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取用穴位少

其他學派推拿療法大多為全身取穴,穴位近百個,治療一病,常用十多個穴位。三字經派推拿法多用上肢穴位,舉出的穴位只有百會、囟門、中庭、天庭、天心、印堂、黃蜂入洞、洗皂、心穴、肝穴、脾穴、腎穴、膻中穴、小腸穴、膀胱穴、三焦穴、胃穴、板門穴、大腸穴、膽穴、五經穴、大四橫紋、小天心、天門入虎口、虎口入天門、小橫紋、后溪穴、八卦、內勞宮、分陰陽、合陰陽、運水入土、運土入水、天河水、三關、六腑、外勞宮、一窩風、二人上馬、陽池、列缺、五指節等42個穴。而其中常用的只有34個穴位,臨證取穴一般為3~5個。

李德修說:“取穴不宜多,多則雜而不專。”他認為:穴位是臟腑氣血的凝聚點,通過推拿的刺激,產生通經絡、活氣血、消瘀滯、扶正氣、驅病邪的治療作用。暖穴能催動人體生熱的功能;涼穴能催動人體散熱的功能;補穴能加強臟腑功能,扶助正氣;瀉穴能加強人體的排泄功能。因此,取穴必須少而精,若通身雜推則氣血亂動,只能造成混亂。根據少而精的取穴原則,李德修擬定治療部分小兒常見病的推拿基礎方。如治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礎方:平肝清肺、推天河水;脾胃病基礎方:運八卦、清胃、推天河水;腦病、驚風基礎方:揉陽池、揉二人上馬(簡稱二馬)、搗小天心等。

同時,李老在徐氏五臟辨證的基礎上,發展了穴位運用。例如,小兒癱瘓無熱而下肢發涼,李老除推三關助其回陽生熱外,因腎主骨,就用二人上馬補其腎;肝主筋,用平肝以助其筋;脾主四肢肌肉,用補脾以加強四肢的活動;這幾個穴位相互配合取得了明顯的療效。利用五臟功能與生克關系,靈活運用諸穴,擴大了治療范圍,提高了臨床療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林市| 崇阳县| 雷山县| 湖州市| 门头沟区| 勃利县| 杭锦旗| 瓮安县| 顺平县| 新乐市| 永德县| 庄河市| 芦溪县| 蒙自县| 新巴尔虎右旗| 保康县| 宜兰县| 镶黄旗| 阜康市| 安康市| 图们市| 咸宁市| 井冈山市| 丽江市| 宁明县| 上饶县| 平顺县| 邛崃市| 竹山县| 玉溪市| 元谋县| 浪卡子县| 九龙县| 吉安市| 乳山市| 乐都县| 翁牛特旗| 壤塘县| 察雅县| 汕头市| 兴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