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崢嶸歲月,流金時光 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崛起的廣東經濟

廣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著名的商埠,時至今日,它已經擁有2000多年的開放貿易歷史。但是,自地理大發現開始的尋求黃金和香料為主的第一波經濟全球化起,至工業化和新興生產方式向歐洲、北美及東亞等地域的擴張而形成的后續幾個波次的經濟全球化浪潮,都未能使廣東這塊擁有天時地利的土地獲得崛起的機會。如今,乘著改革開放這艘快艇,廣東經濟終于得以崛起,取得了突飛猛進和令人矚目的成就,廣東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尤其是“九五”計劃以來,廣東的經濟實力與競爭實力更是勢不可擋。2013年全國兩會,對廣東顯得尤為重要,“三個定位,兩個率先”成為全省工作的總目標,如何以實干托舉“中國夢”,是這個“經濟排頭兵”新的前進方向與前進動力。

搭上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快車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世界經濟全球化掀起了一個新的浪潮。新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使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合作有了空前規模的深化。中國的改革開放適應了這一經濟潮流。對于廣東而言,在改革開放中起步最早,占盡天時、地利,創造了輝煌的發展業績。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后,我國率先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個城市建立了經濟特區。作為國內進一步改革和開放、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的試點區,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權限,鼓勵增加出口。經過30多年的發展,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0多年前,深圳還是一個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道的邊陲小鎮;珠海是廣東省最貧困的縣之一;汕頭則是一個人多地少、以農為主的地區。如今,三個特區已經走出了一條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之路,一條不斷擴大利用海外資源、拓展海外市場之路,既積聚了相當的經濟實力,同時又各具自身特色,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已經成為中國富有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承接港澳制造業轉移

改革開放早期,國家設立經濟特區,為珠江三角洲、廣東乃至全國打開了三扇窗,為以港澳為“跳板”的外資進入中國提供了政策示范作用。

以香港為代表的國際市場、資本、技術的進入促成了“前店后廠”的發展分工,珠江三角洲成為“世界工廠”。以特區為龍頭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利用先行開放的特殊政策,發揮臨近港澳的地緣優勢,通過“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生產、補償貿易)形式承接了大量港澳傳統制造業的產業轉移。

在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省以輕工業為主導,1978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180.73億元,其中輕工業占56.6%。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啟動的、以鄉鎮企業和外資企業為主導力量的工業化更是以輕工業作為主導產業而發展的。這使廣東在國內輕工業產業量極為短缺的時代,迅速實現了改革開放后第一波工業化。

深圳證券交易所

廣州珠江新城的河畔夜景

作為廣州CBD的珠江新城,正承擔著廣州總部經濟核心的地位和責任。珠江新城是廣州中心商務區的組成部分,未來將發展成為國際金融、貿易、商業、文娛、外事、行政和居住區。

工業的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之后,廣東的工業結構一直以輕型為主,1993年,廣東輕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66.4%。但自1998年以來,廣東重工業發展明顯加快,比重迅速增加,特別是從2001年開始,廣東大力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抓好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由加工業大省向制造業大省轉變,由輕工業為主向輕重工業并舉轉變。2002年,廣東的工業結構迎來了轉折,從該年起,廣東的重工業比重開始超過輕工業,重工業逐漸代替輕工業開始抬頭向上,廣東的工業化完成了再一次的轉型。

整體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

步入21世紀后,廣東的經濟繼續高速發展。2000年,珠三角創造的生產總值(GDP)為7361億元,2004年為13394億元。為了謀求經濟的更快發展,進一步實現珠三角與內地和港澳地區在資源、資金、技術、市場、勞動力等方面的互補,廣東面臨著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工業經濟須盡快向以新型工業化和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經濟轉型壓力與要求,廣東開始了新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

2007年廣東提出了構建“兩大板塊、四個層次”的區域經濟新格局的要求。“兩大板塊”是指沿海經濟帶和山區經濟帶;“四個層次”為中心城市廣州和深圳、珠三角城市群、以汕頭為中心的粵東城鎮群和以湛江為中心的粵西城鎮群、山區。

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集聚和輻射功能。珠三角城市群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合理布局,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更好地發揮了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著力打造東西兩翼和山區日益顯現的“區位優化”、“產業吸納”、“重化集聚”這三股強勁動力,粵東、粵西加強工業化步伐,啟動項目帶動戰略、招商引資戰略和民營經濟帶動戰略;粵北則利用區位條件改善的有利時機,乘勢而上,加快融入珠三角。

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經濟成就

2013年是廣東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績的重要一年。2013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2163.97億元,比2012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47.51億元,增長2.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3%;第二產業增加值29427.49億元,增長7.7%,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5.4%;第三產業增加值29688.97億元,增長9.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3.3%。三次產業結構為4.9∶47.3∶47.8。廣東人均GDP達到58540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為9453美元。

全年進出口總額10915.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出口6364.04億美元,增長10.9%;進口4551.66億美元,增長11.0%。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812.38億美元,比上年增加170.67億美元。

“經濟排頭兵”的未來“中國夢”

2012年12月7日~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到廣東考察時,對廣東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廣東要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實驗區,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這“三個定位、兩個率先”,意味著新起點上的廣東在強調經濟健康走向的同時,必須保持合理較快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處理好加快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以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貢獻。

深圳鹽田碼頭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后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擁有鹽田、蛇口、赤灣、媽灣、招港五大碼頭。其中鹽田港是深圳最優質港口,為我國第二大港口。與世界大多數船公司均開有直航線路,尤以至歐美的航線最為密集。

汕尾紅海灣風電廠

龍眼是廣東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荔枝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阿瓦提县| 贡嘎县| 福海县| 迁西县| 炎陵县| 湟中县| 安达市| 南宁市| 安仁县| 绍兴县| 海口市| 永清县| 泗阳县| 固始县| 英德市| 九龙坡区| 钟山县| 宜章县| 伊吾县| 天津市| 营口市| 德江县| 会泽县| 封开县| 富阳市| 兴隆县| 南木林县| 弥渡县| 南乐县| 抚顺市| 唐山市| 福海县| 湘乡市| 江安县| 甘南县| 民乐县| 麻城市| 兴城市| 措美县| 沁源县|