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翰十分謙和有禮,這是他那么有人緣的理由?對此,他團隊中的張輝、楊曉東等才深有體會。據說,他們30歲生日,都是鄧中翰為他們在美國過的。如果說鄧中翰不經他們自己提醒就記住了朋友們的生日,說明他有心,這會解釋其人緣。如果,這些朋友們將自己的生日在最好的日子告訴給鄧中翰,也說明他的人緣。總之,在鄧中翰的時間如此“拮據”的伯克利時代,他所組織的生日晚會,其含金量毋庸置疑。這可以解釋他何以稱他的團隊是一個充滿友誼的團隊。正是這個團隊使得中星微的星光閃爍在世界的天空。
鄧中翰說他自己沒辦法不謙虛。在伯克利有那么多大師,在硅谷,有那么多優秀企業,而許多優秀企業的創立者都是伯克利的校友。在如此多的人類精英面前,在比較中,自己憑什么驕傲……不過,外界對他的謙虛形象認識得十分深刻,這種謙虛又十分飽滿,并不干癟。
其實,讓鄧中翰的謙虛十分飽滿的是他自己的才智與實力。任何一位導師與他的關系都很好。而他總有機會遇見名師,像伯克利分校的副校長田常霖,學術造詣精深,言傳身教,春風化雨,能有機會遇見這樣的導師,真是鄧中翰的造化。但顯然,他也在不斷地創造各種機會,謙虛不等于退讓,在這個基礎上,適度地自我表現成為他最大的競爭力。因為老師也喜歡有思想有境界的學生。
鄧中翰將學生期間的人際關系心得用在事業中,也是所向披靡。在IBM的面試中,對考官的“計算機技術的極限是什么”的質問,他回答沒有極限,然后用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加以解說。結果是,他被錄用了。難怪有人評論,這是一個善于學習的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總在他所在的地方成為一個焦點人物,不管在伯克利,還是IBM與SUN,他都做到極至,他獲得過“IBM發明創造獎”,他的董事長辦公室里至今仍有他在SUN參與制造的芯片,他說這種芯片現在還廣泛地應用在一些CPU上。鄧中翰是1997年進入IBM的,一年后就在硅谷創立集成電路公司PIXIM。INC,市值很快達到1.5億美元。
鄧中翰確實是一個幸運者,中國為了發展芯片事業,在信息時代變后進為先進,一直以來在醞釀一個計劃,取得芯片設計與制造的能力。但很多次都是失敗的,在知識產權和產業化上無所作為。于是,國家將目光投向自己培養的留學生們。鄧中翰又成為首選,也許是他個子高的緣故,人們容易將目光投向他?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會否認這一點,鄧中翰在周光召訪問伯克利期間和周有過多次深談,結為忘年交。也許鄧中翰應當感激自己的導師尤其是田常霖,正是這位負責任的老師將自己最得意的學生推薦給周光召。周光召又將鄧中翰介紹給信息產業部,鄧中翰繼而成為中國芯片工程的總指揮。1999年10月,鄧中翰在中關村注冊成立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通過企業行為來完成一個國家的歷史追求。
信息產業部向中星微投了1000萬人民幣,作為風險投資,中星微開始啟動,無形地界分了中國芯片業的一個時代。
什么是鄧中翰的競爭力?是幸運嗎?鄧中翰將其歸結為努力,正是努力才帶來幸運,才會讓人充滿競爭力。鄧中翰所服膺的觀點是:認真地做人做事。在為中星微選址的時候,鄧中翰在沈陽、上海和北京舉棋不定,內心也很矛盾,但他一直努力,并取得中央和北京領導的支持。現在,他一共有4家公司,總部設在北京,研發中心分布在北京、上海、硅谷等地,深圳負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