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楊炯的詩詞創作概況
- 唐代詩風的開創者:初唐四杰
- 金開誠主編
- 3890字
- 2015-05-07 17:41:38
(一)楊炯的家庭出身及歷史背景
楊炯(650—約695年),初唐著名詩人,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于顯慶四年(659年),10歲被舉為神童,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年),27歲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充崇文館學士,遷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譏刺朝士的矯飾作風而遭人忌恨獲讒被貶,有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楊炯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并于如意元年(692年)秋后遷婺州盈川令。楊炯吏治以嚴酷著稱,卒于官,世稱楊盈川。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拼戰在沙場的將士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張說謂曾評價楊炯“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于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贊楊炯的作品《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認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并稱楊炯的詩作“詞章瑰麗,由于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楊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詩詞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初唐四杰”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而做出的諸多努力。海內稱“初唐四杰”,名序為“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現存楊炯的詩有33首,五律居多。
唐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楊炯到盈川(今浙江衢州)任首任縣令。傳楊炯愛民如子,恪盡職守。每年農歷六月初一,都要到附近二十八都(相當于行政村)六十八莊(相當于自然村)巡視。楊炯巡到之處多為糧豐畜旺,百姓身體健康,他也因此深得百姓愛戴。695年,盈川發生罕見大旱,莊稼枯焦,楊炯心急如焚。當年農歷七月初九,楊炯仰天長嘆:“吾無力求盈川百姓于水火,枉哉焉!”于是為求雨水,他縱身跳入枯井,以身殉職。
(二)楊炯的代表作品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唐初,突厥等少數民族對邊境地區的不斷騷擾,成為我國西北安全最大隱患。許多愛國志士為國分憂,踴躍從軍,加入保疆衛國的戰斗行列。這首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過程。僅四十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據《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681年),突厥寇原慶等州(今甘肅固原、慶陽一帶地區)遣禮部尚書裴行儉率師討突厥溫傅部落。”當時正值楊炯充崇文館學士,升遷太子詹事司直不久,《從軍行》借此抒發了他對溫傅部落瘋狂進唐犯邊的憤慨之情,顯示出詩人殺敵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前兩句“烽火照四京,心中自不平”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聯二句,交待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詩歌運用夸張手法,囊四海于胸,籠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寫出了戰事逼近而急迫的形勢。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了軍隊辭別京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為皇宮代稱。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略顯典雅、穩重,表達了出征將士崇高的使命感和出師場面的隆重與莊嚴。一個“辭”字,簡潔精當地描寫了出征將士慷慨激昂的陣容。
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并把敵方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爭氣氛。其中“鐵騎”兩字顯示出唐軍的強大。那一“繞”字,則形象地刻畫了唐軍迅猛抄襲頑敵的氣勢,使人頓覺有如雄兵天降,敵人插翅難飛。
接下來兩句“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開始寫戰斗場面,重點勾勒出唐軍不畏苦寒征戰疆場的畫面。大雪飛揚,遮天蔽日,旗幟上的彩畫在風雪交加中變得模糊難辨,但將士們盡管冰雪凝甲,仍然頂著呼嘯的北風擂響戰鼓、奮力拼殺。后句“風多雜鼓聲”是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真乃“有聲有色,各臻其妙”。
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愿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愿作置身書齋的書生。這首尾遙相呼應,言志抒懷。我們發現楊炯的人生比之那些一味投機取巧、舍義逐利,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的人來說,的確有著天壤之別。
戰城南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
幡旗如鳥翼,甲胄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黃塵。
《戰城南》是作者一生中比較重要的一首五言律詩。詩歌以征戰者的口吻講述了遠征邊塞的軍旅生涯。
首聯以對句開起,開門見山地交待了戰爭的地點,仿佛畫家的神筆揮毫潑墨抹出一幅塞外滾滾黃沙、廣袤的草原暗無邊際的邊塞防御背景。對句切題,正面描敘戰爭場景,暗寓“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的悲壯場面。
頷聯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繪戰場的景象:戰旗獵獵,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隱隱可見。排比點綴手法將作戰陣式寫得極有氣勢,不但寫出了軍隊的威武,而且寫出了士兵的斗志,使讀者從那古老蒼勁的詩句里,觸摸到詩人所描繪的主人公脈搏激劇地跳動。
然而就戰場上生死攸關之際,征人的心境則略顯復雜。在一陣沖殺之后,作者感慨也隨之而來,因此頸聯自然地轉入抒情敘述。“冰水寒傷馬”,化用陳琳《飲馬長城窟行》詩句“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表面上在寫戰馬,實則在描寫征人,巧妙地表達了邊塞的苦寒。“悲風愁殺人”,則化用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進一步直抒胸臆,表達敵人發動進攻的人高馬壯的場景。然而,秋風凜冽,塞外草衰,一派蕭瑟之氣,也何曾想到征人倍添離家的種種思鄉懷家的無奈和愁緒。這聯詩與后來大宋延邊守將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的格調近似,真實地反映了廣大塞外將士的思想和情緒,也是詩人思想傾向的流露。
最后以景作結,“千里暗黃塵”,既是描繪大漠黃沙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戰爭的慘烈。征塵千里遮天蔽日,然而征臣壯士的心中卻充滿了希望。“寸心明白日”,隨手揀來,精微勢妙,語言新穎,內涵豐滿,形象地表達了邊塞征人光明磊落的內心世界。
作者的離別詩詞也并非遜色。請見:
夜送趙縱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夜送趙縱》是一首送別詩,但卻寫得別致新穎。正如清人毛先舒在《詩辯坻》里所指出的:“第三句一語完題,前后俱用虛境。”詩的情意真摯,神韻綽約,極臻妙境。
首句以比起興,“趙氏連城璧”是詩人以國之瑰寶和氏璧比喻趙縱的品貌。次句“由來天下傳”,借美玉的名傳天下,進一步比喻趙縱的名氣,他是名聲遠播四海之內的。這是楊炯借助他人之口表達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稱贊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發。第三句“送君還舊府”,這本來是平鋪直敘,但力托全詩,可舉千斤。照應首句寓意深邃,寫到這里,“完璧歸趙”的主題立意呼之而出。從詩中可以推測趙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辭歸故里。在詩人眼中,他是遠離塵囂、冰清玉潔的“完璧歸趙”。“送君還舊府”這句近似白話卻是點睛之筆,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腳可落,也使后面景句總有依托,充分表達主題,使詩人對友人的同情、撫慰、稱頌、仰慕之情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明月滿前川”,純為描寫景物。詩句交待送別的時間在明月當空的夜晚,地點是在奔流不息的大河邊。當友人張帆遠離后,詩人佇立遙望,清冷的月光灑滿大地,空曠孤寞之意襲人而來。
結語真實地表達出詩人送別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悵、虛渺。但他又慶幸朋友“完璧歸趙”隱退故里,流露出憎惡官場、甚至逃避現實的情緒。
(三)楊炯詩作的歷史影響
楊炯與王勃同齡,也同樣聰明。小小年紀就考上了神童舉,后來又考中進士。本為東宮太子服務,曾經呈獻過一篇很有影響的《公卿以下冕服議》。當朝大儒薛元超很賞識其人文字,三十出頭聘調楊炯為崇文館的學士,正可謂春風得意。然而倒霉事卻如霜陡降。楊炯堂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使楊炯不可避免地受了牽連而貶離京城,獨自出任遙遠梓州。作者途景甚優,途經三峽,還作詩幾首。其文氣勢雖如宏,華章之至,但其內心中,卻由于間接的政治牽連,莫名失官,心境之差不言而喻。五年后,或才堪可用,或朋友提攜,又回洛陽宮習藝館授課。“每見朝官,目為麒麟楦”,人家問他,怎么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說:“哪里是麒麟,只不過是一頭驢子。刻畫頭角,修飾皮毛,看起來像麒麟,脫了馬甲,還是一頭驢子。”覺得這話不過癮,又補了一句:“那些沒有德行學識的家伙,披著朱紫色的朝服,和驢身覆蓋麒麟皮,又有什么區別嗎?”管事大人聽了,自然會不高興。所以在回京不過兩三年,就又被踢到很遠的盈川當了縣令。
(四)有關楊炯的歷史爭論
對于楊炯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后”,有關王、楊、盧、駱的座次排名不滿之言,歷史上詩詞界對此褒貶不一。該言之意,是說自己排在年齡較大的盧照鄰前面,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名列與之同齡的王勃之后,又心有不甘。其實,歷史上王勃的天才文章,能與之比肩的,其時幾乎沒有。不過,楊炯此間提出一比,實則道出楊炯奮力前援的想法,難免顯露其天然的高傲個性。朋友張說對其評價是“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也真實不虛。不過楊炯后親作《王勃集序》,其行動本身就說明二人關系的實質。楊炯在長篇序言里,對于王勃的精神氣質和迸發出的文學光焰給予了無私的褒賞,對王勃沒有絲毫的不敬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