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塾課程:增值稅的財稅處理
- 葛長銀主編
- 1394字
- 2018-12-27 20:19:09
第一節 增值稅的含義、計稅原理與類型
一、增值稅的含義
增值稅是對銷售貨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就其實現的增值額征收的一個稅種。目前增值稅已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稅種之一,也是最大的稅種。
我國增值稅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征收,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分成,稅收收入中75%為中央財政收入,25%為地方財政收入。進口環節的增值稅由海關負責征收,稅收收入全部為中央財政收入。
二、增值稅的計稅原理
增值稅依據“環環相扣”的計稅原理,以其銷售額為計稅依據計算銷項稅額,扣除已征稅款即進項稅額,結算出應納稅額。其最大優點在于,不管流通環節有多少,企業只承擔自己這一環節增值部分的稅收。因此增值稅一般被認為是中性稅種,能夠較好體現公平稅負的原則,有利于企業在同等條件下進行公平競爭,使自然資源和勞動力達到最佳配置。
增值稅的具體計算方法有兩種:直接計稅法和間接計稅法。
(一)增值稅直接計稅法
增值稅直接計稅法就是先計算出應稅貨物或勞務的增值額,然后用增值額乘以適用稅率求出應納稅額的計稅方法。直接計稅法按增值額計算的不同,又可分為加法和減法。其計算公式介紹如下。
1.加法計算公式
增值額=計算期發生的工資薪金+租金+利息+利潤+其他增值項目應納增值稅稅額=增值額×規定稅率
2.減法計算公式
增值額=計算期應稅銷售收入-法定應扣除的項目應納增值稅稅額=增值額×規定稅率
(二)增值稅間接計稅法
增值稅間接計稅法又稱稅金扣除法,簡稱扣稅法,是指不直接計算增值額,而是以納稅人在納稅期內銷售應稅貨物(或勞務)的銷售額乘以適用稅率,求出銷售應稅貨物(或勞務)的整體稅額(銷項稅額),然后扣除非增值項目已納的稅額(進項稅額)的方法,其余額即為納稅人應繳納的增值稅額。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稅貨物(或勞務)的整體稅額-項目已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銷售額×增值稅率-進項稅額
按購進和實耗的不同,扣稅法又分為購進扣稅法和實耗扣除法。購進扣稅法是以實際購入的允許扣除外購項目已納增值稅稅額為依據,計算扣除稅額。實耗扣除法是以實際消耗的允許扣除外購項目已納增值稅稅額為依據,計算扣除稅額。
我國目前所采用的增值稅計算方法為購進扣稅法,即在計算進項稅額時,按當期購進商品已納稅額計算,合法進項稅額允許抵扣銷項稅額。
愛心提示
在實際征收中,我國采用憑增值稅專用發票或其他合法扣稅憑證注明稅款進行抵扣的辦法,計算應納稅款。
三、增值稅的類型
根據對外購置固定資產所含稅額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稅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生產型增值稅。生產型增值稅指在征收增值稅時,只能扣除屬于非固定資產項目的那部分生產資料的稅款,不允許扣除固定資產價值中所含有的稅款。該類型增值稅的征稅對象大體上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因此稱為生產型增值稅。
(2)收入型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指在征收增值稅時,只允許扣除固定資產折舊部分所含的稅款,未提折舊部分不得計入扣除項目金額。該類型增值稅的征稅對象大體上相當于國民收入,因此稱為收入型增值稅。
(3)消費型增值稅。消費型增值稅指在征收增值稅時,允許將固定資產價值中所含的稅款全部一次性扣除。這樣,就整個社會而言,生產資料都排除在征稅范圍之外。該類型增值稅的征稅對象僅相當于社會消費資料的價值,因此稱為消費型增值稅。
2011年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將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