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重才任人,統(tǒng)一中國
- 千古一帝:秦始皇
- 金開誠主編
- 3283字
- 2015-05-06 13:59:55
(一)重才任人
秦王嬴政親政后,韓、趙、魏、燕、齊、楚各國已經(jīng)處于衰落地位,朝不保夕。消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的歷史任務,無疑落在了秦王嬴政的肩上。但“合縱”(指六國聯(lián)合對抗秦國)與“連橫”(六國從屬于秦國)的策略仍然對立地存在著。韓非當時曾分析形勢說:“燕在北方,魏在南面,再與最南方的楚國聯(lián)合,然后還要與東方的齊國建立鞏固的關系,再把近秦而貧弱的韓國連在一起結成合縱,組成一個由北向南的戰(zhàn)線去對抗強秦,是必然要失敗的。”李斯也提道:“山東六國,對于秦來說,如同處于郡縣地位一樣。以秦之強足以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創(chuàng)建帝業(yè)。”歷史的重任擺在了秦王嬴政的面前,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進行統(tǒng)一,是秦王嬴政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關系到歷史前途重大問題的關鍵時刻,秦王嬴政能夠發(fā)揚秦國重才任人,聽取意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韓國曾派水工鄭國入秦,以興修水利為名,行疲秦之計,以水利工程拖住秦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其無暇東顧進行軍事行動,該計劃后被秦王發(fā)覺,加之嫪毐、呂不韋集團事件曾引起宗室大臣對旅秦客卿的不滿,于是大臣們對秦王說:“各諸侯國來秦的人,都是各為其主,請秦王全部驅除。”因此,秦王遂下“逐客令”。但他聽了在被逐之列的李斯的一席話后,特別是看了李斯的《諫逐客書》后,改變了主張,撤銷了逐客令,并恢復了李斯的官職,加以重用。對于另有目的的水工鄭國,秦王嬴政也沒有把他逐出,相反,還讓他繼續(xù)主持修建了水利工程“鄭國渠”。
在秦王撤銷逐客令的同時,魏國大梁人繚來事秦,他向秦王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并指出:以秦國的實力消滅東方各諸侯國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各諸侯國合縱抗秦,也會給秦國的統(tǒng)一六國造成很大困難。因此,他向秦王嬴政獻破合縱之策:一是離間各諸侯國的君臣關系,用三十萬金賄賂各國權臣,以亂其謀,為秦所用;二是進行暗殺活動,對各國不受賄賂而堅持為敵的名臣重將,則設法殺害,以削弱各國實力;三是派良將率大軍壓境,進而消滅各國。這一計謀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賞識,他任用繚為太尉統(tǒng)領兵權,由李斯具體執(zhí)行其計劃。由于六國日益衰敗,使秦的計劃得以施展。雖然韓非后來被李斯、姚賈陷害而入獄自殺,但他集法家之大成的法、術、勢的思想,均為秦王嬴政所接受,并貫穿于其施政之中。
(二)統(tǒng)一中國
秦王嬴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王嬴政乘趙國攻打燕國之機,遣軍由南北兩路攻趙,攻占了趙國大片領土。秦王嬴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桓攻打趙國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內史騰率軍長驅直入滅韓,俘韓王安,并將韓國設為三川郡。
在國內政治生活中,秦王嬴政也能聽取有識之士的建議。如魏人姚賈入秦后,提出以金千斤破燕、趙、吳、楚四國合縱的計策;在用人上提出了要任其才能、不要求全責備的建議,都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贊賞。齊國人茅焦入秦后,敢于冒死直諫,指責秦王嬴政因嫪毐事件軟禁太后是不對的,秦王也接納了,并復歸太后于甘泉宮。秦王政十四年,韓非到秦國后,向秦王提出了兼并六國的計策,即首滅韓、趙、魏,以遠交近攻的策略破合縱,然后消滅各國統(tǒng)一天下。
秦王嬴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fā)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御,雙方相持了一年。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了殺手锏——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趙括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拒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這一切,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后,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掠地,痛擊趙軍。秦王嬴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縣),自立為王。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滅燕國之后將其俘虜。至此,秦統(tǒng)一了北方。
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于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進獻出麗(驪)邑。此時,秦王嬴政正調集兵力準備向趙國發(fā)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shù)年殘局。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的時候,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經(jīng)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城。三個月后,大梁的城墻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chǎn)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有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zhàn)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統(tǒng)治集團發(fā)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fā)生內亂的時候,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xù)奪得楚國十余個城池。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zhàn)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二十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后又派大將王翦率六十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馬上發(fā)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采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zhàn)略。這樣,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斗志漸漸松懈,加上糧草不足,準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擊垮了楚軍的主力,并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tǒng)帥項燕。接著,秦軍攻占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君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于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到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shù)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于水中幸免于難。后來,燕王喜經(jīng)過權衡利害,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zhàn),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后,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同一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于是,長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圖。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后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zhàn)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后,齊國一直沒有再強大起來。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齊王建十六年(公元前249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后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后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后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后,就積極地制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秦齊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zhàn)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么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后勝馬上向秦不戰(zhàn)而降,齊國滅亡。
秦王嬴政在十年之中,以他的雄才大略,結束了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數(shù)百年的割據(jù)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秦王嬴政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要求,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統(tǒng)一使命,在歷史發(fā)展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