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傾聽就是最好的安慰語
- 貼心的幸福:忙憂一族心理能量補給書
- 白雯婷編著
- 1616字
- 2015-06-02 23:20:03
王力宏在新專輯《心跳》中先是罵媒體影射他沒有寫出實在的歌詞,又接著罵著名的音樂人“在節目上攻擊我,只是為了三分鐘曝光”。不管被影射的人是何許人,最起碼他想曝光的目的達到了,甚至還受到了眾人的關注。
其實,每個人都有想“曝光”的欲望,所以他們會在人前滔滔不絕。且不論這種做法是否正確,如果我們想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好人緣,就要在別人想要表現的時候,打開自己的耳朵,給他幾分鐘的曝光權。要做一個善于傾聽的人,而不是一個絮絮叨叨說個沒完的嘮叨人。要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那我們就得先對別人感興趣。善于傾聽別人說話是我們與人有效溝通的一個技巧。眾所周知,最成功的處世高手,通常也是最佳的傾聽者。
既然傾聽對我們來說這么重要,那么,它背后到底有什么心理學原理呢?
人類存在幾種共通的需求,其中一種就是身體刺激和心智刺激的需求,我們稱作為對刺激的需要,就像小嬰兒需要我們對其身體進行觸碰、撫摸、擁抱的刺激需求。成年后,這種需求轉化成了需要對方認可的需求,有人稱其為“被認可的需求”。這種認可往往可在人際互動溝通中獲得,其實簡單講就是“刺激——回應”的模式。經過循環的互動,我們都在溝通中獲得和給予這種認可,從而獲得心理滿足,同時轉化為心理能量。我們需要不斷地補充這種能量,不至于讓它消失殆盡。所以,傾聽就是在溝通中使用語言和態勢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重視,這種重視本身就成為了對對方價值的一種認可。
傾聽是對別人的尊重和關注,也是我們與別人溝通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會傾聽的我們,往往表現出大度,散發出我們特有的溫情魅力,更容易受到傾訴者的歡迎。
那么,我們怎樣做才能學會傾聽呢?
1.傾聽時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
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傾聽的重要前提,如果溝通的一方委靡不振,就不會取得良好的傾聽效果,它只能使溝通質量大打折扣。良好的精神狀態要求傾聽者集中精力,隨時提醒自己交談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聽話時應保持與談話者的眼神接觸,但對時間長短應適當把握。如果沒有語言上的呼應,只是長時間盯著對方,就會使雙方都感到局促不安。另外,保持身體警覺可以使大腦處于興奮狀態。
2.使用開放性動作
開放性動作是一種信息傳遞方式,代表著接受、容納、興趣與信任。
開放式態度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意味著要控制自身的情緒,克服思維定式,做好準備積極適應對方的思路,理解對方的話,并給予及時的回應。
熱誠傾聽與口頭敷衍有很大區別,它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傳達給他人的是一種肯定、信任、關心乃至鼓勵的信息。
3.及時用動作和表情給予呼應
作為一種信息反饋,溝通者可以使用各種對方能理解的動作與表情,表示自己的理解,傳達自己的感情以及對于談話的興趣。如微笑、皺眉、迷惑不解等表情,能給講話人提供相關的反饋信息,以利于其及時調整。
4.適時地提出問題
溝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信息,是為了知道彼此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因此,適時地提出問題是一種傾聽的方法,它能夠給講話者以鼓勵,有助于雙方的相互溝通。
5.要有耐心,切忌隨便打斷別人的話有些人話很多,或者語言表達有些零散甚至混亂,這時就要耐心地聽完他的敘述。即使在聽到我們不能接受的觀點或者某些傷害感情的話時,也要耐心聽完,聽完后才可以表達我們的不同觀點。當別人流暢地談話時,隨便插話打岔,改變說話人的思路和話題,或者任意發表評論,都是一種沒有教養或不禮貌的行為。
6.必要的沉默
沉默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手段,它看似一種狀態,實際蘊涵著豐富的信息。它就像樂譜上的休止符,運用得當,則含義無窮,可以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但沉默一定要運用得體,不可不分場合,故作高深而濫用沉默。而且,沉默一定要與語言相輔相成,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傾聽是一種動聽的語言,傾聽是我們對別人最好的一種恭維,很少有人拒絕接受專心傾聽所包含的贊許。幸福的生活,離不開和諧的人際圈子,而和諧的人際圈則需要用傾聽作為一種支撐手段。幸福的人是會傾聽的人,善于傾聽,會讓我們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