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我和秉明走進巴黎私立的業余美術學校“大茅屋”。
30年前,我每天上午到巴黎美術學院學習,下午參觀博物館、畫廊,到魯弗爾美術史學校聽課,晚間除去補習法文的時間外,便總是在這里畫人體速寫。
“大茅屋”雖非茅屋,也確是簡陋的,但這里麇集著世界各國的藝術家,男女老少還是老樣子,舊氣氛。只是我沒帶畫夾,也忘掉流失了的30年歲月。
出了“大茅屋”,我們進...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1982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我和秉明走進巴黎私立的業余美術學校“大茅屋”。
30年前,我每天上午到巴黎美術學院學習,下午參觀博物館、畫廊,到魯弗爾美術史學校聽課,晚間除去補習法文的時間外,便總是在這里畫人體速寫。
“大茅屋”雖非茅屋,也確是簡陋的,但這里麇集著世界各國的藝術家,男女老少還是老樣子,舊氣氛。只是我沒帶畫夾,也忘掉流失了的30年歲月。
出了“大茅屋”,我們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