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級公共管理知識精要
- 朱光磊主編
- 2060字
- 2018-12-27 17:27:57
前言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在經歷著深層次的變革。如何在這樣一個歷經坎坷、內部差異比較大,并且日益融入國際競爭環境的大國,通過改革來實現根本性的社會變革,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這也對我國以政府為主的公共管理部門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能否抓住歷史機遇期,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需要全社會,特別是政府等公共部門具有高超的智慧、開闊的視野、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也需要高效的策略行動;既要有“欲善其事”的理想與追求,也要有各種方法、工具等“利器”的保障和支撐。如何才能“利其器”?“磨刀石”就是各種適應變革需求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工具方法,也就是不斷進行知識更新,并在不斷更新的理論知識體系指引下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知行互長,這就是本書立意與成稿的初衷和目的所在。
公共管理是一個十分龐雜的系統,包括的內容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對內容的篩選就成為編寫組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基于對中國公共管理相關領域的持續關注以及前期的研究積累,編寫組首先對中國當前發展的現狀形成了一個基本判斷,即中國正在經歷現代化與后現代化并進的具有高度時空壓縮特征的特殊歷史時期。一方面,中國沿海地區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幾百年的現代化路程,并且與西方國家按順序完成兩次現代化不同,中國是現代化與后現代化“兩步并作一步走”,因此很多地區在大規模開展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特征的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又具有以信息技術和科技創新為先導的后現代化特征;另一方面,中國的現代化在不同區域間存在不平衡,在臺灣、香港、上海等沿海地區率先跨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同時,西部的很多地區仍處于工業經濟的發展時期,這使得在全國范圍來看,現代化與后現代化并行的特征更為突出。
基于上述基本判斷,編寫組從知識需求的視角出發,對中國未來經濟社會以及政府等公共部門發展的三大趨勢進行了分析。這三大趨勢分別為:第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并且核心是在如何“加快”;第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將在不同層級政府以不同的方式和路徑展開,實現政府從偏重經濟活動到全面履責的轉變;第三,服務型政府建設將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共服務體系為基本任務,不斷深化和擴展。
基于以上三大趨勢,可以得出當前對公共管理知識更新的需求,從管理對象來看,既包括公共部門自身管理的相關知識,也包括管理各類公共事務的知識;從宏微觀層面來看,既包括公共管理理念更新的知識,也包括工具與方法等應用類知識;從管理領域來看,既包括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也包括社會管理方面的知識;從任務的特征來看,既包括常規工作管理的知識,也包括非常規工作管理的相關知識。基于以上思維梳理過程,編寫組最終確定了本書的內容與結構。
為了完成本書的寫作任務,編寫組充分發揮了團隊作戰的優勢,本著兼顧知識性與前瞻性的原則,以理論與工具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論述。一方面包含了從基礎概念到一般理論架構的分析,防止“啃不動”;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對前沿性問題的專題分析,避免“吃不飽”,使這本《高級公共管理知識精要》能夠兼顧更多公共部門以及各個層級的不同知識需求。因此本書既可以作為各級各類公務員知識更新工程的教材,供開展培訓使用,也可以作為閱讀材料,為提升工作效能以及開展公共部門管理創新提供分析框架。
編寫組成員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勞動,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書稿寫作的具體分工如下:朱光磊(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編寫了前言;朱光磊和張志紅(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共同編寫了第一講;朱光磊和郭道久(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共同編寫了第二講;張彬(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編寫了第三講;張志紅編寫了第四講和第十二講的第二節;孫濤(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編寫了第五講;趙聚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講師)編寫了第六講;翟磊(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講師)編寫了第七講和第九講;楊書文(天津財經大學財政系副教授)編寫了第八講;侯波(天津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教研部副教授)編寫了第十講;徐曉日(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編寫了第十一講和第十二講的第一節;郭道久編寫了第十二講的第三節和第十三講的第四節;劉穎(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編寫了第十三講的第一節和第二節;賈義猛(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編寫了第十三講的第三節。朱光磊負責對全書綱要的設計,朱光磊和翟磊一起負責對全書的統稿;翟磊分擔了有關編務方面的工作。在這里,我們特別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常淑茶老師在本書構思與編輯出版的全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感謝她專程從北京趕到南開大學與我們一起討論本書的出版事宜。
在寫作過程中,對于引用的成果觀點和數據資料,盡量一一注明出處,倘有遺漏,敬請諒解并希望與我聯系。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問題很多,并且正處于不斷變革的過程中,因此一方面編寫組會不斷跟蹤收集相關資料,另一方面也請各位讀者、專家和實踐工作者提出寶貴建議,以期不斷對本書的內容進行更新和完善。
朱光磊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