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的選擇:一個民營企業家的并購之旅
- (中)陳文軒 鄭曉舟 (美)詹姆斯 H. 格羅
- 1222字
- 2018-12-31 14:35:09
財務并購
財務并購是和戰略并購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財務并購的目的,并不是從企業戰略出發謀求戰略協同,而是為了獲取財務協同效應,包括財務能力提高、合理避稅和預期效應等。簡單而言,就是以單一財務回報為目的的并購。
財務協同效應是并購交易發生后,通過將收購企業低成本內部資金投資于被收購企業高效益項目上,從而使兼并后的企業資金使用效益更為提高。財務并購往往短期內造成利潤的迅速提高,因此是資本市場常見的一種并購方式。
從理論上看,戰略并購和財務并購是目的和方法迥異的兩種并購方式,但在實際的并購實踐中,這兩種并購的界限很模糊,甚至在很多交易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說,在以戰略并購為主的并購中,包含財務并購的目的。基于財務目的的并購,也會以戰略并購為目的之一,只不過兩者側重點有所不同。
■ 并購套利
在一些特殊時期,以財務收購為目的的收購,能夠帶來短期的利益,收購的正反饋非常顯著,這通常是并購套利所致。
很多企業財務并購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合并報表后的財務數據,而是在于并購套利。并購套利,也成為一些中國企業跨境并購的主要驅動力,尤其對一些A股上市公司而言。
在A股上市公司中,市盈率二十幾倍,甚至三十幾倍的企業比比皆是。但是在海外市場,十幾倍市盈率的價格,已經是定價很高的企業。在歐洲市場,由于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七八倍甚至三四倍市盈率的資產也很多見。因此,一旦收購了七八倍甚至三四倍市盈率的公司,分析師簡單地通過市盈率的估值,就可以大大提升對于該公司的買賣評級和股價預期,由此刺激股價上升。
因此,中國股市上還有一個奇特的效應,一旦有傳言說某上市公司要進行海外收購,股價馬上就上漲。這種上漲就是并購套利的一種預期。
2014年1月,當有媒體報道萬向集團正在接洽美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品牌菲斯克的時候,A股上市的萬向錢潮股價一路向上。至停牌前的兩周多時間里,股價漲幅達到50%。到2月15日,在經過了長達3天19輪競拍后,萬向集團以1.492億美元的天價拍下菲斯克。這一價格,是萬向集團起拍價的6倍。消息公布后,業內人士普遍詫異交易價格之高,質疑是否物有所值,但是萬向錢潮的股價依舊一路向上,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里,股價翻番。
在成熟市場,若是有上市公司要收購某項資產,股價通常會下跌。因為收購往往有溢價,這對于老股東來說,則意味著權益的稀釋,所以股價基本是下跌的。2008年9月3日,可口可樂宣布以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全部已發行股本,每股作價12.2港元。消息宣布當日,可口可樂的股價便有所下降。
2014年2月13日,美國有線電視供應商康卡斯特表示,將以總價452億美元的全股票方式收購時代華納有線,由此締造美國有線電視巨擘。消息一出,時代華納有線在當日的美股交易中飆升7%,康卡斯特的股價卻略下跌了4%。
當然,對于被收購企業來說,溢價出售總是好事,一般股價馬上向被收購價格靠攏,甚至超過。雙匯宣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當天,后者的股價上漲近三成,接近雙匯收購價格。可口可樂宣布收購匯源果汁后,匯源果汁復牌后即大漲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