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圖表詳解塑料模具設計技巧
最新章節:
附錄A:常用名詞術語對照
本書以塑料模具設計為主線,詳細、系統地講解了作為塑料模具設計師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所必須的知識和技巧,所選實例全部是經過生產驗證的實例,所給數據也是實際設計工作中的經驗集成,讀者可以直接參考使用。主要內容包括:塑料模具的常規設計,分型面的設計,澆注系統的設計,滑塊(行位)的設計,斜頂的設計,頂出系統的設計,冷卻水的設計,加工設備的性能、特性及成本計算,分拆銅公電極的方法,最后給出一整套模具的結構設計,講解從頭到尾的設計過程、設計思維過程、選擇比較的過程、注意事項的說明等。
- 附錄A:常用名詞術語對照 更新時間:2018-12-28 15:57:30
- 11.6 模具的估價
- 11.5 產品的注塑后處理方式
- 11.4 模具的冷卻問題
- 11.3.5 各膠位部位排氣方法的確定
- 11.3.4 各膠位部位拋光的處理,模具表面的處理
- 11.3.3 分型銅公、清角銅公、膠位銅公的確定
- 11.3.2 加工方法的確定
- 11.3.1 各部位鑲出還是原身留出的確定
- 11.3 模具主要結構和加工方法的確定
- 11.2.11 模具的極限尺寸和設備的極限加工能力
- 11.2.10 模具尺寸大小的確定
- 11.2.9 確定產品外觀要求,同時確定模具鑲件的材質
- 11.2.8 確定產品的材質及縮水率
- 11.2.7 確定產品的日產能要求
- 11.2.6 產品出模方式的確定
- 11.2.5 產品分型面的確定
- 11.2.4 入水方式和入水點位置的確定
- 11.2.3 綜合考慮模具對注塑生產的影響
- 11.2.2 產品的裝配關系
- 11.2.1 產品類型的判斷
- 11.2 “思維設計”的過程
- 11.1 產品的2D圖、3D圖
- 第11章 整套模具的設計過程
- 10.7 火花機加工用碰數圖
- 10.6 銅公圖
- 10.5 冷卻水圖
- 10.4 線切割圖
- 10.3 頂針排位圖
- 10.2.2 畫模具結構總圖
- 10.2.1 畫模具結構草圖
- 10.2 模具結構圖
- 10.1 產品圖
- 第10章 模具生產用圖
- 9.3 分銅公的步驟
- 9.2.5 加工工序的安排及影響
- 9.2.4 銅公的加工和要求精度
- 9.2.3 銅公的加工難易程度
- 9.2.2 大小銅公的放電差異
- 9.2.1 產品外觀的要求
- 9.2 分銅公的原則
- 9.1.4 考慮設備的加工極限
- 9.1.3 對產品各形狀部位的膠位分類
- 9.1.2 控制尺寸的加工精度
- 9.1.1 簡化加工
- 9.1 分銅公的目的
- 第9章 分銅公
- 8.17 CNC火花機數控加工
- 8.16 CNC慢走絲線切割加工
- 8.15 CNC雕刻機加工
- 8.14 CNC數控車床加工
- 8.13 CNC數控銑床加工
- 8.12 細孔放電加工
- 8.11 電鑄加工
- 8.10 電鍍加工
- 8.9 蝕紋加工
- 8.8 普通雕刻機加工
- 8.7 普通鋸床
- 8.6 普通鉆床
- 8.5.6 其他類型的磨床
- 8.5.5 平面磨床的價格
- 8.5.4 平面磨床加工的速度
- 8.5.3 平面磨床加工的精度
- 8.5.2 平面磨床加工在模具加工中的應用
- 8.5.1 平面磨床設備的組成和平面磨床加工的工作原理
- 8.5 普通平面磨床加工
- 8.4.5 線切割加工的價格
- 8.4.4 線切割加工的速度
- 8.4.3 線切割加工的精度
- 8.4.2 線切割加工在模具加工中的應用
- 8.4.1 線切割設備的組成和線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
- 8.4 快走絲線切割加工
- 8.3.6 火花機加工的價格
- 8.3.5 火花機加工的速度
- 8.3.4 火花機放電加工的精度
- 8.3.3 銅公單邊火花位的計算與確定
- 8.3.2 火花機放電加工在模具加工中的應用
- 8.3.1 火花機設備的組成和火花機放電加工的工作原理
- 8.3 普通火花機放電加工
- 8.2.6 普通車床的加工刀具
- 8.2.5 普通車床的加工范圍
- 8.2.4 普通車床加工的成本
- 8.2.3 普通車床加工的速度
- 8.2.2 普通車床加工的精度
- 8.2.1 普通車床加工的特點
- 8.2 普通車床加工
- 8.1.7 普通銑床加工的“死角”
- 8.1.6 普通銑床的常用刀具
- 8.1.5 普通銑床的常用加工范圍
- 8.1.4 普通銑床加工的成本
- 8.1.3 普通銑床加工的速度
- 8.1.2 普通銑床加工的精度
- 8.1.1 普通銑床加工的特點
- 8.1 普通銑床加工
- 第8章 加工設備
- 7.7 冷卻水進出口接件的設計
- 7.6 O形圈的裝配設計
- 7.5 冷卻水道封口的設計
- 7.4 O形密封圈的選擇設計
- 7.3 鉆頭的極限
- 7.2.12 多層環形冷卻的設計
- 7.2.11 模具鑲件底部環形冷卻的設計
- 7.2.10 “鈹銅芯”冷卻的設計
- 7.2.9 “冷卻棒”冷卻的設計
- 7.2.8 “水堂”冷卻水道的設計
- 7.2.7 “間接”冷卻水道的設計
- 7.2.6 “過橋運水”冷卻水道的設計
- 7.2.5 外接水管循環冷卻水道的設計
- 7.2.4 多組單條水道的設計
- 7.2.3 單組單層環形水道的變通形式的設計
- 7.2.2 雙組單層環形水道的設計
- 7.2.1 單組單層環形水道的設計
- 7.2 常用冷卻水道的設計
- 7.1 冷卻設計的方法
- 第7章 冷卻水的設計
- 6.3.9 二次頂出機構
- 6.3.8 氣吹頂出機構
- 6.3.7 推板頂出機構
- 6.3.6 斜頂頂出機構
- 6.3.5 直頂頂出機構
- 6.3.4 普通司筒頂出機構
- 6.3.3 普通扁頂針頂出機構
- 6.3.2 普通有托頂針頂出機構
- 6.3.1 普通頂針頂出機構
- 6.3 頂出系統常用的方法和方式
- 6.2 設計頂出系統要考慮的問題
- 6.1 影響頂出的因素
- 第6章 模具頂出系統的設計
- 5.2.9 斜頂機構加強措施的設計
- 5.2.8 斜頂的變通設計和輔助部件
- 5.2.7 斜頂滑動座、滑槽的設計
- 5.2.6 斜頂導向件
- 5.2.5 斜頂水平定位位的設計
- 5.2.4 斜頂垂直定位位的設計
- 5.2.3 斜頂的斜角角度
- 5.2.2 斜頂主體的設計與尺寸確定
- 5.2.1 斜頂機構的動作過程
- 5.2 斜頂機構的組成
- 5.1 斜頂的預備知識
- 第5章 斜頂的設計
- 4.14.2 前模哈呋滑塊的應用
- 4.14.1 前模哈呋滑塊的條件
- 4.14 前模哈呋滑塊
- 4.13.2 前模內抽滑塊的應用
- 4.13.1 前模內抽滑塊的條件
- 4.13 前模內抽滑塊
- 4.12.2 前模油缸、氣缸抽芯滑塊的應用
- 4.12.1 前模油缸、氣缸抽芯滑塊的條件
- 4.12 前模油缸、氣缸抽芯滑塊
- 4.11.2 前模穿孔滑塊的應用
- 4.11.1 前模穿孔滑塊的條件
- 4.11 前模穿孔滑塊
- 4.10.2 普通前模滑塊的應用
- 4.10.1 普通前模滑塊的條件
- 4.10 普通前模滑塊
- 4.9.2 后模內抽滑塊的應用
- 4.9.1 后模內抽滑塊的條件
- 4.9 后模內抽滑塊
- 4.8.6 油缸、氣缸滑塊的工作原理
- 4.8.5 油缸芯、氣缸芯與滑塊的對接
- 4.8.4 油缸、氣缸的支架設計
- 4.8.3 油缸、氣缸的規格
- 4.8.2 油缸抽芯、氣缸抽芯的區別
- 4.8.1 后模油缸、氣缸抽芯滑塊的條件
- 4.8 后模油缸、氣缸抽芯滑塊
- 4.7.2 后模推板滑塊的應用
- 4.7.1 后模推板滑塊的條件
- 4.7 后模推板滑塊
- 4.6.2 后模斜行滑塊的應用
- 4.6.1 后模斜行滑塊的條件
- 4.6 后模斜行滑塊
- 4.5.2 后模穿孔滑塊的應用
- 4.5.1 后模穿孔滑塊的條件
- 4.5 后模穿孔(隧道)滑塊
- 4.4 普通后模滑塊
- 4.3.2 滑塊運動的動力來源
- 4.3.1 控制原理
- 4.3 滑塊六個方向上的控制
- 4.2.6 滑塊耐磨塊系
- 4.2.5 滑塊鎖緊裝置
- 4.2.4 滑塊抽芯件
- 4.2.3 滑塊槽、滑塊滑槽位
- 4.2.2 滑塊保護位
- 4.2.1 滑塊主體
- 4.2 滑塊機構的組成
- 4.1 滑塊的預備知識
- 第4章 滑塊(行位)的設計
- 3.4.2 設計排氣的方法
- 3.4.1 在模具里如何判斷需要排氣的方位
- 3.4 排氣系統的設計
- 3.3.3 入水口位置的設計
- 3.3.2 入水方式的設計
- 3.3.1 流道的設計
- 3.3 澆注系統設計包含的內容
- 3.2 設計澆注系統要考慮的問題
- 3.1 澆注系統的組成
- 第3章 澆注系統的設計
- 2.4.7 分型面的設計應考慮脫模斜度的影響
- 2.4.6 分型面的設計應滿足注塑生產時的排氣要求
- 2.4.5 考慮產品的制造精度
- 2.4.4 考慮產品的留模問題
- 2.4.3 考慮產品的結構
- 2.4.2 考慮產品的外觀
- 2.4.1 考慮產品的最大外形輪廓線
- 2.4 分型面設計的實例解說
- 2.3.8 側向抽芯分型面
- 2.3.7 枕穿分型面
- 2.3.6 插穿分型面
- 2.3.5 碰穿分型面
- 2.3.4 曲面分型面
- 2.3.3 弧面分型面
- 2.3.2 斜面分型面
- 2.3.1 平面分型面
- 2.3 分型面的形式
- 2.2 設計分型面的原則
- 2.1 分型面的分類
- 第2章 分型面的設計
- 1.33.6 支板
- 1.33.5 擺桿
- 1.33.4 限位塊
- 1.33.3 插桿
- 1.33.2 頂針板強行復位機構設計的各項數據計算
- 1.33.1 設計頂針板強行復位機構的條件
- 1.33 頂針板強行復位機構的設計
- 1.32.2 多穴模具的排位情況
- 1.32.1 單穴模具的排位情況
- 1.32 產品排位的設計
- 1.31.2 撐頭的排位
- 1.31.1 撐頭的作用
- 1.31 撐頭的設計
- 1.30.2 定位環的形式
- 1.30.1 定位環的作用
- 1.30 定位環的設計
- 1.29.2 有斜頂存在時的限位塊的設計
- 1.29.1 模腳很高而頂出距離很短時的限位塊的設計
- 1.29 頂針板上限位塊的設計
- 1.28 碼模槽的設計
- 1.27.6 頂針、司筒、直頂等運動件上的對位碼
- 1.27.5 壓板和壓板位上的對位碼
- 1.27.4 斜頂和斜頂位上的對位碼
- 1.27.3 滑塊和滑塊位上的對位碼
- 1.27.2 前后模小鑲件入框的對位碼
- 1.27.1 前模鑲件入框的對位碼
- 1.27 對位碼的設計
- 1.26 打字碼的位置設計
- 1.25 模具銘牌的設計
- 1.24 直鎖的設計及選用方法
- 1.23 斜鎖的設計及選用方法
- 1.22 鎖模片的設計
- 1.21.2 留模鎖的位置設計及選擇
- 1.21.1 留模鎖的功能動作說明
- 1.21 留模鎖(開閉器)的設計
- 1.20 開閉器(留模膠)的設計及尺寸選擇
- 1.19.3 限位拉板的設計
- 1.19.2 推板拉板的設計
- 1.19.1 水口拉板的設計
- 1.19 拉板的設計
- 1.18.2 限位桿、拉桿的位置設計
- 1.18.1 限位桿、拉桿的設計
- 1.18 限位桿、拉桿的設計及尺寸選擇
- 1.17 水口拉料針的設計要求
- 1.16.2 對特殊產品的自制澆口套的設計要求
- 1.16.1 澆口套的設計及用法
- 1.16 澆口套的位置確定與模架最大外形的計算關系
- 1.15 模架大小與頂棍孔的關系
- 1.14 模具大小與垃圾釘的關系
- 1.13 模具大小與中托司的關系
- 1.12 模架大小與復位彈簧的關系
- 1.11 前后模鑲件大小與緊固螺釘的關系
- 1.10 前后模鑲件大小與模架的關系
- 1.9 模具材料的選擇與應用
- 1.8 塑料的性能表
- 1.7 簡化細水口系統模具的生產動作過程
- 1.6 細水口系統模具的生產動作過程
- 1.5 大水口系統模具的生產動作過程
- 1.4.7 耗電總功率
- 1.4.6 頂針行程
- 1.4.5 模板最大開距
- 1.4.4 容模厚度
- 1.4.3 拉桿內距(容模寬度)
- 1.4.2 鎖模力
- 1.4.1 注塑量
- 1.4 注塑機各主要參數之間的關系
- 1.3.3 簡化細水口模架
- 1.3.2 細水口模架
- 1.3.1 大水口模架
- 1.3 模架結構類型的功能和選用方法
- 1.2 塑料模具的生產要求與生產循環
- 1.1 塑料模具設計的地位及作用
- 第1章 塑料模具的常規設計
- 前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前言
- 第1章 塑料模具的常規設計
- 1.1 塑料模具設計的地位及作用
- 1.2 塑料模具的生產要求與生產循環
- 1.3 模架結構類型的功能和選用方法
- 1.3.1 大水口模架
- 1.3.2 細水口模架
- 1.3.3 簡化細水口模架
- 1.4 注塑機各主要參數之間的關系
- 1.4.1 注塑量
- 1.4.2 鎖模力
- 1.4.3 拉桿內距(容模寬度)
- 1.4.4 容模厚度
- 1.4.5 模板最大開距
- 1.4.6 頂針行程
- 1.4.7 耗電總功率
- 1.5 大水口系統模具的生產動作過程
- 1.6 細水口系統模具的生產動作過程
- 1.7 簡化細水口系統模具的生產動作過程
- 1.8 塑料的性能表
- 1.9 模具材料的選擇與應用
- 1.10 前后模鑲件大小與模架的關系
- 1.11 前后模鑲件大小與緊固螺釘的關系
- 1.12 模架大小與復位彈簧的關系
- 1.13 模具大小與中托司的關系
- 1.14 模具大小與垃圾釘的關系
- 1.15 模架大小與頂棍孔的關系
- 1.16 澆口套的位置確定與模架最大外形的計算關系
- 1.16.1 澆口套的設計及用法
- 1.16.2 對特殊產品的自制澆口套的設計要求
- 1.17 水口拉料針的設計要求
- 1.18 限位桿、拉桿的設計及尺寸選擇
- 1.18.1 限位桿、拉桿的設計
- 1.18.2 限位桿、拉桿的位置設計
- 1.19 拉板的設計
- 1.19.1 水口拉板的設計
- 1.19.2 推板拉板的設計
- 1.19.3 限位拉板的設計
- 1.20 開閉器(留模膠)的設計及尺寸選擇
- 1.21 留模鎖(開閉器)的設計
- 1.21.1 留模鎖的功能動作說明
- 1.21.2 留模鎖的位置設計及選擇
- 1.22 鎖模片的設計
- 1.23 斜鎖的設計及選用方法
- 1.24 直鎖的設計及選用方法
- 1.25 模具銘牌的設計
- 1.26 打字碼的位置設計
- 1.27 對位碼的設計
- 1.27.1 前模鑲件入框的對位碼
- 1.27.2 前后模小鑲件入框的對位碼
- 1.27.3 滑塊和滑塊位上的對位碼
- 1.27.4 斜頂和斜頂位上的對位碼
- 1.27.5 壓板和壓板位上的對位碼
- 1.27.6 頂針、司筒、直頂等運動件上的對位碼
- 1.28 碼模槽的設計
- 1.29 頂針板上限位塊的設計
- 1.29.1 模腳很高而頂出距離很短時的限位塊的設計
- 1.29.2 有斜頂存在時的限位塊的設計
- 1.30 定位環的設計
- 1.30.1 定位環的作用
- 1.30.2 定位環的形式
- 1.31 撐頭的設計
- 1.31.1 撐頭的作用
- 1.31.2 撐頭的排位
- 1.32 產品排位的設計
- 1.32.1 單穴模具的排位情況
- 1.32.2 多穴模具的排位情況
- 1.33 頂針板強行復位機構的設計
- 1.33.1 設計頂針板強行復位機構的條件
- 1.33.2 頂針板強行復位機構設計的各項數據計算
- 1.33.3 插桿
- 1.33.4 限位塊
- 1.33.5 擺桿
- 1.33.6 支板
- 第2章 分型面的設計
- 2.1 分型面的分類
- 2.2 設計分型面的原則
- 2.3 分型面的形式
- 2.3.1 平面分型面
- 2.3.2 斜面分型面
- 2.3.3 弧面分型面
- 2.3.4 曲面分型面
- 2.3.5 碰穿分型面
- 2.3.6 插穿分型面
- 2.3.7 枕穿分型面
- 2.3.8 側向抽芯分型面
- 2.4 分型面設計的實例解說
- 2.4.1 考慮產品的最大外形輪廓線
- 2.4.2 考慮產品的外觀
- 2.4.3 考慮產品的結構
- 2.4.4 考慮產品的留模問題
- 2.4.5 考慮產品的制造精度
- 2.4.6 分型面的設計應滿足注塑生產時的排氣要求
- 2.4.7 分型面的設計應考慮脫模斜度的影響
- 第3章 澆注系統的設計
- 3.1 澆注系統的組成
- 3.2 設計澆注系統要考慮的問題
- 3.3 澆注系統設計包含的內容
- 3.3.1 流道的設計
- 3.3.2 入水方式的設計
- 3.3.3 入水口位置的設計
- 3.4 排氣系統的設計
- 3.4.1 在模具里如何判斷需要排氣的方位
- 3.4.2 設計排氣的方法
- 第4章 滑塊(行位)的設計
- 4.1 滑塊的預備知識
- 4.2 滑塊機構的組成
- 4.2.1 滑塊主體
- 4.2.2 滑塊保護位
- 4.2.3 滑塊槽、滑塊滑槽位
- 4.2.4 滑塊抽芯件
- 4.2.5 滑塊鎖緊裝置
- 4.2.6 滑塊耐磨塊系
- 4.3 滑塊六個方向上的控制
- 4.3.1 控制原理
- 4.3.2 滑塊運動的動力來源
- 4.4 普通后模滑塊
- 4.5 后模穿孔(隧道)滑塊
- 4.5.1 后模穿孔滑塊的條件
- 4.5.2 后模穿孔滑塊的應用
- 4.6 后模斜行滑塊
- 4.6.1 后模斜行滑塊的條件
- 4.6.2 后模斜行滑塊的應用
- 4.7 后模推板滑塊
- 4.7.1 后模推板滑塊的條件
- 4.7.2 后模推板滑塊的應用
- 4.8 后模油缸、氣缸抽芯滑塊
- 4.8.1 后模油缸、氣缸抽芯滑塊的條件
- 4.8.2 油缸抽芯、氣缸抽芯的區別
- 4.8.3 油缸、氣缸的規格
- 4.8.4 油缸、氣缸的支架設計
- 4.8.5 油缸芯、氣缸芯與滑塊的對接
- 4.8.6 油缸、氣缸滑塊的工作原理
- 4.9 后模內抽滑塊
- 4.9.1 后模內抽滑塊的條件
- 4.9.2 后模內抽滑塊的應用
- 4.10 普通前模滑塊
- 4.10.1 普通前模滑塊的條件
- 4.10.2 普通前模滑塊的應用
- 4.11 前模穿孔滑塊
- 4.11.1 前模穿孔滑塊的條件
- 4.11.2 前模穿孔滑塊的應用
- 4.12 前模油缸、氣缸抽芯滑塊
- 4.12.1 前模油缸、氣缸抽芯滑塊的條件
- 4.12.2 前模油缸、氣缸抽芯滑塊的應用
- 4.13 前模內抽滑塊
- 4.13.1 前模內抽滑塊的條件
- 4.13.2 前模內抽滑塊的應用
- 4.14 前模哈呋滑塊
- 4.14.1 前模哈呋滑塊的條件
- 4.14.2 前模哈呋滑塊的應用
- 第5章 斜頂的設計
- 5.1 斜頂的預備知識
- 5.2 斜頂機構的組成
- 5.2.1 斜頂機構的動作過程
- 5.2.2 斜頂主體的設計與尺寸確定
- 5.2.3 斜頂的斜角角度
- 5.2.4 斜頂垂直定位位的設計
- 5.2.5 斜頂水平定位位的設計
- 5.2.6 斜頂導向件
- 5.2.7 斜頂滑動座、滑槽的設計
- 5.2.8 斜頂的變通設計和輔助部件
- 5.2.9 斜頂機構加強措施的設計
- 第6章 模具頂出系統的設計
- 6.1 影響頂出的因素
- 6.2 設計頂出系統要考慮的問題
- 6.3 頂出系統常用的方法和方式
- 6.3.1 普通頂針頂出機構
- 6.3.2 普通有托頂針頂出機構
- 6.3.3 普通扁頂針頂出機構
- 6.3.4 普通司筒頂出機構
- 6.3.5 直頂頂出機構
- 6.3.6 斜頂頂出機構
- 6.3.7 推板頂出機構
- 6.3.8 氣吹頂出機構
- 6.3.9 二次頂出機構
- 第7章 冷卻水的設計
- 7.1 冷卻設計的方法
- 7.2 常用冷卻水道的設計
- 7.2.1 單組單層環形水道的設計
- 7.2.2 雙組單層環形水道的設計
- 7.2.3 單組單層環形水道的變通形式的設計
- 7.2.4 多組單條水道的設計
- 7.2.5 外接水管循環冷卻水道的設計
- 7.2.6 “過橋運水”冷卻水道的設計
- 7.2.7 “間接”冷卻水道的設計
- 7.2.8 “水堂”冷卻水道的設計
- 7.2.9 “冷卻棒”冷卻的設計
- 7.2.10 “鈹銅芯”冷卻的設計
- 7.2.11 模具鑲件底部環形冷卻的設計
- 7.2.12 多層環形冷卻的設計
- 7.3 鉆頭的極限
- 7.4 O形密封圈的選擇設計
- 7.5 冷卻水道封口的設計
- 7.6 O形圈的裝配設計
- 7.7 冷卻水進出口接件的設計
- 第8章 加工設備
- 8.1 普通銑床加工
- 8.1.1 普通銑床加工的特點
- 8.1.2 普通銑床加工的精度
- 8.1.3 普通銑床加工的速度
- 8.1.4 普通銑床加工的成本
- 8.1.5 普通銑床的常用加工范圍
- 8.1.6 普通銑床的常用刀具
- 8.1.7 普通銑床加工的“死角”
- 8.2 普通車床加工
- 8.2.1 普通車床加工的特點
- 8.2.2 普通車床加工的精度
- 8.2.3 普通車床加工的速度
- 8.2.4 普通車床加工的成本
- 8.2.5 普通車床的加工范圍
- 8.2.6 普通車床的加工刀具
- 8.3 普通火花機放電加工
- 8.3.1 火花機設備的組成和火花機放電加工的工作原理
- 8.3.2 火花機放電加工在模具加工中的應用
- 8.3.3 銅公單邊火花位的計算與確定
- 8.3.4 火花機放電加工的精度
- 8.3.5 火花機加工的速度
- 8.3.6 火花機加工的價格
- 8.4 快走絲線切割加工
- 8.4.1 線切割設備的組成和線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
- 8.4.2 線切割加工在模具加工中的應用
- 8.4.3 線切割加工的精度
- 8.4.4 線切割加工的速度
- 8.4.5 線切割加工的價格
- 8.5 普通平面磨床加工
- 8.5.1 平面磨床設備的組成和平面磨床加工的工作原理
- 8.5.2 平面磨床加工在模具加工中的應用
- 8.5.3 平面磨床加工的精度
- 8.5.4 平面磨床加工的速度
- 8.5.5 平面磨床的價格
- 8.5.6 其他類型的磨床
- 8.6 普通鉆床
- 8.7 普通鋸床
- 8.8 普通雕刻機加工
- 8.9 蝕紋加工
- 8.10 電鍍加工
- 8.11 電鑄加工
- 8.12 細孔放電加工
- 8.13 CNC數控銑床加工
- 8.14 CNC數控車床加工
- 8.15 CNC雕刻機加工
- 8.16 CNC慢走絲線切割加工
- 8.17 CNC火花機數控加工
- 第9章 分銅公
- 9.1 分銅公的目的
- 9.1.1 簡化加工
- 9.1.2 控制尺寸的加工精度
- 9.1.3 對產品各形狀部位的膠位分類
- 9.1.4 考慮設備的加工極限
- 9.2 分銅公的原則
- 9.2.1 產品外觀的要求
- 9.2.2 大小銅公的放電差異
- 9.2.3 銅公的加工難易程度
- 9.2.4 銅公的加工和要求精度
- 9.2.5 加工工序的安排及影響
- 9.3 分銅公的步驟
- 第10章 模具生產用圖
- 10.1 產品圖
- 10.2 模具結構圖
- 10.2.1 畫模具結構草圖
- 10.2.2 畫模具結構總圖
- 10.3 頂針排位圖
- 10.4 線切割圖
- 10.5 冷卻水圖
- 10.6 銅公圖
- 10.7 火花機加工用碰數圖
- 第11章 整套模具的設計過程
- 11.1 產品的2D圖、3D圖
- 11.2 “思維設計”的過程
- 11.2.1 產品類型的判斷
- 11.2.2 產品的裝配關系
- 11.2.3 綜合考慮模具對注塑生產的影響
- 11.2.4 入水方式和入水點位置的確定
- 11.2.5 產品分型面的確定
- 11.2.6 產品出模方式的確定
- 11.2.7 確定產品的日產能要求
- 11.2.8 確定產品的材質及縮水率
- 11.2.9 確定產品外觀要求,同時確定模具鑲件的材質
- 11.2.10 模具尺寸大小的確定
- 11.2.11 模具的極限尺寸和設備的極限加工能力
- 11.3 模具主要結構和加工方法的確定
- 11.3.1 各部位鑲出還是原身留出的確定
- 11.3.2 加工方法的確定
- 11.3.3 分型銅公、清角銅公、膠位銅公的確定
- 11.3.4 各膠位部位拋光的處理,模具表面的處理
- 11.3.5 各膠位部位排氣方法的確定
- 11.4 模具的冷卻問題
- 11.5 產品的注塑后處理方式
- 11.6 模具的估價
- 附錄A:常用名詞術語對照 更新時間:2018-12-28 15: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