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領導者不要埋頭拉車,要抬頭看路(3)
- 管理越簡單越好(全集)
- 李世化編著
- 4000字
- 2015-04-21 06:26:44
【找準自己的“位置”】
曾經有一句話:垃圾放對了位置就是寶物,人也一樣。
位置是一門學問。浩瀚宇宙,無數星體,各有各的位置,各行各的軌道,雖然不時有顆流星劃過,偶爾有陣流星雨降臨,但總體講,運行非常有序。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同樣各有各的位置,各干各的事情,雖然不時有點摩擦,偶爾出現一些糾紛,但總體而言,工作、生活都很有序。
領導者在領導企業時,必須找準自己的位置。領導者就是企業里的最高權力代表。因此領導者對企業里的人和事都能左右,想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但是在這里我要規勸領導者們要明白自己的位置,領導者要想管好一個企業,必須先定好自己的位置,學會換位思考。盡量避免越位、錯位、對位、缺位現象的出現。
1.定位
對于領導者來說就做三件事即可。一是定戰略。給企業訂立一個清晰的可以達到的戰略目標,并保持戰略的穩步推進和修正;二是用好人。圍繞這個戰略目標在合適的階段請合適的人來幫助達成這個目標,并給予完成目標的人以重獎;三是理好財。領導者不但要成為行業的行家里手和企業的管理高手,還是一位能夠讓企業資產不斷增值的理財高手。具有這樣領導者的企業才能享受到事業不斷發展的快樂。
2.換位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企業管理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切以個人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這就要求我們的領導者要進行“換位思考”。只有換位思考才能真正地達到雙贏,這是極其簡單而又非常深刻的道理。明白了不行,一定還要做到,能夠做到這點就是不簡單,就是偉大。
領導者經常換位是非常有好處的,我們從換位中獲得更多我們想不到東西,如我們把自己看做是自己產品的消費者,能使我們對產品的定價更加合理;如對自己企業的服務方式方法的改進、態度等;如在企業里把自己當下屬來考慮的感受,我們在企業的管理人性化方面也就能改善不少。如果領導者經常性地換位思考,至少可以獲得三個方面的好處:
(1)視野開闊。換個角度看問題,就不會陷入片面的主觀判斷當中。如我們站在山腳下看山頂,看不清楚上山的路,到了山頂看山下,你會看到上山的路其實有很多。這就取決于我們在同角度看待同樣問題會有不同結果。
(2)理解到位。由于在企業里位置的不同,能夠調用的企業資源也不同,領導者不能用自己的位置來衡量下屬的能力。領導者只要一個命令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是部門經理則沒有這么幸運,他需要去協調。要是嘴巴再不會怎么說,甚至會得罪人,難以開展。
(3)判斷準確。就像我們站在山頂的人能夠清晰地看清每一條上山的路一樣,判斷正確的概率比站在山下的人要容易得多。因為在山下很難看清上山的路,哪條好走,哪條難走,哪條路上山最節省時間。換位思考對看待問題多了一條判斷的依據。
3.越位
越位,在企業的管理中我們通常稱之為越權。就是越過中間人直接管理人或管事的行為。做了本不是自己的該做的事,有點“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的味道。管理得太多說明三個問題,一是領導者懷疑員工確實沒有能力完成工作;二是個性剛強,自以為是,什么都能干;三是濫用職權的行為。導致下屬沒有機會展示自己,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終的結果就是離職或忍氣吞聲的碌碌無為。
領導者經常容易出現兩種越位現象:一是決策越位。本來是有副總經理決定的事,領導者說了算,總經理的威信沒了。或者本來是部門經理就可以決定事,領導者也管。二是工作越位。副總經理做的事領導者做了,經理部門做的事領導者做了。
如果領導者不能停止這種越位現象,將會導致企業的職責不清晰,推諉現象產生,不負責任現象產生,對企業來說只有弊沒有利。輕者影響情緒,重者影響上下級的領導關系,甚至影響企業的正常健康發展。
4.錯位
什么叫錯位?一句話就是“種錯莊稼耕錯田,荒了自己的菜園”。在管理就是不干自己的本職工作,干了自己不擅長的工作。在企業里我們經??吹竭@樣的怪現象“領導者們干著經理們的活,經理們干著員工的活,員工干著領導者的活?!边@絕非少數企業的現象,很多企業都是如此。這樣的企業什么聲音最大?當然是抱怨的聲音最大了,為什么?領導者抱怨經理沒能力,經理抱怨員工不干活,員工抱怨領導者不給漲工資。企業里的人際關系氛圍緊張,你想經理都把員工的活給干了,員工干什么去?那不是只有閑談和聊天,當然是張家長李家短,最后聊到工作的企業,自己的領導者。
5.對位
有一位A企業的領導者找到筆者,與筆者講述企業怎樣才能夠具有執行力,并且能做大它。A企業自成立到今天已經有近15年的歷史了,目前企業已經有了三百多人的規模。但是領導者由于一直從事銷售工作,忽略了企業的管理,雖然每年都有不錯的銷售額,可就是大不起來,于是就從社會上高薪聘任總經理來幫助自己打理企業??墒蔷驮诮鼉赡陜葥Q了三任總經理也沒有將企業的管理和銷售提上去,而且這些人都是在其他同行里的企業高層領導,為什么呢?后來這個領導者與這三個職業經理人進行溝通時發現一個問題——抱怨。領導者給的權力小,并且處處提防著,也沒有給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調整。這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由于領導者的本位主義造成的,不是嗎?只是考慮自己的感受,不能考慮職業經理人的感受,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對經理人不信任,經理人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在這樣的氛圍中,經理人的離去是正常的。即使你給予高薪也留不住經理人的心,遲早也會離開你的企業。
企業留住人才的基礎是信任和能力,企業信任我,我有能力做,所以走到了一起。在這里要處理三個問題,一是文化觀念的對接。二是道德價值觀的對接。三是事業價值觀的對接。領導者要與職業經理人闡述自己的價值觀,雙方彼此相互認同了才可以一起共事。
6.缺位
缺位就是本職工作沒人做或不能完全做下去。造成本職工作缺位的原因就是領導者經常的越位、錯位導致的。要想不缺位,領導者必須要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職能,在自己的職能上做到高、精、專,境界要高,業務要精,做事要專。
上面所說的內容都是在給企業咨詢和培訓過程中領導者說的,員工說的,也有筆者的親身體會。筆者認為不管以上哪種怪現象的發生,都是領導者的錯誤。員工的錯誤丟錢,領導者的錯誤丟命。
【提升領導者的決斷力】
通常一個領導的心境需要往其性格相反的方向發展,懦弱的性格向強硬的性格發展,強硬的性格向柔和的性格發展,這樣才能面面俱到。
領導工作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身處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客觀環境,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這就要求領導者一定要適應客觀環境,審時度勢,捕捉時機,隨機應變,而不能循規蹈矩。否則會陷入被動,影響企業整體利益的發展。
毛澤東是這方面的天才。他指揮的“四渡赤水”戰役是運動戰的光輝典范,他作為紅軍的最高領導者審時度勢,敵變我變,指揮若定,處處先人一步。他四渡赤水,屢出奇兵,兵臨貴陽,直逼昆明,調虎離山,巧襲金沙,指揮藝術出神入化。這些戰役不愧為毛澤東軍事領導藝術的“畢生得意之作”。
在領導工作中,許多領導所遇到的事情存在著激烈的變動性和復雜性,因而,領導在作出領導決策時就要審時度勢。它要求領導者面對紛紜多變的客觀形勢,要有清醒的頭腦,要在正確分析形勢、把握事物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善于權衡利弊,及時果斷地進行決策。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難做的就是放棄已經擁有的成績、優勢。但如果不能根據形勢的發展果斷放棄則往往會貽誤戰機,甚至造成不可挽救的錯誤。毛澤東的成功正在于他數次的棄而復得,得而復棄,拿得起,放得下。
對于企業戰略而言,審時度勢,適時作出放棄的決策尤為重要。固然,作出退出一個領域的決定往往要比進入一個領域更難,但由于耽于小利而缺乏撤出的勇氣,就會陷自己于困境。大多數企業總是在經歷了沉痛教訓后,才會認識到主動撤退的重要性。
美國的杜邦公司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子,1964年,真皮皮鞋已經成為了消費者的新寵,而美國杜邦公司并沒有意識到對自己的威脅與挑戰,沒有打算從合成式皮革領域中退出,直到1971年損失了1億美元時,才不得不被動退出市場。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審時度勢,主動撤退,往往是企業獲得新生的契機。而優柔寡斷,沉迷小利,往往是企業走向衰敗的開始,甚至可能使企業走向死亡。這對于在行政單位的領導者們來說,也值得思考借鑒。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有進有退,進退有序,有所不為,才有所為,該說“不”時就說“不”。
當然,要想提升領導者的決斷能力,光有勇氣,會審時度勢是不夠的,還要學會準確鑒別下屬提的意見,在決策前集思廣益,廣泛聽取下屬意見,一旦到了作出決策的時候就要像一只凜然不可侵犯的獅子一樣特立獨行。
集思廣益,就是領導者采用群眾的智慧,遍采眾人之長,在某一具體問題上要廣開言路,不能只聽一面之詞只考慮一種方法,而要圍繞問題,讓群眾充分發表意見,提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衡量比較各個方案,選擇最優方案實施之。從這一角度說,集思廣益實際上可以使得領導者的決策民主化、決策科學化。
特立獨行,是說領導者必須自己作出決策,采取行動。決策的事情還得領導者自己作,因為公司是你自己的,這是領導者自己的事情,是領導者的權力,作出的決定領導者也要負相應的責任。所以說,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拿主意。當然,現代的領導者需要更多地依靠智囊團,但是專家的意見不能代替領導人的決策。因為正確的決策不但要智囊團的多謀,更要靠領導者的善斷。
這種模式的決策原則可以避免“盲點”的出現。這種原則被稱為喇叭式的決策原則,即收集資料、分析信息、思考對策、提出計劃、付諸行動,這種決策能打開領導者的思路,覺察到決策的具體過程,減少“盲點”的出現。
這種決策模式,你不妨試著這樣去做:
更多參與,讓人人都參與。這不是從你相鄰的隔間或辦公室里那個人開始的,它就從你開始。告訴你的上司,你愿意幫助他達到他的目標,問問他你能做什么。
保證讓每一個人都覺得可以自由表達意見:為了吸收每一個人的智慧,必須讓你團隊里的所有成員都覺得可以很舒坦地大聲講出自己的見解。
總之要記住,正確的決策來自于眾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