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和情感
情緒和情感是十分復雜的心理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情緒與情感并不作嚴格的區別,但在心理學中,情緒與情感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
情緒通常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體驗,如由于危險情景引起的恐懼等,具有情境性、沖動性和短暫性。往往由某種情境引起,一旦發生,沖動性較強,不容易控制,外顯成分比較突出,表現形式帶有較多的原始動力特征。而情感則具有穩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對人對事情穩定的態度的體驗,它始終處于意識的控制之下,且多以內隱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來。
總而言之,情緒主要指個體需要與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具有較大的情景性、機動性和暫時性;而情感經常用來描述那些具有穩定的、深刻的社會意義的感情,具有較大的穩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緒是我們每個人不可缺少的一種生活體驗。心理學認為,情緒是個體感受并認識到受刺激事件后而產生的身心激動反應,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的體驗。
情緒由人的需要而定,當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會產生愉快、喜悅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反之,人的需要一旦無法得到滿足,便會產生失望、憤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
生理反應是情緒存在的必要條件。當某種情緒產生時,會引起我們體內的自主神經系統、分泌系統和軀體神經系統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這種情緒引起的生理變化就叫作生理喚醒。
人的情緒狀態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積極的情緒狀態能提高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有益于身心健康;消極的情緒狀態則會引起高級神經活動的機能失調,從而對機體的健康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所以,當感覺有不良情緒侵襲時,可以適當采用一些積極的自我暗示,改變一下看問題的角度,找個朋友傾訴心中不快,或者干脆發泄出來,趕走那些不良的情緒。
情緒的指南針--表情
情緒和情感是人的一種內部主觀體驗,但是這種內部體驗又伴隨著一些外部表現,這就是表情。表情就猶如情緒的指南針,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姿態表情、語音表情來推知他的情緒體驗。
面部是最有效的表情器官。面部表情是指通過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嘴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各種情緒狀態。不同的面部表情表達特定的情緒,如人在愉快的情緒下,通常表現為情不自禁的微笑,嘴唇朝外朝上擴展,眼部出現環形笑紋;恐懼時則表現為雙眼發愣、臉色蒼白、出汗發抖和毛發豎立等。
除了面部表情,身體姿態也是一種表情。身體表情是表達情緒的方式之一,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身體姿態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如高興時的“捧腹大笑”,恐懼時的“緊縮雙肩”,緊張時的“坐立不安”,等等。
手勢常常是表達情緒的一種重要形式,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手勢表情是通過學習得來的。此外,語音、語調、表情也是表達情緒的重要形式。如朗朗笑聲表達了愉快的情緒,而呻吟則表達了痛苦的情緒。
言語是人們溝通思想的工具,語音的高低、強弱、抑揚頓挫等,也是表達說話者情緒的手段。如當播音員轉播乒乓球的比賽實況時,他的聲音尖銳、急促、聲嘶力竭,表達出一種緊張而興奮的情緒。
身體反饋也可以增強情緒和情感的體驗。有時候,明明只是裝作害怕,但恐懼感卻真的來了,這是因為身體的反饋活動可以增強對情緒和情感的體驗,從而使本來假的感情變成了真實的情緒。
表情構成了人類的非言語交往形式,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稱之為“體態語”。在許多場合下,人們無須使用語言,只要看看臉色、手勢和動作,聽聽語調,就能知道對方的意圖和情緒。
動機和需要
動機是構成人類大部分行為的基礎,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是藏于內部的心理活動,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一定的激活、指向、維持和調整的功能。
過高或過低的動機會對行動產生阻礙。心理學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呈一種倒U形曲線關系,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會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而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則比較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根據動機的性質,人的動機可以分為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生理性動機來自于有機體自身的生物需要,如饑餓、渴、性和睡眠;而社會性動機則來自于人的社會文化需要,如興趣、成就動機、權力動機和交往動機。
根據學習在動機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動機可以分為原始動機和習得動機。原始動機是那些與生俱來的動機,如饑、渴等;習得動機指的是后天經過學習而產生發展起來的動機,如交往動機。
根據動機的意識水平,動機分為有意識動機和無意識動機。嬰兒的大多數動機都是無意識的,而成人身上也同時具備著有意識的動機和那些無意識或沒有清楚意識的動機。
根據動機的來源,動機又可以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指的是人在外界的要求與外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行為動機,內在動機指的是由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
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基礎,當需要達到一定程度、并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便會產生動機。需要指的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有以下五種: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是逐級遞增的,在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