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友情頌

  • 沖浪者
  • 李國文
  • 3155字
  • 2015-04-14 20:19:46

人是需要朋友的,魯濱遜飄流到孤島上,我想他最恐懼的不僅僅是生存的艱難,孤獨才是對他最沉重的負擔。有一次,我在湘黔一帶的森林里迷失了方向,怎么也找不到來時的路徑,走來走去,總是走到剛才自己走過而且留下記號的地方。我知道,別人曾經(jīng)告訴過我的,老百姓管這叫“鬼打墻”,也就是迷路了。越緊張,越找不到出路。走來走去,在繞圈子,我真是嚇傻了。密林里本來光線暗淡,眼看天色黃昏,更覺得恐慌了。就在這絕望的時刻,我聽到遠處有人說話的聲音,原來是我們一起干活的工人朋友找尋我來了。我敢保證,那是我一生中少有的感到如此幸福的一剎那。

于是,我這才理解“嚶其鳴兮,求其友聲”這句詩的意思。這首在《詩經(jīng)·小雅·伐木》里的古代民謠,大概是中國最早歌頌人類需要友情、需要交往、需要社會接觸的詩歌了。漢代的大學者鄭玄在注箋這詩句時說:“求其尚在深谷者,其相得則復(fù)鳴嚶嚶然。”他的話表明,連小鳥都懂得用它的啼聲,去尋求深山老林里的同類,大家在一起進行交往,所以相見之下,充滿友情的鳴啼,變得更加熱烈了。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這種求其友聲,促進交流的需求,應(yīng)該是更加迫切的。

起初,我發(fā)現(xiàn)我迷了路,曾經(jīng)叫喊過的,只有山林空曠的回聲。后來,我想起別人教我的經(jīng)驗,這種時候千萬不要浪費體力。于是,我在密林中徘徊,躑躅,那份孤單無援的處境,我想,除了離群索居的隱士、深山修行的高僧,或者其目的就是為了逃避現(xiàn)實的孤獨者以外,任何一個生活在大千社會里的成員,都不愿在這個無人的森林里多待一會的。

這時,我才深刻體會到,古人為什么要唱出“嚶其鳴兮”的詩歌呢?很簡單,由于在上古社會里,人稀地廣,原始落后,交通閉塞,彼此隔閡。單個的人處于粗陋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能力是極其有限的。生活,居住,防衛(wèi),飲食種種條件十分惡劣,特別在抵御大自然的災(zāi)害、兇猛野獸的侵襲方面,決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甚至一個氏族所能勝任的。因此,需要朋友,彼此支援,進行交往,互通信息,便是生存一種必要手段了。于是,交流也就成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必要因素,連上幼兒園的剛懂事的兒童,也知道要和小朋友一塊游戲的。

交往,接觸,了解,聯(lián)誼,是人類的本能,到了現(xiàn)代,講友情,已是一個人的文明的體現(xiàn)。友誼,體現(xiàn)一個人的文化心態(tài),是精神世界的展露,也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禮貌規(guī)范。當然,也無妨說,文明程度和文化水準高的人,他的交誼能力也高。同樣,精神世界豐富,重視禮儀和有教養(yǎng)的人,他的友情質(zhì)量也絕對是值得稱道的。只有孤家寡人,才把自己封閉起來。

其實,中國漢字中的“禮”字,最早的像形文字,就是畫了一個人跽下來,向?qū)Ψ阶饕荆髡埥虪睿@也說明在中國古老文化里,是把友情、交誼,與禮貌、禮儀緊密聯(lián)系起來的。然而,我也難以理解,到底是由于我們國家人口過于眾多而競爭加劇的緣故,還由于市場經(jīng)濟導(dǎo)致了部分人士心目中金錢掛帥的緣故,或者由于人們文化水平的下降,還是由于十年浩劫你爭我斗搞亂了思想的緣故,在人際交往中,“禮”的成分漸漸淡薄,“非禮”的成分,倒多起來。

在馬路上,誰碰了誰一下,說聲對不起,也就可以拉倒了的。但你聽到的,準是粗聲濁語的互相責備的對話。在公共汽車里,擁擠是斷不了的,大家將就些,到站下車了事,但誰都一肚子火,像雷管似的,一碰就炸。街坊鄰里,會為雞毛蒜皮、針頭線腦的些微小節(jié),而翻臉相向。茶樓酒肆,本是花錢買快樂的去處,年青人會為一句不愛聽的話,一件不合意的事,便立刻罵天罵地,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大家多一點“禮讓”,懂得“嚶其鳴兮”求友的殷切之意,也許就把滿腔怒火化解了。如果,他們也曾落到只有一個人在無邊無際的曠野或森林里,找不到出路的時候,也許就不會有那么大的火氣、脾氣、惡聲惡氣,對他們迫切需其幫助的人發(fā)泄了。

其實,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向以“溫良恭儉讓”著稱于世,除了“文革”期間,孔夫子不吃香,這五個字,被批林批孔臭了一頓以外,從古至今,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什么時候可以不需要溫和、善良,謙恭,克儉,禮讓等等品質(zhì)呢?因此,這涵蓋了東方社會為人處事的基本守則的五個字,是有其長遠的生命之力。凡氣勢洶洶,來者不善,惡言惡語,與人為敵者,凡一臉官司,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傲慢驕橫者,凡無理攪理,亂搞是非,挑撥離間,行為不軌者,凡為富不仁,恃權(quán)作威,上竄下跳,丑態(tài)百出者,都是現(xiàn)代人際交往中的死區(qū),善良的人避之惟恐不及,還有什么溝通可言。

所以,中國人講“嚶其鳴兮”,還得從這五個字延伸出來。雖然枝葉紛繁,但其要領(lǐng)卻也是許多人所共知的道理。譬如讓狼和羊坐在一條板凳上,這種倚強凌弱的不公平和交往,就失去平等的意思了。譬如把狐貍放進雞舍里,無論它把拜訪的理由說得如何真誠,那露出的牙齒,說明缺乏最起碼的善意。若不是建筑在誠實基礎(chǔ)上的友誼,那必然是爾虞我詐的結(jié)果了。平等待人,以誠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才能構(gòu)筑起真正的友情。

再則,友誼是個相互了解和結(jié)識的過程,因為大家都是社會人的原因,難免由于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有需有求,而構(gòu)成互為因果的聯(lián)系。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這種彼此間需求是少不了的。但是,一,不必總記住人家對你需求的方面,二,卻是必須牢記你對人家有所需求的方面。因之,求于人者不卑,施于人者不亢,高于人者不驕,低于人者不餒,保持一份正常心,便十分的重要。要知道,成功者有失敗的時候,失敗者也有轉(zhuǎn)敗為勝的機會,在戰(zhàn)爭中,誰也不可能是常勝元帥,即或是敗軍之將,也有卷土重來,恢復(fù)失地,重奏凱歌的一天。因此,在現(xiàn)代交際中,信譽和人格,是立身之本。那些言而無信者,朝秦暮楚者,一仆二主者,乃至于吃里扒外,里挑外撅,撒謊撩篇,言行不一者,總是交誼場中的匆匆過客,一旦露出丑惡的尾巴,再也找不到立腳之地。

所以,友誼這兩個字看來似乎輕易,但卻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因為交際交往,接觸了解,提供每個人在社會網(wǎng)絡(luò)中表現(xiàn)自身素養(yǎng)的機會。

宋代有個大政治家,也是大文學家的王安石。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堪稱是他的內(nèi)心獨白了:“嚶其鳴兮,亂我心曲。”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慨呢?因為他在宋神宗時代,靠皇帝的支持,實施變法。現(xiàn)在姑且不去討論他變法的是非得失,但由于他這個人性格偏執(zhí),行為古怪,從老百姓給他起的外號叫“拗相公”,就可以了解他在變革中如何地急于求功,貪大圖快,持法峻刻,不顧傷民了。加之他使用的得力干部,大都不正派,圍在他身邊的一群趨炎附勢之徒,十之九是卑劣小人。因此,他把反對他新法的歐陽修、司馬光、曾鞏、蘇軾兄弟統(tǒng)統(tǒng)打倒,查辦的查辦,革職的革職,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連他的親弟弟王安禮,也跟他一刀兩斷,分道揚鑣。

作為政治家,他是下得去手整治的,但他也是一個文學家,文章寫得漂亮,詩詞做得出色,后人所封的唐宋八大家,他也是其中之一。而那些被他攆出首都開封的對立面,無一不是文章巨匠,詩壇高手,對于這些文學同行的消失,面對一幫無恥無賴、不學無術(shù)的小人們,他那文學家的心,會不感到孤獨么?所以,才會生出這種“嚶其鳴兮,亂我心曲”的哀嘆吧?他最后失敗了,敗在了他信賴的那些小人手里,這說明他在交際應(yīng)對中偏信僵直的失策之處,是值得引以為鑒的。

于是,我們無妨說,人和人之間的交誼領(lǐng)域,實質(zhì)是在舞臺的腳燈前,進行一場文化素質(zhì)和文明程度的競賽。而精神世界的修養(yǎng),性格品德的陶冶,生活閱歷和人生磨煉,也是要深深影響一個人在交往中的氣質(zhì)所在,也是決定友情質(zhì)量的所在。否則,酒肉朋友交得再多,也不過是用得著是朋友,用不著便一腳踢開的過眼煙云。因此,提高自己的品位,充實自己的學養(yǎng),加強自己的識別能力,鍛煉自己的忠誠意志,便是重要的課程。只有這樣,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建立真正的友情,你在這個世界上,便不會成為孤島上的魯濱遜那樣形單影只,也不會身陷密林中走投無路。

“嚶其鳴兮”,珍惜友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文成县| 北海市| 雷山县| 灌南县| 大渡口区| 海口市| 宜宾市| 新郑市| 齐齐哈尔市| 常州市| 建湖县| 利辛县| 调兵山市| 广水市| 丽江市| 株洲县| 漳浦县| 苍梧县| 五大连池市| 区。| 景谷| 东莞市| 全椒县| 阿鲁科尔沁旗| 铜山县| 崇信县| 河曲县| 奇台县| 和顺县| 惠州市| 岳普湖县| 读书| 陇西县| 元谋县| 西青区| 宜君县| 汶上县| 虞城县| 祁阳县|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