加工處理。

(4)可利用一定形式的傳輸媒質,對信息進行傳遞。

由此可知,信息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資源,是可以采集、生成、壓縮、更新和共享的資源。它可被感知、檢測、采集、識別、存儲、傳遞、變換、處理、顯示、記錄及制作和應用陳太一.《從信息到信息產業—電子展望與決策》.1996年第6期.

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看,客觀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和特征,都在不停地運動與變化之中。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所謂信息就是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特征和變化的反映。信息的范圍極其廣泛,任何運動著的事物都存儲著信息。

通常所說的信息,是指人類能夠接收和使用的那部分信息。由于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人類只能理解和接收無限豐富的信息中的一部分,還有許多信息至今尚未被人們所認識。人們接收信息和利用信息就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正如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土地、機器、黃金、貨幣等有形資產一樣,信息以無形資產的形式廣泛地存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已成為物質、能源之外的又一重要經濟、戰略資源,是人們生產和生活中極為重要的基本要素,而且正以驚人的速度推動著社會快速發展吳基傳.《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

所以說,信息從廣義上來說是指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特征和變化的反映。信息的范圍極其廣泛,任何運動著的事物都存儲著信息。從狹義上來說,是指人類的社會活動所產生的對人類生產、生活有益的資訊和消息。

三、信息產業

(一)信息產業的含義《信息產業》.http://baike.baidu.com/view/62984.htm.

信息產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興起的一個新興產業,對于這一新興產業部門的概念認識,目前國內外尚未統一。今天信息產業的概念,是在知識產業研究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最早提出與信息產業相類似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普斯頓大學弗里茲·馬克盧普(F. Machlup)教授。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國的知識和分配》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完整的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分析了知識生產和分配的經濟特征及經濟規律,闡明了知識產品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盡管馬克盧普沒有明確使用信息產業一詞,而且在所界定的范圍上與現行的信息產業有所出入,但不可否認它基本上反映了信息產業的主要特征。

197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博士馬克·波拉特(M.U.Porat)在馬克盧普對知識產業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信息經濟:定義與測算》(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內部報告,把知識產業引申為信息產業,并首創了四分法,為信息產業結構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他把社會經濟劃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四大類,并將信息產業劃分為一級信息部門和二級信息部門。

信息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部門,其內涵和外延都會隨著該產業的不斷擴大和成熟而變動。自弗里茲·馬克盧普首次提出知識產業的概念以來,各國學者都先后對信息產業的概念和范圍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但是由于人們出于不同的目的,處于不同的研究角度,關于信息產業的概念問題目前仍然是眾說紛紜。目前國際對信息產業范圍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美國商務部按照該國1987年的《標準產業分類》,在其發布的《數字經濟2000年》中給出的信息技術產業的定義是:信息產業應該由硬件業、軟件業和服務業、通信設備制造業以及通信服務業四部分內容組成。美國信息產業協會(AIIA)給信息產業的定義是:信息產業是依靠新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的創新手段,制造和提供信息產品、信息服務的生產活動的組合。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在他們于1997年聯合制定的《北美產業分類體系》(簡稱NAICS)中,首次將信息產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部門規定下來。該體系規定,信息產業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部門應該包括以下單位:生產與發布信息和文化產品的單位;提供方法和手段,傳輸與發布這些產品的單位;信息服務和數據處理的單位。具體包括出版業、電影和音像業、廣播電視和電訊業、信息和數據處理服務業等四種行業。歐洲信息提供者協會(EURIPA)給信息產業的定義是:信息產業是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電子信息工業。

日本科學技術與經濟協會認為:信息產業是提高人類信息處理能力,促進社會循環而形成的由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商品化產業構成的產業群,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及信息產品化。信息產業的內容比較集中,主要包括軟件產業、數據庫業、通信產業和相應的信息服務業。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時間不長,對于信息產業的定義和劃分,由于分析的角度、標準不同和統計的口徑不同,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觀點。

我國數量經濟學家和信息經濟學家烏家培教授認為:信息產業是為產業服務的產業,是從事信息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信息系統的建設、信息技術裝備的制造等活動的企事業單位和有關內部機構的總稱。同時,他認為信息產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信息產業是指直接或者間接與電子計算機相關的生產部門;廣義的信息產業包括一切與收集、存儲、檢索、組織加工、傳遞信息相關的生產部門。

我國學者曲維枝認為:信息產業是社會經濟生活中專門從事信息技術開發,設備、產品的研制生產以及提供信息服務的產業部門的總稱,是一個包括信息采集、生產、檢測、轉換、存儲、傳遞、處理、分配和應用等門類眾多的產業群。主要包括信息工業(包括計算機設備制造業、通信與網絡設備以及其他信息設備制造業)、信息服務業和信息開發業(包括軟件產業、數據庫開發產業、電子出版業、其他內容服務業)。

綜觀這些研究,可以看出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從廣義上給出信息產業的含義及其范圍;另一種是從狹義上給出信息產業的含義及其范圍。廣義信息產業觀認為,信息產業是指一切與信息生產、加工、傳遞和利用相關的產業,它不僅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服務業,還包括新聞、出版、金融、教育、科研和郵政等。持廣義信息產業觀的主要有美國學者馬克盧普和波拉特等。狹義信息產業觀認為,信息產業僅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服務業。信息技術產業包括硬件產業、軟件及服務業、通信設備產業和通信服務產業。信息服務業包括信息咨詢業、廣告業以及圖書館、信息服務中心和檔案館等從事信息產品加工和服務的行業。持狹義信息產業觀的主要是日本的學者。

在我國,一般認為信息產業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從事信息技術、設備、產品的生產以及提供信息服務的產業部門的統稱,是一個包括信息采集、生產、檢測、轉換、存儲、傳遞、處理、分配和應用等門類眾多的產業群。信息產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上講,是指信息產品制造業與軟件業;從廣義上講,信息產業包括信息產品制造業、軟件業、電信與信息服務業、郵政業、印刷出版業、電影和廣播電視業等。我國信息產業的主要任務是振興信息產品制造業、通信業和軟件業,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服務信息化。2000 年12 月,在中國國際消費類電子信息產品與社會應用展覽交易會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高新民告訴記者:計算機、家電和通信產品的概念將越來越模糊。隨著寬帶網的高速建設,4C將組成信息產業的內涵。他解釋說,所謂4C,是指計算機(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費類電子(Consumption)和內容(Content)。其中,內容的范圍最為廣泛,也最為重要,包括電子商務、電子社區、電子教育和電子娛樂等,前3個C實際是第4個C的載體。而前3個C融合的信息產品將成為網絡的終端鄭勇.《信息產業內涵重新定義:“4C”成總稱》.http://tech.sina.com.cn/it/e/44660.shtml.

信息產業定義也與其技術發展一樣日新月異,由于其產業格局的快速變化,對其定義就不可能一成不變。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國外對信息產業的理解與我國有了一定的出入。依照我國的理解,制造計算機的企業當然屬于信息產業,但最近美國卻把它“攆出”了該產業。根據美國北美行業分類系統的最新定義,信息產業特指將信息轉變為商品的行業,它不但包括軟件、數據庫、各種無線通信服務和在線信息服務,還包括了傳統的報紙、書刊、電影和音像產品的出版,而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等的生產將不再包括在內,被劃為制造業的一個分支《信息產業重新定義》.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xqh/gjml/gj1370/137052.htm.

西方國家把13個行業劃為信息產業:(1)電話電報、衛星通信和汽車的無線電通信;(2)紙張、紙漿、紙板和照相器材;(3)郵政;(4)無線電和廣播、電視(包括裝置和播放);(5)計算機系統、軟件服務;(6)電子元器件;(7)電影、體育和劇院;(8)報紙、刊物、圖書和出版;(9)廣告;(10)商業知識;(11)經紀人、銀行業、保險業和其他財政業務;(12)政府中的情報、治安和農業顧問;(13)法律服務。

由于社會現實的差異也導致了對某一具體事務的定義會不同,對信息產業的定義也一樣。在不同的國家,信息產業發展的水平有高有低,所以對信息產業的定義也就有所不同,大致有廣義、狹義和最狹義之分。廣義的觀點認為信息產業是指一切與信息生產、流通、利用的有關產業,包括信息服務和信息技術及科研、教育、出版和新聞等部門。狹義的觀點認為信息產業是指從事信息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信息設備與器件的制造,以及為經濟發展和公共社會需求提供信息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和基礎機構。最狹義的觀點受北美行業分類系統的影響,認為信息產業特指將信息轉變為商品的行業,它不但包括軟件、數據庫、各種無線通信服務和在線信息服務,還包括了傳統的報紙、書刊、電影和音像產品的出版,而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等的生產將不再包括在內,被劃為制造業的一個分支。信息產業又分四個行業:出版業、電影和錄音業、廣播電視和通信行業、信息服務和數據處理服務行業。

在我國現有的信息產業發展水平下,信息產業這樣定義則更為合適:信息產業應指既包括那些將信息轉變成商品的行業,也包括信息設備與器件制造的行業。它包括四種類型:生產和分發信息及文化產品的行業;提供傳遞或分發這些產品以及數據或通信方法的行業;處理數據的行業;提供信息設備與器件的制造行業。信息產業可分五個行業:出版業、電影和錄音業、廣播電視和通信行業、信息服務和數據處理服務行業、信息設備與器件制造行業。

(二)信息產業的特點

信息產業發展變化快,創新能力強,涉及技術領域繁多,具有較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與傳統產業相比具有明顯的特點:信息產業是高智力密集型產業,是具有戰略性的新興主導產業;是輻射面廣的高滲透型產業;是高資金、高智力投入的產業;是省資源、省能源、無公害產業;是高效益、高產出、高增值的產業。因此,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這么認為,在20世紀促進經濟發展的產業是第二產業即工業,到21世紀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就是信息產業;20世紀的現代化是指工業化,21世紀的現代化就是指信息化了。所以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要想在21世紀世界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發展信息產業,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么必然很快就會被世界經濟所拋棄,因為只有信息產業才是21世紀真正的支柱產業,那些信息產業不發達的國家將被稱為新的第三世界國家。

(1)信息產業是高智力密集型產業

傳統產業以物質為主要生產資料,依賴于體力勞動的機械化或自動化途徑生產,而信息產業是主要依賴腦力勞動及自動化途徑進行生產、加工、存儲、傳遞、開發人類智慧的產業。信息產業的核心— 信息技術,始終是高新技術的主流,處于尖端科學前沿的技術代表著人類最新智慧的結晶。信息產業的投入主要是知識、技術和智力資源,信息產業的產出中知識信息的含量較其他產業要高得多。信息產業的勞動力結構以腦力勞動者為主,數據表明,在機械化初級階段,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的比例為9∶1;在半機械化半自動化階段,兩者之比為6∶4;在自動化條件下,兩者之比為1∶9。

(2)信息產業是高度創新性產業

信息產業技術進步快,信息產品的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因此,信息產業是一個高度創新性的行業。20世紀以來,信息技術領域的幾項重大突破,如半導體、衛星通信、計算機和光導纖維等都體現了信息產業的這種高度創新性。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和智力投入,依賴于大量高水平、創造性的人才。據統計,在世界500強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開發所需科技人員數量為傳統產業的5倍。

(3)信息產業是高度倍增性產業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顯著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勞動生產率與工作效率,從而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據國際電聯的統計結果顯示,一個國家對通信建設的投資每增加1%,其人均國民經濟收入可提高3%,足見信息產業是一個高倍增的產業。從信息產品本身來看,也具有低消耗、高增值性。1千克集成電路的價值,超過一輛豪華轎車;50千克的光纖光纜傳輸的信息與1噸的銅制電纜相當,而消耗的能量僅是后者的5%。

(4)信息產業是高度滲透性的產業

信息技術既是針對特定工序的專業技術,又是適應于各種環境的通用技術,因而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極強的滲透性。同時,信息產業的發展還催生了一些新的“邊緣產業”,如光學電子產業和汽車電子產業等,創造了大量產值與需求。以汽車電子產業為例,每輛汽車電子裝置價值從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2000美元,全行業產值將達千億美元以上。信息產業的高度滲透的特點使之涉及多個學科門類,要求從業人員隊伍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既要掌握IT軟、硬件基礎知識和技能,又對某一專業領域有深入的了解。

(5)信息產業是高度帶動性產業

信息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性。如在IT業內部,它帶動微電子、半導體、激光、超導、通信和信息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在IT業外部,帶動一批如新材料、新能源、機器制造、儀器儀表、生物、海洋和航空航天等產業發展。從長遠來看,信息產業的發展會帶動文化教育、服務產業的發展以及新的信息部門的產生,從而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形成對高素質勞動者的更大需求。可以說,信息產業是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勞動者的高就業產業。

(6)信息產業是高投資、高風險、高競爭的產業

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新和普及應用都需要投資。現在,在信息技術領域,技術設計和制造越來越復雜精密,技術難度日益加大,信息網絡覆蓋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因而,相關的R&D(研究與開發)費用和基本建設投資特別是初始投資的需要量往往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信息技術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所以巨額投資同時又意味著巨大的風險,一旦決策失誤,不僅會招致慘重的損失,而且會貽誤發展的歷史時機。日本曾花費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投入了巨額資金研制基于模擬技術的HDTV(高清晰度電視),本想以此搶占未來電視技術與市場的制高點,但近年來數字化電視的迅速興起,一下子改變了電視技術的發展方向,并對日本電視技術的未來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迫不得已于20 世紀90年代初停止了模擬HDTV的研制計劃,巨額投資也付之東流。信息產業的這種高投資、高風險和高競爭的特點,要求企業的經營者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和高超的領導才能,企業的領軍人物的作用將會越來越明顯。

(三)信息產業發展模式

目前,在世界上信息產業發展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然增長”模式,另一種是以日本為代表的”政府干預”模式劉春明等.《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研究之述略》.《國外情報科學》.1996年3期.。“自然增長”模式是政府主要負責建立和維護游戲規則,政府通過建立和維護游戲規則為企業的發展創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企業在市場上自由競爭,以市場來引導和推動信息產業發展。“政府干預”模式是信息產業發展處于相對落后的國家,政府通過集體采購、給予優惠貸款等一些政策支持,使其信息產業領域中具有發展前途的企業能迅速成長壯大,從而使其信息產業能在國際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

中國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中國的信息產業適宜采取“政府干預”模式(或更準確的說法叫做“國家干預”模式)。本書這種“國家干預”應包括“政策干預”和“法律干預”兩部分,“政策干預”即“政府干預”,就是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對信息產業的發展進行干預;“法律干預”就是國家立法機關通過立法的方法來優化信息產業發展法律環境,主要包括優化行政法律環境、民事法律環境和刑事法律環境。

(四)信息產業的特殊規律

在信息產業的特殊規律上,中國許多學者進行了探討。嚴怡民教授等指出了信息產業的5個規律,即“信息產業化與產業信息化的交互共進律”,“信息產業與整體經濟水平的正相關律”,“信息基礎設施業與信息服務業的對稱律”,“信息產業的需求推動律”和“信息產業發展的非均衡遞進律”。馬費成教授等指出了信息產業的7大特征:“具有戰略性的新興主導產業”,“知識,技術,智力密集型產業”,“省資源,省能源,無公害型產業”,“輻射面廣的高滲透型產業”,“高投資型產業”,“高效益型產業”和“高增長型產業”。金建先生指出了信息產業結構變動的8個規律:“就業結構移動是信息產業結構變動的指示器”,“需求結構變動是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導向”,“科技進步決定信息產業結構變動的模式和速度”,“經濟增長水平決定信息產業結構變動的良性循環”,“信息產業結構變動的周期性規律”,“信息產業結構變動的傾斜發展規律”,“信息產業結構高度化的變動規律”和“信息產業結構成長的階段性規律”。鄭英隆先生指出了“信息產業的決策需求推動律”。另外,烏家培教授和左美云先生等也對信息產業的特殊性和特殊規律進行了研究。

國內外信息管理學和經濟學界的專家和學者除了在上述一些領域對信息產業進行了研究之外,還論述了信息產業和知識經濟的關系,信息產業和美國新經濟的關系等。總的來說,伴隨著信息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逐漸上升,國內外學者已開始重視對信息產業的研究,并在信息產業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

(五)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

1. 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繼續加快,生命周期進一步縮短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IT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的作用下,IT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以計算機內存芯片為例,從研制到批量生產,16KB用了3年時間,64KB用了2年時間,265KB和1MB各用了3年時間。在美國硅谷,應用軟件生命周期現在大概是6個月,專用的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壽命只有3個月。設計生產自動化和柔性加工系統的廣泛應用,也縮短了產品從研制到投產的周期。從1992 年世界第一臺VCD影碟機誕生,到1994年開始批量生產至2002年的近10年時間里,我國就形成了一個年銷售收入達一百多億元人民幣的影碟機產業,這種發展速度在發展中國家絕無僅有,在世界工業史上屬于罕見。也就在2002年,我國最后一家VCD企業開始向DVD轉產,標志著VCD這個產品從衰退期開始步入產品的淘汰階段,VCD這個產品僅用10年時間就完成了一個生命周期。總之,推陳出新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要求技術人員隨時革新技術,在這個行業,創新才能把握機會。

2. 人力成本的比重不斷增加

信息產業的投入以知識、技術和智力資源為主,人力成本的比重在總投入中占相當高的比例,這一特性在軟件業方面表現更為突出。

通過對各個階段信息產業發展趨勢的研究,可以看到,軟件所占的比重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據統計,在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發達國家的計算機產業價格體系中,硬、軟件的比重在20世紀50年代是8∶2,20世紀70年代是5∶5,20世紀90年代末已變為2∶8,預計21世紀的頭10 年將達到1∶19。此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界信息產業的產值構成中,軟件產業和信息服務業已經升至56%,硬件產業則下降為44%。隨著軟技術和智力服務在信息產業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信息產業人力成本的比重呈現逐步增加的趨勢。

3. 產業競爭格局發生轉變

(1)由傳統的產業規模型向技術擁有型轉移。其主要表現是,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變化越來越大,替代品制造商越來越多,行業潛在制造商越來越不可預知;資金已經不再是信息行業的壁壘,知識、專利、標準、人才已經成為重要的行業壁壘;行業內的在位優勢逐漸消失,決定市場導向的力量正在發生轉移。隨著技術的速度加快,IT跨國公司的競爭,正在從原來規模競爭轉變為速度競爭;由原始的圈地競爭轉變為更強烈的“圈權”競爭,即由原來的市場競爭逐步轉移向技術權利,包含標準、專利和專有技術等的競爭;由價格戰、廣告戰等單一形式的競爭轉向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層次競爭。誰首先在市場上推出自己的產品,并使自己的技術成為實施標準,誰就成為行業的領先者,技術、標準、專利和自主知識產權日益成為信息產業樹立自身、爭取優勢地位的重要準則。標準、專利、專有技術的快速更新,對技術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

(2)由生產決定型向市場決定型轉變。世界信息市場競爭方式和規模隨著“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發展正發生一場深刻的革命:舊的競爭觀點必將被打破,信息市場的開放程度逐步擴大,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單純的互相排斥,而是具有彼此合作、依存和互補的廣闊內涵。通過合作、依存和互補,實現超地區、超空間的大范圍的市場滲透,以占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并最終贏得競爭優勢。市場人員的市場開拓能力正在成為決定企業生存的關鍵因素。

(3)由單一產業型向多產業滲透型轉變。信息技術加快向傳統產業滲透,與機械、汽車、能源、交通、輕紡、建筑和冶金等技術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技術領域和更廣闊的產品門類;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通信網相互滲透彼此融合交叉經營,資源共享;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信息產品的共享,3C融合化趨勢將更為明顯。多產業的滲透和融合,對產業人才的要求也逐步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化。

(4)由單一企業型向國際化轉變。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滲透,各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全球化、區域化、集團化和國際化的競爭,世界各國、各企業集團和信息機構都在不斷完善其遍布全球的信息網絡,將信息迅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輸入和輸出,信息產業走上了立體多維的國際大舞臺。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將會不斷增長《中國信息產業人才發展戰略》.http://www.ncie.gov.cn/zhuanti/rczl/xxrc.htm/2009-06-21.

四、信息技術(IT)產業與信息產業

產業(Industry)定義為“系統地產生價值的工作”。它包括設備制造業(生產各種設備,含硬件及軟件)、系統工程業(將設備按照規定的功能構成系統,又稱系統集成)、業務運營業(利用系統提供服務,國外又稱服務提供業(Serviceprovider)及售后服務業。信息產業則是由信息領域中的上述各種行業所組成。關于信息服務業,廣義地說,印刷、出版、廣播、電視、通信都屬于信息服務業。此外,一些以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業務,如計算機聯機服務和數據庫等,是新興的信息服務業。

信息技術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與信息相關的技術。雖然不同的學者和不同的著作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個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觀點是,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1)傳感技術。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2)通信技術。這是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

(3)計算機技術。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IT產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

IT基礎技術的提供:IC研發、軟件編寫,如INTEL、MS等;

IT技術產品化:元器件、部件、組件制造,如精英、大眾等;

IT產品集成化:計算機及外設制造商,如聯想、IBM;

IT產品系統化:解決方案、信息系統,如華為、HP;

IT產品流通:渠道、銷售,如神州數碼;

IT產品服務:咨詢服務和售后服務,如藍色快車;

IT產業輿論支持:IT類媒體,如CCW、CCID;

IT產業第三方服務: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如法律咨詢、PR服務;

IT后備人員培養:各種院校,如計算機專業;

IT產業合作組織:各種協會、集會百度百科.《IT產業》.http://baike.baidu.com/view/962246.htm.

雖然,到目前為止對信息產業的理解、分類和描述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大家幾乎都認定,信息技術產業是信息產業的一個子產業,是信息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產業包括生產、處理和傳輸信息產品和服務的產業— 無論這些產品和服務是作為中間投入物(投入到其他產業的生產中);還是作為最終產品(用于消費、投資、政府購買或出口)— 還包括給使用Internet和完成電子商務活動提供基礎設施的產業。

具體的信息技術產業分類見表1。

表1 信息技術產業

信息技術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和基礎,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帶動了整個信息產業的持續發展,使得信息產業在經濟活動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美國經濟之所以從1991年4月以來,能在一個有史以來的低失業率的情況下,仍然能驚人地抑制通貨膨脹和保持低利率、高增長,這也得歸功于信息技術產業的作用。在1996 年和1997 年,美國信息技術產業領域中的價格下跌了7%,致使總通貨膨脹率為1.9%。到1999年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總產值在美國GNP中所占的份額從1990年的5.8%上升到了8.2%。1998年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總產值在美國GNP中所占的份額為7.8%,但其對美國經濟實際增長的貢獻高達35%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II。http://www.ecommerce.gov/edu/edu2.pdf.

五、其他相關概念

(一)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指完成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利用等技術的總和。信息技術也可以理解為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人的信息功能是指人同信息打交道的本領。人的信息功能主要是由人的一系列信息器官承擔。如感覺器官主要承擔信息提取、交換和檢測的功能;神經系統主要承擔信息傳遞和某些信息的處理功能;大腦承擔信息存儲、分析、加工并產生新的信息的功能。信息技術大大擴充了人的信息功能。

現代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為核心,對各種信息進行收集、存儲、處理、檢索、傳遞、分析與顯示的高技術群。

(二)信息經濟

信息經濟是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產業占據主導作用的經濟。信息經濟包括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信息部門或信息產業的經濟,為整體經濟的一部分;另一種是指信息社會或信息時代的經濟,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信息產業占據主導地位。后一種為廣義的信息經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等高技術為物質基礎,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基于信息、知識和智力的一種新經濟。如果說,在工業經濟中,鋼鐵、汽車、石油、化工、能源和交通等傳統產業部門扮演重要角色的話,那么,在信息經濟中,居主導地位的應是集成電路、計算機、軟件、通信、網絡、信息服務及其他高新技術等產業。

從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來看,信息經濟還可以稱為數字經濟、網絡經濟和智能經濟,出于信息的單位是比持,也有稱信息經濟為比特經濟的;從信息經濟內容構成的層次看,由于信息升華而成為知識,知識激活而成為智力,因此許多專家又認為信息經濟就是知識經濟吳基傳.《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3-6.

(三)信息化

所謂信息化,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以物質與能量為經濟結構的重心,向以信息與知識為經濟結構的重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各領域,從而極大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

信息化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廣泛的概念。其內涵包括兩個層次,即信息的利用非常廣泛,信息產業及信息咨詢服務業高度發達和完善。其外延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環境。信息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所對應的是社會整體及各個領域的信息獲取、處理、傳遞、存儲、利用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信息社會是一個大規模生產和使用信息與知識的社會,也就是知識經濟主導的社會。普遍認為,要步入信息社會,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條件:第一,信息產業充分發展,具有完善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第二,主要國民經濟領域和社會生活實現信息化;第三,知識和信息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和主要推動力;第四,勞動力結構出現根本性變化,從事信息相關工作的人數超過就業人數的50%;第五,國民經濟總產值中,信息經濟的比重約占或超過50%袁勤儉.《中國信息產業發展戰略:基于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4-9.

我國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把積極推進信息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以專章形式表示出來。認為應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

加快制造業信息化。以信息化改造制造業,推進生產設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促進制造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物流庫存和市場營銷變革。提高機電裝備信息化水平,實現精準、高效生產。推廣集散控制、現場總線控制、敏捷制造等技術,強化生產過程的在線監測、預警和控制。

深度開發信息資源。加快國家基礎信息庫建設,促進基礎信息共享。優化信息資源結構。加強生產、流通、科技、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等領域的信息采集,加強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及時處理、傳播共享和有效利用。

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建設和完善寬帶通信網,加快發展寬帶用戶接入網,穩步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建設集有線、地面、衛星傳輸于一體的數字電視網絡。構建下一代互聯網,加快商業化應用。制定和完善網絡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強化信息安全保障。積極防御、綜合防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安全監控、應急響應、密鑰管理和網絡信任等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礎信息網絡和國家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推進信息安全產品產業化。發展咨詢、測評、災備等專業化信息安全服務。健全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和安全準入制度。并且于2008年7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08]11號),正式設立工業和信息化部,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從此,我國已把信息化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要把它建成為21世紀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也顯示了我國政府已經從意識和行動上都充分認識到了21世紀是信息產業的世紀。

(四)信息產業化

產業化是人類的生產活動由原始的個體手工作業式與個體單一的服務業發展演變成大規模的集體生產、統籌銷售、應用、服務的行業,逐步形成和健全了今天的產業化。

二進位數和數字電腦的發明把信息由原始簡單的手工記賬演算,發展到大量的資訊材料的收集記錄,內容的分析發揮,形象圖形的推測解讀,成為一種復雜的工具及資產。由此而形成的信息,已經繼能源和自然材料之后成為人類第三大資源,而這種工具及資產因其具有獨特的性能,本身技術的范疇及其相應的管理及應用的方式,形成獨具一格產業化的信息資源。

Internet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信息產業化信息的處理自Internet興起后,大量的信息從局域網(LAN)拓展到廣域網(WAN),再經過“信息高速公路”的網絡,把世界大部分的計算機聯結起來,而由各種特定需求及不同管理而產生的信息網絡公司、信息服務公司、信息經貿公司與信息技術公司等也因此應運而生,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信息產業化。

信息產業化的經營在20世紀90年代末歐美的實例及其成效,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1)美國把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作為克林頓政府施政的首要任務;

(2)Internet已橫跨200多個國家,用戶超過1億;

(3)美國在線(American On-Line)已有1200萬用戶;

(4)雅虎(Yahoo)股票兩年后已是1996年剛上市時的23倍。1998年8月25日它的股票價格為97.50美元,是1998年計劃每股紅利32美分的305倍,公司市值達91億美元,并成為足以影響紐約股市的大公司百度百科.《雅虎》.http://baike.baidu.com/view/1359.htm/2009-07-10.

(5)美國經濟由于信息產業化的廣為采用,產生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低利息、低通貨膨脹、低失業率、低庫存、高成長率及高出口等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良好經濟現象;

(6)亞洲的金融風暴造成亞洲經濟大危機,其成因雖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政策的背景,然而從各國人口與Internet的比率(我國例外)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信息產業化的程度與受災害的程度成反比。泰國、印尼和韓國等國家,經濟幾近破產邊緣,幣值暴跌,股市崩潰、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率暴升。反觀美國由于信息產業化的高速使用,各地游資涌向華爾街,把道瓊斯指數推向歷史記錄新高度。

這一切已有力地說明了“Internet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信息產業化”,更進一步顯示了信息和信息產業的重要性二十一世紀品牌網.《什么是信息產業化》.http://www.21brand.com/web8/web8-c2-4-a1.htm.

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08 年12 月31 日,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2.98億人,普及率達到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網民規模較2007年增長8800萬人,年增長率為41.9%。寬帶網民規模達到2.7億人,占網民總體的90.6%。手機上網網民規模達到11760萬人,較2007年增長了133%。農村網民規模增長迅速,網民規模達到8460萬人,較2007年增長60.8%,增速遠遠超過城鎮(35.6%)。中國網民規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長之勢。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中,西部省份網民增長最快,網民增速達到52%,遠遠超過中部(40.6%)和東部(39.3%)地區《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9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洋县| 含山县| 灯塔市| 祥云县| 奎屯市| 深州市| 股票| 稻城县| 邵武市| 泽州县| 会东县| 阿巴嘎旗| 岚皋县| 惠来县| 繁昌县| 新闻| 濉溪县| 咸阳市| 东至县| 华蓥市| 玉龙| 静安区| 射阳县| 璧山县| 虎林市| 白水县| 菏泽市| 河东区| 拜泉县| 秭归县| 福泉市| 道真| 武功县| 久治县| 辛集市| 南涧| 镇坪县| 五河县| 永年县| 大名县| 同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