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與并發疾病
近幾年發現,胰島素抵抗及內臟脂肪型肥胖等多危險因子綜合征與高尿酸血癥、痛風有關,同時還發現高尿酸血癥、痛風和生活習慣相關的疾病關系密切,并認為它和動脈硬化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關系。大量文獻表明,血尿酸濃度與老年、高血壓、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癥、肥胖、脂肪肝、胰島素抵抗等相關聯。
痛風和肥胖 肥胖引起或合并高尿酸血癥的機制包括多個方面,除包括飲食在內的生活習慣及酒精攝入等環境因素之外,還要考慮肥胖內臟脂肪蓄積伴隨的尿酸生成過多,胰島素抵抗引發腎臟尿酸排泄功能下降等因素。前者引起血清尿酸含量升高的機制可能是:內臟脂肪增加使門靜脈游離脂肪酸增多,肝臟脂肪酸合成亢進的同時,從5-磷酸核糖向磷酸核糖焦磷酸進行的從頭合成途徑活躍,導致三酰甘油的合成及尿酸的產生增多。肥胖者多伴有胰島素抵抗,表現為高胰島素血癥,而高胰島素血癥則導致腎小球對Na+的重吸收增多,使與之共同轉運的尿酸重吸收也相應增多而出現高尿酸血癥。

痛風和高血壓 高尿酸血癥、痛風與高血壓關系密切。尿酸是高血壓發病的中介體,基礎血尿酸水平是高血壓病的最強的獨立預測因子。高血壓病伴高尿酸血癥的發病機制未明,可能與以下幾方面有關: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采用利尿劑,特別是雙氫克尿噻和呋塞米治療,可引起腎小管對尿酸鹽的重吸收增加;小劑量阿司匹林可抑制尿酸鹽在腎小管的分泌;大劑量阿司匹林可抑制尿酸鹽在腎小管的重吸收。高血壓可造成微血管病變,使腎小管分泌尿酸被抑制。高血壓性腎動脈硬化、有效血流量減少及腎小管受損可引起高尿酸血癥,尿酸結晶對小動脈內膜的損害,又加重了高血壓,造成了惡性循環。
痛風和冠心病 高尿酸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而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高尿酸血癥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獨立預警因子。高尿酸血癥可能通過下列機制引起動脈硬化、冠心病:高尿酸血癥促進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和脂質過氧化,尿酸生成增多時氧自由基也相應增多,從而參與血管炎癥反應;尿酸鹽作為炎性物質,通過經典和旁路激活補體、血小板,促進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而由血小板釋放的細胞因子可使血管平滑肌增生;尿酸結晶沉淀于血管壁,引起局部炎癥,直接損傷血管內膜;高尿酸血癥常合并有高胰島素血癥和脂質代謝紊亂,綜合因素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痛風與2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伴發高尿酸血癥的比率明顯高于非糖尿病者,高尿酸血癥患者比尿酸正常者更容易發展為糖尿病。高尿酸血癥發生糖尿病的機制:尿酸鹽結晶可以沉積在胰島β細胞中,導致β細胞功能受損而誘發糖尿病。2型糖尿病發生高尿酸血癥的可能的機制為:糖尿病早期高胰島素血癥會使腎臟排泄尿酸減少,血尿酸升高。胰島素在促進腎小管重吸收尿酸的同時也促進了鈉的重吸收,因此使這種類型的高尿酸血癥往往與高血壓共存;2型糖尿病往往合并高血壓、腎動脈硬化等因素,腎臟功能減退使腎小管排泄尿酸的能力減退,血尿酸升高。
痛風與血脂異常 高尿酸血癥與高三酰甘油血癥就像一對孿生姐妹一樣如影隨形。血尿酸增高與血脂增高的主要機制為肥胖伴脂質代謝異常,與飲食密切相關,尤其是進食富含三酰甘油的食物,攝入能量增加,嘌呤合成亢進,使尿酸生成增加;脂肪代謝相關產物抑制尿酸排泄。升高的尿酸水平促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和脂質的過氧化,導致血脂增高,伴隨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并參與炎癥反應,后者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同時血尿酸增加還促進血小板聚集,促進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病人冠脈內血栓的形成。高尿酸血癥和脂代謝紊亂都是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