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全家從北京輾轉逃難到重慶,走過了半個中國。父母是教師,所到之處,都給我講一些當地的名勝、物產和英雄故事,結論總是“地大物博,中國不會亡!”這成了我童年印象深刻的愛國主義地理課。一次,從香港乘木殼小火輪進珠江口到廣州,父親說,“乘船走內陸河道可以回北京?!笔刮业谝淮沃懒遂`渠和“湘桂通津”。
半個世紀以后,我特意到桂北的靈渠采訪,被一個鬼泣神驚的“三將軍”故事深深感動。靈渠...
上QQ閱讀APP看后續(xù)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全家從北京輾轉逃難到重慶,走過了半個中國。父母是教師,所到之處,都給我講一些當地的名勝、物產和英雄故事,結論總是“地大物博,中國不會亡!”這成了我童年印象深刻的愛國主義地理課。一次,從香港乘木殼小火輪進珠江口到廣州,父親說,“乘船走內陸河道可以回北京?!笔刮业谝淮沃懒遂`渠和“湘桂通津”。
半個世紀以后,我特意到桂北的靈渠采訪,被一個鬼泣神驚的“三將軍”故事深深感動。靈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