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軍刮痧治療常見病
- 劉明軍
- 1895字
- 2019-01-03 14:45:17
二、相關刮法
正確的刮拭方法可以提高刮痧的療效,縮短病愈的時間。操作時需注意持板方法、刮拭方法、刮拭順序及刮拭要領等。
持板方法:用手握住刮板,刮板的底邊橫靠在手掌心部位,拇指及另外四個手指呈彎曲狀,分別放在刮板兩側。
(一)基本的操作方法
1.平刮法
就是用刮板的平邊,著力于施術部位,按一定方向進行較大面積的平行刮拭。
2.豎刮法
用刮板的平邊,著力于施刮的部位上,方向為豎直上下而進行的大面積刮拭。
3.斜刮法
用刮板的平邊,著力于施術部位上,進行斜向刮拭。適用于人體某些部位不能進行平、豎刮的情況下所采用的操作手法。
4.角刮法
用刮板的棱角和邊角,著力于施術的部位上,進行較小面積或溝、窩、凹陷地方的刮拭,如鼻溝、耳屏、肘窩、關節或具體穴位等處。
(二)復合操作方法
主要介紹5種刮拭方法,既針對刮痧的特點,又借鑒針灸、按摩的某些手法,適合于身體各部位的解剖特點和病癥需要。
1.面刮法
用手持刮板,刮拭時用刮板的1/3邊緣接觸皮膚,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傾斜30°~60°角,以45°角應用最為廣泛,利用腕力多次向同一方向刮拭,有一定刮拭長度。這種手法適用于刮拭身體比較平坦部位的經絡或穴位。
2.點按法
用刮板角與穴位平面呈90°角垂直,由輕到重,逐漸加力,片刻后猛然抬起,使肌肉復原,多次重復,手法連貫。這種手法適用于無骨骼的軟組織處和骨骼凹陷部位,如人中穴、膝眼穴。
3.拍打法
用刮板一端的平面拍打體表部位的經穴。拍打法多在四肢特別是肘窩和膝窩處,拍打時一定要在拍打部位先涂刮痧潤滑劑。拍打法可治療四肢疼痛、麻木及心肺疾病。
4.按揉法
用刮板角以20°角傾斜按壓在穴位上作柔和的旋轉運動,刮板角平面始終不離開所接觸的皮膚,速度較慢,按揉力度應深透至皮下組織或肌肉。常用于對臟腑有加壯作用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內關等穴。
5.疏理經氣法
按經絡走向,用刮板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循經刮拭,用力輕柔均勻,平穩和緩,連續不斷。一次刮拭面宜長,一般從肘膝關節部位刮至指趾尖。常用于刮痧后對經絡進行整體調理,可松弛肌肉、消除疲勞。
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和刮拭部位,幾種刮拭方法可結合起來靈活運用。
(三)其他操作方法
1.揪痧法
揪痧法是指在施術部位涂上刮痧介質后,施術者五指屈曲,用自己示指、中指的第二指節對準施術部位,把皮膚與肌肉揪起,然后瞬間用力向外滑動再松開。這樣一揪一放,反復進行,并連續發出“叭叭”聲響。在同一部位可連續操作6~7遍,這時被揪起部位的皮膚就會出現痧點。
2.扯痧法
扯痧法是指術者用自己的示指、拇指提扯病者的皮膚和一定的部位,使表淺的皮膚和部位出現紫紅色或暗紅色的痧點。此法主要應用于頭部、頸項、背部、面部的穴位,如太陽穴、印堂穴等。
3.擠痧法
術者用拇指和示指在施術部位用力擠壓,連續擠出一塊塊或一小塊紫紅痧斑為止。
4.拍痧法
用虛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體表施術部位,一般為痛癢、脹麻的部位。
5.挑痧法
術者用乙醇棉球消毒挑刺部位,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三棱針,對準部位,將針橫向刺入皮膚,挑破皮膚0.2~0.3厘米,然后再深入皮下,挑斷皮下白色纖維組織或青筋。有白色纖維組織的地方,挑盡為止。如有青筋的地方,挑3下,同時用雙手擠出瘀血。術后用碘酒消毒,敷上無菌紗布,膠布固定。
6.放痧法
放痧法又分為“瀉血法”和“點刺法”。
(1)瀉血法:常規消毒,左手拇指壓在被刺部位下端,上端用橡皮管結扎,右手持三棱針對準被刺部位靜脈,迅速刺入脈中0.5~1厘米深,然后出針,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以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當出血時,也可輕按靜脈上端,以助瘀血排出,毒邪得泄。此法適用于肘窩、腘窩及太陽穴等處的淺表靜脈,用以治療中暑、急性腰扭傷、急性淋巴管炎等病。
(2)點刺法:即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經常規消毒后,左手拇、示、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厘米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量,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如十宣穴、十二井穴或頭面部的太陽穴、印堂穴、攢竹穴、上星穴等。
7.焠痧法
用燈芯草蘸油點燃后,在病人皮膚表面上的紅點處燒燃,手法要快,一接觸到病人皮膚,立即離開皮膚,往往可聽見十分清脆的燈火燃燒皮膚的爆響聲。適用于寒證。如腹痛、手足發冷等。
貼士
挑痧法及放痧法必須進行滅菌操作,以防止感染,針刺前消除患者緊張心理,點刺時手法宜輕宜快宜淺,出血不宜過多,以數滴為宜。注意勿刺傷深部動脈。另外,病后體弱、明顯貧血、孕婦和有自發性出血傾向者不宜使用。為防止暈針,患者最好采取臥位,術后休息片刻再走。
挑痧法、放痧法和焠痧法須由醫師或在其指導下進行操作,個人在家庭中進行操作較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