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風用藥與配餐
- 杜玉茗
- 1544字
- 2019-01-03 17:26:13
如何選用有抗痛風作用的中藥復方
復方是由多味藥物或多個方劑組成的中藥方劑。選擇中藥方劑,講究的是理、法、方、藥,這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全部過程。辨證是根據臨床表現,辨別其病因病機,病性病位;論治是辨證清楚后,確定治療方法,選用適宜的藥物組成方劑。
痛風屬中醫“痹證”及“歷節病”范疇。延治將出現患病關節畸形,尿酸性腎損害等。選擇中藥復方,主要根據證型和病變階段。
根據證型選擇中藥復方
濕熱型
主癥 關節劇痛,局部灼熱紅腫、活動困難、動則痛甚、口渴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則 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方藥 四妙勇安湯合三妙丸加味:銀花20g,玄參、蒼術、黃柏各15g,當歸、川牛膝、桃仁、紅花、赤芍、甘草各10g。濕重者加車前子15g,薏仁10g;血瘀重者加丹參20g,地鱉蟲10g;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各10g或全蝎、蜈蚣各6g;濕熱傷陰者加生地15g,麥冬10g。中藥內服后,藥渣仍可以外洗或局部外敷清熱消腫的金黃膏。
寒濕型
主癥 關節疼痛酸麻沉重、局部黯紅、不熱、屈伸不利、口淡無味、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膩、脈弦緩或弦緊。
治則 散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藥 羌活勝濕湯加減:薏仁20g,羌活15g,獨活、防風、萆薢、沒藥、乳香、地龍各10g,桂枝6g。偏寒重者加麻黃6g,細辛3g;氣虛甚者加黃芪20g,黨參10g;脾腎虛者,加附子6g,干姜10g;伴泌尿系結石者,加海金沙、金錢草各15g,滑石10g;痛風性腎病加黃芪30g,西洋參6g,冬蟲夏草3g。
注意 尿毒癥者加腎衰灌腸液保留灌腸。中藥內服后,藥渣仍可以外洗或局部外敷消腫祛寒的湯和膏。
痰瘀互阻型
主癥 關節腫大畸形僵硬,關節活動受限,局部結節質硬頑固疼痛,伴納呆腹滿,肌膚甲錯,舌暗、苔膩,脈沉澀。
治則 消痰軟堅,破結開瘀。
方藥 海藻潰堅丸加減:海藻、昆布、三棱、莪術、貝母、丹參各10g,水煎2次,沖服大黃蟄蟲丸6~12g,每日2次。血瘀重加赤芍10g,水蛭6g;痰濕重加膽星、萆薢、橘紅、澤瀉各10g。

注意 局部未潰者外用沖和膏;已潰者外用生肌玉紅膏。
肝腎虧虛型
主癥 病程長、反復發作,癥見肢體關節疼痛,麻木僵硬變形,伴頭昏、眼花、耳鳴、腰膝酸軟,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治則 祛風濕、補肝腎、活血通絡。
方藥 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10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風10g,細辛3g,當歸12g,白芍15g,杜仲15g,黨參15g,川牛膝15g,威靈仙12g,穿山甲10g,萆薢15g,土茯苓15g,虎杖15g,甘草6g。
根據病變階段選擇中藥復方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 多表現為病變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證屬濕熱內蘊。治以清熱利濕止痛為主。方用四妙丸加減:蒼術、黃柏、牛膝各15g,薏仁20g,忍冬藤、茵陳各15g、金銀花20g,生大黃10g。
痛風性關節炎間歇期 間歇期是癥狀發作后的緩解階段,此期多無明顯臨床癥狀。證屬脾虛濕困。治以健脾化濕為主。方用三仁湯合升陽益胃湯加減:杏仁10g,蔻仁15g,薏仁20g,厚樸、滑石、黃芪、半夏、陳皮、白術、白芍藥、防風、防己、羌活、獨活各10g,甘草6g。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期 多表現有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關節發生僵硬畸形并疼痛。證屬瘀血阻絡。治以活血化瘀通絡為主。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生地黃15g,當歸、白芍藥、川芎、桃仁各10g,紅花6g,威靈仙、海風藤、絡石藤各15g。
痛風腎 宜辨證分陰陽。
肝腎陰虛者:腰膝酸軟,骨蒸潮熱,口干不欲飲,耳鳴,關節腫痛灼熱,舌紅少苔或薄黃苔,脈細數。用歸芍地黃湯加減:生地黃、當歸、白芍藥、熟地黃、牡丹皮、茯苓、澤瀉各10g,山茱萸、山藥各20g,黃精30g。
氣陰兩虛者: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關節腫痛,舌淡紅,苔白,脈弦細。用參芪地黃湯加減:黨參、黃芪各20g,生地黃、熟地黃、牡丹皮、茯苓、澤瀉各10g,山茱萸、山藥各20g。
脾腎陽虛,濕毒瘀滯者:形寒肢冷,面色白,顏面、肢體水腫,納呆便溏,小便短少,關節痛或不痛,舌淡胖,苔厚膩。用保元湯合防己黃芪湯加減:黃芪30g,人參15g,炙甘草10g,肉桂10g,生姜15g,防己15g,白術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