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們都吃不上飯,有許多人餓死了,沒死的也是餓得皮包骨頭。
有個叫黔敖的財主,家里囤積了許多糧食。看到今年的災情這么嚴重,他手下有個人就向他提議說:“外面的饑民都是好多天沒有飯吃了,您要是熬點稀粥給他們喝,他們就會對您感恩戴德,您一定能得到一個好名聲。”
黔敖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真的在路旁架了口大鍋,熬了稀粥,施舍給那些路過的饑民。那些饑民們一個個都餓得受不了了,見黔敖施舍稀粥,對他都是千恩萬謝的。黔敖心中非常得意,覺得自己簡直就是這些人的救命恩人,忍不住就趾高氣揚起來。
這時,又有一餓漢走了過來,只見他用破爛的衣袖掩著臉,腳上拖著一雙破鞋,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渾身沒有一點力氣。黔敖一看就知道,他肯定也是好幾天沒有吃過東西了。
黔敖用勺子敲著鍋沿,對那個人叫道:“喂!過來吃吧!”語氣中充滿了居高臨下的得意。
奇怪的是,餓漢對鍋里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而是揚起臉,注視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輕蔑地呼喚別人來吃的東西,才餓成這個樣子的。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吃你這種飯。”
餓漢說完,蹣跚地向前走了。最后,他真的餓死了,不過,一直到死,他也沒有吃一口那些輕蔑地讓他去吃的施舍之食。
心得·啟迪
古人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做人貴在懂得禮節,知道榮辱。但若一個人能在“倉廩虛、衣食空”的困厄中,仍能保持住人性的尊嚴,那么,這樣的人就更能獲得人們的敬意。不吃嗟來之食的餓漢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