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筑夢少年(1)
- 竇桂梅:影響孩子一生的主題閱讀4
- 竇桂梅
- 4993字
- 2015-07-07 14:10:10
主題導讀
每個人的少年時代都是謎一樣的時光。其實那不單單是一段時間,更是一種心情,一種態度,一種力量。
在本單元中,我們選擇了五篇文章,力求從不同的角度彰顯少年的個性化成長,鼓勵其自立自強,大膽追夢。
說到追夢,首先要有夢,要讓少年們大膽地做夢,做哪怕遙不可及但確實美好的夢,做哪怕無法理解但終生銘記的夢。成年人的白日夢也許會被一些人嘲笑,可誰也無法剝奪一個少年做夢的權利。在這里,我們就挑選了顧城的詩歌《種子的夢想》,相信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出少年夢中那一份與眾不同的美好。
但是,有另一件事也是你必須要知道的,那就是:少年夢并不全都是美好甜蜜的,也常會留有各種遺憾。當你成年后再想彌補這種遺憾時,可能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在《父親教我的歌》這篇文章中,作者記敘了自己通過歌聲“尋根”“尋夢”的經歷,找回了自己的童年記憶,也把親情、鄉愁寫得感人肺腑。
每個人的青春只有一次,不可再來,正因如此,才更要珍惜這段如花似夢的歲月,大膽追求,勇于探索,給自己留下一份足以回味一生的寶貴財富。
種子的夢想
文/顧城
認識作者
顧城(1956—1993),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主要作品有《一代人》《黑眼睛》《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等。
種子在凍土里夢想春天。
它夢見——
龍鐘的冬神下葬了,
彩色的地平線上走來少年;
它夢見——
自己顫動地舒展著腰身,
長睫旁閃耀著露滴的銀鉆;
它夢見——
伴娘蝴蝶輕輕吻它,
蠶姐姐張開了新房的金幔;
它夢見——
無數兒女睜開了稚氣的眼睛,
就像月亮身邊的萬千星點……
種子呵,在凍土里夢想春天,
它的頭頂覆蓋著一塊巨大的石板。
閱讀小助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它就像一顆種子在我們的心里生根發芽。《種子的夢想》寫了一粒種子的夢想,語言簡潔而充滿畫面感,詩人巧妙地運用了反復的藝術手法,排比式的結構,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的美感。從“舒展腰身”到“張開金幔”,再到看見“萬千星點”,記錄了一粒種子破土而出、煥發生機的過程。而這,正是一顆深藏在凍土里的種子的夢想——對春天的渴望。我們在欣賞詩歌時,既要體會詩歌內容的美好,也要體會詩人表達上的形式美和音樂美。
父親教我的歌
文/席慕容
認識作者
席慕容(1943—),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她的《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等詩篇膾炙人口,成為經典。
從前,常聽外婆說,五歲以前的我,是個標準的蒙古族娃娃。雖然生長在中國南方,從來也沒見過家鄉,卻會說很流利的蒙古話,還會唱好幾首蒙古歌,只可惜一入小學之后,就什么都忘得干干凈凈的了。
隱約感覺到外婆語氣里的惋惜與責備,可是,我能有什么辦法呢?
對一個太早入學、智力體力都不如人的孩子來說,小學一、二年級可真不好念哪!剛進去的那些日子里,真可以說是步步驚魂,幾乎是把所有的力氣,把整個的童年,都花在追趕別人步伐、博取別人認同的功夫上了。
要班上同學愿意接受你并且和你做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偏偏還要跟著父母四處遷徙。那幾年間,從南京、上海、廣州再輾轉到了香港,每次都要重新開始,我一次又一次地更換著語言,等到連那些說廣東話的同學也終于接納了我的時候,已經是小學五六年級了。我國語標準、廣東話標準,甚至連他們開玩笑時拋過來的俏皮話,我也能準確地接招還擊。只是,在這樣長時間的努力之后,我的蒙古話就只剩下一些問候寒暄的單句,而我的蒙古歌則是早已離我遠去,走得連一點影子也找不回來了。
那以后外婆偶爾提起,我雖然也覺得有點可惜和慚愧,但是年輕的我,卻不十分在意,也絲毫不覺得疼痛。
那強烈的疼痛來得很晚,很突然。
一九八九年夏末,初次見到了我的內蒙古原鄉。這之后,一到暑假,我就像候鳥般地往北方飛去。有天晚上,和朋友們在鄂爾多斯高原上聚會,大家互相敬酒,在敬酒之前都會唱一首歌,每一首都不相同,都很好聽。當地的朋友自豪地說:鄂爾多斯是“歌的海洋”,他一個人就可以連唱上七天七夜也不會重復。
那高亢明亮的歌聲,和杯中的酒一樣醉人,喝了幾杯之后,我也活潑了起來,不肯只做個聽眾,于是舉起杯子,向著眾人,我也要來學著敬酒了。可是,酒在杯中,而歌呢?歌在哪里?在臺灣,我當然也有好朋友,我們當然也一起喝過酒,一起盡興地唱過歌。從兒歌、民謠一直唱到流行的歌曲,可以選擇的曲子也真不算少,但是,在這一刻,好像都不能代表我的心,不能代表我心中渴望發出的聲音。
此刻的我,站在原鄉的土地上,喝著原鄉的酒,面對著原鄉的人,我忽然非常渴望也能夠發出原鄉的聲音。
不會說蒙古話還可以找朋友翻譯,無論如何也能把想表達的意思說出七八分來。但是,歌呢?用原鄉的語言和曲調唱出來的聲音,是從生命最深處直接迸發出來的婉轉呼喚,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替代也無法轉換的啊!
在那個時候,我才感覺到了一種強烈的疼痛與欠缺,好像在心里最深的地方糾纏著撕扯著的什么忽然都浮現了出來,空虛而又無奈。
因此,從鄂爾多斯回來之后,我就下定決心,非要學會一首蒙古歌不可。真的,即使只能學會一首都好。
但是,事情好像不能盡如人意。我是有幾位很會唱歌的朋友,我也有了幾首曲譜,有了一些歌詞,還有人幫我用英文字母把蒙古文的發音逐字逐句地拼了出來。但是,好像都沒什么效果。看圖識字的當時,也許可以唱上一兩段,只要稍微擱置下來,過后就一句也唱不完全了。
一九九三年夏天,我和住在德國的父親一起參加了比利時魯汶大學舉辦的蒙古學學術會議。在回程的火車上,父親為朋友們輕聲唱了一首蒙古民謠,那曲調非常親切。回到波昂,我就央求父親教我。
父親先給我解釋歌詞大意,那是個羞怯的青年對一位美麗女子的愛慕,他只敢遠遠觀望:何等潔白清秀的臉龐!何等精致細嫩的手腕!何等殷紅柔潤的雙唇!何等深沉明理的智慧!這生來就優雅高貴的少女,想必是一般平民的子弟只能在夢里深深愛慕著的人兒罷。
然后父親開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
采熱奈痕查干那!
查日布奈痕拿日英那!
……
起初,我雖然有點手忙腳亂,又要記曲調又要記歌詞,還不時要用字母或者注音符號來拼音。不過,學習的過程倒是出奇地順利,在萊茵河畔父親的公寓里,在那年夏天,我只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就學會了一首好聽的蒙古歌。
回到臺灣之后,好幾次,在宴席上,我舉起杯來,向著或是從北方前來做客的蒙古族客人,或是在南方和我一起成長的漢人朋友,高高興興地唱出這首歌。令我自豪的是,好像從來也沒有唱錯過一個字,唱走過一個音。
一九九四年春天,和姊妹們約好了在夏威夷共聚一次,有天晚上,我忍不住給她們三個唱了這首歌。
是在妹妹的公寓里,南國春日的夜晚慵懶而又溫暖,窗外送來淡淡的花香。她們斜倚在沙發上,微笑注視著我,仿佛有些什么記憶隨著這首歌又回到了眼前。
我剛唱完,妹妹就說:這個曲調很熟,好像聽誰唱過。
然后,姐姐就說:
“是姥姥!姥姥很愛唱這首歌。我記得那時候她都是在早上,一邊梳著頭發一邊輕輕地唱著這首歌的。”
原來,答案在這里!
姐姐的記憶,填補了我生命初期的那段空白。
我想,在我的幼年,在那些充滿了陽光的清晨。當外婆對著鏡子梳頭的時候,當她輕輕哼唱著的時候,依偎在她身邊的我,一定也曾經跟著她一句一句唱過的罷?不然的話,今天的我怎么可能學得這么容易這么快?
我忽然安靜了下來,原來,答案藏在這里!轉身慢慢走向窗前,窗外花香馥郁,大地無邊靜寂,我只覺得自己好像剛剛走過一條迢遙的長路,心中不知道是悲是喜。
一切終于都有了解答。原來,此刻在長路的這一端跟著父親學會的這首歌,我在生命初初啟程的時候曾經唱過。
閱讀小助手
作者會說很多門外語,很多種方言,卻記不起最初故鄉的歌謠,這種記不起不像是忘記了一個簡單的公式,也不像丟失了一塊橡皮,沒了它你照樣活得好好的,但心里卻總覺得少了一塊什么,終于有一天,她的爸爸教給了她一首家鄉的歌,于是她想起了兒時的場景、兒時的溫度。文章以作者“唱家鄉的歌”為主線,以作者的情感變化串聯了整個故事,從不會唱家鄉歌曲的可惜與慚愧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深深疼痛,把親情、鄉愁寫得感人肺腑。有沒有這樣一首歌也時常在你心中回蕩呢?請你聯系自己對家鄉、對祖國的感情,體會作者的心理,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吧。
小狐貍和小王子[1]
文/安東尼·德·圣埃克蘇佩里 譯/羅雪峰認識作者
安東尼·德·圣埃克蘇佩里(1900—1944),法國飛行家、作家。他創作的《小王子》不僅贏得了兒童讀者的歡迎,也被成年人喜愛,已成為一部暢銷世界的童話小說。
……
忽然,一只狐貍跑了過來。
“你好。”狐貍說。
“你好。”小王子禮貌地回答。可當他轉過身來的時候,卻什么也沒有看到。“我在這里呢,”那聲音說,“在蘋果樹底下。”
“你是誰?”小王子問。
“我是一只狐貍。”狐貍說。
“我們一起來玩吧,”小王子說,“我很苦惱……”
“不行,”狐貍說,“因為我還沒有被馴服呢。”
“啊!實在抱歉。”小王子說。
小王子想了一會兒,又問:“‘馴服’是什么意思呀?”
“你不是這里的人,”狐貍說,“你是來找什么的?”
“我來找人,”小王子說,“‘馴服’是什么意思呢?”
“人,”狐貍說,“人有槍,還打獵,他們可真是礙事!他們唯一的優點就是養雞,你是來找雞的吧?”
“不,不是,”小王子說,“我在找我的朋友。‘馴服’是什么意思呢?”
“這早就被人遺忘了,”狐貍說,“它的意思是‘建立關系’。”
“建立關系?”
“不錯,”狐貍說,“對我而言,你是個小男孩,跟其他的小男孩沒有區別。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而言,我不過是只狐貍,和其他狐貍完全一樣。可是,如果我被你馴服了,我們就有了互不可缺的關系。那時,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你了,我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我了。”
“我似乎明白了,”小王子說,“我想,有一朵花,被我馴服了……”
“這很有可能,”狐貍說,“什么樣的事情都可能發生……”
“啊,但不可能發生在地球上。”小王子說。
狐貍感到很奇怪。
“在另一個星球上?”
“沒錯。”
“那個星球上有獵人嗎?”
“沒有。”
“這倒有意思了。那么,那個星球上有雞嗎?”
“沒有。”
“沒什么是完美的。”狐貍嘆氣道。
接著,狐貍又談回了上一個話題:“我的生活非常單調。我要做的事就是捕捉雞,可是有時被人捕捉。所有的雞都是一樣的,人也如此。所以,我覺得有些厭煩了。可要是你馴服了我,我的生活一定會歡快起來的。我能辨認出你的腳步聲。聽到其他人的腳步聲時,我會躲到地下,可要是聽到了你的腳步聲,我就會從洞里走出來。而且,你瞧!那邊有個麥田。我不吃面包,麥子對我而言毫無用處。所以,想到麥田就叫我很掃興。可你的頭發是金色的。如果你馴服了我,我看到金色的麥子時,就會想到你,我甚至會喜歡上風吹麥浪的聲音……”
說完,狐貍就沉默了,久久地看著小王子。
“請你馴服我吧!”狐貍說。
“我很愿意這么做,”小王子說,“但我沒有時間了,我要去尋找朋友,還要了解好多事情。”
“你只能了解被馴服了的事物,”狐貍說,“人沒有時間去了解任何東西,他們總是去商店購買現成的東西。這世界上沒有購買朋友的商店,所以,人就沒有朋友。如果你想要一個朋友,就馴服我吧!”
“那么,我應該怎么做呢?”小王子問。
“你應該非常耐心,”狐貍回答,“你就待在草叢里,坐得離我遠一些。你不用說話,因為話語是誤會的根源。我會用眼角瞅著你。每天,你坐得離我更近一點……”
第二天,小王子又來了。
“最好選在固定的時間來,”狐貍說,“比如說,你每天下午四點來,那么從三點開始,我就會開始感到幸福。越臨近四點,我的幸福感就越強烈。到了四點,我就會坐立不安,然后發現幸福是要付出代價的。可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何時該準備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什么儀式?”小王子問道。
“人們早就忘了儀式這件事,”狐貍說,“舉行儀式的這一天、這一時刻,與其他日子、其他時刻都不相同。比如說獵人們的儀式,每周四,他們都會和村里的姑娘們跳舞。于是,周四就成了一個美好的日子!這一天,我可以一直散步,甚至走到葡萄園。如果獵人們天天都跳舞,我也就沒有假日了。”
就這樣,小王子馴服了狐貍。很快,出發的時刻要來臨了。
“啊!”狐貍說,“我一定會哭的。”
“這得怪你,”小王子說,“我本不想帶給你任何痛苦,可你卻要我馴服你……”
“沒錯。”狐貍說。
“你什么好處都沒有得到。”
“由于麥子的顏色,我還是得到了些好處的。”狐貍說。
然后,狐貍又接著說:
“再去看看玫瑰花吧。你會發現,你的那朵玫瑰花是獨一無二的。你回來向我道別時,我再告訴你一個秘密,當作送你的禮物。”
于是,小王子又去看了看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