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新科技艾灸66法
  • 上和元
  • 1711字
  • 2019-01-03 14:39:42

先秦兩漢是我國傳統針灸醫學的重要形成時期

關于灸療,考古學者在甲骨文中發現了商周時已應用灸法治病的記載。現存最早的關于灸法的歷史記錄載于《左傳》。1973年底,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西漢帛書中,有兩種傳本的古代經脈著作,一種是《足臂十一脈灸經》,另一種是《陰陽十一脈灸經》,它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與艾灸相關的醫學著作。

“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孟軻《孟子》

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代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理論著作,該書對灸療的起源、適應癥、處方及禁忌癥記載頗多。書中提到灸的補瀉之法:“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靈樞·背腧》)。該書還指出艾灸之禁忌癥為:陰陽俱不足或陰陽俱盛者、陽盛亢熱及息積等?!饵S帝內經》為中醫灸療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從以《黃帝內經》為主的古代文獻中可以發現,當時治療疾病,使用艾灸和針刺遠比使用中藥要多得多,而使用灸法又比針法多。這是由于當時醫療技術的掌握既不普遍,也不深入,加上當時所能了解的中藥數量有限。人們需要醫療,而真正能成為醫生者卻不多,成為一代名醫的則更少。而灸法相比針法,較容易掌握,而且經濟有效,因此在民間流傳很廣。

東漢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一書,其內容以用方藥辨治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為主,盡管書中關于灸療的條文不多(《傷寒論》載灸療7條,《金匱要略》2條,復出2條,實為7條)。但是,對灸療的應用和禁忌癥有所發揮。在應用上,張仲景指出灸療宜用于三陰病,如少陰病初起,陽虛陰盛時,灸之以助陽抑陰;少陰下利嘔吐,脈微細而澀時,可用灸法升陽補陰;厥陰病手足厥冷,脈促之證,灸之可通陽外達,脈微欲絕者灸之可回陽救逆。灸療禁忌范圍則包括太陽表證、陽實熱盛、陰虛發熱等。書中提到“陽證宜針,陰證宜灸”的理論,對后世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保命之法,艾灼第一”——竇材《扁鵲心書》

隨著灸療學的發展,開始出現了灸療專著,其中三國曹操之孫魏東平王曹翕撰寫的《曹氏灸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灸療專著。該書共有七卷,惜已佚。魏晉時期皇甫謐編著的《針灸甲乙經》,詳載全身349個經穴的部位、主治和艾灸壯數。該書對后世頗有影響,并先后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對灸療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東晉葛洪撰寫的《肘后備急方》,大量收集了當時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簡便易行的灸方。全書共109條針灸處方,灸方就占94條之多。除繼承了《黃帝內經》及《針灸甲乙經》的直接灸療法外,葛洪首創了隔物灸療法,包括隔鹽灸、隔蒜灸、川椒灸等。書中尚有蠟灸、瓦甑代替灸器及燒艾于管中熏灸等記載。在病癥救治上,葛洪的《肘后備急方》還詳細收錄了對急危重癥的施灸方法。載有卒死、尸厥、卒客忤死、霍亂、中風等28種急癥的救治灸方達102首。葛洪是倡導灸療的先驅,他的著作引起人們對灸療治急癥的重視。此外,葛洪的妻子鮑姑也擅長灸法,尤以治療贅瘤與贅疣而聞名。

東晉末年的醫家陳延之也是提倡灸療的先驅之一,所撰《小品方》(現已部分遺失)對灸療方法多有論述,其中包括卷一治三焦、胸痹、胸脅及心腹脹滿冷痛、下痢、咳嗽上氣奔豚、水腫諸方;卷二治頭面風、喉痛、暴厥、中風、狂妄噤痙、腳弱諸方;卷三治瀉痢、虛勞、遺精、失眠諸方;卷四治霍亂、中惡、食毒、血證、發黃諸方;卷五治鬼魅、狂癲諸方;卷六治冬月傷寒、春夏溫熱病、秋月中冷諸方;卷七治女子眾病、無子、妊胎、產后、崩事、宿疾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諸方;卷十治外科諸病及金瘡、溺水、入井冢悶冒諸方;卷十一述本草藥性;卷十二為灸法要穴。該書是我國古代一本重要方書,書中指出:“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為師解經者,針灸隨手而行;非師所解文者,但依圖詳文由可灸;野間無圖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表明灸療簡便有效,易于推廣。從散在于其它醫籍的近三十則陳氏的灸方中可以看出,他主張取穴少而精,強調灸前先刺去惡血,用灸壯數多達50~100壯。關于艾灸禁忌問題,該書認為《黃帝內經》中的禁灸十八處并非絕對。此外,書中還提出直接灸要“避其面目四肢顯露處,以瘡瘢為害耳”等。書中的不少觀點,至今仍然可取。

“陽證宜針,陰證宜灸”——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石家庄市| 兰坪| 浮山县| 海南省| 麟游县| 甘谷县| 定边县| 高平市| 兴安盟| 西峡县| 穆棱市| 乌鲁木齐市| 磐安县| 大关县| 桂阳县| 曲水县| 天等县| 台山市| 烟台市| 巴中市| 青冈县| 阿尔山市| 江源县| 尉犁县| 运城市| 桃源县| 灵寿县| 江永县| 屏山县| 临夏市| 钦州市| 台湾省| 巴彦县| 鄂尔多斯市| 浮梁县| 蓝山县| 镇赉县| 青神县| 白山市|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