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酈道元生活的時代背景

(一)民族融合的大時代

早在春秋戰國以前,漢族就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發達的農耕民族,他們居住在華北的大部分地區。在這個地區以北的廣大草原上,居住著許多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短兵輕騎,行動迅速,常常襲擊定居農耕、行動遲緩的農耕民族。因此,從春秋列國開始,漢族就營造了許多長城,秦始皇又把這些長城連接起來,于是,長城就成了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的界線。在這條界線上,民族之間不斷地戰爭、反抗、融合。戰國時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民族融合的一種形式;之后,漢與匈奴之間的不斷和親,則是民族融合的另一種形式。漢族的力量畢竟相當強大,游牧民族雖然經常侵擾,卻始終無法深入華北內地。同樣,漢族雖也屢次進軍草原,如漢朝的衛青、霍去病等,并且曾長驅直入,但在達到一定目的后,就立刻引軍南還。因此,雙方的戰爭并不持久,融合的規模也不大。這種情況到了晉朝才開始改變。

西晉末年,發生了歷史上稱為“八王之亂”的西晉王室的內訌。漢族對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力量削弱,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原居草原的游牧民族相繼進入中原。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五胡亂華”。各族統治者紛紛割地稱雄,相互攻伐不已。這種局面持續時間長達百年之久,整個北部中國陷入了“千里無煙”“蒼生殄滅”“城邑丘墟”的悲境之中。這一時期北方的政權就像走馬燈似的不斷更替,先后大約出現過十六個政權,歷史上稱之為十六國時期。晉朝被迫退居江南,稱東晉,形成了十六國與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直到420年劉裕篡奪東晉帝位建立宋為止。

劉宋是地處江南的南朝的第一個朝代。與此同時,北方的十六國,也先后為力量最大的拓跋魏所統一,這就形成了地處華北的北朝。北魏是北朝的第一個朝代。這樣,中國王朝更迭的歷史,就從東晉、十六國時代,進入南北朝時期。南北朝經歷了一百六十多年,直到隋統一全國才結束。這是一個全國分裂、相互混戰、干戈擾攘、生靈涂炭的時代,但同時中國的許多民族相互接觸、交流、融合,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

(二)北魏的興衰

北魏是鮮卑族的一支,原是流徙在今蒙古高原南北及興安嶺南北一帶的一個較大的游牧部落。在兩晉南北朝時,鮮卑族有慕容、乞伏、禿發、宇文、拓跋等部落,先后建立政權,如慕容氏建立的前燕、西燕、后燕,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禿發氏建立的南涼以及宇文氏建立的北周等等。其中以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版圖最大,國勢最盛。

拓跋鮮卑到拓跋郁律(太祖平文帝)任部落酋長時,移居到東木根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集寧市東北)。之后,另一個部落酋長拓跋什翼犍(昭成帝)營建了他們的首都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以北)。到了道武皇帝拓跋珪時,已是4世紀的后期,才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郊東北)。數次的遷都,使部落在不斷南遷的過程中,與漢族的接觸越來越多,受漢族的影響,使得這個游牧部落逐漸定居下來,并且改變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從游牧向農耕過渡。拓跋珪做了二十三年皇帝,國家安定,生產逐漸發展,為北魏的不斷強大奠定了基礎。

拓跋珪死后,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他在位十五年,后期江南已經由劉宋取代了東晉,南北朝的形勢正式形成。之后,北魏史上雄才大略的太武帝拓跋燾即位。他在位的二十八年中,文治武功,都很可觀,使北魏進一步走向繁榮昌盛。武功方面,他東征西討,不斷擴張領土。東晉以來的十六國的領土,大都入了他的版圖。此外,他北御柔然族(東胡族一支)入侵,南征劉宋,攻占洛陽和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氾水鎮),并且親率大軍,長驅直入,進軍到長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蘇六合縣),使劉宋首都建康(今南京)惶恐萬分。而他在大集群臣后,卻下令班師,浩浩蕩蕩地返回北方。當時,西域諸國如龜茲、疏勒、烏孫、鄯善、焉耆、車師、粟特等都向北魏進貢,高句麗、波斯等國,也都遣使修好。武功之盛,聲威之遠,由此可見。

拓跋燾在文治方面也有出色的成績。他任用了一批賢能廉潔的官吏,如侍中古弼、張黎、中書侍郎高允、司空崔浩、司徒長孫道生等,其中許多是漢族知識分子。拓跋燾為北魏擴展了廣袤的版圖,積聚了強大的實力。而在這個過程中,拓跋魏與漢族雜處,相互融合,逐漸失去了他們原來的民族特點,完成了從游牧部落到農耕民族的過渡。

拓跋燾去世,在經過了文成帝拓跋濬和獻文帝拓跋弘兩個為時短暫的皇帝以后,到了北魏延興元年(471年),北魏歷史上另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著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他登基的時候只有5歲,先由太后臨朝稱制。太和十四年(490年),太后去世,拓跋宏就于次年親政,當時年僅二十余歲。他親政以后,勵精圖治,大力革新,廣泛推行漢族的禮儀和習俗。他毅然廢除部族遺留的發辮制,改行漢族束發為髻的形式。并且被服冠冕,一遵漢族體制。他又竭力推行漢族流行的所謂三代成法,開始祭堯、舜、禹、周公等漢族所崇敬的人物。謚孔子為“文圣尼父”,并在中書省懸設孔子像,親自前往拜祭。南征還都后,他還在首都設立國子太學和四門小學,又遴選了幾位耆老長者,把他們封為國老庶老。同時在國內普求古代遺書,按漢族體制制禮作樂,并按漢族通行的標準,修正度量衡制度。

除此以外,拓跋宏還實現了北魏首都的再次南遷。北魏自從道武帝拓跋珪把首都從盛樂遷到平城以后到拓跋宏遷都以前,平城已建都達一百年。平城是漢初就存在的古老都邑,經過百年的建設,正如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所記載的,已經是個初具規模的國都了。但隨著北魏版圖的擴張,地理位置偏僻的平城已經很難適應幅員廣闊、實力雄厚的北朝大國的需要。而此時,滿朝王公大臣,都已和這個城市有了千絲萬縷的關系,遷都牽涉到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切身利害關系。所以遷都主張遭到滿朝官員的反對。拓跋宏設計說服滿朝文武百官及倒退勢力,終于在太和十八年(494年)底把首都從平城遷到中原古都洛陽,同年正式下詔:“禁士民胡服。”

太和二十年,拓跋宏宣布改變民族的姓氏,把鮮卑語的“拓跋”,改為漢語的“元”。從此,拓跋魏就稱為元魏,拓跋宏也改為元宏。這是他“變夷為夏”的一種最堅決的措施,也是民族融合的一種最具體的證明。北魏至此已經達到了全盤的漢化。而其他在這一段時期進入華北的游牧民族也都或早或晚地發展著這種民族融合的過程。

遷都以后,雄心勃勃的拓跋宏調集三十萬大軍,親自統率,向壽陽(今安徽壽縣)一帶進軍。軍事上雖然取得了不少勝利,但由于朝廷內部出現了以穆泰為首的保守勢力的反叛,加上宮闈之中又發生了后妃淫亂的家丑,使拓跋宏心力交瘁,竟于太和二十三年(499年),病死于谷塘源行軍途中。

元宏之死,使北魏的局勢急轉直下。在軍事上,多年來的優勢迅速消失。宣武帝正始四年(507年),與南梁在淮水的一次戰爭中,適逢淮水暴漲,梁用小船火攻,使魏軍蒙受了伏尸四十里、被擄五萬人的慘敗。北部邊疆的所謂六鎮,也先后發生叛亂,使北魏處于腹背受敵的困境之中。在內政上,昏庸淫逸的胡太后于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臨朝,朝政腐敗,日甚一日,終至不可收拾。強盛一時的北魏終于在梁中大通六年(534年)分裂為西魏和東魏,最后相繼滅亡。

(三)地理創作的溫床

酈道元是一位出身于官宦家庭的北魏王朝的官員。他在南北朝這個干戈擾攘的時代里為官終身,畢生戎馬,所以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專心著述的人。但他居然寫出了《水經注》這樣一部不朽的地理名著。述及原因,則不能不提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所帶來的地理大遷徙。

南北朝戰爭頻仍,民族融合的時代背景,牽涉到廣大人群在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上的深刻變異。為了躲避戰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遷徙高潮。居住在華北和中原地區的人民(以漢族為主)大量向周圍地區遷移,其中以向南遷移居多。他們放棄了世代定居的干旱缺水的小麥雜糧區,遷移到低洼潮濕的江南魚米之鄉。當時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不能與北方相比,大量北方農民的遷移使漢族與南方少數民族相融合,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到南朝時已經相當富庶。一少部分人民遷到河西走廊、遼東等地,與那里的少數民族一起開發邊疆。而大批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此時也跨過萬里長城,相繼進入華北和中原,從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轉變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游牧民族雖落后于漢族的經濟發展,但是相比之下思路更開闊,敢于接納新鮮事物,富于創新意識。北方漢族吸收接納了游牧民族的許多優秀文化內涵,更加勇于開拓進取。

如此規模的民族大遷徙,加速了民族融合,也極大地開闊了各族人民的眼界。這使得北方及南方的龐大人群,都面臨著新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新、舊地理環境構成了他們現實生活和思想上的強烈對比,空前地擴大了他們的眼界和豐富了他們的地理知識。兩地的風俗習慣逐漸交融在一起,其后代也從他們的父輩那里繼承了有關兩地的風土人情。這為許多地理學家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地理實踐機會。資料和實踐是地理研究的兩大要素。與早期的地理著作包含了大量的假設和想象,缺乏親身實踐經驗不同,這時的地理學家和地理著作,不僅在地理資料上左右逢源,其中多數都直接或間接地參加地理大交流,反映了大量的實踐結果,這是前代的地理學者和地理著作無法比擬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地理書數量很多,據《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史部地理類載,南朝陸澄曾編《地理書》一百四十九卷,注云:“合《山海經》以來一百六十家以為此書。”陸澄書雖早已不存,但我們知道戰國秦漢地理著作很少,所以“一百六十家”中絕大多數都是出自魏晉南北朝。陸澄搜集的地理書還不全,劉知幾說:“地理為書,陸澄集而難盡。”以后任昉又編《地記》,“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二書合計達二百四十四家。可見這一時期數量之多。從書名看,《隋志》所載地理書可以粗略地劃分為以下幾類。山水類,如《山海經》《水經》《衡山記》《游名山志》;都城類,如《洛陽記》《鄴中記》;地名類,如《春秋土地名》《古來國名》《九州郡縣名》;宗教類,如《佛國記》《洛陽伽藍記》《京師寺塔記》;少數民族類,如《諸蕃風俗記》《突厥所出風俗事》;從征記,如《西征記》《宋武北征記》;總志類,如《十三州志》《大魏諸州記》《隋區宇圖志》《隋諸郡土俗物產》;州郡地志,如《吳郡記》《南徐州記》《南州異物志》《三巴記》《司州記》。地理書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正是這樣一大批種類繁多的地理書,成為了這一時期的時代特色。

當時人們的地理學思想在其他非地理作品中也有體現。如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用真切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北方草原的自然風光,不是身臨其境是寫不出這樣的詩篇的。

這個時代所有知識豐富的地理學家中,最杰出的,無疑就是北魏的酈道元,而他所撰寫的《水經注》,正是這個時代地理著作中的上乘之作。《水經注》一書中記載了他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這就表明酈道元同其他地理學者一樣,有大量的實踐經驗。《水經注》的記載遍及全國,但當時南北分治,酈道元從未踏足南方,于是他廣泛收集他人地理著作作為間接的實踐資料。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引述他人的著述就近五百種。這些都是同一時期地理學家的著作。酈道元能取得如此高的造詣,有一部分原因是這個時代造就了他的地理學思想和實踐經驗,成為他地理創作的溫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尔津县| 长泰县| 桐柏县| 永城市| 金山区| 盈江县| 枣阳市| 沧州市| 济南市| 库尔勒市| 莲花县| 伊宁市| 彭州市| 涿鹿县| 那曲县| 绍兴县| 红原县| 察哈| 漳浦县| 文昌市| 诸暨市| 南阳市| 河池市| 塔城市| 黄梅县| 济宁市| 巴中市| 西吉县| 宁夏| 揭东县| 玛纳斯县| 朝阳区| 玛纳斯县| 贵阳市| 白玉县| 互助| 得荣县| 新乡市| 霍邱县| 巴彦淖尔市|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