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黃帝內經》養好你的心肝脾肺腎作者名: 張曉梅本章字數: 1850字更新時間: 2019-01-01 16:15:35
音樂是調養五臟的“靈丹妙藥”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因與人政見不和,遭到排擠,憂郁成疾,久治無效。后來,歐陽修辭官退休后,學習彈琴,陶醉在動聽的琴聲中,心曠神怡,忘卻了政界鉤心斗角的殘酷、整日案牘的疲勞,疾病不治而愈。
關于音樂的神奇力量,如今已沒有任何爭論。中國古人更是偉大,是世界上最早用音樂來治病的,所謂“亦樂亦藥,樂先藥后”。
中藥這個“藥”字就是從音樂的“樂”而來,后加個草字頭表示草本植物。元代名醫朱丹溪曾經說過:“樂者,亦為藥也。”
五音分屬五臟
所謂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五種樂音。那么五音究竟是怎樣的聲音呢?
從發音的部位來分,喉音為宮,齒音為商,牙音為角,舌音為徵,唇音為羽。
從發音時的動作來分,古人概括為幾句歌訣:欲知宮,舌居中;欲知商,開口張;欲知角,舌根縮;欲知徵,舌拒齒;欲知羽,口吻聚。
根據五行學說的生克理論,五音歸屬于五行:宮屬土,商屬金,角屬木,徵屬火,羽屬水。然后再將五音分屬五臟:宮音屬脾,商音屬肺,角音屬肝,徵音屬心,羽音屬腎。這樣的歸類絕不是搞文字游戲,而是古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的體會,某一音色對某個臟腑的疾病,可以產生某些覺察不到的影響。
舉例來說:宮音屬脾,宮音是洪亮豪壯的樂音,能使人歡欣鼓舞,奮發向上,從而起到胃開脾健、增進食欲的作用。羽音是一種婉轉悠揚的樂音,能使人心境恬淡,怡然自得,對一些表現以腎虛為主的疾患,可以起到調節陰陽、扶持正氣的作用。
調適五臟的“音樂處方”
有位女士因乳腺小葉增生導致乳房脹痛,前往中醫院求診后,醫生特別給出一張“音樂處方”:建議回家聆聽《綠島小夜曲》,有助于減少疼痛。
這位女士很納悶,別人進醫院都是給開中藥,我卻給開音樂?醫生解釋說,小葉增生與心情不好有極大關系,舒緩情緒可降低疼痛感。
回去后,這位女士抱著試一試的心理,每當乳房疼痛時,她就躺下來聽聽音樂,漸漸地,感覺不到疼痛了,而且聽一會兒音樂,自己的心情平靜多了。心情一好,自己的病也很少發作了。
祖國醫學的五音更是對五臟有調理作用,大家沒事時,不妨聽點音樂,既養神又養五臟,何樂而不為呢!
●宮調式樂曲
宮調式樂曲的風格主要是悠揚沉靜、溫厚莊重,給人以濃重厚實的感覺。根據五音通五臟的理論,宮音入脾,對脾胃系統作用比較明顯,可以促進消化,滋補氣血,旺盛食欲,同時能夠安定情緒,穩定神經系統。
宮調式代表曲目:《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陽春》等。
●商調式樂曲
商調式樂曲的風格鏗鏘有力,高亢悲壯,肅勁嘹亮。聽商調音樂,可以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商音入肺,可以加強呼吸系統的機能,改善衛氣不足的狀況。
商調式代表曲目:《慨古吟》《長清》《白雪》等。
●角調式樂曲
角調式樂曲悠揚,生機勃勃,象征春天萬木皆綠。角音入肝,對諸如脅肋疼痛、胸悶、脘腹不適等肝郁不疏的諸多癥狀作用尤佳。
角調式代表曲目:《列子御風》《莊周夢蝶》等。
●徵調式樂曲
徵調式樂曲風格歡快,輕松活潑,像火一樣升騰,具有炎上的特性。徵調入心,對心血管功能具有促進作用,對血脈瘀阻的各種心血管疾病療效顯著。
徵調式代表曲目:《山居吟》《文王操》《樵歌》《漁歌》等。
●羽調式樂曲
羽調式樂曲清幽柔和,哀婉,有如水之微瀾。羽聲入腎,故可以增強腎的功能,滋補腎精,有益于陰虛火旺、腎精虧損、心火亢盛而出現的各種癥狀,如耳鳴、失眠、多夢等。腎精有補髓生腦之功,故羽調式的音樂有益智健腦的作用。
羽調式代表曲目:《烏夜啼》《雉朝飛》等。
用音樂治病的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用音樂治病時應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光線不宜過強,有較好的音樂播放設備。被治療者采取坐、臥等舒適的姿勢。音樂的音量應由小逐漸增強,恰到好處,聲音太大、太小都不好。每次治療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來說,以30~40分鐘為宜。另外,在耳痛、頭痛劇烈、情緒極度激動的情況下,應暫時避免使用音樂治療。
日常保健音樂處方有:
1.解除憂郁的音樂:《春天來了》《步步高》《采花燈》《喜相逢》《悲痛圓舞曲》《匈牙利狂想曲》。
2.振奮精神的音樂:《喜洋洋》《娛樂生平》《狂歡》《金蛇狂舞曲》。
3.消除疲勞的音樂:《假日的海灘》《矯健的步伐》。
4.舒心理氣的音樂:《春風得意》《江南好》。
5.鎮靜安神的音樂:《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小桃紅》。
6.寧心催眠的音樂:《二泉映月》《平湖秋月》《搖籃曲》《漁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