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讓孩子自己起飛
- 助飛夢想:北大新生家長的教育故事
- 秦春華
- 3594字
- 2015-04-21 12:34:57
家長姓名:馮彥生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研究所
學生姓名:馮愷駿
錄取院系:信息管理系
畢業中學: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學
獲獎情況:第2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省級賽區)一等獎、2008年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二等獎
——把我們的寄托從孩子身上拿走,扶著他稚弱的肩膀,告訴他怎樣飛向遠方……
當我手捧兒子的“北大錄取通知書”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應郵局工作人員真誠的要求,我按捺不住打開快遞封的一瞬間,腦子似乎一片空白,耳邊傳來郵局工作人員充滿羨慕的祝賀聲,那聲音宛如寂靜畫面里的畫外音,既真切又溫暖,茫然中我下意識地說了聲:“謝謝!”
確實激動!對于我這個當年通過高考“一條龍”的方式錄取的技校生來說,大學只是一個夢想,而北大更是無論自己怎樣努力,也無法進入的一個夢境。于是我把自己年輕時的夢想以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對孩子的要求和對不同學校的向往是隨著家庭背景、文化層次以及周圍環境的改變而變化的。當我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的教育環境中固化的平凡思想意識的支配下;當我與同為技校畢業后邁入工廠大門的妻子共同哺育兒子之初,我們想著將來盡可能讓兒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可以考上一所中專或者大學。因為在他兒提時代,我們被當年的中專、大學畢業當干部,技校畢業是工人的定位所束縛,想得自然單純和現實。
然而,時代的發展快于我們的思維和見識,兒子的發展也必然走在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前面。在自尊心強烈掩飾著不服輸,不能在孩子面前低頭的現實中,我感到了危機。面對周圍紛繁的教育形式,以及四處為孩子學業奔忙的家長,我漸漸地感到,在原有觀念的支配下,似乎無法適應現實教育孩子的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計劃經濟下“大鍋飯”的沖擊,妻子強烈地感受到一個知識時代即將到來,于是,她開始了連續三年的成人夜校和會計自修學習。在她從一名維修鉗工蛻變成一名會計的過程中,懵懂的兒子開始了他學前班的啟蒙。
而我在孩子不滿三歲時,因工作小有所成,也開始了生產管理工作,但是由于當時沒有文憑,兩次轉干都未獲批準,我滿含著年輕人的激情和自信,背負著兩次累加的失落,在妻子大專結業又投入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學習的長跑時,我與妻子交叉安排各自的時間,開始了我的電大學習。三年后,我以成人自考班上年齡最大的學生身份,順利通過省電大組織的各科考試,拿到了寶貴的大專學歷證書,我與妻子都覺得未來充滿了信心和自豪。
然而隨著我和妻子工作的不斷深入,身處研究所工作的我與身處國有企業工作的妻子突然發現,大專學歷在現實環境中已不再能改變我們工人的本質。就在我們感到辛苦的學習成果似乎付諸東流,內心十分沮喪的時候,我和妻子卻發現,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給了孩子一份寶貴的成長財富,那財富就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日積月累積淀下的“勤奮、吃苦、好學、上進”的父輩精神。
盡管后來兒子在與我時有粗暴的“家長制”態度對抗時,把我比喻為電視連續劇“激情燃燒的歲月”里的石光榮,但是,我卻在氣惱、壓抑和沮喪的同時,潛意識中感覺到我的“粗暴和強迫”同樣帶給兒子一些有益的東西。這種有益的東西就是,沒有讓他養成獨生子女的嬌慣,沒有讓他享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和過分溺愛,更沒有縱容他有機會沉迷于電腦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
從兒子的幼兒教育開始,我們對他行為的引導、約束、示范和該狠心就要狠心的教育,就是想讓他幼小的心靈能夠受到較全面的熏陶和良性發展。盡管在教育過程中,愛子的天性讓我和妻子在許多問題上矛盾不斷,但是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我們卻是保持高度的統一。
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當我們在督促、引導、說服和強迫他時,兒子在意識中有了一種強烈的逆反,小學六年級就不再愿意接受我們為他安排的課外補習和輔導,倔強地和不太成熟地開始自己安排課余時間,并安排自己習慣的學習方式。
初中升學時受“非典”的影響,加之一類重點中學的“挑剔”,兒子只能進入一所二類中學學習,年級第28名的入學成績讓我們基本滿足。這源于我們一直堅守的教子理念:學習只要盡力就行,爭取十名左右就行。因為我們相信“十名效應”的教育理念,而且最初確定的立教之本,就是以父母教育為主導,在現實的環境中力爭全面發展,以及在學習上從不對孩子表露出過高的期望和人為過大的壓力。
初中三年,我真實地感到兒子長大了,因為在我和其他同學的家長四處奔波尋訪名師,為他們聯系課外補習的關鍵時刻,他淡淡地說了兩次:“我覺得上這些補習課沒有意義!”看著他認真的表情,我知道該退讓了。于是,面對他波動的成績,我絕非真心地說:“我尊重你的決定,你覺得沒意義就不上。”然而,我發現兒子初三的學習成績,卻是在波動中腳踩“沖浪板”沖上了年級第四名,并隨著波浪的助推,沖進了太原百年名校——太原五中。
在五中重視基礎教育、學風樸實、平民化生活的氛圍里,兒子三年的住校生活與學習,培養了他獨立、自主的個性;三年的住校學習與生活養成了他珍惜每一分一秒的習慣;三年的住校學習與生活也鍛煉了他自主安排學習與生活的能力,這些都為兒子日后進入大學學習與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的高中學習,兒子的成績始終沒能進入學校前20名,但是,在成績的背后,卻多了一些潛力,有了一份沉穩,更有的是自我把握。他的理想也隨著成長而升華,完全拋棄了我們當初給他灌輸的鐵飯碗、工人、干部的奮斗目標。
當兒子面對我們在填報志愿的說教和勸阻時,他說出了一句讓我們臉紅的話,“你們家長都這么勢利!”是啊,如果所有的中國人都勢利了,中國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進步和成就!
兒子成熟了,成熟的讓我嫉妒。
“說得好,兒子!”人生價值的體現是在于其所具有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格,以及對社會、對國家所作出的貢獻的體現。所有的專業,所有的社會分工,都能實現其崇高的價值,當我們有幸進入中國最高學府,在你魂牽夢繞的未名湖畔接受最好的教育時,我們應該在榮耀中保持清醒明智的頭腦,保持睿智奮發的精神。
正所謂:潛心勵志、志存高遠。
正是兒子的一句話,一個“勢利”的詞,觸及了我潛意識的激情和久違的進取心,我也更明白了兒子在選擇專業之初,對核科學、太陽能、三維及四維空間探索的渴望與向往。此時,我也反省了我們在極力主張孩子選擇熱門專業,引導他去關注計算機、法律、金融、經濟等時髦專業時,卻忽略了孩子對未來能源、環境、宇宙探索的思索和抱負,我們是在用所謂的生活閱歷、經驗和“父權”,專心為孩子鋪就他不可能循規蹈矩沿著走下去的路,因為他要飛!
此時,我更多的是嘆息自己的目光狹隘和思想落伍,嫉妒著兒子的思想成熟和高遠,對兒子的起飛更是充滿了羨慕。于是,當兒子對預錄取專業略顯不滿意時,我用兒子的精神力量打開我思想封閉之門,喚醒我重新端詳現實和社會,并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未來和國家的嶄新思維,與兒子共同探討專業的未來和價值。
“兒子,空間物理、核科學、太陽能等科學探索能給予你無限動力,能讓你實現自己的理想,但預錄取專業同樣也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予你探索和成功的收獲。”
父子心心相印。我激情的話語,相信已穿越時空,在兒子的耳邊回響,這不是喋喋不休的嘮叨,更不是石光榮式的簡單和強迫,是我在與兒子交流時受到觸動下的感悟,是我與他一起并肩啟程,走向燕園的心靈交流。
“如果你的理想高于你的才干,你的明天就會勝過今天!”這是兒子三年高中學習堅守的一個信念。黑格爾的話給予他高中階段的啟蒙,未名湖邊他更應得到實踐的升華和飛躍,因為北大校徽不僅僅承載著一份榮耀,更連接著未來,這是北大肩負著中國未來的責任,更是每一個“北大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遙望北大,我默默地安慰自己,該是放飛的時候了!
19年的時間,面對孩子幼年的可愛,少年的活潑,青春期的逆反,以及至今仍保留的一些貪玩、虛榮、不成熟的天性,我也由“嚴父”的強迫說教向“慈父”的心靈溝通上轉變。比如在他書桌玻璃板下的留言、手機短信的激勵、高中階段周日前往車站的送別,還有讓他認可的在家庭范圍內的精湛廚藝。我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和機會,淡化我在兒子心目中的石光榮形象。
而在這相互交流、學習、提高的過程中,我也逐漸清楚地意識到,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是徒勞的,因為決定他人生走向的權力把握在他自己的手中,他必須經過獨立的嘗試、挫折的磨煉、失敗的警醒、成功的收獲后,才能真正地長大。正如魯迅先生作品《故鄉》中的一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孩子的人生之路,也只能由他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來。
孩子考上名牌大學,我們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孩子沒有考上名牌大學,我們同樣會得到回報,因為回報不僅僅是高考的成績單,而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如果我們走不好自己的路,那我們用什么引導孩子去走好他的路?
為此,我們應該讓我們漸漸被世俗同化的現實想法變得單純,把我們對未來的寄托與孩子的成就隔離,用單純無私的好心情,向孩子的每一點成功祝賀,共同為我們的孩子祝福。
家長寄語:用無私的心境,去感受孩子的成長和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