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分型面的設計

分型面的設計,在塑料模具設計里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分型面的設計是塑料模具設計一切的基礎。如果分型沒有確定,則入水方式、入水點的選擇、頂針的設計、滑塊、斜頂抽芯的設計、排氣的設計、冷卻水的設計等都將無從下手。

所謂的分型面,簡單地說,就是在注塑膠料時所有參與封膠的面都稱為分型面。

2.1 分型面的分類

在實際設計工作中。常常碰到的分型面有以下幾種。

①平面分型面。

②斜面分型面。

③弧面分型面。

④曲面分型面。

⑤碰穿分型面。

⑥插穿分型面。

⑦枕穿分型面。

⑧側向抽芯分型面。

分型面雖然很重要,也難以確定和選擇,但卻又非常好學、易學。分型面“容易” 但設計卻“難選”。

這里所說的“容易”,是指分型面“容易”理解。因為產品的最大外形輪廓線就是產品的分型面所通過的面。這是產品分型面設計的首要原則。

這里所說的“難選”,是指分型面設計容易,但要把分型面設計得讓產品漂亮到令人賞心悅目的程度卻非常難,沒有三五年的實際錘煉是難以做到的。

2.2 設計分型面的原則

要設計好分型面,以下幾點是我們在進行分型面的設計時應該時時牢記的。

(1)分型面應該通過產品的最大外形輪廓線。

(2)分型面應該讓產品外觀漂亮、美觀“不留”痕跡。

(3)分型面應該讓模具結構簡單,而又能滿足產品的質量要求。

(4)分型面應該在模具開模時把產品留在后模。

(5)分型面的設計應該保證產品的制造精度。

(6)分型面的設計應滿足注塑生產時的排氣要求。

(7)分型面的設計應考慮脫模斜度的影響。

2.3 分型面的形式

2.3.1 平面分型面

平面分型面的介紹和選擇比較見表2.1和表2.2。

表2.1 平面分型面

表2.2 分型面的選擇比較

2.3.2 斜面分型面

斜面分型面的分析見表2.3。

表2.3 斜面分型面

從投影原理的角度來解釋圖2.4中的產品圖:

①Ⅰ面是斜面分型面,也就是投影面。

②產品的最大外形輪廓線Ⅱ線就是投影外形線。

③V線是Ⅱ線在Ⅰ面上的投影結果,即投影外形線。

其實斜面分型面就是投影面,分型面就是投影面,投影面上的外形就是產品的最大外形。

斜面分型面在理解上稍稍比平面分型面難理解一些,要理解斜面分型面,則必須先了解投影的原理。在機械制圖里學過投影的原理,其實所有的機械工程領域里所講的投影,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所取的投影面不同。在機械制圖所學的投影,其投影面是平面,而現實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遠不是只靠平面投影所能解釋得通的,還有很多的投影面,例如,斜面投影面、曲面投影面等。投影的原理如表2.4所示。

表2.4 投影的原理

2.3.3 弧面分型面

弧面分型面的分析見表2.5。

表2.5 弧面分型面

2.3.4 曲面分型面

曲面分型面的分析見表2.6。

表2.6 曲面分型面

2.3.5 碰穿分型面

碰穿分型面,其實并不是一個特別分類的分型面,它只是在模具行業里的一種慣用稱呼。通常當封膠面小于45°時或弧形封膠面切線斜角小于45°時,都稱為碰穿面。講到這里,大家應該清楚了前面講解過的分型面,如平面分型面、斜面分型面、弧面分型面和曲面分型面,一般都可以稱之為碰穿分型面,如圖2.14、圖2.15、圖2.16、圖2.17所示為碰穿分型面的各種類型。

圖2.14 平面分型面

圖2.15 斜面分型面

圖2.16 弧面分型面

圖2.17 曲面分型面

2.3.6 插穿分型面

從產品圖2.18上可以看到,Ⅰ面和Ⅱ面是在不同高度上的兩個平面,其中Ⅰ面是產品的缺槽位的最高面,Ⅱ面是產品的主分型平面,因為Ⅰ面和Ⅱ面有高度差,也就是說Ⅰ面和Ⅱ面之間必須要有一個封膠面,以便解決Ⅰ面和Ⅱ面之間落差位封膠的問題,這個面就是Ⅲ面,即插穿分型面。如圖2.18、圖2.19所示,在插穿分型面處,前模鑲件和后模鑲件形成對插,而且還要插封得很緊,否則在注塑時,流膠會流到插穿面處,形成毛邊,影響了產品的裝配、功能、質量等。通常在插穿封膠位處,最大的間隙量取0.005~0.015mm之間。既然插穿分型面是通過前模鑲件、后模鑲件直接對插來封膠的,而插穿角度有時會受產品脫模斜度的影響,不能設計得太大。所以,在所有的模具封膠分型面里是最危險的一種分型面,也是使用壽命最短的一種分型面,不要輕易使用。但往往又很難不使用,因為插穿封膠在模具結構設計里是經常會碰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把后模的插穿位用鑲件鑲出,讓后模的插穿位鑲件的材料稍差于前模,硬度也要稍軟于前模鑲件料。因為在插穿時,插穿封膠面被插凹、拉毛、壓踏等現象是經常會發生的。如果把后模插穿位鑲件設計得差些,則一旦出現插穿位損傷,第一個受傷的當然是材料稍差的后模插穿鑲件,這樣就達到了保護前模鑲件的目的。因為在大部分的模具里,前模通常是最主要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而對后模的要求往往較低,再者更換后模插穿位鑲件要容易得多,就算損壞了,再換上一件,也較容易操作而一旦前模損壞了,要更換或者修模,就困難得多了,時間也要長得多,成本也就高多了。因此,應把后模插穿位設計成鑲件,并讓鑲件材質稍差。如圖2.20所示,在鑲件上最好讓鑲件鑲出最大插穿位一個ΔF值,以確保能和前模插穿到位,一般不要做到“剛剛好”,如圖2.21所示。

圖2.18 插穿分型面1

圖2.19 插穿分型面2

圖2.20 好的插穿位鑲件

圖2.21 不好的插穿位鑲件

因為在模具加工過程中,難免有一些微小的偏差。前后模的加工都有可能產生偏差,如果我們設計得剛剛好(鑲到M點),理論上是可以的,而在實際加工中,一旦前模做大了或后模線切割割小了,等等,都會使得模具無法完全封到膠而產生了毛邊,這也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通常都會要多鑲出一個ΔF的值,以消除上述種種可能性的發生,ΔF值通常取2~3mm之間,最小也不應小于1mm。插穿角度(α)越大,封膠質量越好,使用壽命越長,反之亦然。

一般性模具α:最好取2°~5°,最小也不應小于0.5°,最大也不用大于10°。

特殊性模具α:允許取到0.25°。(通常在接插件模具或者插穿位H很高時使用,H>20mm)類似的插穿分型面如圖2.22、圖2.23、圖2.24、圖2.25所示。

圖2.22 常見的插穿分型面1

圖2.23 常見的插穿分型面2

圖2.24 常見的插穿分型面3

圖2.25 常見的插穿分型面4

2.3.7 枕穿分型面

從圖2.26上可以看到Ⅰ面和Ⅱ面是在不同高度上的兩個平面,其中Ⅰ面是缺槽位的最高面,Ⅱ面是產品的主分型面。因為Ⅰ面和Ⅱ面有高度差,也就是說,Ⅰ面和Ⅱ面之間必須要有一個封膠面,以便解決Ⅰ面和Ⅱ面之間落差位封膠的問題。在前面,我們已經解說了用插穿分型面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我們采用枕穿分型面來解決這個問題。如圖2.27所示。枕穿分型面處后模凸起一段分型面緊貼著產品的最低部面。后模凸起的這段分型面,像個枕頭一樣,稱為枕穿分型面,在模具結構里經常用到,它的危險程度要比直接插穿分型小得多,使用壽命也比直接插穿長得多,所以往往可以使用枕穿結構的都會使用枕穿分型而不使用插穿分型。

圖2.26 枕穿分型面1

圖2.27 枕穿分型面2

類似的枕穿分型面,如圖2.28、圖2.29、圖2.30、圖2.31所示,圖中P值常取6~12mm,最小不應小于4mm,最大也不用大于20mm。

圖2.28 枕穿分型面3

圖2.29 枕穿分型面4

圖2.30 枕穿分型面5

圖2.31 枕穿分型面6

2.3.8 側向抽芯分型面

側向抽芯分型面就是滑塊或斜頂與前后模鑲件之間的封膠位部分,這一部分就是側向抽芯分型面。這部分內容在后面的滑塊結構部分和斜頂結構部分再做詳細的講解。

2.4 分型面設計的實例解說

2.4.1 考慮產品的最大外形輪廓線

分型面應該通過產品的最大外形輪廓線見表2.7。

表2.7 分型面應該通過產品的最大外形輪廓線

2.4.2 考慮產品的外觀

從圖2.34可以知道,產品是充電器插盒的中殼,這是手握式可移動攜帶產品,對產品的外觀要求,使用安全要求是很高的,在設計時要滿足以下條件,來確定滑塊的夾線封膠位,滑塊與滑塊之間的封膠位。

圖2.34 分型面封膠線的選擇

①產品四周要做滑塊抽芯機構設計。

②產品上下兩曲平面有安裝要求。

③產品在使用時A面朝上,B面朝下,CD面分別朝左右,即CD面為手執位。

1.確定滑塊的上下封膠面位

如圖2.35所示,可作為確定滑塊上下封膠面的參照。

圖2.35 滑塊上下封膠面的確定

(1)假設滑塊與前后模鑲件的封膠位線選擇在①線和②線,則結果是:

①如果有毛邊,毛邊會割手,不安全,手感也不好。

②封膠位線設計在①線和②線,在產品的外觀上會有環周的上下兩條夾線,不美觀,所以暫時不考慮用這種結構設計。

(2)假設滑塊與前后模鑲件的封膠位線選擇在③線和④線,則結果是:

①如果有毛邊,毛邊不會割到手,是安全的。而產品外形上下都有倒圓角R0.5,所以手感較好。

②封膠位線設計在③線和④線,在產品的外觀上看不到夾線,上下兩條夾線都看不到,產品外觀較好。

③如果在③線和④線產生毛邊了,注塑時,只要用刀一刮即可解決,而刮痕在裝配后是看不見的。

所以這種結構設計是可以采用的。在③線和④線上的封膠可以達到上下兩曲平面的安裝要求。

2.確定滑塊與滑塊的封膠位線

①假設滑塊與滑塊的封膠位線選擇在N線,則結果是一旦N線處有毛邊(M線與N線都同樣對外觀有影響,是對等的),可能會割手,不安全,手感也不好,所以暫時不考慮用這種結構設計。

②假設滑塊與滑塊的封膠位線選擇在M線,如果M線處有毛邊,割不到手的,手感也很好,所以可以考慮用這種結構設計。

最終結果是:

①滑塊與前后模鑲件的封膠位線應該選擇在③線和④線處。

②滑塊與滑塊的封膠位線應該選擇在M線處。

2.4.3 考慮產品的結構

分型面應該讓模具結構簡單,而又能滿足產品質量的要求,舉例說明功能型產品的分型,見表2.8。

表2.8 舉例說明功能型產品的分型

2.4.4 考慮產品的留模問題

分型面應該讓產品在模具開模時留在后模,舉例說明讓產品開模時留在后模的分型,見表2.9。

表2.9 舉例說明讓產品開模時留在后模的分型

2.4.5 考慮產品的制造精度

分型面的設計應該保證產品的制造精度,見表2.10。

表2.10 分型面的設計應該保證產品的制造精度

2.4.6 分型面的設計應滿足注塑生產時的排氣要求

分型面的設計應滿足注塑生產時的排氣要求,見表2.11。

表2.11 分型面的設計應滿足注塑生產時的排氣要求

2.4.7 分型面的設計應考慮脫模斜度的影響

圖2.54是按鍵的產品圖。

圖2.54 按鍵

圖2.55是面殼的產品圖。

圖2.55 面殼

圖2.56是按鍵裝入面殼的裝配圖。

圖2.56 按鍵與面殼裝配

圖2.57是在Ⅱ面分型的分型面結構圖。

圖2.57 在Ⅱ面分型

圖2.58是在Ⅰ面分型的分型面結構圖。

圖2.58 在Ⅰ面分型

圖2.59是在Ⅱ面分型注塑出來的面殼與按鍵的裝配狀況圖。

圖2.59 在Ⅱ面分型的裝配狀況

圖2.60是在Ⅰ面分型注塑出來的面殼與按鍵的裝配狀況圖。

圖2.60 在Ⅰ面分型的裝配狀況

圖中ΔA是客戶給定的裝配位,取ΔA=0.1mm;產品的脫模斜度取1°。

從圖2.55、圖2.56上可以知道,對按鍵裝配位來說,無論在Ⅰ面還是在Ⅱ面分型,都不影響產品的外觀,也就是說,都是允許的。

在注塑模具中,通常膠位都要做出脫模斜度,這是難以避免的工藝性問題,在沒有脫模斜度的情況下,粘模力會大得多。頂出產品時,輕則出現頂白,重則會把產品頂穿,而產品依然卡在后模上取不出,可能就會把頂針頂斷。所以塑膠產品一般都要設計出脫模的斜度,通常脫模斜度取0.5°~3°,最小不應小于0.25°,最大也不用大于5°。這時就得要自己來設計脫模斜度(設計好后還要拿去給產品設計師確認),這要求模具設計師有較全面的相關知識作為基礎,而且還要對模具的結構有充分的認識。

(1)當選擇圖2.57的結構時,即G段必須做出脫模斜度,(在這里取1°脫模斜度計算),在這種模具結構下注塑出來的制品與按鍵的裝配情況見圖2.59,按鍵的外圓直徑已經確定了,不可更改了,則面殼與按鍵的裝配在最小間隙處不能大于單邊0.1mm,即Δb2=0.1mm,這時,因為脫模斜度的影響,Δb1大于0.1mm,而Δb1越大越不美觀。也就是說,若面殼與按鍵的裝配如果松緊度達到要求了,則面殼與按鍵裝配后的外觀縫隙肯定變大了,也就不美觀了,也就肯定不合格了。如果讓Δb1=0.1mm或稍大于0.1mm,則按鍵與面殼的裝配肯定會變緊,甚至會裝不下去,見局部放大圖2.61。下面計算一下之間的數據差異。

圖2.61 局部放大圖

圖2.62 局部放大圖

Δb2=0.1mm

α=1.0°

裝配位總高:H1=15.0mm

則tan1°=Δd/H1

Δd = tan1°×H1= 0.017×15.0=0.255mm

Δc=Δd=0.255mm

Δb1db2c = 0.255+0.1+0.255=0.61mm

這時,可以看到縫隙的大小,太寬了,太大了,消費者很難接受。所以,對這種結構的設計、分型面的設計先不予考慮。

(2)當選擇圖2.58的結構時,即產品在Ⅰ面分型,N段和M段都要做出脫模斜度,在這種模具結構下注塑出來的制品與按鍵的裝配情況見圖2.60,Δa2=0.1mm,Δa1則肯定會大于0.1mm,見局部放大圖2.62,下面計算一下之間的數據差異。

Δa2=0.1mm

α=1°

裝配總高依然是15.0mm,但是影響外觀縫隙大小的高度H2=1.0mm

則:tan1.0°=Δf/H2

Δf=tan1.0°×H2=0.017×1.0=0.017mm

Δef=0.017mm

Δa1fa2e

=0.017+0.10+0.017

=0.134mm

這個縫隙數據與前面的縫隙數據0.61mm相比,就小多了,外觀也就更漂亮,所以這種結構設計、分型面的設計是可以采用的。

至于M段,因為分型面在Ⅰ面,所以M段膠位只能出在后模,則M段的脫模斜度方向是與按鍵的脫模斜度方向是同方向的,只要脫模斜度一樣,則M段永遠不會碰到按鍵,即不會影響按鍵與面殼的裝配松緊度。這是可行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市| 玉龙| 邵东县| 盐源县| 北宁市| 浠水县| 海丰县| 丹棱县| 万州区| 同仁县| 体育| 固原市| 巍山| 乌鲁木齐市| 团风县| 昭苏县| 金川县| 黑龙江省| 奉化市| 遂川县| 大田县| 南昌市| 木兰县| 博客| 泸西县| 通山县| 准格尔旗| 霍城县| 祁阳县| 通化市| 邢台市| 克什克腾旗| 新余市| 阜康市| 扬中市| 佛教| 焦作市| 万荣县| 江安县| 游戏|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