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BM:變革之舞
- 彭劍鋒
- 2663字
- 2018-12-31 23:10:29
總序
1993年,我主持編寫了近千萬字的《現代管理制度·程序·方法范例全集》,那時中國的企業正處于嬰幼兒期,企業所需要的是成長的“ABC”,那套書所提供的世界優秀企業的基本管理制度與規則,為中國企業構建成長的治理框架與基本管理體系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參照范本。同時,以書為媒,我也結識了許多立志高遠、極具企業家精神與個性的企業家,如華為的任正非、美的的何享健、六和的張唐之。因為書,這些渴望成長的中國企業家將我們這些作者當成了管理專家,于是乎我們這支編寫隊伍從此也投身于咨詢行業,不經意中成了所謂的管理咨詢專家。彈指間,20年過去了,今天我們已不再年少,都已步入了知天命之年,而中國的企業也度過了成年禮。當年的小企業,如華為、聯想、美的,已達到了千億級企業的量級。迄今為止,中國已經有70余家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除華為等少數幾家企業外,對絕大多數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而言,500強實則是“500大”,我們的許多企業依靠硬擴張模式(粗放式的資源投入、低勞動力成本優勢、對環境的漠視與破壞、對產業價值鏈的壓榨、靠壟斷或國家行政力量的整合)完成了量的積累,但全球競爭能力顯然不足,人才、技術、品牌與管理的短板及軟實力的缺陷,使我們的企業陷入了“肥胖而不強壯”的尷尬境地。
中國的“500大”如何走向500強,中國的中小企業如何涌現更多的世界級企業,這既是中國企業家在全球化競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這些從事管理學研究及咨詢的學者所需要思考的問題。世界級企業的軟實力來自哪里?世界級企業是如何煉成的?這正是本套叢書所要致力探索的,那么,應當如何從企業發展史的角度來窺探世界級企業成長之路,揭示世界級企業成功之道,勾勒世界級企業成功地圖呢?為此,我們將研究的方向設定在世界級企業最優實踐標桿的研究上。管理就是實踐,實踐是我們最偉大的老師。我們這些作者沒有親身在世界級企業實踐過,而又如何去探索世界級企業的內在成長規律呢?這是在打算編寫本套叢書時最讓我們困惑的。一次,在與一位從事軍事情報工作的老將軍喝茶聊天時,老將軍談到,其實80%的情報都來自于對公開資料的分析和研究。老將軍的一句話使我們茅塞頓開,如果我們能用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體系對世界級企業的公開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求實的考證,我們同樣可以從世界500強的公開資料中發掘出世界級企業成功的奧秘。本套叢書正是采用標桿研究與基于個案的深度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在大規模量化數據與翔實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對國際卓越大型企業發展歷程及管理成功要點進行深入而系統的剖析,重現企業成長軌跡,探尋企業成長機理,從公司治理與組織結構、領導力、技術與研發、業務流程、產品與市場管理、供應鏈與價值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文化、財務運作與資本管理、知識與信息管理等諸多方面全面而立體地透視世界級企業的內在治理與管理體系,從中探尋企業做大做強的真諦,解讀企業成長規律,為中國企業的成長提供現實的最優實踐標桿。相對于其他介紹世界級企業的書籍,本套叢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其一,在內容構架上,我們將縱向的企業發展歷程與橫向的若干經營管理維度進行了結合,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幅立體的國際級企業的卓越實踐之路。這樣,既從時間線條上體現了企業發展的歷史縱深感,又在企業的各個經營功能上突出了實踐解析的深度。
其二,與大多數由企業家自己或者媒體專業記者寫作的傳記性、故事性的書籍不同,我們從策劃這套叢書開始,就定位于從第三方研究者的中立視角,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向讀者呈現企業的管理實踐,通過大量的客觀數據、制度文本和管理事實,更加具體且直接地描述和回答企業到底是“如何做”的問題。我們相信,在當前階段,我國企業在進行標桿學習和借鑒的時候,不能僅僅停留于知道別人“做了什么”,而應更深入地了解“how”的過程與內涵。
其三,為了盡可能實現以上的定位目的,我們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著實下了不少工夫,也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在素材收集方面,除了對公開發布的各種數據、信息進行精耕細作的核實與梳理之外,在保證不涉及任何知識產權問題的前提下,我們還就一些可以獲得的規范性制度文本進行了收集和整理,其中很多原文資料也是首次被轉譯為中文介紹給我國讀者,以供企業能夠更為方便地了解和借鑒。
其四,在對企業的管理實踐進行細致解析、充分介紹的同時,我們還從一個整體性視角提綱挈領,對各家標桿企業的“成功地圖”進行了提煉性的構建,在紛繁的管理行為中抽離出那些對企業成功產生重大影響的基礎性和關鍵性的管理實踐,并理清這些成功實踐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匹配關系,從而描繪出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優勢的管理圖譜。我們把這部分提煉性的內容作為緒論放在了每本書的前面,以供讀者能夠首先建立起對標桿企業的全面了解,進而可根據需要和興趣在其后的相關章節展開更具體的閱讀。
其五,在對企業的各種管理實踐進行原原本本呈現的基礎上,我們一反作為學者喜歡“發表議論和觀點”的職業常態,刻意地在書中省略了所謂“評論性”的內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更愿意把思考和判斷的空間留給我們中國企業的讀者,我們相信任何企業所構建的戰略要求和所面臨的管理問題,往往都是獨特且具體的,所以我們特別鼓勵我國企業的管理實踐者帶著自己的視角、思考和問題,來有借鑒、有批判地審視和學習國際級企業的經營實踐,我想這也正符合了我們這套叢書來自實踐、尊重實踐并歸于實踐的原則和邏輯。
也正是在這種尊重實踐的原則和意義上,我們需要再一次強調的是,標桿學習不是生搬硬套地“克隆”,也不是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在學習國外經驗的時候,我十分推崇華為任正非的觀點,即“先僵化、再優化、后固化”。對于一些國外先進理念和實踐,我們只有先僵化地老老實實學習,將其精髓掌握后,再去優化,最后才固化為我們自己的東西,而不能不求甚解,以中國特色或企業特色為借口,將好的東西先改得七零八亂,最后學了個空架子,花拳繡腿。管理是實踐,管理要解決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假,形式主義害死人;同時管理創新是一個持續改善和積累的過程,管理創新是70%的積累加30%的創新,沒有最優實踐的積累和學習就談不上管理創新。
當然,我們現在所選擇的都是國外的世界級企業的優秀實踐,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能對中國的世界級企業進行探索。讓中國的世界級企業成為全球的最優標桿,讓世界不僅從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受益,而且能從中國企業的最優管理實踐中受益,這才是中國企業對世界的貢獻,是中國企業家的光榮與夢想,也是我們這一代管理學人的使命與責任。
彭劍鋒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
北京華夏基石企業管理咨詢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