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級公共管理知識精要
- 朱光磊主編
- 8字
- 2018-12-27 17:27:59
第二講 政治學理論
第一節 政治與政治學
一、政治的概念
“政治”是政治學的基本概念之一。中國早在約三千年前就出現了“政治”一詞,如“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在西方,“政治”一詞,是從古希臘城邦政治學說中Polis這一古希臘語詞匯演化而來的。
一般來講,政治的最深刻根源在于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關系說到底是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迄今為止,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依然是階級關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國家政權的問題,掌握對國家的統治權力,是一定社會集團實現其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政治生活是社會實踐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正是在這些意義上,可以指出,政治,就是一定的階級、階層、民族等社會集團和政黨、利益團體等社會政治存在形式,為維護自身的利益,為建立或鞏固自己的國家政權并運用這個政權的力量處理社會關系,統治和管理社會生活所進行的各種活動。
在中國,政治還存在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多年來,中國習慣于把所有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的問題,所有屬于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圍的事務,都列為“政治”范圍。由于人們普遍習慣于把各級各類學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通稱為“政治課”,在高等院校,特別是師范院校,又多年都把這些系科稱為“政治系”或“政治教育系”,所以屬于這一范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黨史等,都約定俗成地被稱為了“政治”。從20世紀50年代起,政治的概念就這樣在中國被泛化了。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政治的概念在當代中國又明顯是非常單薄的。多年來,除了被簡單化了的“階級斗爭”以外,許多必要的政治要素或被忽略了,或被不恰當地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路強行做了解釋。
二、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構成
(一)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由于政治的本質同國家的本質高度一致,以及國家活動在政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古往今來的很多學者及從事實際政治活動的人們,都把關于國家、國家機構和它們的延伸部分看做政治現象的主要內容,從而成為大多數政治學研究活動的主要研究對象。當然,政治現象本身和政治學的研究對象都顯然并不限于國家本身。國家和國家機構及其延伸部分所涉及、衍生的其他重要社會現象,諸如政治過程、政治發展、人民、民族、人權、國際關系等,也都是現代政治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政治學的定義應當是與對政治概念的理論分析聯系在一起的。鑒于此,應當把政治學定義為研究以國家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政治現象的發展規律的科學。
(二)政治學的學科構成
(1)政治學理論,即狹義的政治學。它是關于社會政治生活,特別是關于國家和國家機構及階級和階層、政黨和政治團體、政治革命和政治發展、國際政治等方面的一般理論。
(2)本國政治,在中國即為“中國政治”。在任何國家,它都理應是政治學研究的最主要內容,但它突出的顯然是該國政治中的當代部分和實踐、實體部分。
(3)比較政治。這是一個覆蓋面非常大的學科,既包括嚴格意義上的跨國家、跨文化政治的比較研究,比如對英美政治的比較研究,不同國家的政治發展道路的比較研究和比較憲法學等,也包括廣義的“比較”意義上的對有關國家政治的“國別研究”,諸如對德國政治、拉美國家軍人政權政治等以一定國家為單位的研究。
(4)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行政管理行為是人類一切有組織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行政管理學是研究關于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管理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機關內部事務的規律性的科學。公共政策是行政管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學科。所謂公共政策,是指由國家機關依據特定時期的統治和行政管理目標,通過對社會價值的選擇、綜合、分配等,所依法形成、制定的規劃、計劃、行政文件、工作方案等行為準則,它是法律的具體化,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有關的社會成員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
(5)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它們圍繞著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利益關系,重點研究關于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國際政治格局、國際組織和處理國與國關系準則等問題的理論,其中國際關系學科在過去側重于“史”的方面的研究,但目前趨向于研究國與國關系領域中一些更帶有廣泛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