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簡短自述
- 我知道怎樣去愛:阿赫瑪托娃詩選
- (俄)安娜·阿赫瑪托娃
- 2906字
- 2015-09-06 14:21:26
安娜·阿赫瑪托娃
晴朗李寒 譯
我于1889年6月11日(新歷23日)出生在奧德薩附近(大噴泉)。我的父親當時是一名退役的海軍機械工程師。當我還是一歲的小孩子時,便被送到了北方——進了皇村。在那里我一直生活到16歲。
有關皇村,我最初的記憶是這樣的:蔥蘢的綠意,眾多公園的潮潤與輝煌,保姆曾帶我去過的牧場,我們曾騎著形形色色小馬的跑馬場,古老的火車站和一些別樣的事物,它們嗣后都被錄入了《皇村頌》中。
每年夏季,我都是在塞瓦斯托波爾附近的人馬座海灣岸邊度過的,也正是在那里,我與大海結為了好友。這些年給我留下最為鮮明印象的是——古老的赫爾松涅斯,我們曾在它附近居住。
我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通過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來學習閱讀的。5歲時,聽著女教師給稍大些的孩子們上課,我開始學習法語。
當我寫下第一首詩時,我11歲。對我而言,詩歌的啟蒙并非來自于普希金和萊蒙托夫,而是杰爾查文(《在皇室少年生日那天》)與涅克拉索夫(《嚴寒,通紅的鼻子》)。這些作品我的媽媽都能夠背誦下來。
我曾就讀于皇村女子中學。起初我的成績非常糟糕,后來變得十分優秀,然而內心卻總是不太情愿學習。
1905年,我的父母離異,媽媽帶著孩子們搬到了南方。我們全年都生活在葉甫帕托里亞。我在家中學習了中學畢業前一年級的課程,我還常常懷念皇村,并寫下了大量庸俗無聊的詩歌。1905年,革命的回聲隱約傳到了幾乎與世隔絕的葉甫帕托里亞。最后一年級的課程我是于基輔完成的,在封杜克列耶夫中學,1907年我從那兒畢業。
我考入了基輔的高級女子學校法律系,暫時不得不學習法學史,特別是要學拉丁文,我對此曾經比較滿意。但是,當只純粹地講授法律時,我便對這些課程失去了興致。
1910年舊歷4月25日,我嫁給了尼·斯·古米廖夫,我們去巴黎度過了蜜月。
在巴黎鮮活的肉體上(左拉如此描寫道),新的街心公園鋪設工作還沒有完全結束(Raspail街心公園)。愛迪生的朋友維爾涅爾,在“Taverne de Panteon”(先賢祠咖啡館)指著兩張桌子對我說:“這里聚集的都是你們的社會民主人士,這邊是布爾什維克,那邊是孟什維克?!毕矚g不斷花樣翻新的女人們,有的打算穿上那種裙褲(jupes—cullottes),有的打算穿上幾乎覆蓋了雙腿的窄褲(jupes—entravees)。詩歌幾乎無人問津,人們之所以購買詩集,僅僅是由于上面的小花飾出自有名或名氣不大的畫家之手。我當下便明白了,巴黎的繪畫吞噬了法國的詩歌。
回到彼得堡后,我在拉耶夫高級文史學校學習。此間,我已經創作了不少詩歌,它們后來被收入我的第一本詩集。
當人們給我看英諾肯基·安年斯基的詩集《柏木首飾匣》校樣后,我曾激動異常,讀著它,忘記了世間的一切。
1910年,象征主義的危機明顯地暴露出來,剛起步的詩人們已經不再追隨這一流派。其中有些人加入了未來主義,而另外一些人加入了阿克梅主義。我與“詩人第一車間”的同道——曼德里施塔姆、澤恩凱維奇、納爾布特——一起成為了“阿克梅人”。
1911年的春天我是在巴黎度過的,在那里,我成為俄羅斯芭蕾舞成功首演的見證者。1912年,我游歷了意大利北部(熱納亞、比薩、佛羅倫薩、博洛尼亞、帕多瓦、威尼斯)。意大利的自然風光與建筑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如夢如幻,會使你終生難忘。
1912年,我的第一本詩集《黃昏》問世。它總共只印了300冊。評論界對它比較賞識。
1912年10月1日,我唯一的兒子列夫降臨人世。
1914年3月,我的第二本詩集《念珠》出版。它的生命力大概也就持續了六周。5月初,彼得堡開始沉寂下來,人們紛紛逃離這座城市。這次與彼得堡的別離竟成為永訣。我們再回來時,它已不再是彼得堡,而成了彼得格勒。我們從19世紀一下子跌入了20世紀,自城市的風貌開始,一切面目全非。我覺得,作為一個初寫者的一本愛情詩歌小冊子,理所當然會在世界大事中湮沒無聞的。時間自有它的安排。
每年的夏季我都是在以前的特維爾省度過的,它距別熱茨克市有十五俄里。這里并非風光宜人:丘陵上的田地被翻耕成整齊的方塊兒,磨坊、泥塘、干涸的沼澤、“小門小院”、莊稼……《念珠》和《白色的鳥群》中的許多首詩我就是在那里完成的?!栋咨镍B群》于1917年9月出版。
對于這本書,讀者們與評論界是不公允的。不知為什么大家都認為它較之于《念珠》的反響要小些。這本詩集的面世,正處于重大的社會變革階段。交通癱瘓——詩集甚至連莫斯科都不能運到,它在彼得格勒即被銷售一空。雜志社關門,報社也是如此。因此,相對于《念珠》,《白色的鳥群》一書少了轟動的媒體效應。日漸增多的是饑餓與紛爭,多么可怕,而當時人們卻沒有顧及這些狀況。
十月革命以后,我在農藝學院的圖書館工作。1921年我出版了詩集《車前草》,1922年出版了《Anno Domini》(耶穌紀元)。
大抵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我懷著濃厚的興趣,開始了古老的彼得堡建筑藝術和普希金生平與文學創作的研究工作。普希金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三個:論《金雞》、論本杰明·貢斯當的《阿道爾夫》以及《石頭客人》。這些文章在當時全部發表了。
與《亞歷山大詩體》《普希金與涅瓦海濱》《普希金在1828》相關的工作,我幾乎做了近20年,很顯然,我想把它們收入專著《普希金之死》中。
自20年代中期,我的新詩幾乎停止了出版,而舊作停止再版。
1941年衛國戰爭期間,我被迫困留列寧格勒。在9月底,封鎖已經開始了,我才乘飛機到了莫斯科。
1944年5月之前,我生活在塔什干,我急切地搜羅著所有與列寧格勒、與前線相關的消息。如同其他的詩人,我也常常到軍隊醫院去慰問演出,為受傷的戰士們朗讀詩歌。在塔什干,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酷熱、樹蔭和水聲。而且我還懂得了什么是人類的善良:在塔什干我曾多次患病,而且都病得不輕。
1944年5月,我乘飛機抵達了春天的莫斯科,它已經完全沉浸于臨近勝利的愉快希望與期盼之中。
那個可怕的幽靈令我驚懼異常,它偽裝成我的城市的樣子,我把與它的相見寫入了我的散文中。那段時間促使我寫出了《三棵丁香》和《做客死神家》等隨筆,后者與我在捷里奧基前線朗誦詩歌一事有關。散文對我來說永遠是神秘與充滿誘惑的。我從一開始便洞悉了詩歌的全部,而對散文卻永遠是一無所知。我最初的嘗試得到了大家的贊揚,而我本人,當然,對此卻并不相信。我求教于左琴科。他命令我將某些段落刪除,并且說,他同意保留其他的部分。我非常高興。后來,我的兒子被逮捕,我把它們與其他手稿全部燒毀了。
我很早便對文學翻譯問題感興趣。近些年來我翻譯了許多作品。至今仍在譯著。
1962年,我完成了《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這首長詩我寫了22年。
去年春天,即“但丁年”的前夕,我重新聆聽到了意大利語——我參訪了羅馬和西西里。1965年春天,我去了莎士比亞的故鄉,看見了大不列顛的天空和大西洋,與老朋友們重聚,結識了些新朋友,并又一次訪問了巴黎。
我沒有停止詩歌的寫作。詩歌的寫作對于我來說,就是我與時代、與我的人民的新生活的聯系。當我寫下它們,我就活在了那韻律中,這旋律就喧響在我的國家英勇的歷史之中。我是幸福的,因為我生活在這個時代,并且目睹了那些無與倫比的事件。
1965年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