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拖延型人格者的思維特征
- 我們都有拖延癥
- 龐金玲
- 7333字
- 2015-06-10 18:14:35
第一節 拖延型人格者的思維
決心重新開始,又重新陷入拖延的循環之中,在拖延的沼澤地里掙扎讓我們身心俱疲,卻越陷越深。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思維?
1.這一次我一定早點開始!
事情開始了,你也和別人一樣,希望早早地開始工作,按照正常的工作進度進行下去,妥善地處理時間安排的問題。這樣沒錯!你也希望有條不紊地完成,從決心完成開始,你就滿懷樂觀的心態,你以為自己能夠做到。但是,事情似乎朝著另一方向發展了。
你似乎在等待,而不是主動著手工作,你在等待一個特定的信號,在這個信號之后,事情就能夠自動啟動,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啟動它。時間就像是沙漏里的沙子,在不知不覺的時候已經流失,你突然意識到時間流走的時候,希望和期待也開始變成了絲絲擔憂:“我想早點開始,現在似乎又不早了!”
2.好像不得不開始了!
時間在你等待事情自然啟動的時候已經慢慢流失了,規劃的時間柱已經短了一半,你還沒有開始,或者雖然開始了,也不過是在做準備工作。這時候,等待自然啟動的愿望已經破滅了,似乎只能自己動手了。你暗下決心:必須開始了!不然可能完不成了。但是,看看時間安排表,距離你的完成期限還遠,雖然內心已經感受到了焦慮帶來的不安與內疚,但是,一絲希望還是在你的世界里閃閃發光:時間還早,不到最后期限呢。
3.陷入情緒泥潭
這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大約四分之三。你已經不能坦然地看待任務的完成情況了。情緒纏繞著對任務完成的擔心漫延到你的內心深處。
(1)自責與內疚
“其實,我應該早點開始,我在之前找了那么多理由不開始工作,現在我才這么著急,寢食難安,如果我能早點開始,說不定我已經完成了大半的工作。也不至于像現在這般壓力巨大。”對自己的譴責讓內疚充滿了內心,而關注的重點也從任務轉移到了自己的情緒里。內疚,并沒有激發開始的行動,反而引發了懊悔和不安,讓你陷入了情緒的泥潭,你隨著自己情緒的波動開始想要轉移注意力,起碼暫時逃避這件事情,可以換來暫時的安心。
(2)焦慮
伴隨時間的流逝,你已經不能坦然面對,焦慮充斥了你的內心,這滋味真的不好受。對事情完成進度的擔心,對結果的恐懼,對未來的隱憂,和對自己評價的動搖,一切都變得非常混亂,內心的焦慮已經讓你無法安心工作了。這樣的焦慮不僅讓你對這件事情無法盡心,而且你選擇逃避到其他事情也已經無濟于事。你根本無法放松,即使你選擇了認為可以給自己帶來愉悅的事情,比如和朋友聊天、看電影、玩游戲,這些可以在日常讓你放松的活動,你也無法全身心投入,總有一根緊繃的神經,讓你無論如何都深陷焦慮,無法自拔了。你甚至緊張到已經不想面對這件事情了,完成又談何容易?
為了緩解內心的巨大壓力,你愿意選擇與此無關的事情去做,雖然你也知道,期限就在眼前了,但是仍然不愿直面內心的恐懼,只好這樣。其實,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你也被焦慮折磨著,只不過程度更淺,是你可以忍受的程度。所以,這個時候,你愿意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是這件事就行。
4.下次我一定早點開始!
經受了這樣一番情緒的波動和內心的糾結,發誓不要再受拖延之苦。甚至暢想自己在下一項任務到達的時候也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計劃,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不要一直拖下去,在最后關頭做拼命三郎或者選擇放棄的滋味都不好受。
當任務再次到達的時候,又開始等待,等待那個自然啟動的特殊時刻,新的事情將帶來又一次的拖延掙扎,仿佛是一個循環,無論怎樣掙扎,對于制訂的計劃,堅持起來都如此困難,拖延就像是根深蒂固的大樹,讓人難以撼動。
看來,我們要想根除拖延這個頑疾,光靠發誓或者規劃時間是不夠的,還要從根系處入手,才能將這個壞習慣連根拔出,還你輕松的生活。
第二節 你恐懼成功嗎
對成功的渴望,要比對成功的恐懼更容易鑒別出來,但是如果你在以下任何一個場景中找到你自己的身影的話,你就可能是一個恐懼成功的人。你會不會在一個進展順利的工作中放慢腳步?當你得到很多認可和贊譽的時候會不會感到焦慮?當你的經理提出要提拔你的時候,你是不是開始希望自己成為一個隱形人?別人的稱贊是否讓你感到尷尬,或者讓你感到擔憂和謹慎?如果你在生活的某一個領域取得了成功,你是否會把另一個領域搞得一團糟?當事情進展一切良好的時候,你是否會認為壞事馬上就要上門?如果你在自己的家族中比其他人有更多成功的機會,你是否擔心失去與親戚的良好關系?以上這些只不過是恐懼成功的一部分經驗。
且不論成功對這些人意味著什么,為什么總有些人不能夠全心全意地追求成功?當你發現自己在破壞自己所渴望的成功時,這真是一件令人困惑不解的事情。我們認為,許多拖延者在面對成功的時候,內心往往處于沖突之中。他們害怕成功給他們帶來的不利的一面,而他們自己對此常常毫不知情。大部分害怕成功的人都想要把事情做好,但是無意識中的焦慮卻讓他們適得其反。這樣的焦慮通常是極為微妙的,并不能直接地被感知到。心理學家蘇珊·柯洛妮(Susan?Kolodny)說:“內心的沖突有時候會以一種無法解釋的情緒表現出來,以一陣自我懷疑或者負疚感,或者以希望與失望的交替起伏表現出來,就好像依稀的耳語,我們不清楚那些耳語到底是什么,以及究竟是誰在那里跟我們說話。”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問題不在于我們是否對成功具有搖擺不定的心理,而在于成功所引起的內心沖突是否強烈到足以阻礙我們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否阻礙了我們往前邁進的步伐,是否讓我們從滋養生命的冒險中退縮,是否會束縛我們,以至于讓我們喪失了自發性、好奇心以及面對挑戰的勇氣。
文化壓力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受到自身所處的文化規范、性別角色和經濟地位的影響,其中我們成功的機遇也會受其影響,這些影響對有些人有利,對另一些人則不利。對很多拖延者而言,文化上的影響也會給他們帶來內心的沖突。舉例而言,我們都身處一個忙碌的時代,一方面,有些人會利用拖延來抵抗這種文化壓力,他們不想擁有一切;另外一方面,一些想要擁有一切的人,卻發現拖延成了他們的障礙。
我命中注定不能獲得成功。有些人的自我評價是如此之差,以至于他們認為自己根本與成功無緣。他們認為自己不能勝任、沒有準備好或者不受人歡迎,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認為自己會獲得成功,所以他們干脆放棄了嘗試。
可能我這個人太完美了。有人會擔心如果自己不加拖延地全速前進,那么成功會來得太容易,他們將擁有“一切”。但是由于他們的成功得來不費吹灰之力,他們擔心自己會成為眾人忌妒的目標。
因此,或許你一直在利用拖延來逃避成功,因為你心懷上述恐懼。這些情況具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那就是你相信自己必須在擁有成功和擁有愛之間做出選擇。如果你成了一個對他人漠不關心的工作狂,誰愿意成為你的朋友呢?如果你得到了一個不配得到的成功,別人難道不會認為你過于蠻橫而避之不及?如果你太過完美,誰愿意接受你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呢?如果你預料到自己的成功會使你在人際關系上遇到麻煩,或者被人孤立,那么你根本就不想冒這個險。
那么,你如何得出成功會將人們從你身邊推開這樣的結論呢?你認為你的成就或許會攪擾到你家庭原有的狀況,或者你假定會出現這種情況。例如,你感覺到當你做出了一些成就,你的兄弟姐妹或許會感到忌妒或者你會被冷落;你的家庭或許會失去原有的平衡;你的父母或許會感到不安。最終,你得出結論:如果你達到的成就沒有那么大,那么人人都會皆大歡喜,而你也會被人完全接受。不管這些觀念是來自于你的實際經驗,還是來自于未經檢驗的臆想,它們都會在你努力獲得成功的道路上,施加重大的限制性影響。
當你在思考拖延與恐懼成功的關系時,你可以嘗試退后一步,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狀況。提醒自己這一點或許會對你有幫助:某些事情是你所懼怕的,并不意味著它們在當下就是真實的,也不意味著它們永遠都是真實的。你一開始就假定成功會使你受到孤立,但是如果你重新檢查一下自己的這個假定,你就會很驚奇地發現,不是所有人都會利用你的成功來反對你。有人會為你的成功而高興,并與你共同慶祝。然而,也有一些人不喜歡你成功,甚至是一些跟你關系十分密切的人。如果是這樣,你必須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否可以不顧他們的埋怨,以及他們跟你的疏離,繼續前進?沒有他們的支持,你是否依然能夠堅強地繼續下去?
記住,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當你開始著手解決導致拖延的心理焦慮的時候,你就會向著自己的目標往前邁進。當你前進的時候,你對成功的矛盾心理可能會再次出現。進步就是對我們的自我挫敗習慣說“不”。當你前進兩步后退一步,或者前進一步后退兩步的時候,不要感到驚訝。當你明白,你可以與成功共存,成功并不會給你帶來自己所預想的災禍之時,你在前進的道路上就會更加順利。
第三節 遭遇拖延:“拖”掉生命的色彩
世界本來是多彩的,但是一直忙忙碌碌的我們似乎失去了對外界的興趣。美景之中,你也沒有看見悠揚的云朵,清澈的湖水。你在湖水里沒準看見自己的愁眉苦臉,你在云朵里也許聽到了上司的催促并看到他憤怒的表情。你在拖延時間的同時,也讓自己的世界變得一團糟。
1.心理折磨
對內心的考驗是從開始就有的。從最開始要求自己早點完成任務的焦慮,這樣的焦慮讓你無法輕松地生活。心中總是有一根緊繃的神經,無論你在做什么,你希望開始的任務卻遲遲沒有動靜,選擇逃避和拖延的同時,也選擇了面對自己內心的焦慮。
當焦慮變得越來越濃重的時候,心理壓力也在急劇增加,雖然你也渴望獲得時間的緩刑,甚至樂觀地期待奇跡的出現。但是,內心遭受的壓力在你假裝的忙忙碌碌和真正的內心恐懼中讓你飽受折磨。甚至連最喜歡的娛樂活動也無法安心享受。如同到達極限的氣球,隨時可能爆炸。
當壓力達到了一定程度,焦慮和緊張不安或許會轉化,轉化為沮喪,甚至抑郁。在某一瞬間,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失去了意義。對自己的希望化為泡影,本身就是極難讓人接受的事情,而你在拖延到最后的時候,就要面對這樣的后果。對別人失望容易讓人憤怒,對自己失望則會產生對世界的懷疑。而最后關頭的絕望往往會動搖你對自己的評價,你對你的世界的評價。
2.行為表現
現代社會是個競爭的社會,人們都通過管理時間來向自己要效益。很多工廠在進門的影壁上都會寫著“時間就是生命”。無論在工作或者學習上,我們都被要求高效率。有時候,甚至需要培養一心多用的本領,在規定時間內統籌規劃,處理好各種層次的事務。
無論如何,拖延的人在別人眼中也不是一個勤快的人。辦事總是拖拖拉拉,甚至還會錯過規定的完成期限。這樣的行為對于一個如此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來說,是無法容忍的,起碼的效率無法保證的時候,一切追求完美的行為都將被看成是你懶惰幼稚的表現。雖然你心中的聲音想要證明,自己是在多么努力地工作,力求不差分毫。但行為上的懶惰和拖沓,讓你失去了人心。身邊的人只會認為你是個辦事不認真、拖拖拉拉、不求上進的人。因為大家無法直接深入到你內心深處,去仔細聆聽你內心的掙扎,大部分人都將通過行為來判斷你。無疑,你會讓大家失望,或許還夾帶著這樣的評價:“這個人可能能力不錯,就是太懶,辦事拖拉,難成大器!唉!”
3.自我效能感低下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自我效能感產生的根源在于,我們是通過現在或者先前自己完成某一行為的表現來給自己的能力下定義的,然后再通過現有的能力評定來預測和判斷我們對即將完成的事情的成功把握。自我效能基于先前類似任務的個人表現。成功的經驗會提高個人的期望,而反復的失敗經驗會不斷降低期望。
拖延會造成我們的自我效能感低下。這是不爭的事實。沒有先前成功經驗的積累,我們總是以為自己無法完成眼前的任務,于是就在這樣被扭曲了的事實面前放大了困難,阻隔了完成任務的信心。自我效能感低下會直接帶來挫敗的感覺,放大的困難和挫折會讓你變得舉步維艱。
自我效能感直接會影響人在完成任務時對自己的期望,也會影響整個人在工作中的思維過程,也會激發人的應激情緒。自我效能感強的人對自己的期望比較高,思維敏捷,能夠根據事情變化迅速做出判斷。面對壓力和困難的時候也能夠坦然自若,不讓焦慮不安的情緒影響自己對事情的判斷。
我們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基于自己的觀察和評估,當你發現自己的世界似乎比別人的更扭曲的時候,不要一味地抱怨,想要尋找到這個世界辜負你的理由。或許,是你站錯了位置。當你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的時候,你的世界自然就會還原。
拖延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或許不是因為事情太難做、人際關系太復雜,而是在拖延者的眼睛里,世界已經變形了。那些非理性的信念已經吞噬了你對世界的正確認識。
第四節 拖延型人格者的“生活信條”
拖延的人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信念。他們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烏托邦中,為了防止自己的理想境地被現實生生毀滅,只好采用拖延的方式來維持對自我的一致性評價。“我寧愿別人說我懶,但是不愿意別人看到我還有弱點。”
拖延者的內心世界里充滿了掙扎,他們在拖延的泥沼里苦苦前行的時候,從來不曾意識到自己身上背負的種種信條,解開這些束縛,你的心靈才能從繁重的心理負擔中解脫出來,如果你現在正在對自己拖拉的壞毛病感到煩心,那么來看看,你是否有這樣的生活信念?
尋找完美生活:“我拖延,是為了準備得更充分,做得更好!”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一聲啼哭就能換來母親的愛撫,也能獲得甘甜的乳汁,我們在還沒有學會語言的時候,就憑借著不同音調的哭聲獲得了生存下來所必需的食物和愛,這讓我們從心底油然生出一種全能感,仿佛是創世紀中的上帝。上帝說,我要風,風就來了。嬰兒的世界也是如此簡單,每個嬰兒都仿佛是全能的上帝,整個世界都是隨著他的變化而變化,他不關心別的,他只在乎,我要什么,我的世界就是什么。我能夠做到一切。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是,內心深處那些追求完美生活的愿望卻牢牢扎根在心中。我們還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全智全能的人,在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都力求完美。不允許缺陷和錯誤存在,我們在開始一項工作的時候,希望能回到嬰兒時期的狀態,把什么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即使不能完美無缺,也要做到內心毫無遺憾。
拖延者始終在追尋他們的完美生活,希望自己的每一步都毫無瑕疵,因此,不得不慎重開始,不得不拖延著開工的時間。直至將時間消耗殆盡,才不得不考慮,是否要繼續完成,還是干脆放棄。拖延者為了完美的生活而拖延著,拖延不過是他們追求完美的一種表現。
失敗是不可饒恕的:寧肯不做,也不要失敗!
延續著對完美的追求,失敗對于拖延者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寧肯讓大家以為我不過是因為沒有時間而無法完成工作,也不能讓大家覺得我是一個失敗者。如果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我自然能夠很順利地完成任務。失敗意味著我將一敗涂地,我的一切都結束了。
來自對失敗的恐懼,拖延就成了避免失敗的最佳借口,或許你一旦開始認真工作,就很有可能獲得成功,但是對失敗的恐懼已經嚴重阻撓了你前進的腳步,那么,就讓拖延作為擋箭牌吧!
“我不過是沒有時間了,如果再有一周,我一定能做得很漂亮!”“嗯,如果我能完成,一定是成功的!”
事后,你發出這樣的感慨,但是內心的焦慮和沮喪卻無法和別人表達,因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最害怕的不過是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回想一下,那些在學校的時光,你是否也曾經為了防止失敗而拖延了你的學習進程?使得本來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成績或其他特殊競賽機會的你,最終根本沒有機會參加比賽呢?就像一個大學女生回憶小學時光時提到的一個例子:我的數學成績本來很好。一個月之后,即將舉行數學奧林匹克的選拔賽,我為了這次競賽很早就開始準備,我想我能夠在選拔賽中脫穎而出,我每天都做大量的習題,但還是擔心自己是否能夠通過選拔,我開始嚴重懷疑自己的實力,于是,在最后大家都緊張沖刺的階段,我反而不再關心學習的事情了。我總是想,我還有時間,只要我最后沖刺一下,就能把全部的內容復習完,我應該能取得好成績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又擔心自己不能通過考試,我一向成績很好,如果不能通過比賽,就太丟人了。最后,我還是拖著不學習,直到考試前,我終于因為沒有復習完規定的題目而放棄了比賽,那時候,所有人都覺得很可惜,我們的數學老師還很惋惜地對我說,我是有可能晉級市里的比賽的。我當時也覺得很悔恨,拖著不學習害得我沒有機會參加考試,現在我再回頭看,才發現我從根本上就是害怕被淘汰!
這是個典型的案例,我們害怕失敗,所以寧肯拖延時間,也不想直接面對努力過后的失敗,小時候的事情在現在的生活中不斷出現翻版,我們寧可與機會失之交臂,也不愿意面對機會帶來的失敗風險。“因為拖延,沒有做,這樣至少不影響我們聰明的光輝形象,如果一旦失敗,那么唯一能證明的就是我的失敗!我的無能!”這是你的想法嗎?
測試:你的拖延癥有多嚴重?
明天就要交季度工作報告了,你打開的文檔,是否還是一片空白。但是現在的你并不會急躁,只是慢慢地點了一根煙,心想,我還有一晚上的時間,先看看電影……
如果你有過類似情況,就不要大意,你可能是拖延型人格者了。下面是一個關于拖延癥的心理測試,看看你的拖延癥有多嚴重吧!
測試開始:選“是”得1分,選“否”不得分。
1.不到最后期限不交活:是?否
2.上班時間總在網上閑逛,快到下班才開始忙工作:是?否
3.沒有工作計劃,不懂時間管理:是?否
4.總是“偽加班”,白天可做完的事,總是拖到下班后加班做:是?否
5.總是認為還有時間,不急:是?否
6.懶散,日復一日,總想著明天再做:是?否
7.每當同事或上司詢問工作進展時,經常說“再讓我看看”:是?否
8.辦公室里零食一大堆,上班時間經常吃零食:是?否
9.要做事時,腦子里能冒出各種理由:現在先做別的事,這個稍后再做:是?否
10.自我麻痹:還來得及,不行就通宵趕工:是?否
11.處理問題不分主次,忙了半天,最緊要的事沒做:是?否
12.經常因為時間過于緊迫,草草交差,結果被同事或老板責怪:是?否
13.厚臉皮,別人怎么催都是定力十足,習以為常了:是?否
14.從不主動匯報工作:是?否
15.團隊合作時,同事都面露難色,不愿和你合作:是?否
測試結果分析:
0~4分:輕度拖延癥,要當心了,快點找到原因,將它扼殺在萌芽中。
5~11分:中度拖延癥,它可能已經成為你的一種工作習慣,改變需要時間和耐力。
12~15分:重度拖延癥,建議重新審視自我,進行職業定位,找一份自己有興趣和能力特長所能應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