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酈道元的生平簡史(2)

北巡結束后,孝文帝積極進行遷都事宜。北魏國都平城地處邊塞,距中原較遠,且中間有崇山峻嶺相阻隔,交通極不便利,而且“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孝文帝拓拔宏決心改革,銳意漢化,認為平城“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必須遷都到中原漢文化集中地洛陽。但他深知,此事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北人習常戀故,必將驚擾”。果然,南遷計劃受到了多數貴族的強烈反對。尚書于粟的話其實是代表了整個既得利益集團的,他說:“臣非為代地(按指平城)為勝伊洛(按指洛陽)之美也。但自先帝以來,久居此地,百姓安之,一旦南遷,眾情不樂。”但拓跋宏的態度卻十分堅決,說:“吾方經營天下,有志混一,卿等儒生,不知大計。”為了達成目的,孝文帝精心制定這樣一個策略,假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一直以來,北魏南征劉宋屢遭挫折,導致北魏君臣聞南征色變。但是孝文帝拓跋宏知道,南征開拓疆土,名正言順,臣民不敢公然反抗;若要遷都促進漢化,那些根基甚深的既得利益集團以及倒退勢力必將頗多阻礙,力爭到底。可是他們畏南征更甚于畏遷都,因此,孝文帝以南征為餌,實則以遷都為目的。果然,孝文帝提出南征南齊時,“群臣莫敢言”,唯任城王拓跋澄力執異議。事后,孝文帝召澄入宮,推心置腹,坦陳初衷,得到澄的支持。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孝文帝率群臣及步騎三十萬從平城出發南征,九月到達洛陽。當時“霖雨不止”,繼續南征,北人不適氣候,必取敗亡,但孝文帝仍著戎裝,乘馬出城,于是群臣恐慌,大臣紛紛進言:“今者之舉,天下所不愿!”孝文帝佯怒表示:“敢諫者斬!”等到定安王拓跋休等泣諫,孝文帝才道出真正目的:“如不南征,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于是群臣皆呼萬歲,贊同后者,遷都之計始定。

遷都洛陽也開闊了酈道元的眼界,使其對中原地區能夠親自考察,掌握更多各地地理情況的原始資料。

北巡結束兩個月后,494年10月,北魏國都正式從平城遷到了洛陽。

洛陽地處中原地區的中部,景色秀麗,歷史悠久,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古城。遷都后,為了鞏固對于新的政治中心地區的統治,孝文帝一方面命大臣李沖、穆亮和董爵等人重新規劃和擴建新都洛陽;另一方面,又在遷都三年以后,對黃河中游地區作了一次廣泛的巡視,以期加強洛陽與舊部平城的聯系和規劃洛陽及其周圍地區的水利設施。這次巡視,酈道元也有幸參與。

此次巡視,酈道元考察了呂梁山區和離石城西的一段黃河,勘察了平陽城附近的汾水和絳水流域及沿岸地形,游歷了黃河的龍門渡口、茅津渡口、三門峽谷等等。他把這些統統寫進了《水經注》中。

之后,酈道元的職務頻繁變動,他的仕途雖不如其父那樣坦蕩,但憑著自己的能力也有多次升遷。從太尉掾開始,他歷任治書侍御史、冀州鎮東府長史、潁川以及魯陽等郡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黃門侍郎、侍中兼攝行臺尚書、御史中尉等職。后幾項官職如河南尹、御史中尉等都是三品官,已經屬于高級官吏了。他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做官時,經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留意進行實地的地理考察和調查。黃河南岸、華北平原、陰山腳下、大青山籬、太行山區、秦嶺谷地……到處都有他的足跡。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盡力搜集當地有關的地理著作和地圖,并根據圖籍提供的情況,考察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經地區的地理風貌。他或跋涉郊野,尋訪古跡,追溯河流的源頭;或走訪鄉老,采集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和傳說,然后把自己的見聞,詳細地記錄下來。日積月累,他掌握了大量有關各地地理情況的原始資料。

(四)撰寫《水經注》

酈道元一生既愛游歷,又愛讀書,并以此聞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書籍是他不可分離的伴侶。在青州的時候,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酈道元閱讀了大量儒家的典籍。回到平城,步入仕途后,酈道元常利用政務之余,閱讀大量的書籍。其中精讀過的有數百種,泛讀過的更是不計其數。酈道元研讀的書籍中地理方面的占有較大比重。西周、春秋時期已涉及地貌物候記載的《詩經》《周禮》《老子》;秦漢時期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經》《尚書·禹貢篇》《漢書·地理志》以及之后的《水經》,無一不涉獵,無一不精細研讀。

酈道元讀書非常嚴肅、認真,對書中的記載力求弄懂、弄通,對各書中記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問題,更是著意探究其原因。每讀一本書都要作夾注和札記,這個良好的習慣為他后來寫《水經注》提供了可貴的素材,我們也從中了解到不少已失傳的古籍及其內容片斷。大量地讀書,使他具有淵博的學識,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為他后來的著述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酈道元生長于北魏強盛時期,孝文帝決心改革,銳意漢化,遷都洛陽,揮軍南下。如此盛世明君時代,父輩的教育,加上目擊當時舉朝振奮,勵精圖治的蓬勃氣象,孝文帝統一天下的抱負深深地影響著酈道元。正當酈道元期待著祖國統一時刻到來之際,孝文帝中道崩殂,國勢一蹶不振,他眼看祖國統一遙遙無期,錦繡山河支離破碎。再加上對他“酷吏”構陷及二次免職等事件,使得酈道元擺脫人事糾紛,潛心著作以寄托他熱愛祖國,渴望統一大業的胸懷。

經過晉末十六國的大動亂和各民族的大遷徙以后,各地行政區劃幾經變易,城邑交替,地理概念和名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舊地名混淆難辨。另外,千百年的滄桑巨變,江河、湖泊、植被、地貌也已大為改觀,巨川變細流,農田變草原……

思及前人的地理名著,酈道元認為都有一定的缺陷。他在《水經注序》中指出:昔《大禹記》著山海,周而不備;《地理志》其所錄,簡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俱略;都賦所述,裁不宣意;《水經》雖粗綴津緒,又闕旁通。所謂各言其志,而罕能備其宣導都矣。

現有的地理文獻很難適應新時期的需要,而新的地理著作卻尚未誕生。因此,酈道元萌生了寫一部全面、周詳地反映全國地理狀況的書籍的想法。

“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右”,酈道元選擇了為《水經》作注。

《水經》是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注桑欽撰的《水經》。其成書年代,諸家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鐘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水經》分為三卷,記載了一百三十七條河流,僅一萬來字。雖然粗綴律緒,又闕旁通,在寫作方面卻有其特點:河流水文較山脈、地質變化明顯,界限分明;以水流為綱,以行進的方式記述流域內的郡縣,條理清晰。

酈道元以《水經》所注水道為綱,著眼于《禹貢》所描寫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統一祖國,以屬于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為基礎,打破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這充分體現了他希冀祖國的統一。

酈道元所載水體包括湖、淀、陂、澤、泉、渠、池、故瀆等。今人趙永復查算達二千五百九十六條,這一數字不僅遠遠超過了《水經》原書及其他前代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后世學者所難以企及的。注文達三十萬字。涉及的地域范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其撰寫對象外,還涉及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干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其中很多地方他都從未踏足。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兩千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真可謂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難能可貴的是這么豐富多彩的內容并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系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為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

(五)陰盤驛遇難

北魏后期,政治動亂,國勢衰退。酈道元表現出了他在政治、軍事上的卓越才干。

在試守魯陽郡時,當地因“蠻人”居多,不立大學,他到任后,“表立黌序,崇勸學教”。詔曰:“魯陽本以蠻人,不立大學。今可聽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

孝明帝時期,酈道元出任河南尹前后,六鎮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震撼了北魏在北方的統治。這時孝明帝下詔任命酈道元為黃門侍郎,與都督(主管一方軍事的將領)李祟一起前往六鎮地區去儲兵積糧,裁郡并縣,并將六鎮改為州。

孝明帝孝昌初年(525年),北魏東南邊境形勢吃緊,梁派將領攻揚州,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又起兵反叛,他盤踞徐州的治所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附近),自稱宋王,并遣其子元景仲與梁武帝聯絡。南北皆動亂,北魏朝廷一片驚駭。孝明帝任命剛從六鎮返回洛陽的老臣酈道元為節度南路諸軍的統帥,兼侍中、攝行臺尚書,去征討元法僧。酈道元率軍在渦陽(今安徽省蒙城縣附近)擊潰了梁軍,并乘勝追擊,多有斬獲,進而直逼彭城,鎮壓了這次叛亂。

不久,酈道元被提升為御史中尉。此時的北魏已十分的腐敗。為重振朝綱,酈道元以“威猛為政”,雖然能夠使當地人“伏其威名,不敢為寇”“權豪始頗憚之”,但招致朝中權貴記恨。司州牧、汝南王元悅是孝文帝之子,孝明帝的叔叔,狂妄不羈,欺男霸女,朝中百官無不忌憚三分。他有一寵嬖之人丘念依仗其權勢胡作非為。百姓們視元悅如虎,視丘念為狼。酈道元查知丘念把持州官的選任,將其逮捕入獄。元悅聞訊后,哀求靈太后下令赦免丘念。酈道元趕在赦令到之前,將丘念問斬。隨后,向靈太后上書,告發元悅縱容、包庇丘念的罪行。靈太后對此氣惱至極,卻只能對酈道元的上書置之不理,元悅更是恨之入骨。

正好此時,從長安傳來了肖寶夤將要謀反的消息。肖寶夤本是南齊王朝的宗室。南梁取代南齊時,他的兄弟都被梁武帝殺死,他只好連夜出逃,輾轉流徙來到北魏。北魏王朝為了招降納叛,立即給予他高官厚祿,并將南陽長公主嫁與他。之后他時時請兵南伐,屢有戰功,官至相位。肖寶夤叛亂的跡象日趨明顯。為了安定長安地區,孝明帝與眾臣商議,決定派一名得力的大臣前往長安巡視安撫,打探虛實。元悅與另一“素忌”酈道元的侍中、城陽王元徵就鼓動朝廷派遣酈道元為關右大使,企圖借刀殺人。果然蕭寶夤以為酈道元去關中是為追查他的問題,更加疑慮、畏懼了,其僚佐柳楷勸誘肖寶夤趁機反判北魏,肖寶夤聽從了柳楷的讒言,派遣部將郭子帙到陰盤驛(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設下了埋伏。酈道元一行日夜兼程,進入雍州地界。路遇一高岡,其上建有一所驛亭,不料從岡后殺出郭子帙的人馬,將酈道元等圍困于陰盤驛亭。亭上沒有水源,平日驛亭用水都是到岡下的井中汲取,然后擔上山岡供人食用。既被圍,酈道元只好下令挖井取水,掘地十來丈亦不得水,饑渴難耐,疲乏至極之際,郭子帙率軍逾墻而入,酈道元面對敵人,“瞋目叱賊,厲聲而死”,仍表現出剛直勇猛的氣概。他的弟弟道闕及二子俱被殺害。肖寶夤遣其部下將酈道元等遺體運回長安,殯于長安城東。事后,朝廷追封酈道元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

長空孤雁鳴,秦山鳥悲歌,在流星閃過之時,一代英豪就此隕落。

酈道元一生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于世。除《水經注》外,其余皆散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化| 高碑店市| 唐河县| 玛纳斯县| 那坡县| 会宁县| 湖北省| 阿克陶县| 项城市| 阜宁县| 宜君县| 高淳县| 衡山县| 长宁县| 浙江省| 本溪| 无棣县| 文山县| 延边| 樟树市| 卢氏县| 沅陵县| 霸州市| 运城市| 荆门市| 安宁市| 娱乐| 长治市| 丰台区| 丰台区| 蒙自县| 德阳市| 凭祥市| 舞阳县| 诏安县| 鸡西市| 麦盖提县| 本溪市| 弥渡县| 峨边|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